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孝敬为主要内容的中华经典

孝敬为主要内容的中华经典

发布时间:2023-07-02 12:58:42

㈠ 关于孝敬,友善的中华经典诗文有哪些

关于孝敬,友善的中华经典诗文

孝敬的诗文

1、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2、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3、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4、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5、母爱胜于万爱。——莎士比亚

6、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7、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9、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10、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友善的诗文

1、至念道臻,寂感真诚。——《汉武帝内传》
2、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3、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与友人寻山》
4、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5、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经
6、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7、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8、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9、卫霍真诚奉主,貔虎十万一身。——唐 卢群 《淮西席上醉歌》
10、为而不矜,作而不恃。 ——皮日休

㈡ 古今中外有哪些孝敬父母的故事,请列举

1、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

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2、董永少年丧母,与父亲董公相依为命。年龄稍微长大一点后就下田劳动来赡养父亲。董永因为家里贫穷经常帮人做工谋生。农活忙的时候,他常用小车推着多病的父亲到田头树荫下,边做农活边照应董公,邻里乡亲都夸他是个大孝子。

后来,董公病故,董永因家中贫困,无钱安葬父亲,于是就到西溪镇上大财主曹长者家卖身为奴,得钱葬父。

3、包拯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他在宋仁宗天圣五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4、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

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5、阎元明从小就孝顺父母,是远近闻名的孝子。太和五年,阎元明被任命为北隋郡太守,元明因为赴任远离家乡,不能奉养母亲,甚是悲痛。母亲也很舍不得元明离开自己到外地就任,日夜落泪,以致失明。元明强忍悲痛向皇帝上书,请求归家侍奉母亲,皇帝准许元明回家侍养母亲。

母亲得知皇帝准许元明回家养亲,眼睛马上就复明了。母子二人情深至切,以致如此。后来,刺史吕寿恩把元明的事情上奏皇上,皇帝下诏州郡,下令表彰元明孝行,并准他母亲颐养天年之后再出仕。母亲故去,服丧过后,元明依然悲伤,每逢忌日都恸哭不止,邻居都很为他感动。

㈢ 关于孝顺的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有哪些

1,鹿乳奉亲

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 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 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

2:笼负母归

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3:彩衣养亲

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故人们叫他杨乞。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

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

4:哭竹生笋

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 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

5:打虎救父

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㈣ 中国十大孝顺典故

1、大孝感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闻雷泣墓

王裒是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3、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四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汉文帝刘恒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4、丁兰刻木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沁阳一带)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5、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猎人看到了他以为是麋鹿,想射杀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免除了被误杀的危险。

6、江革背母

江革,东汉时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7、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种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8、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博兴县)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9、以身喂蚊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10、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㈤ 孝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有关古代历史关于孝顺的典故都有那些

可以看看《二十四孝》里的故事,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下面列举里面的几个:

1、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㈥ 国学经典的孝道文化

国学经典的孝道文化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尊老爱幼的民族,而孝敬老人更是我们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自古就流传着“百善孝为先”的经典语录。然而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很多人,却把真正的孝曲解化了,狭隘化了。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国学中关于孝道的著作颇丰,论述也极为精辟。一部《论语》就有十九处明确提到了孝,《孟子》、《荀子》、《庄子》、《春秋》、《左传》也都有很多关于孝道的阐述。儒家的《孝经》,佛家的《父母恩重难报经》,道家的《文昌帝君元旦劝孝文》、《吕祖劝孝文》等专著,更是触及灵魂,影响深远。现在,书店里有很多关于国学的启蒙读物,比如《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二十四孝图解》、《千字文》等也都讲有孝道。

此外,还有很多流传于民间的格言箴语,影响既深且广。比如:万恶**为首,百善孝为先;子贤家业兴,子孝父心宽;当家才知盐米贵,养子方知父母恩;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儿子远道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男;不信但看檐上水,点点滴滴照道来;养亲切莫推躲,犹如只生一我;家有高堂,定比人强;家有一老,黄金活宝;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千经万典,孝义为先等等。国学特别重视对弟子的孝道教育,主张从娃娃抓起。《孝经》第一章开宗明义明确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说,孝是道德的根本和教育的源头。国学经典《孝经》并不长,仅有1799字,分作十八章,列为儒学十三部基本典籍之一。历史上有魏文帝、晋文帝、晋孝帝、梁武帝、梁简文帝、唐玄宗以及清朝的顺治、康熙、雍正皇帝等,他们也都纷纷为《孝经》作注解。历史上,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皇帝重视《孝经》呢?就是因为倡导孝道,能使人心地淳厚,安居乐业,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更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文化就是孝的文化。《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也。”这句话说的就是:孝顺是做人的根本,人之善行莫大于孝。一个人如果做不到孝,其他的品质和人格也就无从谈起。事实上,早在孔子之前孝道思想就已经产生了。远在氏族部落社会,孝的意义就十分广泛,是指对氏族中年长者要尊重、敬爱、赡养和祭祀。随着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孝也由对氏族中老者的尊敬和赡养变成了对父母、爷奶的关爱和敬养,成为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

那么,儿女到底该怎样孝敬父母呢?国学经典《论语》中有详细的行为准则。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要求子女对父母要做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他还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特别重视精神方面的孝,这一点在物资丰实,衣食无忧的今天,显得更为重要。子游问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作为儿孙仅仅做到了满足老人的饮食需求是不够的,还要更好地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注意父母最需要的心灵慰藉。

在古代交通不便,出门五十里外当天就回不得家,故要求孩子“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在时,不要去得太远;无奈,如果一定要远行,事先要告知父母自己去的地方,多长时间能回来。然而,如今时代变了,交通方便了,儿女外出经商打工已成为必然。此时,作为不得不外出的儿女要懂得,在父母眼里,子女的陪伴和关切比物质的丰盛更为重要。歌曲《常回家看看》之所以能唱红大江南北,就是由于它蕴含了极其深厚的情感。作为在外工作的儿女,如果实在做不到“常回家看看”,也要尽可能做到常常往家里打电话,让父母能够常常听到儿女的问候。

倡导孝道实际上就是用德行来影响政治,提升德治与法治的.理政效能。《孝经》主张用孝教化百姓。指出“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对人们“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父母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更加稳定,才能形成“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的良好局面。

自汉代以后,“以孝治天下”的学说贯穿中国封建历史的全过程。西汉的“举孝廉”政策,应该说是儒家孝道常说影响力巨大的证据。孔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意思是说,凡是对父母孝敬的人,大都是忠君爱国的人,大都是遵纪守法的人。儒家忠孝一体的思想,被历代政治家所采用。汉之李陵、宋之岳飞、诸葛亮临危授命于姜维等等,皆因其“事母至孝”。

据报道,某省委组织部提拔任命干部,加上了孝与不孝的条件和内容,此举得到了许多百姓的认同。有位记者指出,不孝的人不仅党和国家不能用,连朋友也不可交。试问一个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不敬的人,他能赤胆忠心为党为国吗?他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吗?他能对朋友言而有信吗?《孝经》把孝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小孝”,能孝敬自己的父母;二是“大孝”,能孝敬天下所有人的父母;三是“至孝”,能成为圣贤,普利天下众生。

简而言之,人人都要有儿孙,人人都要做父母。正是这一代接一代的繁衍,才构筑**类历史的长河,因而有了社会,有了财富,有了文明。孝是人类繁衍之所系,孝是人类幸福之所系,孝是人类进步之所系。当然,研究和弘扬国学的孝道思想,要与时俱进,要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融合,不能死板地遵守那些已过时的教条教义,也不能过分绝对,钻牛角尖,造成对民族精神的伤害。

;

㈦ 儒家关于孝的思想哪五部典籍

《孝经》、《弟子规》、《孟子》、《论语》、《尔雅》等五部典籍。

1、《孝经》:《孝经》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孝经》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历代儒客研习之核心书经。儒家十三经之一。

2、《弟子规》:《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它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其内容采用《论语》。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

3、《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作者是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孟子。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4、《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5、《尔雅》:《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书中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汉语词汇。《尔雅》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7)孝敬为主要内容的中华经典扩展阅读;

孝道文化的作用;

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

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㈧ 关于孝道方面,《论语》中有哪些经典名句,值得我们学习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孝道的民族,孝道是一切善心善行的开端和基础,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古人讲“千经万典,孝道为先”,无论哪个学派,无论哪部经典,都是以孝道为根基的,都离不开孝道。同样,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论语》,在孝道方面,也有很多具体的阐述。下面和大家具体分享几句。

三、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孔子行孝之道。孔子说:现在行孝的人,认为只要能够在饮食起居上供养父母,就算是行孝了。但是这样真的算是尽孝了吗?

孔子话锋一转,又说道:即使是家里养的犬和马,也能以其体力服侍主人,犬能帮主人看门,马可以帮主人代劳。都属于养人。如果没有恭敬的态度,那做子女的又和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孔子说的这种现象,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就更加普遍了。很多人给父母一点钱,供给父母吃喝用住,就觉得已经尽孝了,父母要是唠叨两句,他就不耐烦,甚至还会顶撞父母,给父母脸色看。如果这样的话,那就还不如那些犬马了,那些犬马,有的都知道恭敬主人,不会顶撞主人。

所以现在的很多老人,都喜欢养宠物,除了子女工作忙的原因外,就是因为现在很多的子女,还不如宠物呢,宠物还能哄主人开心,而子女却只会让父母生气,这是为人子女应该反思的。


㈨ 中国孝亲敬老的故事有哪些

1、芦衣顺母

孔子有个弟子叫闵损,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在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2、亲尝汤药

刘恒,汉高祖和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3、埋儿奉母

汉朝有个叫郭巨的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4、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

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5、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

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二十四孝

阅读全文

与孝敬为主要内容的中华经典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养生八珍糕是什么 浏览:783
老年痴呆卧床不死 浏览:983
养生锅里面放哪些药材 浏览:747
养儿不易孝敬父母 浏览:501
广州市政府老年痴呆老人专项服务 浏览:242
个人帐户养老金基数包括哪些 浏览:938
省厅退休金 浏览:147
有退休证还要交社保吗 浏览:914
换证色弱体检没过可以看多少次 浏览:471
孝敬父母英语名言警句 浏览:585
海螺敬老院 浏览:389
北京幸福之家老年公寓 浏览:348
孝顺高中电话号码 浏览:528
米家养生壶为什么水溢出 浏览:633
宁波养老保险怎么转移 浏览:555
70岁内地男演员照片 浏览:343
你这辈子为什么能长寿 浏览:221
山西大鼓孝敬 浏览:451
财务体检需要什么手续 浏览:997
老年痴呆新药何时上市 浏览: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