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阳节是什么有什么习俗
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阳佳节。民间也称“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或“女儿节”。关于“重阳”的来历,一般认为《易经》“以阳爻为九”,“九”为最大的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重阳”,也叫“重九”。
古人常将“上巳”与“重阳”。即“三月三”与“九月九”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上巳“踏青”春游,重阳“辞青”秋游,相传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重阳节作为节日,一般认为源于东汉时期“桓景避难”的传说。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中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重阳糕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从此,人们在九月九日登高避疫,成为风俗。
从历法上讲,九月又称玄月、菊月,玄色即黑色,九月阴气侵寒,草木黄落,菊花傲霜。当月有两个节气“寒露”、“霜降”,天气由凉转冷,人如接触夜雾或晨露,寒意沁心,故叫“寒露”;寒露过后,天气较冷,露水开始结成薄霜,故曰“霜降”。自然界的炎凉交替,人体免疫机能需要与之调适,否则易生疾病。农谚说“重阳无雨一冬晴”,因此,在重阳佳节这一天,人们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包括登高远眺、吃重阳糕、观赏菊花、饮菊花酒、遍插茱萸等,予以庆祝。它既包含着我们先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愿望,即消灾避祸,健康长寿,也是世代流传的生活经验的积累。众所周知,秋高气爽,胜似春光,登高远眺,心旷神怡,是一种非常好的运动方式,同时,菊花入药可以清肝明目、治头昏、降血压。茱萸可驱蚊杀虫,入药可治呕吐腹泻等症。
登高远眺、郊游野宴,是重阳节的中心内容。其原始意义在于逃避灾祸。同时,异于平川的高山,在原始居民的观念中属于神奇之地,登临高处,远离尘世,意味着接近了天神,也就易于获得福佑。故而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孙思邈《千金方月令》也称:“重阳日,必以肴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在古代,祭神多登高,秋天到郊外一游,也多登高。登高,既可祈福避祸,也可娱乐健身,愉悦身心。
各地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食糕的习俗起源很早,汉代称为“饵”、“蓬饵”。《说文解字》:“饵,粉饼也。”饵的原料是米粉,米粉有稻米粉和黍米粉两种,黍米有黏性,二者和合,合蒸即为饵。黍为五谷之首,在古代是待客和祭祀的佳品,在九月成熟,是时令美食。《西京杂记》中还有“食蓬饵以拔妖邪”的记述。六朝以后,改称为“糕”,因“糕”与“高”谐音,象征着向上、进步、高升等。唐宋时重阳佳节吃糕颇为流行,唐称“麻葛糕”,宋已习称“重阳糕”。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述:“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丁,插小彩旗簇之,名曰‘重阳糕’。”吕原明《岁时杂记》中记载宋代民俗:“在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曰‘愿儿百事俱高’,作三声。”此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宝塔之形,上面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小红旗代替茱萸,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由于糕面有多种装饰,明清以后又多称为“花糕”。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还有饮菊花酒、赏菊、簪菊的风俗。九月是菊花傲霜之时,黄巢有诗云:“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在“霜降之时,惟此草茂盛”,菊花不畏风刀霜剑,成为品质高洁的象征。据传重阳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菊是中国古代文人喜爱的花中四君子之一,陶渊明爱菊的隐逸高洁,常以菊明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他爱在重阳日饮酒、赏菊。后人效之,遂成习俗。晋代菊花酒的制法是:“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到次八仙庆寿图年九月始熟,用之。”明代的菊花酒是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诸药”。明代医圣李时珍说菊花酒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的疗效。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云:“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毛泽东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适逢重阳佳节,仍不乏赏菊的雅兴,作词《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插茱萸也是重阳节的重要庆祝形式之一。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干可以长到一丈多高,树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杂五行书》中说在屋舍旁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悬茱萸于屋,而鬼不入也”。古人认为在重阳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驱风避邪,方法是插在头上,或佩戴茱萸囊。
重阳节还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省亲的日子,因此重阳节亦称“女儿节”。俗谚有“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归宁,食花糕。”归宁就是已嫁之女归省父母,花糕是指掺入干果、插上装饰旗的重阳糕。清乾隆时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也记载:“京师重阳节花糕极盛……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有女之家,馈遗酒礼,归宁父母,又为女儿节云。”
另外,双九还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之义,重阳也就有祝寿节、敬老节的说法。1989年,我国把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村镇,往往都会在此时举办多种形式的庆祝纪念活动,组织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全社会倡导敬老、爱老、养老的良风美俗;不少家庭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特意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陪他们度过自己的节日,表达对老人们的孝敬和感恩之情。
2. 重阳节出生的女孩命运 九月九重阳节出生的女宝宝好吗
导读:重阳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在重阳节出生的女孩很多,她们虽然出生年份不同,但是都有着相似的命运,这是出生在重阳节拥有的命运运势。那么,重阳节出生的女孩运势如何?九月九重阳节出生的女宝宝好吗?想知道重阳节出生的女孩命运,就来瞧瞧我的介绍吧。
重阳节出生的女孩命运
1、重阳节出生的女孩性格偏开朗,能言善辩,和谁都能够聊到一块,是个自来熟。这天出生的女女孩善于观察,有极强的洞擦力,所以很善于察言观色,这样的性格不论是和同事还是朋友都能够相处得很,所以很受欢迎。
2、在事业方面,出生在这天的女孩,具有超凡的领导能力,提出的想法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并且能够为之努力。但是她们无法忍受平板而单调的工作,需要从事有成就感的工作。旦发现工作上缺乏挑战性时就会另谋他职,努力从逆境中建立起自己的基业,或是放弃已具规模的事业重新奋斗。
3、在感情方面,这天出生的女孩,不会轻易爱上一个人,也不是感情很外放的性格,但是一旦拥有爱情,就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变得性感、引人注目。但是占有欲极强的她们,往往占有欲非常强,容不得半点背叛。
九月九重阳节出生的女宝宝好吗
九月九重阳节出生的孩子,天生运势强盛,少年时期学业表现良好,日常生活上也少有烦忧。特别在中年时期成员结束深的人能够在事业上更进一步;晚年以后运势更见昌隆兴盛,财利及事业声名辉煌,能享有名利双收的晚年生活,可以说是属于兴盛大旺的命局。
九月九重阳节出生孩子性格特点
在这个日子出生的孩子个性正直,无形福报多,常遇贵人逢凶化吉。 在这个日子出生的孩子为人有博爱恻隐之心,慈祥恺悌之意,清高慷慨,质朴无伪。 重阳节出生的孩子过生活有自己的节奏,凡事亲力亲为,能避免情绪的低潮,展现出极为镇静,审慎自制的一面。
重阳节出生女孩起名字推荐
妍菲
妍字五行属水,菲字五行属木,妍,指巧、漂亮、美好的意思,寓指秀丽、纯真的幸福含意。菲,指花草植物的香味。作为人名意指风姿卓越、充满魅力、清艳脱俗之义。
茜依
依:值得信赖,品质,搭配五行属木的茜字起名。含义:国色天香、天生丽质、金枝玉叶、品质高尚。
纤韵
纤,本义是用于拉船的绳索。用于人名中代表着小巧,纤细秀丽的意思。韵,本意指和谐的声音,舒服的意思,人名中引申为有知识,有才华。
梦柔
出自秦观《鹊桥仙》“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寓意为柔和,温柔、含情默默。
梦洁:一个梦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纯洁。
美莲:美丽如莲花一样,还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
重阳节又叫女儿节吗
重阳节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省亲的日子,因此重阳节亦称“女儿节”。俗谚有“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归宁,食花糕。”归宁就是已嫁之女归省父母,花糕是指掺入干果、插上装饰旗的重阳糕。清乾隆时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也记载:“京师重阳节花糕极盛……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有女之家,馈遗酒礼,归宁父母,又为女儿节云。”
3. 谁有古今诗词吟咏(或涉及)重阳,菊花的诗句
菊花诗
菊花诗十二题,咏物兼赋事。题目编排序列,凭作诗者挑选。限用七律,不限韵脚。诗作皆署“雅号”,即:“蘅芜君”(宝钗)、“怡红公子”(宝玉)、枕霞旧友”(湘云)、“潇湘妃子”(黛玉)、“蕉下客”(探春)。
忆菊(蘅芜君)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冷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迟。
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
[注释]
1.蓼——水蓼,花小色红,聚集成穗状。苇——芦苇,花白。蓼红苇白时菊尚未开。诗中以菊拟所“忆”之人,所以说“抱闷思”、“断肠”。
2.旧圃——去年的花圃。秋无迹——即花无迹,修辞说法。
3.梦有知——谓唯有梦中能见,亦为写“忆”。
4.“念念”句——意谓秋雁北归南飞,勾起自己无限想念之情。因传说雁能带书传讯。
5.寥寥——寂寞空虚的样子。砧——与兴秋思有关,参见宝玉《咏白海棠》诗注。迟——不尽。
6.为黄花瘦——黄花,菊花。语借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写自己孀居愁绪的《醉花阴》词“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意有所不同。
7.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亦称重九。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之时,有登高赏菊的习俗,所以说是相会之期。
访菊(怡红公子)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杖头。
[注释]
1.淹留——滞留住。这句说,不必为了饮酒或身体病弱而留在家中。
2.何处秋——即何处花,修辞说法。“谁家”、“何处”都为了写“访”。
3.蜡屐——木底鞋。古人制屐上蜡。语用《世说新语》阮禹“自吹火蜡屐”事。表示旷怡闲适。又古代有闲阶级多着木屐游山玩水。得得,特地,唐时方言。
4.冷吟——在寒秋季节吟咏。
5.解——懂得,能够。
6.“休负”句——不要辜负我今天的乘兴游访。挂杖头,语用《世说新语》阮修“以百钱挂杖头,至店,便独醉酣畅”事。这里取其兴致很高的意思。又重阳有饮菊花酒的习俗。
种菊(怡红公子)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处处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和井径绝尘埃。
[注释]
1.移来——指把菊苗移来。
2.不期——未曾料想到。
3.秋色——指菊。
4.酹——洒酒于地表示祭奠。这里只是对着菊花举杯饮酒的意思,与吟诗一样,都表示兴致高。寒香,指菊。下一首“清冷香”意同。《花史》:“菊为冷香。”
5.泉溉泥封——用水浇灌,用土封培,是种菊的技术。
6.好和——须和。井径——田间小路,泛指偏僻小径。这句意思是说让菊花跟它所在的小路一起都与尘世的喧闹隔绝。
对菊(枕霞旧友)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注释]
1.科头——不戴帽子叫科头。这里借用来说不拘礼法的样子,与下联“傲世”关合,取意于唐代诗人王维《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诗:“科头箕踞(抱膝而坐)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2.傲世——菊不畏风霜,冒寒开放,有“傲霜枝”之称。
3.知音——知己朋友。典出钟子期听伯牙弹琴能知其心意的故事。见《列子.汤问》。
4.荏苒——参见林黛玉灯谜诗注。
供菊(枕霞旧友)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隔坐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注释]
1.供菊——将菊花插在瓶中,放在房间里供观赏。
2.喜堪俦——高兴菊花能作伴。
3.“几案”句——即 “婷婷点缀几案幽”。婷婷,指菊枝样子好看。幽,说因菊而环境显得幽雅。
4.“隔坐”句——即一座之隔而闻到菊花的香气。三径露,指菊,修辞说法(与下句“一枝秋”相对),用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意。“三径”原出处参见前清客《兰风蕙露》对联注。“香分三径露”,是说菊之香气从三径分得,与下句“一枝”一样,正写出“供”字。
5.霜清——仍是修辞说法,指菊花清雅。纸帐来新梦——房内新供菊枝,使睡梦也增香。因纸帐上多画花卉,而真的菊自然大大超过所画的花,所以及之。《遵生八笺》:“纸帐,用藤皮茧纸缠于木上,以索缠紧,勒作皱纹,不用糊,以线拆缝之,顶不用纸,以稀布为顶,取其透气;或画以梅花,或画以蝴蝶自是分外清致。”
6.“圃冷”句——书中黛玉说:“据我看来,头一句好的是‘圃冷斜阳忆旧游’,这句背面傅粉;‘抛书人对一枝秋’,已经妙绝,将供菊说完,没处再说,故翻回来想到未折末供之先,意思深远”圃冷,菊圃冷落。斜阳,衰飒之景。旧游,旧时的同游者、老朋友。
7.“傲世”二句——说自己也与菊一样傲世,并不迷恋世上的荣华富贵。春风桃李,喻世俗荣华。淹留,这里是久留忘返的意思。
咏菊(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释]
1.无赖——无聊赖,无法可想。诗魔——佛教把人们有所欲求的念头都说成是魔,宣扬修心养 性用以降魔。所以,白居易的《闲吟》诗说:“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后遂以诗魔来说诗歌创作冲动所带来的不得安宁的心情。昏晓侵——从早到晚地侵扰。 2.欹——这里通作“倚”。沉音——心里默默地在念。
3.毫端——笔端。蕴秀——藏着灵秀。“毫端蕴秀”是心头蕴秀的修辞说法。临霜写——对菊吟咏的修辞说法。临,即临摹、临帖之“临”。霜,非指白纸,乃指代菊,前已屡见。写,描绘。这里说吟咏。
4.口角噙香——噙,含着。香,修辞上兼因菊、人和诗句三者而言。
5.素怨——即秋怨,与下句“秋心”成互文。秋叫“素秋”,参见薛宝钗《咏白海棠》“欲偿白帝”注。“素”在这 里不作平素解,却兼有贞白、高洁的含义。“素怨”、“秋心”皆借菊的孤傲抒自己的情怀。
6.一从——自从。陶令——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符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所以称陶令。他喜欢菊,诗文中常写到。评章——鉴赏,议论。亦借说吟咏,如:评章风月。
7.高风——高尚的品格。在这里并指陶与菊。自陶潜后,历来文人咏菊,或以“隐逸”为比,或以“君子”相称,或赞其不畏风霜,或叹其孤高自芳,而且总要提到陶渊明。
画菊(蘅芜君)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黏屏聊以慰重阳。
[注释]
1.“诗余”二句——谓诗后戏笔画菊,乃乘一时之逸兴不经意所作,岂是存心绘画、苦苦构思而成?丹青,指绘画所用的红的青的颜料,亦作画的代称。较量,计虑,思考如何恰当。
2.“聚叶”二句——聚叶,把菊叶画得茂密,故用“千点”。攒,簇聚。花由好多花瓣集合构成,故说“攒花”。霜,指代菊花瓣,故用“几痕”。国画中有泼墨、烘染等法,枝叶浓黑以烘托花姿。“泼墨”、“攒花”是画菊常用的话,如《画居逸品》记高濲“酒酣泼墨,写菊数本……寒香飘拂,凉风飒然。”菊花的不同画法则有“高顶攒瓣花”、“攒顶尖瓣花”、“攒心细瓣花”等名目。
3.“淡浓”句——对风前的菊花姿影心领神会,然后在纸上用浓淡来表现。有浓淡,才能密而不乱,才有远近掩映。
4.“跳脱”句——即“(戴着)跳脱之腕底生秋香”的修辞句法。跳脱,手镯的一种,用珍物连缀而成,又做“挑脱”、“条脱”。《全唐诗话》:“(文宗)问宰臣:‘古诗云:轻衫衬跳脱。跳脱是何物?’宰臣未对。上曰:‘即今之腕钏也。’”句中仅以字面与“淡浓”成对,对仗中多有此式。有人解为灵活,兼有此意。
5.“莫认”句——不要错认是真的菊花而随手就去采摘。说画得神态逼真。“东篱闲采掇”,语用陶潜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掇,拿取。
6.黏屏——把画贴在屏风上。慰重阳——重阳不得赏菊,以观画代之,可安慰一下寂寞的心情。
问菊(潇湘妃子)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虱病可相思?
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注释]
1.秋情——即中间两联所问到的那种思想情怀。因“众莫知”而唯有菊可认作知己,故问之。
2.喃喃——不停地低声说话。负手——把两手交放在背后,是有所思的样子。扣——询问。东篱——指代菊,见前诗注。
3.孤标——孤高的品格。标,标格。偕——同……一起。
4.为底——为什么这样。底,何。
5.虱——蟋蟀。可——是不是。雁、虱、菊都是拟人写法。
6.解语——能说话。在这里的意思是如果花能说话的话。语出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唐玄宗把贵妃比作“解语花”事。
簪菊(蕉下客)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注释]
1.簪菊——插菊花于头上,古时风俗。《干淳岁时记》:“都人九月九日,饮新酒,泛萸簪菊。”又史正志《菊谱》叙曰:“唐辈下岁时记:九月宫掖间,争插菊花,民俗尤甚。杜牧诗曰:‘黄花插满头’。”
2.镜中妆——指簪、钗一类首饰,女子对镜梳妆时插于发间。这句说以菊插头,不要错认作是珠花。因男子也簪菊,并非为了打扮。
3.“长安”句——疑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是京兆(长安)人。其《九日齐山登高》诗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等句,与本诗中多以插菊、饮酒事并提相合。但“公子”“花癖”之称,总无可征,或是泛说京都风气。
4.彭泽先生——指陶渊明。参见前注。陶除爱菊外,也喜酒,任彭泽令时“公田悉令吏种秫(高粱),曰:‘吾尝得醉于酒足矣!”江州刺史王弘曾“留二万钱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又自酿酒,“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着之。”(南朝萧统《陶渊明传》)所以称“酒狂”。
5.三径露——指代菊。因说“露”所以用“冷沾”,这两句都形容簪菊。
6.葛巾——用葛布做的头巾。暗与陶潜“葛巾漉酒”事相关。九秋霜——指代菊。九秋,即秋天,意谓秋季九十日。秋称三秋,亦称九秋。
7.“高情”二句——意思说,时俗之人不能理解那种高尚的情操,那就让他们在路上见了插花醉酒的样子而拍手取笑吧。李白《襄阳歌》:“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儿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黄花插满头。”这里兼取两者意化用之。
菊影(枕霞旧友)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
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注释]
1.秋光——指菊影。潜度偷移——说菊花随着日光西斜而影子在不知不觉地移动。
2.“窗隔”句——意思是隔着窗子透出稀疏的灯光,在地上描下了浓淡不同的远近菊影。
3.“篱筛”句——竹篱好比筛子,透过月光的碎片,就像把明净精巧的菊花姿影封锁在里面。玲珑,空明的样子,又常形容雕镂精巧。
4.寒芳——指菊。留照——留下肖像,即留下影子。魂应驻——花魂应该也留在菊影之中,说菊影能传神。
5.霜印——指菊影。梦也空——影虽能传花之神,但毕竟是虚像,“梦也空”就是虚像的修辞说法。上句从花到影,这句从影到花,说法相反相成。
6.暗香——指菊,因写月夜花影,所以用“暗”。休踏碎——正点出“菊影”,影在地上,因珍惜,所以不愿踩它。程高本这三个字作“踏碎处”,句不可通,既已“踏碎”(影岂能踏碎?),怎么还说“珍重”呢?今从脂本。
7.“凭谁”句——赏菊与饮酒相关,已见前诗注。影子本来朦胧,加之醉眼迷离,看去就更模糊难以辨认了。
菊梦(潇湘妃子)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虱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注释]
1.秋酣一觉清——秋菊酣睡,梦境清幽。
2.“和云”句——唐代张贲以“和霜伴月”写菊,今换一字,以写菊花梦魂高飞;以“不分明”说梦境依稀恍惚。
3.“登仙”句——说梦魂翩跹,仿佛成仙,但并非是羡慕庄子变作蝴蝶。庄周梦中化蝶事见《庄子.齐物论》。这里引“庄生蝶”是为了点“梦”。
4.忆旧——实即“梦旧”,诗题中“梦”字句中不出现是咏物诗技巧上的讲究。寻盟——表示结交友好,语出《左传》。这一联构思或受元代柯九思“蝶化人间梦,鸥寻海上盟”诗句的启发。
5.“睡去”句——意谓梦见归雁,依恋之心久久相随,直至它飞远看不见。
6.故故——屡屡,时时。
残菊(蕉下客)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虱声切,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注释]
1.倾欹——指菊倾侧歪斜。
2.小雪——立冬以后的一个节气。
3.余香——实即“余瓣”。淡泊——指颜色暗淡不鲜。
4.离披——亦作“披离”,散乱的样子。
5.知再会——“不知能否再见”的意思。秋风——程高本作“秋分”,指季节说,两者没有多大差别。但倘若作者有所寓意,则一字之别含义不同。自汉武帝作过“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的《秋风辞》后,“秋风过客”就成了时光短暂、好景不长的代用语。为便于推究原意,今从脂本。
-------------------------------------------------
<菊花诗>和<咏白海棠>属同一类型,都在花事吟赏上反映了当时的都城社会习俗和有闲阶级的文化生活情趣.
清代方浚颐<梦园丛说>曾记都门赏花情况说:“板乐寺之海棠,枣花寺之牡丹,丰台之芍药,十刹海之荷花,宝藏寺之桂花,天宁、花之两寺之菊花,自春徂秋,游踪不绝于路.又有花局,四时送花,以供王公贵人之玩赏.冬则……招三五良朋,作消寒会,煮卫河银鱼,烧膳房鹿尾,佐以涌金楼之佳酸,南烹北炙,杂然陈前,战拇飞花,觥摔交错,致足乐也.”小说中赏桂、赏菊,送海棠,以至冬日消寒大嚼鹿肉都写到了.王公贵人的种种乐事,完全是建筑在残酷地剥削劳动人民,特别是逼使广大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痛苦生活的基础上的.彼此唱和,斗奇争新的咏物诗风摩一时,正是这种闲逸生活的反映.
菊花诗分咏十二题的形式,好像只是宝钗、湘云偶然想出来的新鲜玩意儿,其实,也完全是当时现实生活已存在着的一种诗风的艺术概括.与作者同时代人爱新觉罗·永恩(清宗室、袭封康亲王)的<诚正堂稿>中就有“和崧山弟”的<菊花八咏>诗.其八咏诗题是“访菊”、“对菊”、“种菊”、“簪菊”、“问菊”、“梦菊”、“供菊”、“残菊”,几乎和小说中一样.崧山,亦即嵩山,是敦诚(他与敦敏弟兄二人都是曹霄芹的朋友)的好友永恚(上大下恚)的号.在他的<神清室诗稿>中也有“访菊”、“对菊”、“梦菊”、“簪菊”、“问菊”等诗.可见,小说中的情节,多有现实生活为依据,并非作者向壁虚构.
和同类内容的大多数诗一样,它寄情寓兴的一面,还是值得注意的.
每首诗依然有选咏者各自的特点,
如薛宝钗的“忆菊”,就一味地是寡妇腔;
贾宝玉的“种菊”就归结为绝尘离世;
史湘云的命运,从她的“册子”上看,后虽一度“来新梦”,终究“梦也空”,未能“淹留”于“春风桃李”的美满生活.脂评“湘云是自爱所误.”(第22回)也与诗中所说的“傲世”相合;
林黛玉诗中“孤标傲世”、“幽怨’等,则更说得明白.我们既知已佚的后半部原稿中写她的死的那一回回目叫“证前缘”(脂靖本第79回批语),则“登仙”的寓意就同样清楚(第13回秦可卿停灵于会芳园登仙阁;第15回水溶道“逝者已登仙界.”);
从“残菊”诗看探春,可知她“运偏消”时,如菊之“倾欹”“离披”,境况也大不如前;“万里寒云”,“分手”而去,正是她远嫁不归的象征,所谓明岁再会,切莫相思等慰语,其用意也不过如同元春临别时所说的“见面是尽有的,何必伤惨?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那番话罢了.
林黛王所写的三首诗被评为最佳.如果作者只是为了表现她的诗才出众,为什么在前面咏白海囊时要让湘云“压倒群芳”,在后面讽和螃蟹咏时却又称宝钗之作为“绝唱”?原来作者还让所咏之物的“品质”去暗合吟咏它的人物.咏物抒情,恐怕没有谁能比黛玉的身世和气质更与菊相适合的了,她比别人能更充分、更真实、更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完全合乎情理.
黛玉三首诗中,“咏菊”又列为第一.由于小说里众人的议论,容易使我们觉得这首诗之好,就好在“口角噙香对月吟”一句上.其实,诗的后半首写得更自然,更有感染力.“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我们从林黛玉的诗中,又听到了曹雪芹的心声:它难道不就是作者写在小说开头的那首“自题绝句”在具体情节中所激起的回响吗?这实在比之于让林黛玉魁夺菊花诗这件事本身,更能说明作者对人物的倾向性.
4. 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重阳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重阳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重阳节习俗有:登高、赏菊、吃重阳糕、迎女赠糕、插茱萸等。
登高
关于重阳节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其一,古人非常崇敬山神,认为山神能保佑人远离灾害,所以人们在“九为老阳,阳极必变”的九九重阳之日,登山拜山神,以求吉祥,避免灾祸,之后逐渐成为一种娱乐活动。其二,到了重阳节,秋收已经结束,人们闲暇时间相对较多。此时,山野的野果、药材等也刚好成熟,大家就会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当时,人们称之为“小秋收”,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正是由此演变而来。
西汉时长安城外有一高台,每年春节、重九,人们都要登上高台观赏风景,因为登的是高台,所以就叫“登高”。到了三国和晋朝时,这种活动更加普遍,日期就固定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的范围也扩大到高山。重阳节时秋高气爽,云淡山青,金桂飘香,水果成熟,庄稼金黄……登高远眺,心旷神怡,既锻炼身体,又留梁手连风景,很有乐趣。在这一天里,年轻人往往伴老年人登高秋游,回归大自然,活动筋骨,陶冶性情。
相传,东汉时汝南子桓景拜仙人费长房为师。费长房曾对桓景说,某年九月九日有大灾,家人缝囊盛茱英系于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
桓景到这一天照着做了,举家登山,果然平安无事。晚上回到家中,却看到鸡犬牛羊全都死了。此后人们每到九月九日重阳节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免祸呈祥。
赏菊
重阳节赏菊,是重阳节的习俗,堪称国人一大雅兴。菊花凌霜不枯,傲雪而开,其千姿百态的艳容,傲然挺立的气质,使人倾慕,堪称国花。
重阳节赏菊的习俗始于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370叫27)。他一生酷爱菊花,以菊为伴,号称菊友,是个“菊迷”,深得菊之佳趣,被人们奉为“九月花神”。他的赏菊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在诗中写道:
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
重阳节赏菊,又洐生出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当菊花花蕾含苞待放,采花蕾叶茎和适当的茱萸叶茎,杂以黍米酿制,待次年九月九日开坛取饮。茱萸是茴香科落叶亚乔木,又名药枣皮,果实可吃,茎叶入药,古人将其为驱邪神物,美名“辟邪翁”。菊花气味芬芳,是延年益寿佳品,美名“延寿客”。
吃重阳糕
重阳节的习俗一定会吃重阳糕。因为“糕”与“高”同音,古人相信“百事皆高”的说法,所以在重阳节登高时吃糕,预示步步高升。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俗源于魏晋时代,初日面饼,唐代叫菊花糕,宋代叫重阳糕,明清时则称花糕。重阳糕由粉面蒸制而成,辅仔漏料有枣、栗、肉等。到了宋代,重阳糕已基本形成定制。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长辈会将片糕搭在孩子们的额头上,口中念念有词,希望子女百事俱高,这就是古人九月做糕的初衷。有些地方的重阳糕是比较讲究的,一般重阳糕要做成九层橡戚嫌,看上去就像一座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小红纸旗则代替茱萸。如今的重阳糕,仍没有固定的做法或固定的式样,各地重阳节的习俗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为重阳糕。
迎女赠糕
重阳节素来就有女儿节之称,重阳节的习俗各地多有迎接女儿回家吃糕饼、设宴款待女婿的习俗。女儿回家时,父母还要赠给她们糕饼,以祝福她们事业通达隆盛。陕西同州,此日不只赠送时物给归省的女儿,待嫁女儿也要一并赠送,称之为逆节。河北邢台称之为迎九,山西富平叫作送糕。《帝京景物略》所述明代燕京重阳节时迎接女儿的情形,颇为生动有趣:“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花糕,是以麦粉为糕,将枣、栗、糖果妆点其上,或者上面放置双羊像,北方地区极为盛行)。或不得迎,母则垢,女则怨,小妹则泣.望其姊姨,亦日女儿节。”其痴情重视到如此地步。河北张北地区有民谚道:“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
插茱萸
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习俗,所以人们又将重阳节称为“茱萸节”。早在唐代就已盛行。关于插茱萸,佩茱萸囊的作用普遍解释是辟恶气、御初寒。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植物,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据《本草纲目》记载,茱萸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有治寒驱毒之功效。重阳节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保平安。
早在唐朝,重阳节插茱萸就己非常普遍。重阳节之时,妇女和孩子会将茱萸或佩戴在手臂上,或制成香袋佩挂在身上,也有人将其插在头上。其实,宋元之后,重阳节佩茱萸的习俗逐渐少见了。究其原因,大概是人们内心想法发生了改变。在早期,重阳节人们更在乎的是辟邪消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关注眼下的生活,而且对未来的生活更是充满了期盼,期盼长生与延寿。
5. 求元宵节、重阳节、中秋节的各三个民俗,每个习俗100字
元宵节
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其并反映了许多历史文化。
中秋节
中秋节在八月十五,正是八月二分之一,俗称“八月半”。因为中秋节人们有邀请亲朋好友夜饮玩月的习俗,又有媳妇归省至此日必还家的俗规,且以圆月为象征,称中秋为团圆节。又因为传说唐明皇在这一天夜游月宫,便称中秋为月夕。至于什么时候才开始有中秋节,文献上找不出答案。古时专门记述岁时节令的专著《荆楚岁时记》中唯独没有关于中秋的记事。就连唐代成书的《初学记》中也不见关于“中秋节”的文字
6. 重阳节需要知道的知识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的关于重阳节需要知道的知识,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重阳节的演变过程
重阳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镇宽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
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清代,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1989年,中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节的习俗
1、迎女赠糕
重阳节素来就有女儿节之称,重阳节的习俗各地多有迎接女儿回家吃糕饼、设宴款待女婿的习俗。女儿回家时,父母还要赠给她们糕饼,以祝福她们事业通达隆盛。陕西同州,此日不只赠送时物给归省的女儿,待嫁女儿也要一并赠送,称之为逆节。河北邢台称之为迎九,山西富平叫作送糕。《帝京景物略》所述明代燕京重阳节时迎接女儿的情形,颇为生动有趣:“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花糕,是以麦粉为糕,将枣、栗、糖果妆点其上,或者上面放置双羊像,北方地区极为盛行)。或不得迎,母则垢,女则怨,小妹则泣.望燃汪其姊姨,亦日女儿节。”其痴情重视到如此地步。河北张北地区有民谚道:“九月九,搬回闺女息息手。”
2、吃重阳糕
重阳节的习皮旅仔俗一定会吃重阳糕。因为“糕”与“高”同音,古人相信“百事皆高”的说法,所以在重阳节登高时吃糕,预示步步高升。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俗源于魏晋时代,初日面饼,唐代叫菊花糕,宋代叫重阳糕,明清时则称花糕。重阳糕由粉面蒸制而成,辅料有枣、栗、肉等。到了宋代,重阳糕已基本形成定制。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长辈会将片糕搭在孩子们的额头上,口中念念有词,希望子女百事俱高,这就是古人九月做糕的初衷。有些地方的重阳糕是比较讲究的,一般重阳糕要做成九层,看上去就像一座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小红纸旗则代替茱萸。如今的重阳糕,仍没有固定的做法或固定的式样,各地重阳节的习俗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为重阳糕。
3、登高
关于重阳节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其一,古人非常崇敬山神,认为山神能保佑人远离灾害,所以人们在“九为老阳,阳极必变”的九九重阳之日,登山拜山神,以求吉祥,避免灾祸,之后逐渐成为一种娱乐活动。其二,到了重阳节,秋收已经结束,人们闲暇时间相对较多。此时,山野的野果、药材等也刚好成熟,大家就会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当时,人们称之为“小秋收”,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正是由此演变而来。
西汉时长安城外有一高台,每年春节、重九,人们都要登上高台观赏风景,因为登的是高台,所以就叫“登高”。到了三国和晋朝时,这种活动更加普遍,日期就固定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的范围也扩大到高山。重阳节时秋高气爽,云淡山青,金桂飘香,水果成熟,庄稼金黄……登高远眺,心旷神怡,既锻炼身体,又留连风景,很有乐趣。在这一天里,年轻人往往伴老年人登高秋游,回归大自然,活动筋骨,陶冶性情。
相传,东汉时汝南子桓景拜仙人费长房为师。费长房曾对桓景说,某年九月九日有大灾,家人缝囊盛茱英系于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
桓景到这一天照着做了,举家登山,果然平安无事。晚上回到家中,却看到鸡犬牛羊全都死了。此后人们每到九月九日重阳节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免祸呈祥。
4、插茱萸
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习俗,所以人们又将重阳节称为“茱萸节”。早在唐代就已盛行。关于插茱萸,佩茱萸囊的作用普遍解释是辟恶气、御初寒。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植物,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据《本草纲目》记载,茱萸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有治寒驱毒之功效。重阳节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保平安。
早在唐朝,重阳节插茱萸就己非常普遍。重阳节之时,妇女和孩子会将茱萸或佩戴在手臂上,或制成香袋佩挂在身上,也有人将其插在头上。其实,宋元之后,重阳节佩茱萸的习俗逐渐少见了。究其原因,大概是人们内心想法发生了改变。在早期,重阳节人们更在乎的是辟邪消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关注眼下的生活,而且对未来的生活更是充满了期盼,期盼长生与延寿。
关于重阳节的意义
每到重阳节来临之际,子女回家陪爹妈“唠唠”、帮父母“买买”;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多样化活动,给老年群体送温暖、送欢乐;志愿者给需要帮助的老人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关怀……现代文明社会的一幕幕温馨风景,总让人受到由衷的感染和鼓舞。尊老、爱老、孝老终究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而须要持之以恒的行动,因而重阳节的仪式感固然可以有也应该有,但其意义显然更在于常态性尽孝的“友情提醒”。
农历九月,不仅金秋景色迷人,而且适逢收获时节,被大家普遍视为一年中的最美月份。收获之际当思回馈、感恩,九月重阳提倡敬老,这样的“应景”可谓既恰如其分又用心良苦,凸显出知恩图报的朴素品德。“子欲养而亲不待”,古人的这一感叹不少人都感同身受,更提醒大家尽孝当趁早,真正将敬老孝心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注重平时的尽力而为和一贯表现,而不能止于某个节日或者偶尔想到时才行动,以免留下难以弥补的缺憾。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年人各方面的诉求越发多样化,养老能力和条件得到相应改善,无疑也对尽孝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仅仅满足于给钱给物、满足吃穿住行,而须更注视精神层面的养老、爱老,要从生活上的关心转向更加重视心理、情感上的关怀,尽可能创造条件让老人们度过殷实、快乐、幸福的晚年。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敬,不但是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理想追求,而且应该成为儿女追求的尽孝境界。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诗句
1.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2.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3.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4. 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潘希白《大有·九日》
5.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6. 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纳兰性德《清平乐·孤花片叶》
7.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8.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9.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10. 六曲屏山和梦遥。——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11. 九日登临有故常。随晴随雨一传觞。——陈与义《定风波·九日登临有故常》
12. 记得眉山文翰老。曾道。四时佳节是重阳。——陈与义《定风波·九日登临有故常》
13. 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纳兰性德《沁园春·丁巳重阳前》
14. 算明朝、未了重阳,紫萸应耐看。——吴文英《霜花腴·重阳前一日泛石湖》
15.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16. 可惜重阳,不把黄花与。——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17. 未追赤松子,且泛黄菊英。——李泌《奉和圣制重阳赐会聊示所怀》
18.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19.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苏轼《西江月·重九》
20. 雨晴篱菊初香,人言此日重阳。——纳兰容若《清平乐·将愁不去》
21. 盖村步以重九故,屠一羊,诸舟买之,俄顷而尽。——陆游《入蜀记》
22. 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杜甫《复愁十二首》
23. 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徐灿《菩萨蛮·秋闺》
24. 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5.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苏轼《定风波·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