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重阳节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有六大节日包括:赏菊,登高,佩茱萸·簪菊花,放纸鹞,饮菊酒,吃重阳糕。
1.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李商隐《菊花》
(1)9月9日重阳节图片扩展阅读
重阳节的来历: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当时有个青年叫恒景,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
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
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早在春秋战国时,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三国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Ⅱ 重阳节有哪些民间风俗请列举一二(重阳节有哪些民间风俗图片)
一、菊花酒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Ⅲ 重阳节是什么来历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是一个古老而又神圣的中国传统闹拍节日,它象征着一年之交,以纪念父母、健康、寿考等。重阳节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传统节日,让我们在它里面感受到古老文化的温情,也能让我们真正体会到相聚同乐、和平安康的精神。
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自哪写得是那个节日是什么习俗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写的是重阳节;习俗有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摆宴敬老、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朝代】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4)9月9日重阳节图片扩展阅读: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说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因此说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Ⅳ 九月九日是不是中秋节团圆的日子
九月九日来不是中秋节,是源重阳节。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初三“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重阳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下面还有中秋满月的图片:
希望可以帮到你O(∩_∩)O~
Ⅵ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定在“九九”这一天有什么讲究吗
每年的九月九日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在古代很多诗人都为之吟诵。大家最为熟悉的可能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的第一句就直抒胸臆,表达出了在异乡的游子怀乡思人的情怀。九月九日重阳节就是家人朋友相聚在一起的节日。每逢重阳节就会格外的思念自己的亲人朋友。在古代,重阳节的节日仪式很浓厚的,它是在唐代才被正式定位民间节日的,之后历代延续到至今。
不管节日背后的故事真假与否,我认为这都是一个美好的象征,每个的节日都有着自己的魅力,无论是不是我们国家法定放假节日,我们都应该尊重节日习俗,注重形式,让我们世世代代的子孙延续下去。
重阳节,相逢节,希望我们把中国传统节日都记于心中。把这些节日的习俗也传承下去,不要丢了它原来的样子。
Ⅶ 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有什么习俗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与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酒为名,写的诗为后人传颂,也以爱菊为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他的诗。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酒为名,写的诗为后人传颂,也以爱菊为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他的诗。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民间农历九月称为 菊月,赏菊成了一项重要内容,赏菊配美酒,清代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Ⅷ 为什么九月九要放风筝呢这个风俗习惯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转的
阳江风筝节
放风筝既然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活动,就自然带有浓厚的民俗色彩,并与各地农时相关,形成一种节令性的活动。从我国地理气候来说,北方地区,一般自十月起,玩赏和制作售风筝者,逐渐活跃。由于新春天始到清明节前的三个月内,正是放风筝的好季节。这是因为北方这个季节风向最稳,适宜放风筝。过了清明季候风一来,黄沙满天,放风筝就不适宜了,所以,所以清明节放风筝成了习俗。清明一过,农活渐忙,天空上几乎连一只风筝了看不到了。 而在南方,如台湾等地则习惯于重阳节前后(农历九月九日)放风筝,广东阳江风筝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阳江背山面海,旷野辽阔,到处都是天然的放飞场。每逢九·九重阳,秋高气爽,正是纸鹞放飞的最佳时节,放风筝便成了民间最兴盛的赛事。阳江是南国风筝之乡为南派风筝的代表之一。
由于山、海之间的特定地理环境,每年中秋至重阳期间,天气晴朗,秋风劲且顺,是纸鸢上天的最佳时节,放风筝便自然成了民间的活动。早在宋代,阳江已有重阳放风筝的习俗(风筝阳江俗称“鸢”)。据说那时有一位州官叫王亘,他在北山一块“仙掌石”上凿了一个“流杯池”,每到重阳佳节,就邀请各界名流,集于石上,一面“曲水流觞”,一面放风筝观赏,周围百姓也在山间支起帐篷观看。《阳江县志》载:“重九日,结伴携酒选胜登高,士人赋诗,儿童放纸鸢较高下。”到了清代,场面更为壮观。清人林葆莹诗云:“浮屠七级北山坳,纸鹞参差万影交。”可见当时之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