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读于丹《论语》感悟之四 诚信之道有感 1000 字左右 快
于丹教授,一位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的学者,拜读完《于丹<论语>感悟》之后,真的感觉是受益匪浅,予人以心灵的震撼!她以通俗易懂的白话,将孔子的《论语》细细诠释,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和温暖;她从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爱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通篇读毕,我感受最深的是三个方面:人何以立志?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于丹老师解释说: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短短几句话,却含义隽永,发人深省。让“老者安之”,就是要孝敬父母,可是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的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吗?如若没有,很难想象一个使“老者不安”的人能够使“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于丹教授在书中指出有句话需要每个人谨记,那就是出自《论语·里仁》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是啊,做父母的大多清楚的记得子女的生日,可是,做子女的又有几个知道父母的生日的呢?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父母高寿,得享天年,本是乐事,可是,随着父母岁数的增长,我们还有多少时间来尽孝呢?同时,对于我们教师来说,除了自身要努力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之外,还肩负着让学生从小树立这种立志之本的真正内涵的使命,推而论之,现在的学生又有几个人能知道父母的准确生日呢?人何以向学?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于丹老师解释说,一个人要是每天连饭都不吃,连觉都不睡,天天在那冥想,想破了脑袋也没有多大用处,不如好好去学。学是前提,那么又该如何学呢?通过对《学习之道》这一章节的学习,笔者认为,其一,学问须化入内心。学习的目的是不断提升自己,人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哪些东西真正有价值。兴趣是激发学习动力的最根本源泉,作为教师,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首先就要想方设法去活跃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把学问化入内心,得到真正的提高。其二,要善于向不同的人学习。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要抱着谦虚谨慎的态度,虚心好学,从做的好的人身上学习优点,从做的不好的人的身上汲取教训,以免犯同样的错误。其三,要因材施教。当子路和冉有分别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时,孔子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两个答案,其原因就在于子路和冉有两个人完全不同的性格。因而,作为教师,我们要更多的观察孩子,并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必有其优点,只不过在于我们是否善于发掘并加以培养。其四,要学以致用。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推动发展。但是,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要善于变通。正如孔子在《论语·子罕》中所说的:“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力;可与力,未可与权”。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做出变通,做到通权达变。人何以诚信?诚信是中国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在整部《论语》中有很多关于诚信的论述。孔子曰:“人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自古以来,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诚信也是品评人物最基本的出发点,也是每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建立过程尚未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法制与伦理,尚未完全“配套”,许多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追逐最大限度利润,采取弄虚作假、坑蒙拐骗、行赂受贿,乃至违法乱纪、谋财害命等手段,谋取非法利益,将诚信作为一种最廉价的成本弃之不顾,对社会风气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例如,近的有牛奶“三聚氰氨”事件,远的有“苏丹红”事件等等,都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其生产者见利忘义,背弃了诚信这一做人的基本品质。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只要我们坚守自己的诚信,那么,终归会有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的人与我们一起走下去,共同建设诚信美好和谐的社会。而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把诚信的这种品质、信念身体力行的传授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起诚信为先的理念,一辈子做个有诚信、有品性的人。
2. 于丹论语心得之孝敬之道读后感500字左右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群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 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论语》捧在手里,我们说它是朴素的,是温暖的,那么它的朴素和温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也就是说,《论语》告诉我们修身养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很多的问答.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说:“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 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不经常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谦逊也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学生们发现老师还没有说话.子路对老师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说出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我们的长辈--- 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的平辈--- 一生相伴的朋友,我们的晚辈--- 自己的儿女. 孔子先不去谈我们怎样建设家国社稷,怎样建立多少功勋,而是说让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顿了,让我的朋友对我可以信任、托付,让孩子们觉得我是个值得追慕、缅怀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够让这三种人心中有这样的种种寄托,也就够了. 这里满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之安”. 我们都在说,中华民族一种美德叫孝敬,但是,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吗? 一个“安”字容易做到吗?让老人外在得其安身,内在得其安心,可能每个儿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是真正能够做好却很不容易.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做“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 在孝顺这件事上,民间还有这样一个说法,叫做“论心不论迹”.我们知道,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有充足的钱财和高贵的地位,能够按照他的梦想把爱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他们的父母.有时候一个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对老人的这种安顿,也许我们有种种标准,比如买多大的房子,买什么样的车,带老人到什么地方旅游,让他穿什么样的衣裳,有什么样的饮食,但是这些能让老人真正安心吗? 很多学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做“孝”.“自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去问老师,什么叫做孝啊 ?老师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这真的就是孝了吗? 孔子接着反问,你看狗马这个动物都能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了,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孔子又是一个反问句:“曾是以为孝乎?”你竟然认为这是“孝”吗? 子夏问老师什么叫孝.孔子又说了一种现象,他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谓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们都会去抢着去干;在一个物质条件不很丰富的条件下,尽量让长辈做到有吃有喝.但是,这样竟然可以算“孝”吗?
3. 百家讲坛 于丹论语感悟 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
看于丹的《庄子》心得,很受启发。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老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好了。
这一次的《百家讲坛》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讲坛》是个好栏目。有时间会常看的。
这是我在网络上搜的 你在根据自己的情况稍微的修改一下 就OK了
4. 于丹论语感悟之---孝敬之道,观后感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群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 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论语》捧在手里,我们说它是朴素的,是温暖的,那么它的朴素和温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也就是说,《论语》告诉我们修身养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很多的问答。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说:“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 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不经常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谦逊也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学生们发现老师还没有说话。子路对老师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说出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我们的长辈--- 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的平辈--- 一生相伴的朋友,我们的晚辈--- 自己的儿女。 孔子先不去谈我们怎样建设家国社稷,怎样建立多少功勋,而是说让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顿了,让我的朋友对我可以信任、托付,让孩子们觉得我是个值得追慕、缅怀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够让这三种人心中有这样的种种寄托,也就够了。 这里满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之安”。 我们都在说,中华民族一种美德叫孝敬,但是,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吗? 一个“安”字容易做到吗?让老人外在得其安身,内在得其安心,可能每个儿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是真正能够做好却很不容易。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做“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 在孝顺这件事上,民间还有这样一个说法,叫做“论心不论迹”。我们知道,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有充足的钱财和高贵的地位,能够按照他的梦想把爱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他们的父母。有时候一个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对老人的这种安顿,也许我们有种种标准,比如买多大的房子,买什么样的车,带老人到什么地方旅游,让他穿什么样的衣裳,有什么样的饮食,但是这些能让老人真正安心吗? 很多学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做“孝”。“自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去问老师,什么叫做孝啊 ?老师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这真的就是孝了吗? 孔子接着反问,你看狗马这个动物都能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了,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孔子又是一个反问句:“曾是以为孝乎?”你竟然认为这是“孝”吗? 子夏问老师什么叫孝。孔子又说了一种现象,他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谓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们都会去抢着去干;在一个物质条件不很丰富的条件下,尽量让长辈做到有吃有喝。但是,这样竟然可以算“孝”吗? 孔子的反问是令人深思的。中国人常常将“孝”和“敬”连用,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吗? 今天是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儿女们总是太忙太忙了。 面对父母,今天的儿女应该要问问自己:如何要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得到安顿,我们怎样做到真正的孝? 今天我们总在说,孝敬是一种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种本能。我们反过来说一个命题,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人说过那是美德吗?没有,因为那是近乎本能。 这个世界上,生物之爱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这个现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残酷:所有的爱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对父母来说,儿女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父母怎么尽心都不为过。 我们看到很多故事,比如孩子得病了,这父母守在手术室外面,说把我的肝脏移植给他吧,把我的肾脏移植给他吧。我想,如果说能移植心脏,那肯能十个妈妈里面有九个愿意。 但是,我们去找找儿女为父母做过什么事情,肯能远远不如父母对儿女做的多。 怎么理解我们做到的孝,让我们从孔子的这两个反问句开始:我能养活父母了,是孝吗?我凡事抢着做让父母有衣有食,是孝吗?那我们先来看看,父母对孩子这一生又意味着什么? 有这样一个故事(小男孩与大树的故事) ... 这个故事,其实说的就是我们的父母和我们的一生。 老树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都是在树下玩大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这样的一种成长,在父母身边长大,走向社会。但为什么人到最后才会归来呢?这就是平时常说的“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当了父母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么的不容易。 可是,真等到我们树根边的时候,心里就已经有太多的遗憾了,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们已经错过去了。然而,父母跟我们很少计较。 这个故事听起来好像很残酷,但儿女的一生,不就是从父母身上获得了那么多的东西吗?父母付出的是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爱。 为什么孝敬是一种要大力提倡的公共美德,而不是每一个个人的生命本能呢?同样是血缘,为什么下行的爱这么自觉,如此浓烈,而上行的爱有时候却显得牵强呢? 这个可以么?
5. 我从《论语 》中获得了智慧作文500字
一本《于丹〈论语〉心得》让我爱不释手.一直以为,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真的有那么神奇吗?果然,“书中自有黄金在”,读过以后,我的心灵算是得到了一次洗礼,我明白了很多名言的真正内涵,第一次觉得我自己身上存在着太多太多的缺点和不足,虽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我也深感惭愧.对于《论语》的原文,我有些懵懂,然而却从于丹的心得体会中感受到了孔子思想的伟大.于丹的每一篇文章,一个故事,哪怕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贴切的词语都会让我联系到自己的经历,常常会有同感,有时也会借鉴一下人家的做法.
简单的说,《论语》的真谛是教人们如何得到真正的快乐;它的精华则在于教我们做人的心态.这本书从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等七个方面阐述了《论语》中所蕴藏的智慧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细细品味过这七个方面,也同时折射出了我自己的影子.
孝敬之道:“百善孝为先”,于丹用一个大树和孩子的故事把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形容的淋漓尽致,我们从父母身上索取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父母付出的是人间最宝贵的爱,平时经常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当了父母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不容易.也许因为我还没有为人母,对于孝敬父母上,一直不知道如何做起.从毕业到现在好多年了,每次回家都是空着手回的,看到同事朋友常常大包小包的拿着东西时,总觉得没有必要,都是一家人,何必那么见外呢?回到家中,也从来是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就在去年暑假读了这本书后,从心里上感觉到了对父母的亏欠,那年我25岁,我开始回报,尽管我们能做到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小到帮忙洗衣、做饭,买一些吃喝用品,但我能深深感受到他们的喜悦.都说25岁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我也的确长大了,懂事了.
智慧之道:我一直很崇拜古人的智慧,它们条件没有当今社会的优越,却能留下惊人的文化和遗产,比如秦始皇修建陵墓、长城;历史上的草船借箭、完璧归赵;唐诗宋词等等这些无不流露出古代人们超人的智慧,都令我们现代人敬仰崇拜.于丹说:《论语》里面,自始至终充满着智慧.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人生的真正成功不在于你凭运气抓了一手好牌,而在于你抓了一手坏牌,但是你能把它打好.人生交往的真正成功不在于你侥幸一路走来遇到的全是君子,而在于你遇到有些不能成为君子的人,当然不一定就是小人,能不能因为从跟你的交往中看到人性中的温暖、善良,看到你对他的体谅、包容,而让他美好的一面更多地表现出来.在于智慧方面,我自己还是非常欠佳的,常常只是羡慕这方面做的好的人,以后需要不断学习.
学习之道:每个人从哇哇坠地起就开始学习语言,学习走路,到长大以后学习知识、学习做人,一直到老,都有学不完的事情,真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说到学习,就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孔子是一位很好的老师,他的学生桃李满天下,然而他之所以流传到现在两千多年,自然有它独到的教书之道. 读到书中有一个例子时我觉得很有趣,“1975年,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举行过一次盛大的聚会,有很多媒体来采访.其中一个问到这些获奖者的问题是:你们这些杰出的人物,到底是在哪一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的?结果大家认为最有价值的答案是什么呢?是幼儿园.有一个科学家说,我是在幼儿园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要善于跟他人分享,要遵守制度和规则,饭前要洗手,对人要谦逊礼让,如果自己不小心做了错事要学会道歉,这些道理都是我在幼儿园学到的.”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因此就深有体会.到此,我想起另一句话“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长大以后,常常发现我在遇到很多事情的时候,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或处理问题的
6. 看于丹论语孝敬之道有感100字左右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群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
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论语》捧在手里,我们说它是朴素的,是温暖的,那么它的朴素和温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也就是说,《论语》告诉我们修身养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7. 于丹讲论语孝 要感想
《于丹<论语>心得的激荡与感悟》讲座之《智者不惑》
智者知人知己
但是,其实这样回的一种提升,也仍然是答要辅助其它元素的。为什么孔子说你还要了解别人呢?就是因为“智者不惑”。真正的大智慧,应该是能让我们减少迷惑的一种通途。
什么是智者?智者知人而已,无非就是真正地了解别人。其实了解别人容易吗?我在这里还不跟大家讲,你想想你了解你邻居吗?了解你团队吗?了解你学生吗?
我觉得都说得太远,我只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是不是了解自己?第二个问题:你是不是了解身边的亲人?如果你这两个问题都说:我了解!那你就是大智者,很不容易。因为我们人对自己的评价,是永恒的斯芬克斯之谜,人最难评价就是自己。
定呼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所谓“崇辱不惊”,人真正在面对大荣辱的时候,内心对自己还有判断吗?比如说无故加之,世界上有些羞辱就这么来临了。当韩信胯下受辱的时候,他当然可以为一时的尊严拔剑相向,他的小命可能就放在那儿了。他日后就不会成为淮阴侯,为汉高祖刘邦决胜于千里之外了。所以他在那时候想一想,人为了未来,有时候可以忍受当下,他可以坦然受之。其实难得的是淮阴钫嬲
8. 于丹《论语》感悟之孝敬之道 观后感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群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 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论语》捧在手里,我们说它是朴素的,是温暖的,那么它的朴素和温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也就是说,《论语》告诉我们修身养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很多的问答。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说:“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 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不经常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谦逊也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学生们发现老师还没有说话。子路对老师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说出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我们的长辈--- 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的平辈--- 一生相伴的朋友,我们的晚辈--- 自己的儿女。 孔子先不去谈我们怎样建设家国社稷,怎样建立多少功勋,而是说让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顿了,让我的朋友对我可以信任、托付,让孩子们觉得我是个值得追慕、缅怀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够让这三种人心中有这样的种种寄托,也就够了。 这里满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之安”。 我们都在说,中华民族一种美德叫孝敬,但是,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吗? 一个“安”字容易做到吗?让老人外在得其安身,内在得其安心,可能每个儿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是真正能够做好却很不容易。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做“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 在孝顺这件事上,民间还有这样一个说法,叫做“论心不论迹”。我们知道,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有充足的钱财和高贵的地位,能够按照他的梦想把爱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他们的父母。有时候一个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对老人的这种安顿,也许我们有种种标准,比如买多大的房子,买什么样的车,带老人到什么地方旅游,让他穿什么样的衣裳,有什么样的饮食,但是这些能让老人真正安心吗? 很多学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做“孝”。“自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去问老师,什么叫做孝啊 ?老师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这真的就是孝了吗? 孔子接着反问,你看狗马这个动物都能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了,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孔子又是一个反问句:“曾是以为孝乎?”你竟然认为这是“孝”吗? 子夏问老师什么叫孝。孔子又说了一种现象,他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谓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们都会去抢着去干;在一个物质条件不很丰富的条件下,尽量让长辈做到有吃有喝。但是,这样竟然可以算“孝”吗? 孔子的反问是令人深思的。中国人常常将“孝”和“敬”连用,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吗? 今天是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儿女们总是太忙太忙了。 面对父母,今天的儿女应该要问问自己:如何要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得到安顿,我们怎样做到真正的孝? 今天我们总在说,孝敬是一种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种本能。我们反过来说一个命题,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人说过那是美德吗?没有,因为那是近乎本能。 这个世界上,生物之爱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这个现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残酷:所有的爱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对父母来说,儿女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父母怎么尽心都不为过。 我们看到很多故事,比如孩子得病了,这父母守在手术室外面,说把我的肝脏移植给他吧,把我的肾脏移植给他吧。我想,如果说能移植心脏,那肯能十个妈妈里面有九个愿意。 但是,我们去找找儿女为父母做过什么事情,肯能远远不如父母对儿女做的多。 怎么理解我们做到的孝,让我们从孔子的这两个反问句开始:我能养活父母了,是孝吗?我凡事抢着做让父母有衣有食,是孝吗?那我们先来看看,父母对孩子这一生又意味着什么? 有这样一个故事(小男孩与大树的故事) ... 这个故事,其实说的就是我们的父母和我们的一生。 老树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都是在树下玩大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这样的一种成长,在父母身边长大,走向社会。但为什么人到最后才会归来呢?这就是平时常说的“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当了父母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么的不容易。 可是,真等到我们树根边的时候,心里就已经有太多的遗憾了,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们已经错过去了。然而,父母跟我们很少计较。 这个故事听起来好像很残酷,但儿女的一生,不就是从父母身上获得了那么多的东西吗?父母付出的是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爱。 为什么孝敬是一种要大力提倡的公共美德,而不是每一个个人的生命本能呢?同样是血缘,为什么下行的爱这么自觉,如此浓烈,而上行的爱有时候却显得牵强呢?
9. 于丹孝敬之道有感作文350字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回. 孝敬之道就是这答样朴素的起点.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群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 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论语》捧在手里,我们说它是朴素的,是温暖的,那么它的朴素和温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也就是说,《论语》告诉我们修身养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很多的问答.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10. 论语中提到哪六道
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
好像是七道......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