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九九重阳节七律诗句诗词
1、诗人自古意难偿,唱罢相思吟白藏。
2、欲向金风求美句,任凭玉露润词章。
3、千千心结文兴赋,九九重阳诗韵香。
4、满眼菊黄葩蕊艳,还疑秋节是春光。
5、一瓣多情枕砚边,相思盈语寸毫前。
6、秋风将别诗如酒,珠玉难联月似年。
7、露冷滴声空落寞,心清吟菊尽陶然。
8、良宵遗梦任伊去,且做浮云黄鹤仙。
2. 重阳节抒怀七律诗
关于重阳节的抒怀七律诗有:
1、唐·赵嘏《重阳》:
“节逢重九海门外,家在五湖烟水东。还向秋山觅诗句,伴僧吟对菊花风。”
2、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唐·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4、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5、唐·王勃《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6、唐·王缙《九日作》: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7、唐·杨衡《九日》: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3. 重阳节的七绝七律
一、蜀中九日
唐代诗人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译文:
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回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二、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代诗人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译文:
九月九日登高眺望山川,归心思归烟雾积聚不散。
在异乡共同喝着花酒,看见鸿雁天上南来,离家万里之客一同悲伤。
三、九月十日即事
唐代诗人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译文:
昨天刚登上龙山宴饮,今天又在这里举起了酒杯。
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四、九日齐山登高
唐代诗人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 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 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 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 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五、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诗人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4. 九九重阳节七律诗一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诗歌。
全文:独在异乡为异客,回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答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译: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该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4)描写九九重阳节的七律诗扩展阅读: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
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5. 七律 - 重阳
天道轮回又一秋,
晨昏暮雨欲何求?
烟波江上朦朦岛,
苇叶湖边浅浅舟。
响过蝉歌空寂寂,
声余钟鼓荡悠悠。
重阳祈寿登高处,
孤月思人照小楼。
重阳节,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季秋丰收祭祀演变而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据现存史料及考证,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等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收录,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阳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资料来自网络)
2019.10.7.己亥重阳节
6. 重阳节七言诗句
重阳节七言诗句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句都不陌生吧,诗句是诗的句子,泛指诗作。诗句羡档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诗句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重阳节七言诗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祥御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兄宴乱
过裴舍人故居
刘长卿
惨惨天寒独掩扃,纷纷黄叶满空庭。
孤坟何处依山木,百口无家学水萍。
篱花犹及重阳发,邻笛那堪落日听。
书幌无人长不卷,秋来芳草自为萤
酬皇甫郎中对新菊花见忆
白居易
爱菊高人吟逸韵,悲秋病客感衰怀。
黄花助兴方携酒,红叶添愁正满阶。
居士荤腥今已断,仙郎杯杓为谁排。
愧君相忆东篱下,拟废重阳一日斋。
7. 九九重阳七绝诗是什么
七绝诗有:九九重阳菊正黄,酒浓蟹醉稻芳香。登高望远云天阔,寄语琴心并物扬。欣逢九九又重阳,染尽枫红菊色黄。笑语欢歌情浪漫,登高望远醉峰乡。登高攀顶劲无穷,袖底寒风一扫空。尽沧桑红似火,一年更比一年红。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8. 九九重阳节七律诗一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朝代:唐朝,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内。
遥知容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释义: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便加倍思亲。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亲人。
(8)描写九九重阳节的七律诗扩展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创作背景: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9. 重阳节诗词七绝七律
七律:
重阳感赋。
笑对风霜鬓发苍,登高望远此重阳。
人因秋暮无须懒,菊为寒迟不肯黄。
海角君居寻喜悦,天涯吾道任荒唐。
欣斟桂酒陶然醉,泼墨吟诗似梦香。
重阳登高。
登高不惧夕阳斜,极目群峰溢彩霞。
远望枫红穿眼过,近观野菊卧陶家。
霜寒酿得青山醉,风冷吹成碧水瑕。
三径归来香满路,清风一曲踏琼花。
七绝:
一、九九重阳菊正黄,酒浓蟹醉稻芳香。
登高望远云天阔,寄语琴心并物扬。
二、欣逢九九又重阳,染尽枫红菊色黄。
笑语欢歌情浪漫,登高望远醉峰乡。
三、登高攀顶劲无穷,袖底寒风一扫空。
历尽沧桑红似火,一年更比一年红。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