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孟子》有这么一句“——————,———————”,因此我们要尊敬老人,关爱儿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一文,指的是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② 想要教育出孝顺父母的孩子,难度大吗
个人觉得不难。
要想要自己的孩子孝敬父母,做好如下几点。
1、做好孩子的榜样,孝顺自己的父母,让孩子能够感受得到孝顺老人的氛围。
关心父母的衣食住行,做胜过说,言传不如身教。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父母健康,家务事主动参与,在父母生病时,及时表达问侯,并做到主动照顾,让孩子知道孝敬父母不是体现在语言上,最主要是体现在行动上。如果在外地工作,工作太忙,在休假时,要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带孩子回家看看。平时多关心老人,做好孩子的表率,孩子耳濡目染,也会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家长爱父母,孩子才会爱父母。
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孝敬自己的父母算孝 那么关爱老人关爱小孩 尊老爱幼算吗
当然算,
这是基础。
如果你能够以己达人,能够老人之老,幼人之幼,
那就完全达到了另外一个境界。
④ 你也是有孩子的人了为什么还是不孝敬父母
西安重生教育:你的孩子为什么不孝顺,每个生命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无时无刻不渗透着父母全身心的关爱。照理,父母老去时,克尽孝道也是天经地义。然而现实生活中,“尽孝”却往往被人们排在次要的位置。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20%以上的父母表示子女不够孝顺。也就是说,平均每五个老人,就有一个生活在“孩子不孝”的阴影当中。很多老人在反映儿女很少看望自己;自己就是孩子们的保育员、钟点工……
调查中,71.63%的年轻人认为,孝的含义是“善于奉养父母”。有人提出给父母足够的钱;有人说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还有人说老人就是“老小孩”,隔几天哄一哄就万事大吉。事实上,孝顺还包括精神生活的理解和慰藉,是情感上与父母的融洽,更是心灵深处与父母相依相伴的儿女真情。
关于孝顺,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对夫妇很不孝,把年迈的双亲撵到破旧的小屋,用小木碗送剩饭剩菜给老人吃。一天,他们的儿子在刻一块木头,一问,孩子说“我在刻木碗,等你们老了好用。”夫妇幡然醒悟,扔掉木碗,好好孝敬老人,儿子也转变了对他们的态度。的确,孝顺是一种道德品质,是后天培养的。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想要拥有一个孝顺的孩子,就必须在家庭中,让孩子从小体会“爱”的教育和“孝”的熏陶。具体来说,不妨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培养,建立正确的孝顺观。
第一,明确家庭关系。家庭中,应当营造一种长幼有序的环境,让孩子从小知晓长幼尊卑。比如等父母长辈都到齐才能吃饭;看电视先征求长辈的意见等。
第二,坚持细节训练。孩子的道德标准和生活习惯几乎完全在家长的引导下建立。因此,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提出具体要求。比如,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可以要求他们“回家主动和父母问好”;中学生可以要求“父母生病时主动照顾”等。
第三, 父母以身作则。孩子最善模仿,就像父母的一面“镜子”。因此,父母绝不能让家庭中出现上面的“小木碗”。须知,您今天给自己的父母倒一杯水,将来您的孩子就可能端一碗汤,送到您的床前。
⑤ 作为子女,应该怎样孝敬父母
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养父母老,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孝顺老人不在于钱多钱少,而是尽心照料,常回家看看爸妈,陪爸妈聊聊天,买些爸妈喜欢吃的食物,带着爸妈去旅游,买爸妈喜欢穿的衣服,教会爸妈上网聊天……
我母亲70岁了,我和她在两个不同的城市居住,每天我们只能在微信上见面,我会教母亲如何使用微信聊天,如何转账,如何发红包等等。教会父母学会上网聊天也是一种孝顺的方式,不能让父母落伍,一定让他们学会这种时髦的交流方式,看着他们快乐,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⑥ 社会上溺爱孩子,不孝敬老人的现象
太普遍了!溺爱废了孩子!不孝敬老人迟早要遭报应
⑦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儿女有爱孝顺父母。谈谈人是为什么要孝顺父母。50字
总是在长大后才能明白,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父母生我们,养我们,不是要求专回报,而是一种爱。孝敬父母是属对他们爱的回应,也是爱的传递。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了解世界,被世界了解。付出了全部心血让我们成长。我们是他们血脉的延续,如果不孝顺父母,就等于白来世界走一遭。孝道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
⑧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尊老爱幼的感情
尊老爱幼向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而培养孩子的这种美德应从爱的情感教育出发。
尊重是爱的重要内容,尊重人是以信任理解为前提的,尊重人就是承认人的尊严和尊重他人的人格。最通俗地解释就是把人当人看。在日常生活中,尊重表现了对人的价值的承认,是爱人的起码道德要求。
爱是一种给予和奉献,而这种奉献完全是自觉自愿的,并没有企图回报。一个人只有会爱护别人,才能会同情别人,才能会理解别人,因为理解本身就包含着深刻的爱。
教育孩子的实践表明,通过情感体验可使孩子悟出做人的道理。如:尊敬长辈是从尊敬父母的萌芽中产生的,爱护幼小是从父母爱护孩子那里得到的。
调动孩子尊敬长辈的情感,具体做法如下:
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孩子自我认识。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经常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孩子,诱导孩子应如何待人接物,使孩子逐步在父母的熏陶下学会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曾经有这样一个事例:部队的一位军医,利用自己的积蓄坚持为敬老院的老人服务。定期为他们检查身体,并亲手为他们做可口的饭菜。他的妻子非常理解他,并积极支持丈夫的做法。这样几十年如一日,父母的言行,使他们的儿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从父母那里自然地学会了如何尊重、关心、照顾老人。孩子也经常自觉自愿地去敬老院给老人们讲故事、洗衣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后来这个孩子的事迹广为流传,被评为十佳少先队员。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能这样做时,他回答的是那样的朴实而简单“我向爸爸学得还不够。”这正是身教重于言教。
重视实践中的教育。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在共同生活与活动中,家长要对孩子及时进行教育并给予行动上的指导。如:父亲下班回家后,母亲带领孩子首先问候,然后接过父亲手中的提物,请他坐下来休息一会;母亲为家人做完饭后,父亲要提醒孩子先请母亲入座就餐。这样,天长日久,孩子爱父母的情感才能延伸,才能成为尊重长辈的好孩子。
帮助孩子迈好人生的第一步。家长多和孩子交谈,家庭中有了民主气氛,父母尊重了孩子,孩子自然也会尊重父母。这时,家长抓住时机,对孩子的思想、行为及时评价,孩子尊重他人的思想便会升华。
引导孩子爱护幼小的情感,具体做法如下:
用父母的爱心感化教育孩子。父母的爱对孩子的影响更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往往更使人终生难忘。人们从观察中发现:婴儿从呱呱坠地,首先得到了母爱,吮吸母亲的乳汁,倾听母亲的心跳,孩子不仅得到满足自己生理需要的乳汁和温暖,同时也使孩子得到了情绪的稳定和精神的安宁,从而奠定了人生情感的精神基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越发体会出父母给予的爱是刻骨铭心的,于是激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他们学会了爱别人,产生了去同情关心弱小的感情。相反,孩子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爱抚、赞许,取代它的自然是冷漠,严酷与愤怒。
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如和贫困山区孩子搞“手拉手”活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支持孩子捐书和学习用具,和孩子一起去看有关电影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总之,只要家长坚持不懈地努力,定会把社会的需要转化为孩子自己的需要,尊老爱幼的思想定会在孩子心中扎根、成长。我们坚信,只有引起孩子情感的变化,才能使孩子发生内在的变化,从而树立起道德信念,产生自觉行为。
⑨ 社会上溺爱孩子,不孝敬老人的现象
这个太普遍了。有社会问题也有从小的家庭教育问题
⑩ 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怎么办
江苏省南通市一家长来信说:我儿子11岁。我们很爱他,家里有好吃的,总留给他,我们再苦再累,也要想办法安排好他的生活。可孩子却不理解我们、体谅我们。我们累了一天回家,他从没主动开过门;吃好饭也不会帮着收拾一下碗筷,只管自己玩去;有时我们身体不适,也不知道关切地问你一声。小时候,我们认为他小,大了会懂事...的,可现在他慢慢地长大了,还是这样不懂事,怎么办呢? 答: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表现,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父母爱孩子,孩子也要爱父母,这不仅是子女和父母的情感关系,更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我们可以这样做…… 1.建立合理的长幼有别的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但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是家庭的核心和主事者,孩子应当在父母的帮助和指导下生活、学习。 2.让孩子了解父母为孩子为家庭所付出的艰辛。如果孩子知道父母经济条件有限;知道父母下岗了,找工作难;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明白父母赚钱不容易……那么孩子就会珍惜自己的生活,不会向父母提过高的要求,也会从心理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3.具体要求和训练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教育孩子孝敬父母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有具体内容的训练。如教孩子学会根据性别年龄称呼“叔叔”、“阿姨”、“老爷爷”、“老奶奶”等;听父母说话时要认真,眼睛不东张西望,不插嘴;父母批评时不顶嘴,不任性;在家要当父母的小帮手;要知道父母的生日,主动为父母祝贺生日;有好吃的,先让父母尝等等,从小事做起,天天训练,形成习惯。 4.父母自己要做孝敬长辈的榜样。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所以身教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