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佛教中如何看待“孝”
佛教中认为让父母懂得因果,懂得宇宙人生真理,出离轮回,这才是真正的孝。
儒家孝养父母有三个层次,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这些都是世间的做法。佛教孝养父母还有第四层次,孝养父母之智—增长父母慧命,让父母懂得因果,懂得宇宙人生真理,出离轮回,这才是真正的孝。如莲池大师在《七笔勾》里说:“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佛教对孝道极为重视,在诸多经典中都提到报父母恩。《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地藏菩萨本愿经》《佛说盂兰盆经》都是佛门孝经。学诚法师的博客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中,也提到了孝养父母的观点。
其中一些经典抄录如下,《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说:“非饮食及宝,能报父母恩,引导向正法,便为供二亲。”《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说:“若父母无信心者,令住正信;若无戒者,令持禁戒;若性悭者,令行惠施;无智慧者,令起智慧。子能如是于父母处,劝喻策励,令安住者,方曰报恩!”
㈡ 佛说:关于“孝顺父母”有哪些
111
㈢ 释迦摩尼佛说:因我慈孝,故今世成佛,对父母慈孝到底有多重要
不管是宗教还是非宗教的家庭伦理关系中,慈孝父母都是摆在首位的伦理。
二十四孝之亲尝汤药
上慈下孝是家庭最基本的伦理规范,对老年人的奉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保障,父母、长辈依然需要感受子女对他们的那份关爱之惰;同样,子女也依然渴望向父母、长辈表达他们的那份敬爱之心,只有这祥,双方的心理才能获得更大的满足,而生活才可能真正美满。
㈣ 求佛教有关孝亲的经典
《地藏经》
原文 http://..com/question/95560779.html
讲座 http://www.amtb.tw/section1/core.asp?web_choice=14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http://www.buda.idv.tw/show.asp?file_serial_no=5351
㈤ 佛教如何看待孝顺
生死只是幻想
当老和尚得道的时候 他的父亲 不仅仅是当时的 而且生生世世的父母都可以得到超生 得到比他短暂承欢膝下更大的利益
何来有罪之说?众生只能看到眼前 不能用慧眼观见轮回真相
所以有此错觉
在佛教中最提倡孝道 它有多种表现方式 :
供养父母身 心以及慧命
最重要而且最殊胜的就是慧命的供养
阿弥陀佛
㈥ 念什么经能让小孩变得孝顺、学习、聪明
念《心经》能让小孩变得孝顺,聪明。
㈦ 如何看待佛教中的孝道思想
孝敬父母长辈,是做人起码的品德。儒、释、道都大力提倡孝道,这是三教圣人的共同的言教。
佛教提倡孝道,还有更深的含义,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是前世父母,提倡孝道,等于提倡爱护一切众生,救度一切众生,这正是菩萨救苦救难的精神,也是修行人必须具备的广大菩提心。
㈧ 佛说,儿女为什么要孝顺父母
佛教是很重视孝顺长辈与父母的。
如《盂兰盆经赞述》中记载:“经曰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者述曰。第二明其述孝有二。一述孝心。二述孝事。此述孝心也。曩裁我母生我劳悴。怀恩既重。理须酬报。是以阿含经云。佛告诸比丘。常念孝顺供养父母。涅槃经云。宁于一日受三百钻以钻其身。不应起一念恶心向于父母。何以故。父母恩重故。依末罗经。母怀子十月。如负太山之重。乳哺三年。育养之恩。号天罔报。纵令从地积聚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所得功德。不如供养父母一分功德也。”
可以看出佛陀对孝心和孝事是非常赞同的,认为父母生我养我,恩重如山,理应报答。因此在阿含经中也说,我们要常思念,孝顺,供养父母。涅槃经中也说,宁愿自身受三百钻,也不应对父母起一个恶念,因为父母恩重难报,母亲怀胎十月,如负泰山之中,哺乳三年养育之恩,用尽一生也难报,即使用地上乃至二十八重天的所有珍宝用来布施他人,所得到的功德不如供养父母的一分功德。
㈨ 佛教文化: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因果报应是这个世界的铁律,任何人都无法改变。我们只有孝顺父母,后代人才多出忠厚之人,同时孝顺父母自己的身体会变好,脑子也能聪明(六爻中父母爻代表文化),而且孝顺父母是善的因与果,越发展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