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初三小作文80字,写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运用一种论证方法🙏🙏
知识目标:了解写议论文常用两种方法:摆事实、讲道理。能力目标:说说议议练练写写,指导学生初步尝试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证明观点,写简单的议论文。【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初步尝试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证明观点,写简单的议论文。2.指导学生将摆事实和讲道理两种方法合理搭配使用(仅针对学优生)。【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将摆事实和讲道理两种方法合理搭配使用。二、作前热身:(一)知识储备:1.回顾议论文的一般常识:①议论文的三要素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③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④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⑤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和——和、、。。。。。 2.阅读书本69页短文《写简单的议论文》,回答问题: ①阐明观点的理由和根据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②用来阐明观点的事实包括事实要求:、、、、 ;二是 。等。这些。,也等。 ③用来阐明观点的道理,可以是可以是,还可以是 师生活动:以上两题均是预习题,直接要求小组派代表展示就行,同时教师强调横线所填内容要求识记掌握。(二)美文欣赏:学生搜集美文进行欣赏:1.要求学生课前搜集一篇议论文的佳作,并认真阅读分析;2.用以下句式展示预习成果:我收集到的这篇文章题目是《实,或讲了》,本文摆了事这一中心论点。 道理,有力的论证了 师生活动:学生展示完,教师做适当的评价,甚至可以就其中有代表性的美文,读来共同欣赏。(三)例文引路:阅读吴晗的《谈骨气》(原文见另附学生使用的学案卷)思考: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一中心论点。2.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论据?的论证方法,有力的论证了这 3.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师生活动:小组讨论思考题,派代表展示,教师适时引导、总结。(注意提示学生思考: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有什么不同?)评价:《谈骨气》又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摆了三个事实:南宋文天祥宁死不降元、古代穷人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枪口来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我们可以借鉴的:1.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论证中心论点;2.议论文中的记叙(摆事实的文字)和记叙文中的记叙是有区别的,要服从论证中心论点这一要求,并且语言要简明扼要;3.思路清晰,按照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来构建简单的议论文。(四)精题预告:中华民族具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美德的内容不断丰富,有的注入了新的含义。你认为当今最值得发扬和提倡的传统美德是什么?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发表你的看法。文章要观点正确,有自己的见解,注意运用有说服力的例子,并适当引用平时积累的格言警句(书本70页第一题)。(五)走进生活:辩论赛(时间:5——10分钟) 论题:我们是否应该继承和发扬谦虚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活动规则:1.全班根据自己观点的不同,自行分成两大小组,每一小组选出四个辩手,进行辩论;2.要求运用一定的事实和道理来驳倒对方,凡是不能立即反驳对方的辩手遭到淘汰,时间到了,人数多者获胜。师生活动:1.辩手参加辩论;2.其余的同学聆听后加以评价,选出最佳辩手;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要向自己的观点得到别人的认同,就必须做到有理有据(即:论证论点要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三、精妙导入: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五千年的沧海桑田,五千年的华彩乐章,演绎了东方文明古国的灿烂与辉煌。我们中华民族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诚信善良的品质,宽容谦让的性格等等。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话题,让我们同学畅所欲言,合理阐述自己的观点。交代作文题目(书本70页第一题):“中华民族具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美德的 内容不断丰富,有的注入了新的含义。你认为当今最值得发扬和提倡的传统美德是什么?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发表你的看法。文章要观点正确,有自己的见解,注意运用有说服力的例子,并适当引用平时积累的格言警句。”四、选材聊天:以问题导入:1.中华民族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讨论具体表现在哪里?提示:⑴父慈子孝,兄友弟悌;⑵为人谦和,礼貌待人;⑶诚实可信,知恩图报;⑷爱国爱民,心忧天下;⑸克己奉公,廉洁公正;⑹修身养性,君子慎独;⑺见利思义,以义制利;⑻勤劳俭朴,艰苦奋斗;⑼质朴求实,宽容大度;⑽勇敢刚毅,身体力行。2.你认为当今最值得发扬和提倡的传统美德是什么?学生讨论,归纳:联系实际谈,如青少年学生对孝敬父母的意义——不仅继承了传统美德,而且只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于万一,更是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思想情感的基础。教师提示这就是你的中心论点。3.你想要选取那些事实和道理来阐明你的观点?教师提示这就是选取论据 师生活动:1.根据以上问题分小组讨论,学生畅所欲言,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的观点及论据;2.要求小组内四个人各自将自己选取的材料说给组员听,并互相评价、提出意见;3.教师巡视组织好小组讨论进程;4.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其余同学作评价。(注意:学生很可能大部分写助人为乐、孝顺。要引导学生多视角去写)5.总结此次写作要求:精选生活中你认为最能体现美德的的素材作为事实论据,遴选日常积累的有关美德的名人名言作为道理论据,有理有据的阐明自己的观点。五、写作指津:(一)学习摆事实的论证方法1.摆的事实的类型:现实中的事实,历史事实、文学作品中的事实、统计数字等。2.选取事实的要求:用事实阐明观点,最重要的一点是事实要能证明观点。练习:⑴有的同学以《谈友谊》为题,用到了这样几则材料A.少先队员在街头扶老携幼的行为B.马克思与燕妮的真挚感情C.恩格斯给马克思的无私 资助D.李白与杜甫结为挚友E.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绵绵情意F.国共合作G.为孤老服务。你认为这些材料是否适合论题的需要?为什么? ⑵列举事实论据(四题中任选一题完成)①列举一两个事实证明“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观点②列举一两个事实证明“是金子,总会闪光”的观点③列举一两个事实证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观点④列举一两个事实证明“少壮须努力”的观点 师生活动:⑴学生完成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练习;⑵教师巡视点拨;⑶小组展示校对并互做评价;⑷总结写作注意点:选取的事实论据要能证明观点,而且记叙的语言要言简意赅。(二)学习用“讲道理”证明观点:1.道理的分类:自己从生活中悟出的、导师先贤的正确论述、名言警句、俗语谚语、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练习: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名言警句 人生的价值,你在哪里?这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从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至理名言:“”,到南宋文天祥的激昂高歌:“”, 从古希腊晚期杰出的思想家伊壁鸠鲁所设想的“最精美”、“最合意”的人生,到十九世纪匈牙利革命民主主义诗人裴多菲的题为《自由与爱情》的壮丽诗篇:“”。多少人在思索着、寻找着人生的价值!2.运用道理阐明论点:练习:(四题中任选一题完成)⑴用讲道理的方法口头阐明“要珍惜时间”的观点⑵用讲道理的方法口头阐明“学贵有疑”的观点⑵用讲道理的方法口头阐明“后来居上”的观点⑸用讲道理的方法口头阐明“要善于抓住机遇”的观点 师生活动:⑴四选一,讨论、发言、评述、纠误;⑵总结写作注意点:所选用的名言警句、俗语谚语、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必须能阐明观点,而且 正确。(三)两种方法搭配使用:1.光摆事实或者只讲道理行不行?2.怎样才能将二者搭配使用?明确:⑴必须要从同一视角选取事实和道理来阐明同一观点; ⑵要夹叙夹议,相辅相成,记住“议以叙为基础,叙要以议为目的”这一原则。师生活动:1.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结合刚开始的辩论赛,谈谈自己的看法;2.学生归纳二者搭配使用的方法,教师适当的提点引导。六、小试牛刀1.小组内互说作文:你认为当今最值得发扬和提倡的传统美德是什么?要求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说得让人信服。注意观点正确,有自己的见解。2、对自己刚才的一段话作修改补充,自拟题目,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简单议论文。要求:修改注意点:所述事实有无说服力,是否确凿,有新意,事实从数量上看是否充分,叙述事实是否简明概括,所引用的格言名句是否准确,是否能证明论点,特别要注意把口头表达时一些不规范的语言改掉。)师生活动:1.学生互说作文、互作评价;2.学生根据评价书写并修改自己的作文;3.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评价。七、回味时空:1.展示并评价作文:师生活动⑴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写成的作文;⑵请学生对展示的作文进行评价并说出写得好或差的原因。 ⑶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学生概括。2.谈感想:你这一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3.小结写简单议论文的方法和注意点:⑴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论点;⑵所选事实和道理必须能为论证论点服务;⑶要将两种方法配合使用,夹叙夹议,相辅相成。4.课后作业:根据写简单议论文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课后自己搜集材料,在班级举行一次大型的辩论赛,论题是:“学生早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另附学生使用的学案卷: 《学写简单的议论文》学案卷 (学生使用)【目标导航】知识目标:了解写议论文常用两种方法:摆事实、讲道理。能力目标:说说议议练练写写,指导学生初步尝试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证明观点,写简单的议论文。【课前预习】一、回顾议论文的一般常识:1.议论文的三要素、、。 2.议论文的论证方法:3.议论文的论据可分为4.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5.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和和—— 。。。。 二、阅读书本69页《写简单的议论文》,回答问题:1.阐明观点的理由和根据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2.用来阐明观点的事实包括事实要求:、、、、;二是。等。这些。,也,还可以是等。 3.用来阐明观点的道理,可以是可以是三、美文搜集:1.各自收集一篇议论文的佳作,并认真阅读分析。2.思考:我收集到的这篇文章题目是《实,或讲了四、例文赏析: 谈骨气(吴晗)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本文摆了 事这一中心论点。 道理,有力的论证了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 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3年被杀害了。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l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思考: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了这一中心论点。2.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论据? 的论证方法,有力的论证 3.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课堂练习】 1.有的同学以《谈友谊》为题,用到了这样几则材料A.少先队员在街头扶老携幼的行为B.马克思与燕妮的真挚感情C.恩格斯给马克思的无私资助D.李白与杜甫结为挚友E.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绵绵情意F.国共合作G.为孤老服务。你认为这些材料是否适合论题的需要?为什么? 2.列举事实论据(四题中任选一题完成)⑴列举一两个事实证明“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观点⑵列举一两个事实证明“是金子,总会闪光”的观点⑶列举一两个事实证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观点⑷列举一两个事实证明“少壮须努力”的观点 3,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名言警句人生的价值,你在哪里?这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从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至理名言:“”,到南宋文天祥的激昂高歌:“”, 从古希腊晚期杰出的思想家伊壁鸠鲁所设想的“最精美”、“最合意”的人生,到十九世纪匈牙利革命民主主义诗人裴多菲的题为《自由与爱情》的壮丽诗篇:“”。多少人在思索着、寻找着人生的价值!4.运用道理阐明论点:(四题中任选一题完成)⑴用讲道理的方法口头阐明“要珍惜时间”的观点 ⑵用讲道理的方法口头阐明“学贵有疑”的观点⑵用讲道理的方法口头阐明“后来居上”的观点⑸用讲道理的方法口头阐明“要善于抓住机遇”的观点
B. 有关孝顺的名人事例
有关孝顺的名人事例:
1.曾参,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版所措,权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2.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得知母亲因为不好意思藏起尿湿的裤子,主动要求去清洗。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
3.王祥对父母孝敬,从不懈怠。有一天,继母要吃鲜鱼,天寒地冻,无处购买。王祥冒着凛冽寒风,在河上脱衣卧冰,冰被暖化了,冰下竟跃出两条鲤鱼,他高兴地拿回家孝敬继母。
4.汉朝时期,孝子黄香的母亲早逝,他知书达理,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冬天则先钻进被窝温热被子让父亲睡。
5.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C. 关于感恩的10个道理论据,还有3个事实论据!!谢谢
五个道理论据
1、感谢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恶习中最不好的 ——英国谚语
2、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王符
3、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 ——雨果
4、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希腊谚语
5、如果一个人身受大恩而后来又和恩人反目的话,他要顾全自己的体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恶毒,他要证实对方罪过才能解释自己的无情无义—— 萨克雷
6、无知的人本想做点好事,结果却害人不轻;小喜鹊拔出妈妈的羽毛,还以为报答了养育之恩——藏族谚语
7、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 ——苏联谚语
8、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日本谚语
9、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中国谚语
10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
三个事实论据: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D. 关于诚信的议论文 要有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郭沫若小时候很孝顺。有一 次,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 若不知从哪儿听说芭蕉花可以 治这种病,就想弄一株来。可 市面上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 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 起跑到一座花园里去找。恰好 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刚刚开了一 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就把 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 事后,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 样做是孝顺她,可是儿子的行 为让她很伤心,便教育了他一 番,叫他以后要诚信做人。对 这段往事,郭沫若一直牢记在 心,直到后来成为中国的大学 问家,也未曾忘记。
信 议论文论据 1、一两重的真 诚,其值等于一吨重的聪明。 ——德国谚语2、人生最可爱者 惟其人之忠诚。——教洛基3、 本性流露永远胜过豪言壮语。 ——《莱辛莱辛寓言》 4、
之诚实系高等思想之基础。——司脱朗5、质朴却比巧妙的言辞 更能打动我的心。——莎士比亚 《威尼斯商人》6、诚实是一个 人得以保持的最高尚的东西。 ——乔叟7、君子坦荡荡,小人 长戚戚。——孔丘《论语·述而》 8、人之*履无若诚实。
以实待人,非惟益人,益己
9、
尤大。——杨简10、颖人莫用, 用人莫疑。——黄石公《素书》 11、宁可办事少许诺,不可许 了诺办不了事。——沃星克12、 失掉信用的人,在这个世界上 是已经死了。——赫伯特13、信 用象一面镜子,一有裂痕,就 难以复原。——亚美路 14、信 用是无形资产。——日本谚语 1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孔丘《论语》16、人无忠信, 不可立于世。——程颐17、不宝 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 记》18、信则人任焉。
《论语》19、轻诺必寡信,与 其寡信,不如勿诺。——申涵光 20、言多变,则不信。
修华歆以诚待人 华歆和王朗一 起乘船逃难。有人想与他们一 起逃走,华歆立即拒绝了他。 王朗说:“幸好船上还宽裕,有 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追到 了,王朗想丢下那个人。
说:“既然已经答应了他怎么能 因为情况紧急就扔掉呢?”于是 仍带着那个人逃跑。
民请命 彭德怀为人刚正耿直, 敢说真话。1959年,他因反 对“大跃进”的盲目冒进而遭到错 误的批判。一次,他指着茄子 秧对侄女说:”茄子不开虚花, 小孩不说假话 。我这个老头子 就像小孩一样不说假话。” 陶行 知教子 陶行知的儿子陶晓光22 岁要到成都一个无线电修造厂 学习工作,需要一份资 格证明 书。晓光写信给马副校长要了 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书。在 重庆工作的陶行知知道此 事后 非常生气,打电报要晓光将证 明书立即寄回。他说:”我们必 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 做假秀 才’之主张。’追求真理做真人’, 决不向虚伪的社会学习和妥 协。” 曾子杀猪 曾子为人很诚 实。一天曾子的妻子上街,孩 子闹着要与母亲同去。
孩子 说:”我上街回来杀猪给你 吃。”她上街回家,见曾子准备 杀猪,急忙劝阻说:”我只是 哄 哄孩子。”曾子说:“怎么能 说谎呢!”说着便把猪杀掉了。 网上不到处都是么!~
E. <面对屈辱> 5个事实论据与名言 〈孝〉5个事实论据与名言
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
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出自《劝报亲恩篇》。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意思是: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出自《孝经》。
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
意思是: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
意,面带欢笑。出自《劝报亲恩篇》。
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出自《劝报亲恩篇》。
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贤集》。
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国志·魏书》。
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出自《劝报亲恩篇》。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残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
意思是: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意思是: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意思是: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出自(明)《增广贤文》。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意思是: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出自(清)《增广贤文》
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
意思是: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出自《劝报亲恩篇》。
首孝弟,次谨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意思是:身上受伤,父母忧虑;道德败坏,父母蒙羞。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出自《大学》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种道德的人。’出自《家语·弟子行》。
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意思是: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出自(明)《增广贤文》。
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
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孝敬父母还不要叫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动报亲恩篇》。
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
意思是: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曾子说:“孝有三点,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给父母带来耻辱,再次是能养活父母。”出自(春秋)《礼记》。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说:“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对父母不孝敬。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F. 有关感恩父母的事实论据
1.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蟀四辏ㄇ?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G. 皇帝孝顺的事实论据
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人公就是汉文帝
前汉文帝,名恒,高版祖第四子,初封代王。生权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H. 历史上以孝闻名的事实论据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版他说:"孝哉,闵子骞权!"(《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