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一、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二、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尤其是在岭南一带,人们会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祭祀祖先,登高远望,作用是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少地方人重阳祭祖的观念正日渐淡薄。
三、饮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因此,重阳节才一直保留着饮菊花酒的习俗。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宋人以菊花、茱萸泡酒,名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认为借此二物,可消“阳九之厄”。如今,山东地区仍有民间童谣言:“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
四、登高
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风俗,汉代此俗当由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故事而来。到了魏晋时代,登高的日期已专定在九月九日。《荆楚岁时记》说,九月九日,士农工商各行业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设宴饮酒。
五、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纸鸢亦现在的风筝。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贰』 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有什么习俗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与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酒为名,写的诗为后人传颂,也以爱菊为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他的诗。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酒为名,写的诗为后人传颂,也以爱菊为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他的诗。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民间农历九月称为 菊月,赏菊成了一项重要内容,赏菊配美酒,清代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叁』 对于没有时间登高祭祖的都市人群来讲,重阳节究竟该怎么过
住广袤的淮北大平原,稀少的几个残丘突兀在地面上,尽管我们叫做“山”,但对山区的人来说,那是连丘陵都算不上的。
现在我们国家把重阳节变成法律的爱老日,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的最好传承。
『肆』 古人过节,比我们还接地气,他们是怎么过重阳节的
1、登高:
古时候,民俗在重阳有登高的习俗,故重阳节也叫“登高节”。流传此风俗习惯起源于汉朝。唐朝文人墨客写下的登高诗许多,基本上都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便是写重阳登高的名作。登高所在之处,并没有划一的相关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也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在福建莆仙,大家承袭乡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中国古代就会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始出之点心、米果这类。宋朝《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那时候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鲜,遂成积弊”。明末清初莆仙作家宋祖谦《闽酒曲》曰:“惊悉新春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烂成绿粉湿,耀眼明珠一颗颗唤郎尝”。近代,大家也把米果改革为一种很有特点的九重米果。将高品质晚米用温水清洗,泡浸2钟头,捞起来控干,兑水碾成稀浆,添加明巩(自来水融解)拌和,加红板糖(兑水熬出糖浓液),然后放置笼屉于锅上,铺平清洁炊布,随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多个时即熟出窝,米果面涂上食用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合,能够解开,切割成棱角,四边条理清楚,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鲜美,也不粘牙,称得上重阳尊老的绝佳礼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