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孔子论孝道_孔子对孝道的论述
孔子创立”仁学”,”孝”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对孝道的论述也是颇有见解。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孔子论孝道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对孝道的论述
孔子创立”仁学”,”孝”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在儒家看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实行仁德的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同上)君子抓住这个根本,实行”仁”的基础建立起来了,人与人之间 伦理道德 就会产生出来。
孔子强调,作为人子,不但要奉养父母、尊敬父母,还不要忘记父母的年龄。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一方面,父母高寿应该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应该有所恐惧。因为,年龄大了,随时可能生病,也随时有可能死亡。因此,更应该多关心父母。
孔子认为,继承父志是”孝”一个重要内容。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逝死之后,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对父亲志向和优点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说是做到”孝”了。”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在《里仁》篇中又一个字不差地重复了一次,孔子的学生在编辑《论语》这部书时,为什么要重复这句话呢?除了强调这个意思重要性之外,没有别的解释。
孔子认为,为人子者不要给父母增加精神负担。”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朱熹注:”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 疾病 ,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不孝乎?”(《四书集注·为政注》)要保重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自己生病,更不能陷入不义而使父母担惊受怕。孔子还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常言说:”儿行千里娘担忧”;当父母年老的时候,要常父母身的边尽孝道。
孔子对孝道德理解
“事生”最基本的是”奉养”,首先要保证父母的吃和穿。在些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要尊敬父母。子游向孔子请问”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还回答子夏问时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同上)如果,只养活父母,对父母不尊敬,即是每一顿都给他们酒肉吃,也不能算做到了”孝”。孝顺发出自内心的真正的爱,语言要和气,面色要和悦,行为要恭敬。子夏说:”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事奉父母,要做到尽心竭力。
“事生”,还应该使兄弟之间互爱互助。孔子说:”《书》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论语·为政》)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弟妹尊敬兄长,兄长要友爱弟妹,这种兄友弟恭的场面,才能使家庭和谐,让父母高兴。孔子赞颂闵子骞时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闵子骞是一位真正的孝子,别人对于他的父母、兄长赞赏他的话都不持异议和怀疑。
“事死”有两个方面:一个葬之以礼,一个祭之以礼。孔子主张”三年之丧”,认为”三年之丧”,是” 天下 之通丧也”。 有一次,宰我对孔子说:”三年之丧”的时间太长了,因为,”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一年就足够了。最后,孔子批评说予(宰我之名)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孔子批评宰予是一个没有仁德的人,难道他就没有得到过在父母怀抱里三年的爱护吗?同时孔子强调,”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礼记·檀弓上》)”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阳货》)办理丧事,与其把 礼仪 办得周到详备,宁可过度悲哀。
② 孔子对孝的解释有哪些
孔子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也就是说,孝乃第一忠,是“仁”的根本所在.那么,什么是孝呢?《论语·为政》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不违礼).”
那么,什么是无违呢?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活着时按礼侍奉;死之后按礼安葬、按礼纪念)”(《论语·为政》).由此可见,孔子对孝有两个标准,即对老人生前的无违和死后的无违.
所谓生前的无违,就是 “生,事之以礼”.怎样才是“生,事之以礼”呢?1.《论语·为政》记载:孟武伯问孝.子曰:“关心父母的健康(父母唯其疾之忧).” 2.《论语·为政》记载:子游问孝.子曰:“现在的孝顺,只是能赡养老人.即使是犬马,都会得到饲养.不敬重,有何区别(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3.《论语·为政》记载:子夏问孝.子曰:“和颜悦色很难.有事情,子女都去做;有酒肉,老人随便吃;这样就是孝了吗(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也就是说.孔子的“生,事之以礼”绝不仅仅是应付差事和对老人物质生活的关心和满足,更是要发自内心、关心和满足老人的精神生活.所谓死后的无违就复杂了.孔子绝不仅仅满足于“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样的简单应付差事,他还要求无改呢!什么是无改,怎样才是无改呢?《论语·学而》记载: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亲在时世时看其志向,父亲死后看其行动,三年内不改父亲的规矩习惯,可以说是孝啦).”这简直就是荒唐致极的嘛!秦二世胡亥果然是三年无改父道,算是尽孝了,可也却亡国了,不仅没得到赞美,反而让司马迁着实嘲讽一通,留下千古骂名.那么,孔子为什么提出这样的标准呢?所谓无违,就是能养、能敬、能葬、能祭.这似乎好理解,就是为了让人老有所养,是爱人,这是文明进步的结果.其实,问题也并不尽如此.孔子提出无违和无改这两个孝的标准,那可是非同小可:一是、养儿防老,促进生育,文明社会.古中国地广人稀、生产以人力为主.所以,先贤们早就认识到人是立国之本,是生产力第一要素,自然十分重视人口的增加.增加人口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提高生产率.可生儿育女不仅很艰苦,而且抚养成人还要付出很大.这样,国家就采取奖励和强制生育的政策.仅是如此,作用还毕竟有限,尤其是有违民意、易引起反弹.所以,孔子提出了孝道,以养儿防老、延续香火的理念刺激自愿生育,同时实现了老有所养的社会文明.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正是在养儿防老、延续香火的理念刺激下,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至今虽然有观点认为已是中国人满为患了,可也没人能否认支撑当今中国经济繁荣的主要还是物美价廉的人口优势.西欧则不然.因为那里适合早期人类发展的空间有限,一旦人多就必须向外殖民.所以,哪里自然也就没有多生多育的动力,自然也就没有产生孝道伦理的条件.二是、积累经验,汲取教训,减少失误.古代社会不仅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化缓慢,而且教育范围极其狭隘、各种知识主要是经验的积累和口传心授的传播.这样,一般人是年龄越大、经历就越多、见识就越广,经验就越丰富,知识就越广博.所以,得到老人的指导、学到老人的知识,就能积累经验,汲取教训,减少失误.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可是要想得到老人的指导、学到老人的知识,就必须首先得到老人的好感和赏识.所以,中华文明就有了尊老敬贤的美德,孔子特别强调了“敬”.在哪个时代,社会变化节奏迟缓,积一生经验教训留下的父道,那是行之有效的,是不好轻易改变的.所以,孔子才说,三年不改父道可谓孝.三是、由近及远,从小到大,等级和谐.爱是从哪里来,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来自繁衍的本能,来自生产的艰辛,来自生存的需要.动物为繁衍延续种族就必须生产和养育后代.生产过程的艰辛决定了必然要珍惜和呵护后代,这就产生了爱.看看动物世界中,雄野狼忍饥挨饿奔跑百里猎获食物后马上就跑回家,等候的母狼则不顾一切地从雄狼口中夺过食物喂给小狼后,就知道了什么是世上第一爱!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东西.唯有父母的爱才是本能的爱、纯洁的爱、无私的爱、高尚的爱、奋不顾身的爱、自我牺牲的爱.动物本能的爱原本是没有回报的爱,一旦幼仔长大即被逐出家.但是人类为了生存形成了群居社会,为了发展又必须鼓励生育.这样,就产生了养老、敬老、葬老和祭老的需要.不仅如此,团结就是力量.在自然面前,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独立是无法生存的,每个人的生存必须依靠他人的生存,只有相互团结才能相互生存.这样,就必须关心他人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爱人.客观环境决定,爱人是以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作用大小远近为依据,从近到远、由小到大的.第一的就是父母,而后是兄弟姊妹,再后是街坊邻居、亲朋好友,然后是同事领导.一般的,一个人只有首先爱自己的亲人,才会去爱他人.仁者爱人最深厚的根源即是家庭血缘的亲情之爱,离开了亲情之爱,仁者爱人就成为无根之萍,无本之末.只有先父父、子子,才能有君君、臣臣.所以,孔子才把“孝弟”列为是“仁”的根本所在.
③ 孔子的“孝”的观点是什么
孔子“孝”论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能养”,即赡养和养护父母;
二、是继承父志,完成父业,并使父之事业发扬光大;
三、是要从内心里对父母充满爱意。
孔子孝论的三个层次是依次展开的,亦是逐次上升而升华的。第一维度与第二维度是对当时社会普遍观念的认可,是对当时世俗观念的概括与总结,也是作为人子的本分。
但一个人只是尽到自己作为人子的本分还不够,更为重要的是要具有发自内心的对于父母真诚的爱意。第三个维度才是问题的根本,才是孔子孝论的核心。
(3)孔子孝顺观扩展阅读:
孔子在书中提到的孝论:
1、孝要有必要的物质供养
衣食住行,都照顾好父母,这是孝的最基本的方面。但是孔子在这里却说得很少。大概以为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了,可以略而不论。当时的人们认为,能养活父母,服劳先食,这就是孝了。但孔子认为,这还算不上孝。孔子对孝的要求非常之高。
2、孝要让父母精神愉悦
使父母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这是高层次的孝。孝必须敬。孔子说,单是养活父母,还不能算孝。供养父母,好吃好喝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严肃认真,心存敬意,孝敬,孝顺。在父母面前要和颜悦色。
3、孝要遵守礼制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无违”就是按礼而行,不违礼制。具体地讲,就是父母活着,要按礼制来奉养他们,比如穿什么等级的衣服、坐什么等级的车子、吃饭时奏什么乐跳什么舞等;父母去世,要按礼制来安葬他们,以后也要按礼制来祭祀他们。
4、孝要能继承父亲的遗志
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就是说,在父亲去世三年之内,对父亲所用的人、所交的友、行事的规则,都不加以改变,可以算是孝了。这体现了对父亲的尊重。
④ 孔子的孝道思想
说到赡养父母,《论语》第二章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今所谓的孝之人,都标榜自己能赡养,可是养个宠物,马匹,也算是能养,如果不敬,和养宠物有何区别呢?”
孔子认为能不能赡养父母,与孝无关,关键在于“敬”。怎么才算是敬呢,它是不是在话语上的谦恭,在行为上的和顺呢?我认为这并不是敬的全部内容,敬更多地包含一种发自心底佩服与信赖。电影《真实的谎言》中,当施瓦辛格驾驶战斗机救出女儿的时候,原本在女儿眼里庸庸碌碌的电脑推销员一下字变的高大起来,从他女儿眼中流露出来的类似于崇拜的神情就是敬。敬是发自内心的感情,不仅仅是表面上演给别人看的。所以,敬在这里是双方面的:如果一个长辈,老师不值得人尊敬,一个晚辈,学生不懂得尊敬他人,那何以谈孝呢。可见,敬才是关键所在,只有在长幼双方之间存在这种发自内心的佩服与信赖,才能保证传递的通畅,维持人与人之间道的传递才是孝的本质。而当一个家族传承顺畅,长幼有序,人与人之间存在这种发自内心的佩服与信赖,那么养不养还会成为问题吗。
⑤ 孔子对尽孝道的态度
孔子认为更重要的是孝要产生于内在的敬意,做到在父母面前和颜悦色才是真正懂得了孝法。
这是孝法清除认识误区,达到真实有效的根本要求。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的意思是“现在所谓孝顺,以为能养父母则可。可是人也都能做到饲养狗与马。如无敬意,那和饲养狗马有何区别呢?”
《论语》记载,孔子主张对父母不仅要在物质上奉养,还要在态度上恭敬和悦,即在言谈举止一切细节中,都要体谅敬顺父母。
他还主张奉行“三年之丧”,即父母亲去世后儿子应停止所有社会活动、感官享受和娱乐,专心守丧三年,表达对逝去至亲的诚挚哀伤与怀念。
《论语·阳货》记载,学生宰我曾质疑三年时间太长,提出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认为宰我的想法说明了他对养育了自己的父母缺乏感恩之心和深挚之情,是“不仁”之人。
(5)孔子孝顺观扩展阅读:
孔子的父母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史记》中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意即叔梁纥和颜氏女子野合,向尼丘祈祷后,生下了孔子。
按照这个记载,孔子是“野合”的结晶,父亲年老体衰,母亲是青春少女。孔子生下来不久,就成了没有父亲的孤儿,寡母将他抚养成人。
《礼记》记载,直到母亲去世后,孔子才打听到了父亲的墓址,把父母合葬在一处。孔子向慕周礼,崇尚孝道,而母亲在生时他居然始终不知道自己生父的墓地所在,由此可以想象他含辛茹苦的单身母亲的窘境与难言之隐。
在男尊女卑、一夫多妻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野合”对于男子而言无伤大雅,对于将贞节作为绝对命令的女子来说则有伤风化,大逆不道。
在历史典籍中,关于孔子父母亲的记载很少,与避讳孔子的“野合”出身及孔子母亲的非正妻身份大概不无关系。
⑥ 孔子论孝的三个层次分别是
孔子“孝”论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能养”,即赡养和养护父母;
二、是继承父志,完成父业,并使父之事业发扬光大;
三、是要从内心里对父母充满爱意。
孔子孝论的三个层次是依次展开的,亦是逐次上升而升华的。第一维度与第二维度是对当时社会普遍观念的认可,是对当时世俗观念的概括与总结,也是作为人子的本分。
但一个人只是尽到自己作为人子的本分还不够,更为重要的是要具有发自内心的对于父母真诚的爱意。第三个维度才是问题的根本,才是孔子孝论的核心。
(6)孔子孝顺观扩展阅读:
孔子在书中提到的孝论:
1、孝要有必要的物质供养
衣食住行,都照顾好父母,这是孝的最基本的方面。但是孔子在这里却说得很少。大概以为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了,可以略而不论。当时的人们认为,能养活父母,服劳先食,这就是孝了。但孔子认为,这还算不上孝。孔子对孝的要求非常之高。
2、孝要让父母精神愉悦
使父母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这是高层次的孝。孝必须敬。孔子说,单是养活父母,还不能算孝。供养父母,好吃好喝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严肃认真,心存敬意,孝敬,孝顺。在父母面前要和颜悦色。
3、孝要遵守礼制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无违”就是按礼而行,不违礼制。具体地讲,就是父母活着,要按礼制来奉养他们,比如穿什么等级的衣服、坐什么等级的车子、吃饭时奏什么乐跳什么舞等;父母去世,要按礼制来安葬他们,以后也要按礼制来祭祀他们。
4、孝要能继承父亲的遗志
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就是说,在父亲去世三年之内,对父亲所用的人、所交的友、行事的规则,都不加以改变,可以算是孝了。这体现了对父亲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