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吗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谨握历九月初九日。
“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名称由来
“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关于重阳习俗颤猛活动有现存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祥洞庆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2.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还是外国传统节日
一、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传统的敬老节日。
二、重阳节起源:
1、孝逗前“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2、“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3、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三、老年节:
1、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老年法》)中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2013年的重阳节(10月13日)将是中国第一个法定的老年节。
2、提到重阳节,最广为人知的或为王维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实际上,1989年我国就将农历的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年节”,九九重阳敬老,除了必须回家,当然还有孝敬爸妈,在国家的大力推动,重阳节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2)重阳节属于传统节日扩展阅读
(一)、据现存史料考证,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指旅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二)、重阳节起始于远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重阳节”之名称记载,见于三国时代,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倍受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三)、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四)、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与内涵。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巧清。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吗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之数是《易经》阳数,“九九”阳数重,故称“重阳节”。它也被称为“重阳节”,因为太阳和月亮在九月相遇。九归本,一元始。古人认为九重阳是吉日。古代有登高祈福、秋访菊花、佩戴山茱萸、祭神祭祖、设宴祈福长寿等习俗。至今增加了尊老的内涵,重阳之日宴饮,感恩敬老。赏秋和感恩老人是今天重阳节的两个重要主题。[1][2][3][4][5]
重阳节源于对天象的崇拜,始于古代,流行于西汉,唐以后达到顶峰。根据现有史料和考证,古代有秋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吕氏春秋》记载了古人在庄稼丰收的九月,为感谢天帝和祖先的恩情,向天帝和祖先献祭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收祭祀活动的最初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时期,其主要部分流传至今。重阳祭祖的民俗已有千年历史,是一种意义深远的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祭祖节日。[4][5][6][7][8]
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重阳节融各种民俗为一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是数字中最大的数字,有长命百岁之意,维系着人们对老年人健康长寿的祝愿。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10]
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人节。
重阳节
“重阳”之名的由来,因古书《易经》中“阳爻为九”而得名。在《易经》中,“六”被定义为负数,“九”为正数,“极数”,意思是天的高度为“九重”。“九”是老阳,即阳极的数量。两个阳极一起称重。九十九统一,一元起步,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节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吉祥日子。古代有饮酒祈福长寿的习俗。九月初九,日与月均在初九相遇,意为“重九”,故称“重九”。同时因为两个阳数的组合而被称为“重阳节”。明代张岱写《夜航船》曰:“九为阳数,其日与月相合,故称‘重阳节’。”
祖先节
重阳节、除夕、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都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祭祖是重大节日的一大主题。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有农业文明,非常重视祖先的经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祖先礼让有加,慎终追远,有逢年过节祭祖的习俗,以示孝顺,不忘根。
登高节
在古代,人们有在重阳节爬山的习俗,所以重阳节也被称为“爬山节”。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和古人对山的崇拜。爬山的“告别绿色”也是来源于自然界的节气。重阳节爬山的“送青”,对应的是古人三月春日的“踏青”。
尊重古老的节日
在现代,九月的第九天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因为“九”是数字中最大的数字,九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谐音,所以九后面跟着九,九是重阳节,含有长寿和尊严的比喻。在民俗观念中,由于“九”是数中最大的数,而“九九”与“久”同音,因此被赋予了长生不老、健康长寿的寓意。
4. 重阳节是什么节日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收录,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 重阳节是什么节日
6. 重阳节是不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每年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登高
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登高远望,啸咏骋怀,活动筋骨,所以,人们于重阳登高,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
古人的山岳崇拜
《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古代先民生存环境极其艰苦,大多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大山中生长的各种植物、隐栖的飞禽走兽以及潺潺溪流,使人类才得以生存繁衍。如果逢高温干旱,山间密林可避高温炙烤;洪水袭来,攀上高山可躲灭顶之灾。此外,古人认为山上云雾缭绕,为呼风雨唤雷电之神龙所居。而且,高山的雷电可以带来火种,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因此,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持此观点的人还将“崇”字本身作为旁证:崇,形声字,从山,宗声。崇拜之“崇”原本就是对山岳而言,因为“山”即高山,“宗”为神圣。以“宗”喻“山”或以“山”喻“宗”,都蕴含有尊崇、敬畏之意。
7. 重阳节是什么节日
重阳节,也叫重九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所以就叫重阳,也叫重九。在民间还有叫“踏秋节”的,这是因为此时恰是秋冬交接的时间,秋寒新至、人们该“猫儿冬了”,所以民俗有重阳节辞青踏秋之说。
人们庆祝重阳节,全国各地都会有许多民俗活动,但一般都会是看望老人、尽心行孝;家人赏秋、释放心情;登高远眺、健身祛病;观赏菊花、闻香寿长;吃重阳糕、百事俱高;遍插茱萸、辟邪求吉;饮菊花酒、祛灾祈福等。
8. 重阳节是个什么节日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其日期在九月九,又叫重九节、晒秋节、踏秋。和除夕、清明节、中元节合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来源
源自《易经》中九之阳数相重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双九代表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古人都十分看重这一天,并且都会在这一天举办隆重的宴会。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的是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双九,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曰之“重阳”。所以九月九日为重阳日。
丰收祭天
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在当时已有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重阳节
古代祭祀火星仪式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祭祀的是家居的火神。虽然现今早已没有祭火的习俗,但人们对于九月因阴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觉。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各朝代沿用至今。
重阳节传说
辟邪
东汉末年,瘟魔肆虐,所到之处,百姓就会病倒,因此百姓饱受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丧了命,于是他辞别父母,决定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于是在东方一座仙山上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仙人被恒景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恒景为徒,并给恒景一把降妖宝剑,于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究练出一身的非凡武艺。
在一年的九月九日前夕,仙长给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回乡除魔。回到家乡的恒景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瘟魔到来后,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于是恒景趁机将瘟魔刺死,瘟疫消失了,于是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的流传了下来。
求寿
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逐出皇宫,并嫁给了扶风人段儒。说她曾在皇宫时,每月九月九日配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
关于重阳节的习俗,大概是因为重阳节不似元宵的热闹,也不似中秋节的团圆之意,到今天已经少有人关注了。但重阳节的习俗我们不应该忘记。
重阳节习俗
赏菊
采菊的习俗最晚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有了,到了三国时期重阳节的文献开始集中涌现。
魏文帝曹丕的《与钟繇书》中写道:“至于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还送给钟繇一束表现情谊的菊花。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赏菊还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和寓意在其中。
(1)菊花花期正好是深秋时节,是全年中最佳的赏菊时期,并且古人常用“梅、兰、竹、菊”来寓意圣人高尚的品德。
(2)菊花象征着正直,中国古代认为黄色是中华民族最高贵的颜色,认定黄色祭祀正色,所以菊花象征着做人正直、不偏斜。此外菊花还有着吉祥、长寿的寓意。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大概是南北朝时期才出现的,南朝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以代矣。’”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重阳节
在重阳节登高是具有很多寓意的。
(1)远古时期,人们对山岳很是崇拜,认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九月九日这天是“阳极必变”的,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
(2)重阳节登高还有辟邪气之说,古人认为重九之时,清气上升而浊气下降,天地二气相交,不正之气弥漫大地,为避免接触不正之气,需要登高以避重九之邪气。
插茱萸
《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避除恶气而御初寒。”
重阳节的时候天气就已经比较凉了,古人认为在重阳节时,身上佩戴或者插上一些茱萸,具有辟邪,驱虫、消毒等功效,茱萸,是中草药的一种,有驱虫,消毒的功效,佩戴茱萸更多的是应节和传承传统文化。
吃重阳糕
重阳糕,也叫花糕、菊糕、五色糕。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糕点。重阳糕讲究的是要做成九层宝塔形状,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在重阳节这天,以片糕搭在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重阳节
放纸鸢
《漳州府志》记载:“九月登高,童子作纸鸢放于野,方言谓之,放公叉”。古人认为重阳放纸鸢是“放吉祥”、“放福气”,所以重阳节放的纸鸢飞得越高,寓意越好,在放纸鸢的过程中不能将纸鸢的丝线弄断,人们认为丝线断了,“吉祥”、“福气”也会随之飘向远方。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重阳节
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中国南方地区还存在此现象,在重阳节这天,人们将农作物晾晒,寓意丰收。
重阳节,是我们不能忘却和丢弃的传统节日。
9. 重阳节是什么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内风俗,所容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重阳节与除、清、孟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