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重阳节的由来动画视频

重阳节的由来动画视频

发布时间:2023-05-25 06:09:14

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

中国有四大传统祭祀节日是,分别是:除夕、清明、盂兰盆会和重阳节。

关于重阳节为何会成为民间四大祭祀节日之一。与重阳节的传统文化有关。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吕氏春秋-古秋纪》中古书谈到:九月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还有:”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从这些古书记载的内容来看,古人在农历的9月9日重阳节,会用秋季丰收时的庄稼和果实等,举行祭祀天帝、祭奠祖宗等活动。


这是因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古人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重阳节无论从月、日来讲,都为老阳之数,不吉利;二是感恩的心情,在秋收成熟的季节后,人们到山中采集果子、药材等果实,称为“小秋收”,感恩大自然对人类的回馈。

综上可见,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民间百姓,都对九九重阳节祭祀活动特别重视,主要目的都是为辟邪求吉、祈盼长寿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订阅专栏,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参考文献:《中国神话民间传说》、《中国传统文化》等;

⑵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因此,重阳节被定为农历的九月九日。

⑶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的由来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而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现时我国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初。传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残害后,侍奉戚夫人的宫女贾某也被赶出宫,嫁给贫民。贾某传言: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就能长寿,后来这一习俗传人民间。

重阳节习俗登高。古代,民间当日有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此习俗源自东汉。传说东汉的时候,有一个叫桓景的人,跟随方士费长房学习道术。一天,费长房对他说,九月初九这一天将有灾难降临在他家乡,他应立刻回家,只有让乡亲们每人都在胳膊上系一个绛紫色的袋子,里面插上茱萸,然后全都外出登高,饮菊花酒,才能躲过这场大灾难。桓景听从了师傅的话,在九月初九这一天,让家乡人全部外出登高饮酒。晚上回家的时候,发现家中的鸡、狗、牛、羊全已死了。费长房说这些动物代家乡人受祸了。从此,重阳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便流传至今。

随着岁月的流逝,重阳节登高的迷信色彩已逐渐淡化,登高已不再是为了躲灾避祸,而成为人们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之一。九月初九,正是秋高气爽、山清云淡的季节。此时登高远眺,使人心旷神怡,有益于身心健康。现在有许多地方都在这期间举行登山会。

赏菊。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据传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诗、酒出名,更以爱菊而闻名天下。后人皆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风。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相近。北宋京都开封,重阳赏菊很流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更加昌盛。虽不限于九月初九,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九月初九,正是菊黄蟹肥时。菊花一团团、一簇簇,争相开放,千姿百态,十分讨人喜爱。人们喜爱的不单单是它美丽的容颜,更值得赞赏的还是它刚强的气质。在深秋的冷风中,唯有菊花争奇斗艳,使秋日添了生气,多了艳丽的色彩。也正是如此,赏菊的风俗一直保存下来。在萧瑟的深秋,一些地方的公园里还举行菊花会、菊展。那一派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景象,吸引着很多的游客驻足观赏。

饮菊花酒。饮菊花酒更被附会上神话色彩,说饮菊花酒可以辟邪。菊花在秋日冷霜中绽放,清冽芬芳。人们觉得它是延年益寿的佳品。在菊花含苞待放的时候,人们就将花蕾、茎叶一起采摘下来,和黍米一起酿制,等到第二年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时候才开封饮用。

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流行。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御寒避祸,或佩戴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也有插在头上的。多数是妇女、儿童佩戴,有的地方成年男子也佩戴。除了佩戴茱萸外,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风俗。清代,北京重阳节的风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戴的。

吃重阳糕、喝重阳酒。重阳糕是重阳节的应景食品,和元宵节吃元宵、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重阳糕是用面粉加上枣、栗子或其他干果蒸做而成的,上面插着小彩旗。明清时期,吃重阳糕很有讲究,糕要做成九层,呈宝塔状,上面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在九月初九清晨,长辈们将重阳糕切成薄片,放在没成年子女的额头上,口中还祝福说:“愿我的孩子事事皆高。”这是取“糕”与“高”谐音,表达长辈对晚辈的殷切祝愿。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天登高吃糕,也就预示着未来的日子步步高升。

⑷ 九月九节日的来历

九月九即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节日起源:
其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⑸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译文:“集重阳进入皇帝宫啊,造访旬始星到清都参观”。

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译文:每年去月来,忽然又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太阳和月亮都应,社会赞许他的名字,认为应在长时间,所以用宴会宴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

译文:我闲居,爱重阳节的名字。秋菊满园,但无酒由,空服九华山,寄托我的情怀。

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5)重阳节的由来动画视频扩展阅读

重阳节习俗:

1、重阳节登高远眺

登高之所以受人重视,特别受老人重视,是因为人们认为登高意寓“登顶长寿“。除此之外,人们还相信登山能使人健康长寿。重阳节登高在唐代就开始盛行了。

2、重阳节赏菊花

菊花产自中国,最早记载始于公元前5世纪。菊花在阴历九月盛开,它有一个美称“长寿之花”。因此每年重阳节也是观赏菊花的好时候。

3、重阳节饮菊花酒

菊花酒的酿造十分独特。古时,人们在九月九日采摘新鲜的菊花和菊花叶,把它们和谷粒一起酿制成酒。等到来年的同一时间再打开品尝。据说,菊花酒具有清神明目,减肥降血压,治疗胃病的功效。因此,可以饮菊花酒可以使人长寿。

⑹ 重阳节的由来是怎样的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登高远望,思念亲人。古人把九叫作“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称“重阳”,这就是重阳节名称的由来。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相传与道教有一定的渊源。据说,在东汉时期,汝南县有位名叫桓景的小伙子。

有一年,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桓景的父母在这场瘟疫中病死了。桓景听人说,这场瘟疫是汝河里的一个瘟魔作恶引起的。于是,桓景决定为民除害。当时,东南山中住着一位名叫费长房的大仙,桓景便来到此处拜师学艺。一年后的一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去,让你的家乡父老登高避祸吧!”费长房给了桓景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领着父老乡亲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并每人分一片茱萸叶;随后,桓景又倒出菊花酒,每人呷了一口,用以防瘟疫之疾。把乡亲们安排好后,桓景带着降妖剑回到家中。不久,瘟魔出水见人们都在高山上,便窜到山下。可是酒气刺鼻,茱萸冲肺,瘟魔不敢登山,便来到村里。瘟魔看见桓景坐在屋中,便向前扑去。桓景用剑把瘟魔扎死在地。除掉瘟魔后,汝河两岸的百姓欢天喜地。从那时起,人们就有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⑺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老年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这一天举行登高赏秋、感恩敬老等诸多活动。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有着多种说法。


除了《续齐谐记》中的记载,重阳节的由来还有其他多种说法。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认为重阳节是人们为了养生长寿而举行的一个节日。除此之外,重阳节还有祭祖、祭拜神灵、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等多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意义。


⑻ 重阳节的来历

1、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屈原的《远游》诗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官兮”之句。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重阳节的习俗农历九月,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热闹非凡。

2、到了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3、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则始于唐代。此后的宋元明清,每逢九月初九,宫廷、民间都会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唐代的许多大诗人如王勃、孟浩然、李白、王维、杜甫等,都留下过关于重阳节的诗篇。

(8)重阳节的由来动画视频扩展阅读: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早晨,用片糕搭儿女的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之本意。重阳糕的制作古人比较讲究,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有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小红纸旗,点蜡烛灯。意欲用“点灯”、“吃糕”来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点都称之为重阳糕。

⑼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

重阳节 是 中国传统节日 ,也是我国老人节,每年重阳都有出游赏秋,登高望远,饮酒吃糕等习俗,还有相关的尊老敬老活动在进行。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供大家阅读参考。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由于年代久远,跟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的形成已经不易考察明确,但民间流传着众多关于重阳节起源的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是认为重阳节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一种仪式。

“大火”即心宿二( 天蝎座 的主星),是古代用作确定季节的标志。“大火”在季秋九月隐退,故而《夏小正》有“九月内火”之说。大火星的隐退,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这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内心产生了莫名的恐惧,因此,在“内火”时节,正如其出现时需要迎火仪式那样,人们也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现在我们虽然很难知晓古人的祭拜仪式,但从后世重阳节习俗中,我们可以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有些地区重阳节有祭灶神的习俗,灶神就是家居的火神,这便是古代九月九祭祀“大火”的遗俗。

汉刘歆在《西京杂记》中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可见,古人是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相对应的春秋大节,而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便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候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代代传承。

重阳节怎样过有意义

最好就是回家陪陪父母,给他们做一桌子好菜。如果由于工作原因,实在无法回家陪父母。那么就一定要给他们打一通电话,或者发一个视频,让父母知道远在异乡的你,时刻挂念着父母的身体。当然,子女们也可以给父母买一份礼物以示孝心!

重阳节的习俗

虽然世人对重阳节已经有了新的解释,但是庆祝重阳节的一些传统活动仍然被世人所接受,并流传下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登高远眺、出游赏景、遍插茱萸、观赏菊花、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1.登高远眺

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故重阳节又名“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并无定数,一般是登高山、高塔。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非常盛行,唐代文人墨客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其中有大部分是写重阳节的习俗,如杜甫的七律《登高》成为了写重阳节登高的名篇。

2.出游赏景野餐

人们登高并非单纯的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花绿草,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登高之风颇盛,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别有一番趣味。

3.佩茱萸簪菊花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早在唐代就已经很盛行了,人们或将茱萸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佩戴茱萸的大多为妇女或 儿童 ,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重阳节人们还喜欢头戴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后来历代盛行。宋代,人们会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互赠送佩带。到了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4.赏菊饮酒

重阳节恰逢一年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正是赏菊之时。据传,重阳节赏菊及饮菊花酒均起源于晋代诗人陶渊明。陶渊明可谓是晋代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而菊花酒在古代则被看作是重阳必饮、去灾祈福的“吉祥酒”,晋代陶渊明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为了重阳节的一种风俗习惯。

5.吃重阳糕

在重阳节众多的食品中,最为有名的就是重阳糕。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因为“糕”与“高”谐音,寓意吉祥,所以重阳节吃重阳糕尤为盛行。在九九重阳节当天天明之时,父母会将片糕搭儿女头额上,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讲究的重阳糕要做九层,仿佛一座宝塔,上面还要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

辟邪气之说

重阳节登高有辟邪气之说,古人认为重九之时,天气下降而地气上升,天地二气相交,不正之气弥漫。为避免接触不正之气,须登高山以避重九之邪气。加上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非常适合登高远望。

祈福和感恩

古代对山神有崇拜之情,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吉利之意

不过,也有说农历九月九日具有“宜于长久”的吉利之意。汉末曹丕在《九月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即登高会)。”因此,重阳登高、饮菊花酒、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登高采集

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相关 文章 :

★ 重阳节的来历简介

★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有哪些

★ 重阳节的由来和风俗介绍

★ 重阳节的来历和意义

★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及意义

★ 老人节为什么定在重阳节

★ 重阳节由来和习俗

★ 重阳节是纪念谁的

★ 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来历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⑽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阅读全文

与重阳节的由来动画视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学车体检眼镜是多少度的 浏览:868
父母埋葬费用儿女如何分担 浏览:44
孝顺儿媳做爱 浏览:302
幼儿园送给敬老院礼物 浏览:7
临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哪个好 浏览:380
老年人集邮 浏览:653
黑龙江残疾人养老金 浏览:274
长寿花长白色棉絮用什么药 浏览:614
明朝最长寿王爷 浏览:387
需要父母帮忙贷款怎么说 浏览:508
嘉兴哪里周日体检 浏览:659
养老社保凭证丢了怎么办 浏览:941
2020陕西省退休养老金最新消息 浏览:616
75岁老人的肺功能应该在多少 浏览:516
关爱老年人口号 浏览:507
上海养生馆300万事件怎么样了 浏览:721
老年人嫖娼被罚款 浏览:615
农保会延迟退休年龄吗 浏览:300
养老保险号码怎么查 浏览:702
新秩序会有延长寿命 浏览: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