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五帝之一:舜(以孝闻名 儒家之典范)
舜,原本只是一销春名在田间劳作的百姓,却因孝行而闻名,最终被尧帝选为帝位的继承者。舜在政治上也有一番大的兴革,而舜对于儒家来说,又有特别的意义。下面为你介绍五帝中的最后一位,帝舜。
相传,舜只是一个小村落农家的孩子,他的母亲去世后,后母性情悍戾,他在家根本没有好日子过。他的后母经常不给他饭吃,冬天只让他穿两件单衣。同父异母的兄弟也经常陷害他,甚至谋杀他,垂涎他的妻子。可是不管他们怎么对待舜,舜总是笑脸相迎、谦谦如也,不计前嫌。最终舜以孝而闻名
还在尧帝时期,原本帝位的传让是在有血缘关系的家族中选择继承人,然而尧帝的儿子不成器,最终使得尧帝决定从民间选任一位贤良的人才继承帝位。当尧向四方诸侯询问有无合适人选时,四方诸侯就推荐了舜。
尧私服来见舜,见舜确实善良又有智慧,便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于舜。并让两个女儿在舜的身边好好的观察舜的品德。后来尧让舜参与政事,让舜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进。最终,在考察了三年之后,尧帝将舜作为自己帝位的继枯乎承者,把帝位禅让给舜。
点击浏览下一页,内容更精彩
舜执政后,一派励精图治的气象。他即位的当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还规定以后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诸侯的改绩,明定赏罚,可见舜注意与地方的联系,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大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在尧帝时就被重用,但每个人的职责并不明确。于是舜就将每个人的主要职责明确下来,禹任司空,治理水土、弃任后稷,掌管农业、契任司徒,推行教化;皋陶任“士”,执掌刑法;垂任“共工”,掌管百工;益任“虞”,掌管山林;伯夷任“秩宗”,主持礼仪;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龙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不仅明确的规定了每个人应负责的事物,还要求他们每三年考察一次业绩,由业绩的好坏来决定升官或降职。
舜是以孝为闻名的,儒家学说也特别重视孝道,所以舜的形象人格特别符合儒家理论,儒家便把他当做典范。后来的儒家学者孟子极力的推崇舜的孝行,倡导人们向舜看齐,做一个像舜那样的孝子。
本文已完,没斗悉阅读推荐:
五帝之一:尧(开启帝位禅让的先河)
五帝之一:帝喾(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帝王)
五帝之一:颛顼(上古部落联盟首领)
五帝之首:黄帝(与蚩尤大战一统中原)
中国历史上最短的皇帝,汉殇帝刘隆(年仅一岁)
㈡ 请问庄子某篇中说“尧不慈 舜不孝 禹偏枯”具体是指的什么典故
"尧不慈"
不慈:不爱子孙。
解释:
尧有十子却传位于贤人,不传儿子,又传说尧曾杀长子监明,所以战国时有人说他不慈。
"舜不孝"
不孝:不孝顺
解释:舜的父母曾多次加害舜,舜都是放任自流。并故意让父母恶名流传,以衬托自己贤能,所以是不孝。“舜不讳其父不慈之恶名,故不孝。”
“禹偏枯”
偏枯:偏瘫
解释:
唐代杨惊注释时引《尸子》:"禹之劳,十年不窥其家,手不爪,胫不生毛,偏枯之病,步不相过,人曰禹步。",俗称禹跳。大禹为治水过劳而不良于行,但有人认为大禹之所以这么辛劳是为了贪图权位,为了继承舜的地位。
㈢ 阿弥陀佛!为什么,尧舜至圣却生不肖之子,鼓叟顽呆反生大圣之儿。这符合因果关系吗
符合的。因为尧舜至圣,笑谨它的后代比较碰毕基多,其中毕竟有很少一部分不肖的孩子,也是想比较而言,对至圣数察之子的要求比较高。这种情况也符合物极必反的规律。
㈣ 什么故事中,尧帝觉得自己老了’觉得自己的儿子丹朱非常纨绔不成气候最终将帝
《史记故事》——五帝本纪第一黄帝姓公孙,名轩辕。一生下来就能说话,自幼聪明伶俐。成年后见多识广,通晓天下。轩辕的时候,炎帝的后代衰败没落,诸侯都互相侵占,黄帝趁此时混乱,打败了炎帝。后来黄帝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黄帝有二十四个儿子,最终获得姓氏的只有十四人。黄帝逝世后他的孙子也就是昌意的儿子高阳继位。高阳去世后是玄嚣的孙子高辛继位。高阳和高辛都很有才能,与黄帝一样使国家国泰民安。高辛也从不为自己着想,从来都是以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所以臣民们甘心臣服。高辛逝世后帝尧接任,他的仁德就像上天无处不在,他的智慧像神明无所不能,接近他,便感觉到恰似太阳。尧看到哪些地方的民众忍辱负重,便前去安抚。帝尧用人也十分妥当,他的继承人是一个平名百姓“虞舜”。舜同样也很谦让,待尧去世后他便把自己的位让给要的儿子丹朱,自己隐居山中,姿晌而臣民每天上朝不去拜见丹朱而参见舜;有告状的不去找丹朱而去找舜。后来舜按捺不住,终于又当上了帝王。舜也仿照尧的方法禅位给禹,禹也像舜一样等舜去世后再把位置还给舜的儿子,但大臣却只给禹进谏,最后禹也回来了。黄帝、帝颛顼、帝喾、尧、舜就是指五帝。——五帝本纪第一黄帝姓公孙,名轩辕。一生下来就能说话,自幼聪明伶俐。成年后见多识广,通晓天下。轩辕的时候,炎帝的后代衰败没落,诸侯都互相侵占,黄帝趁此时混乱,打败了炎帝。后来黄帝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黄帝有二十四个儿子,最终获得姓氏的只有十四人。黄帝逝世后他的孙子也就是昌意的儿子高阳继位。高阳去世后是玄嚣的孙子高辛继位。高阳和高辛都很有才能,与黄帝一样使国家国泰民安。高辛也从不为自己着想,从来都是以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所以臣民们甘心臣服。高辛逝世后帝尧接任,他的仁德就像上天无处不在,他的智慧像神明无所不能,接近他,便感觉到恰似太阳。尧看到哪些地方的民众忍辱负重,便前去安抚。帝尧用人也十分妥当,他的继承人是一个平名百姓“虞舜”。舜同样也很谦让,待尧去世后他便把自己的位让给要的儿子丹朱,自己隐居山中,而臣民每天上朝不去拜见丹朱而参见舜;有告状的不去找丹朱而去找舜。后来舜按捺不住,终于又当上了帝王。舜也仿照尧的方法禅位给禹,禹也像舜一样等舜去世后再把位置还给舜的儿子,但大臣却只给禹进谏,最后禹也回来了。黄帝、帝颛顼、帝喾、尧、舜就是指五帝。
只知道禹的儿子启废除世袭制,开始了禅让制
我知道,尧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舜了
黄帝死后,他的儿子昌意之子高阳接替了帝位,称为帝颛顼(zhuān xū)。颛顼死后,黄帝的曾孙、他的另一个儿子玄嚣的孙子高辛继承帝位,称帝喾(kù)。帝喾又传位给儿子挚。帝挚死后,他的弟弟放勋继位,这就是帝尧。 帝尧能团结天下的部族首领,对老百姓施仁政,因此使各项事业都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 但是,尧的年龄渐渐大了。因此,他决心选拔一个贤能的人来接替自己的权力。于是,尧帝就把四方的部族领袖都召集拢来,对他们说:“各位,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现在,我老了,你们看,有谁能来接替我的位子?” 这时,有个叫放齐的部落首领说:“您的儿子丹朱可以继承您的帝位。”显然,放齐这样说是在讨好尧帝。 可尧根本不买他的账,斥责他道:“你在说什么?丹朱虽然是我的儿子,可他游手好闲、顽劣不堪,又喜欢同人家争吵,这种人怎么能用?” 见尧这么说,放齐就不敢吱声了。可还有人仍旧劝道:“丹朱公子虽然顽皮镇圆些,但可以教育好的。况且,以前各位先帝,也都是传位给自己的子孙的。如果我们破了例,恐怕丹朱心中会十分痛苦的。” 听了这些话,尧帝正色道:“我考虑过了。把权力交给贤人,天下人便都可以得到好处,只是丹朱一人痛苦。如果把权力传给丹朱,天下人都会痛苦,只丹朱一人得到好处。我总不能拿天下人的痛苦去造福一个人啊!”于是尧下令将丹朱流放到南方一偏远的丹水地方,然后让大家继续举荐。 这时有个叫兜(huān dōu)的部落首领说:“共工做过不少事情,颇有成绩。我看可以让他继承帝位。” 尧听罢,直摇御册塌头:“不行,不行!共工巧言灵活,却用心不良;表面上做事、待人毕恭毕敬,实际上却连上天都敢欺谩。这种人不能用!” 看看大家再也推荐不出合适的人选了,冷了一会场,有四个部族首领互相交头接耳地商量了半天,才共同向尧说:“听说历山(在今山东济南千佛山)地方有个青年,叫舜的,是有虞氏的后代,品行很不错。” 尧听了后说:“我也听说过这个人。咱们了解、考察他一下吧。” 就这样,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他。这时候,舜刚满三十岁。 舜名叫重华,他的父亲叫瞽(gǔ)叟,是个瞎子。舜从小就死了母亲,瞎子父亲又娶了个妻子。于是他受尽了瞎子夫妇的虐待。不久,继母生了个儿子,名叫象。由于象从小娇生惯养,渐渐养成了桀骜不驯的骄横性格。但舜从不计较,一直小心翼翼地孝顺父亲和后母,迁就和关心弟弟。 舜干过许多工作。他曾经在历山种过田,在雷泽捕过鱼,在黄河边上做过陶器,在寿丘做过多种手艺,甚至还在负夏做过小生意。但是,无论做什么,他都做出了成绩。 由于舜的德行,许多民众都纷纷来归附他。他住过的地方,往往一年就成了村落,二年便成为城邑,三年后,就变成都市了。 尧了解到这些情况,很是高兴,就赏给舜用细葛做的衣服和一架琴,另外,还送给他不少牛羊,为他建造了存放粮食的仓库。 然而,舜宽厚仁慈的心肠和博大的胸怀虽然感动了周围的百姓,却改变不了自己父母兄弟的险恶用心。他们见舜受到尧的赏识,并且得到了许多赏赐,心中又是妒忌又是眼馋,于是就一次次合谋害他。 一个天气炎热的中午,叟说粮仓的顶上出现了缝隙,叫舜到仓顶上用泥涂抹。舜二话没说,就上了仓顶。由于太阳晒得太厉害,舜随身带了两个斗笠,一个戴在头上遮荫,另一个准备覆盖在刚抹好的缝隙上。当舜正专心致志地在仓顶上修补的时候,叟却残忍地在仓底下放起火来。舜急中生智,赶紧将两个斗笠抓在两只手里,伸开两臂,纵身从高高的仓顶上跳了下去。 狠心的叟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和小儿子象合谋,叫舜去淘井。舜的两个妻子有了警惕,让舜先在井底挖好了一条横向的秘密出口。果然,在快完工时叟和象突然从井口往下扔土块和石头,不一会就将井填死了。父子两人以为这次舜一定死在井里了。 象对叟说:“这个计策是我主谋的,舜的妻子和琴归我。粮食和他的牛羊,都归你和母亲。”说完,象就大模大样地来到了舜的卧室里,并且得意非凡地弹起了琴。 正在这时,舜推门进来了。象吓得魂不附体,窘得脸红耳赤,只好搭讪着退出了舜的房间。 舜并没有因此而记恨于叟和象,反而更加孝顺父母亲,关心和爱护弟弟象,好像他们之间根本没有发生过什么事一样。 尧十分满意。他就又让舜担任各种公职,舜将各种事务都处理得井井有条。通过多方面近二十年的考察,尧帝终于下了决心将权力托付给了舜,自己就告老在家休养了。 舜接替尧的权力以后,立即按照天象校定了四时月份,改正了日子的误差;统一了音律、丈尺;整顿了礼仪,废除了割鼻、砍足等酷刑,固定了刑法;惩罚并放逐了混沌、穷奇、杌、饕餮四大恶徒,起用了禹、皋陶(gāo yáo)、彭祖等二十二个有办事能力的公正廉明的人材。 八年后,尧去世了。舜带领百姓服丧三年。三年过后,舜为了将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躲避到了南方。但是,各部落的首领们仍旧去南方朝见舜而不愿去朝见丹朱;老百姓有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而仍旧去找舜;甚至大家集会歌颂政德,也不歌颂丹朱而歌颂舜。 舜看看自己躲避不过,明白这是老百姓的意愿,因此,就只好说:“这大概是天意吧!”于是就回到国都,成了部落联盟首领。这就是帝舜。 这种由大家推选举荐接班人的办法,在历史上就称做“禅(shàn)让”。
㈤ 翻译:尧知子丹朱之不肖,
尧知道儿子丹朱不孝顺,不值得给友宽天下,于是孙权任命舜。王舜,天下就得到利益而丹朱病;给丹朱,那天下有宏告薯病而丹朱一人得到好处。尧蔽者说:也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求采纳,谢谢!
㈥ 《寒窑赋》中的小故事
《寒窑赋》 作者是族侍搜北宋贤相吕蒙正,时任太子太傅时,为了劝诫宋太子赵恒(后为宋真宗)所作的文章。文章通过引述自己和历史名人的起伏命运来阐述自然循环,全文较为通俗易懂。我在这里讲一下文章中的各处典故。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个人的兴旺、衰败、好事、坏事,就像天气一样一直变幻,很难预测。
现在的人都知道这两句话,而这两句话的出处就是本篇。
蜈蚣百足,行不如蛇;雄鸡两翼,飞不如鸦。
这两句挺杠精的,感觉不像宰相手笔,谈和倒像是聊天说话。
外在的特点并不一定是真的优点,蜈蚣腿多,一百条腿跑得没蛇快;鸡有翅膀,只适合烤来吃。
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
千里马是马中极品,没遇到伯乐就只是野马,没有骑手指引就没有驰骋千里的方向。
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几乎人人都有志向、有欲望、有特点、有本事,都想要成功。在没有遇到伯乐、没有好的时机或适合自己的时代,就很难有所成就。
盖闻: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我听说,人活在兆历世上:有钱有势的时候不能傲慢自大,因为傲慢是生存的障碍(刘慈欣——《三体》);没钱没地位的时候不能否定自己,因为不顺只是暂时的,那不是自己的本来面目。
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武略超群,太公钓于渭水。
孔子才华横溢,60岁时受楚昭王聘用前往楚国,路过陈国、蔡国时被围困,断粮七天,凶险到差点饿死。
姜子牙擅长征战,一生跳槽七次,56岁时隐居在渭水附近,钓鱼16年,待到72岁时才遇到自己的伯乐——周文王。
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再优秀的人也有不堪的往事。
颜渊命短,殊非凶恶之徒;盗跖(,二声)年长,岂是善良之辈。
颜渊就是颜回,孔子最得意的门生,被称为复圣颜夫子,在帮孔子整理《易经》期间劳累致死;
盗砳,柳下惠的弟弟柳下跖,春秋时期率领九千盗匪的大盗,横行天下,诸侯都惧怕他。孔子曾设法与柳下跖见面,想通过辩论的方式劝说柳下跖从良,但未能成功,反倒产生了典故“盗亦有道”。
颜回不是坏人,却命短;柳下跖不是好人,却活了七十多年。寿命与人的善恶无关。
尧帝明圣,却生不肖之儿;瞽(gu三声)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
尧帝是上古时代圣明的帝王,他的儿子丹朱却是争强斗狠的纨绔子弟,无法成为天下共主,才有了禅让给舜的佳话。
瞽叟的意思是瞎老头,这个老头是又愚蠢又固执,想与二儿子联手害死大儿子。但是他的大儿子却仍然孝顺的侍奉瞽叟,最后感动了他们,再也不陷害他了。瞽叟的大儿子就是后来的舜帝。
老爹并不能绝对左右孩子的未来,孩子的未来在于他自己。
张良原是布衣,萧何曾为县吏。
旺汉400年的张良,出身只是平民;萧何位至相国,就业时并不高贵。
张良和萧何在遇到刘邦之前,并不是什么达官贵人。
晏子身无五尺,封作齐国宰相;孔明卧居草庐,能作蜀汉军师。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身高不高,但是辅政齐国50年,辅佐三位齐王。
诸葛亮出山前一直在家待业,自认为是出将入相的文武全才,27岁时才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一步步做到蜀汉的军师、丞相。
晏婴个子矮,诸葛亮从小就吹牛,但是有缺点并不代表人不厉害。
楚霸虽雄,败于乌江自刎;汉王虽弱,竟有万里江山。
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推翻了秦国,实现了亡秦必楚的夙愿。部下战将云集,雄霸天下,战斗一生只有一次大败,这一次大败就逼得自己乌江自刎;
汉王刘邦本人是个痞子,个人素质并不过硬,跟项羽比肯定没法比,但是能用人这一个优点就让他统一中原,成为汉朝开国皇帝。
项羽几乎是人类最强个体,但是惜败于刘邦团队的力量。
李广有射虎之威,到老无封;冯唐有乘龙之才,一生不遇。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一一《滕王阁序》
李广武艺超群,箭术超群,曾经将一块巨石误认为是老虎,一箭射进了巨石里。他带兵有方,年轻时屡建奇功,但是政治敏感性不足,并未受到皇帝的赏识。李广随汉文帝一起射猎时,汉文帝亲口说:“你没赶上好时候,要是高皇帝时期,起码得封万户侯。”汉景帝时期,李广随周亚夫平叛,一行有29人被封候,只有李广因接受了藩王的将印赏赐,被汉景帝猜忌,才错过了最好的机会。汉武帝时期,李广年事已高,北伐匈奴时,汉武帝告诫卫青:“李广命运不好,不能让他正面打击单于。”于是李广带领侧翼部队,在行军时迷路没有赶上大决战,最后羞愧自杀。
冯唐是汉文帝时期的中郎署长,乘龙之才就是有辅佐皇帝的才能。当时遭受匈奴入侵时,为汉文帝建言提高边疆守军的待遇,赦免边关守将魏尚,汉景帝时期担任过一段时间的楚相,再到汉武帝求贤之时,冯唐已经90多岁了。后人感叹冯唐老得太快了。
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悬三尺玉印,一旦时衰,死于阴人之手。
韩信曾经是街头小混混,温饱都难解决。后来投靠刘邦,被萧何保举当上大将军,带兵定三秦,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将项羽彻底击败。刘邦建立汉朝后,封韩信做楚王,韩信就开始走下坡路,最后死于吕后之手。阴人是指女人。
搬砖
有先贫而后富,有老壮而少衰。
有的人白手创业发财致富,有的人年轻时表现一般,越老越有男人味。现在常用马云和任正非举例子。
满腹文章,白发竟然不中;才疏学浅,少年及第登科。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心要考公务员;蒲松龄从19岁参加童生试,到72岁参加岁贡考试,科举考试生涯长达53年。10次乡试均落榜,终生未能跨过乡试这道门槛当举人。直到72岁高龄,才成为带有安慰奖性质的岁贡生。而像蒲松龄这样的考试考到老的人大有人在,只是那些人不出名,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深院宫娥,运退反为妓妾;风流妓女,时来配作夫人。
富家小姐遇到家境不顺的时候甚至只能去打工或当小三;灰姑娘遇到好机会能嫁入豪门。
青春美女,却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妇。
好白菜有被猪拱的,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城中爆发叛乱的时候,赵明诚直接逃跑了。李清照感觉很耻辱,路过乌江时作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诸葛亮一米八九的大帅哥,他的老婆据说又黑又丑。
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
上面讲过的英雄人物,在不被赏识的时候都跟一般人一样;一旦风光不再,反而要听从他人指使。
衣服虽破,常存仪礼之容;面带忧愁,每抱怀安之量。
相待如宾——春秋时期的晋国有位品德高尚的人,名叫冀缺,因为父亲犯罪,全家被贬为农民。但是冀缺并没因为身份的变化而怨天尤人,而是勤劳耕种。冀缺的妻子非常贤惠,将饭做好后带到田地。吃饭期间,夫妇仍然按照周礼的午饭步骤:妻子将饭碗高举过头顶,恭敬地递给丈夫,像对待一个尊贵的客人一样。丈夫也以同样的礼节回敬妻子,恭恭敬敬地接过饭碗。丈夫吃饭的时候,妻子恭敬地侍立在一旁,等到丈夫吃完后,妻子便收拾好餐具,向丈夫告辞回家。这件事被路过的晋国大夫看到,深受感动,被举荐为下军大夫,后来立大功升为卿大夫。
时遭不遇,只宜安贫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扬眉吐气。
逆境的时候,要顶住压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要务实一些。只要心怀正道并坚定不移的走下去,一定能迎来扬眉吐气的时光。
初贫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不脱贫寒肌体。
君子与小人是有本质的区别,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
天有乌云密布的时候,地有青黄不接的时候,水有大风大浪的时候,人的命运也有坎坷不平,求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干啥都不成。
注福注禄,命里已安排定,富贵谁不欲?人若不依根基八字,岂能为卿为相?
什么时候该吃苦,什么时候该享福,都是命里安排好的。人如果不按天地规律行事,哪能当得了高官。现在流行“我命由我不由天”,是生活在幸福的时代,能造富的时代;古代人创业很难,路子很窄,不顺的时候只能找看八字的老师傅求安慰。
吾昔寓居洛阳,朝求僧餐,暮宿破窖,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上人憎,下人厌,人道我贱,非我不弃也。
吕蒙正曾经被父亲遗弃,与母亲一起吃寺院施舍的粥饭,住在废弃的窑厂里,乞讨为生,衣服露着大洞甚至没钱打补丁,吃了上顿没下顿。所有人都看不起他,只有他自己不放弃自己。
今居朝堂,官至极品,位置三公,身虽鞠躬于一人之下,而列职于千万人之上,有挞百僚之杖,有斩鄙吝之剑,思衣而有罗锦千箱,思食而有珍馐百味,出则壮士执鞭,入则佳人捧觞,上人宠,下人拥。人道我贵,非我之能也,此乃时也、运也、命也。
现在咸鱼大翻身,地位只在一人之下,千万人之上。要权有权,要吃吃得好,要穿穿得好,出门有仪仗队,回家有人伺候。受皇帝宠幸,受他人拥戴。人都说我贵,不是我有多大本事,而是时代造就了自己。
嗟呼!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
所以人活在世上,日子好过的时候不要一直高消费,日子过得不好也不要自暴自弃,天道的循环总要让人经历波澜起伏。
祝大家新年快乐!虎年豹富!如虎添亿!
㈦ 尧帝不肖之儿是谁
尧帝不肖之儿是丹朱。尧帝有好几个儿子,丹朱是他的嫡子,可惜这个儿子不成才,不旦不成才,还罩掘物野心勃勃,尧帝对这个不肖子特别的失望,所以他才要在民间找继承人,后来找到大舜,又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舜帝,那是因为他的儿子丹朱太不成器了。
丹朱,为帝尧长子,出生于今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初封于丹地,后改封于丹水,舜执政后改封于唐地,建立刘国,后代子孙遂以刘为姓,丹朱即为祁姓刘氏二世祖。
尧帝的主要成就
尧执政初期,还没有基本的国家制度,国家只是部落联合体,非常松散,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所以在尧积累了一定散和的施政经验后,开始建立国家政治制度,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尧的时代,又是传说中的洪水时期,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水势浩大物液,奔腾呼啸,淹没山丘,冲向高冈,危害天下,民不安居。尧对此非常关切,征询四岳四方诸侯之长的意见,问谁可以治理水患,四岳推荐了鲧。
尧觉得鲧这个人靠不住,经常违抗命令,还危害本族的利益,不适宜承担这项重要的工作,但是四岳坚持要让鲧试一试,于是尧任命鲧去治理水患,鲧治水九年,毫无功绩。
㈧ 《史记》—舜帝
舜帝—二十岁还是一介平民,六十一岁登临天子之位。
尧帝在位七十年才得到舜,又过了二十年,由于年老体弱而告退,让舜代行天子政务。
尧帝在让出帝位二十八年后逝世。百姓们十分哀痛悲伤,就如同死了亲生父母一般。
大家为了哀悼尧帝,三年之内,没有人奏乐。
尧帝大公无私,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适合当皇帝,所以宁可把帝位让给一个平民出身的舜。
尧帝说:“我毕竟不能让天下人受害,而只让一人得利。”
尧帝逝世以后,三年服丧期满,舜就把帝位让给了丹朱,自己跑到黄河南岸躲了起来。
但是大臣们有事,却不去找丹朱,大家纷纷来找舜。最后搞得舜政务很繁忙,无奈,只好登上天子之位,方便处理政务。
虞舜,名叫重华。
他的父亲叫瞽叟(gu sou),瞽叟爷爷的爷爷是穷蝉,而穷蝉的父亲就是颛顼(zhuan xu ) 帝。其实从穷蝉为帝之后,中间的几代地位越来越低微,都是平民。
舜的父亲是个盲人,愚昧无知。舜的生母死了以后,他就续娶了一个妻子,并且生了个儿子,叫象。
象从小就桀骜不驯,但是偏得父亲的宠爱。他俩整天合谋想把舜杀掉。但是舜命大,几次就没死。
如果平时有点小错,他父亲就会重罚他。舜一点不记恨父亲和兄弟,依旧恭顺的侍奉父亲,后母,以及异母弟弟。
舜做过很多工作,他在历山耕过田,在雷泽打过鱼,在黄河的岸边做过陶器,在寿丘做过各种家用物器,还在负夏跑过买卖。
但是他爹瞽叟实在是冥顽不化,加上后妈有事没事闲着就爱搬弄是非,弟弟象狂傲娇纵,他们一天到晚计划着要杀死舜。
舜孝顺父母,从不违背自己的良心。以至他们想杀他都没有机会。
舜二十岁就因为孝顺而出名,三十岁时候被推荐给了尧帝。尧帝把俩闺女都嫁给他,另外派自己的九个儿子也来考察他。
舜把家庭打理的一丝不苟,两个媳妇恪守妇道,一点也不摆架子。那九个兄弟也在他的影响下忠诚友爱。
舜的魅力巨大,在他的影响下,种地的时候,人们互让地界。打鱼的时候,人们也互相谦让站脚的地方。制作陶器的时候悔闭,大家也都模仿他精细的做工。
只要是舜呆过的地方,人民都愿意追随他,他待过一年,那地方就会形成一个村子。呆两年就是城镇。待三年就会形成大都市。
见此,尧帝十分的高兴,特意赐给舜高档的衣服,还给他修建仓库,赏了很多的牛羊。
舜越是得到人们的喜欢,他的父亲和弟弟越是生气。他们马不停蹄的计划,赶紧杀了舜。好得到尧帝赏赐的东西。
瞽叟借口让舜去修补仓库的库顶,舜刚爬上去,他的父亲就拿掉了梯子,然后在下面放火想烧死他。
幸亏舜脑筋急转弯,用两个斗笠当做翅膀一样从上面跳下来,才幸免于难。
瞽叟还不死心,他又琢磨了一个办法,让舜去挖井。这次舜留了个心眼,他提前挖了一个暗道。当他下去挖井的时候,他的父亲和弟弟,就往里面填土,想要活活埋死舜。舜从暗道逃走了。
瞽叟和象以为舜死了,就瓜分了他的财产。没过两天好日子,舜就回来了,吓了他们一跳。舜回来后,丝毫不记恨他们,反而对父亲更加恭敬,对象更加关心。
从前高阳氏有八个很有才德的人,被人称为“八恺”,高辛氏也有八个善良的人,被人称为“八元”。
“八恺”和“八元”在尧帝时期都没有得到重用,舜却举用了他们。他们传布五教于四方,使做父亲的有道义,做母亲的慈爱,做兄长的友善,做弟弟的恭谨,做儿子的孝顺,家庭和睦,邻里真诚。
从前帝鸿氏有个不成才的后代叫混搜信沌,少暤氏有个怪异的后代,叫穷奇。颛顼氏有个不可调教的后代叫梼杌,缙云氏有个贪得无厌的后代,叫饕餮。
他们就是传说中的“四凶”,尧帝的时候对他们宽容,没有除掉他们。到了舜帝,他流放了这四个家族,让他们去四方看护国门。
舜因为进入山林遇到狂风暴雨也不会迷路,因此让尧帝觉得,他很有才世前轮能,值得把天下托付给他。
尧帝在世的时候,就让舜代行天子政务。过了八年,尧帝逝世了。服丧期三年后,舜把天子之位让给尧帝的儿子丹朱,但是大家都信奉舜,有啥事都不找丹朱。无奈丹朱退位,让舜正式当了天子。
舜帝在位,开放国都四门,听取四方意见,发扬光大尧帝的功德,远离谄媚小人,使得远方的外族都归服。
舜帝根据大臣们的才能来任命官职,使每行每业都处理的井井有条。他还让大禹去治水,禹开通了九座大山,治理了九处湖泽,疏浚了九条河流,辟定了九州方界。
舜因为孝顺二十岁就闻名于天下,三十岁时被尧帝举用,五十岁代理天子政务,五十八岁时候尧帝逝世,六十一岁接替尧登临天子之位。
登基三十九年后,巡视南方的时候,在苍梧的郊野逝世,埋葬于长江南岸的九嶷山。
故事源自《史记》
㈨ 尧舜至圣,却生不孝之子
尧的儿子丹朱,无缘帝位,被舜封侯
帝尧名字叫做伊祁放勋,史料记载他共有十个儿子,嫡长子叫做丹朱。
丹朱出生时全身都是红彤彤的,是以得此名。丹朱很聪明,据说围棋就是他的发明,然而这位王子却没有什么政治头脑,做事情很武断,所以尧认为他"不肖乃翁"、“不足授天下”。
在帝尧的大臣们轮番推荐后,尧选择了舜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帝尧深深知道:
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尧秉承着“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的大公无私精神,终于禅位于舜。
尧驾崩后,舜虽然继位,但还是很谦逊的要把帝位还给丹朱。“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
丹朱似乎也没有推辞,在国都做起了国君,可是天下人心都在舜那里,诸侯们放着都城不去,远远的绕到南河之南去朝拜舜,百姓们也赞美舜而视丹朱于不存在。
这种情况下,舜说了句:“这是天意啊”。于是正是践天子位,丹朱呢,光杆司令的他被舜下放到房地做了诸侯。
舜的儿子商均,从商侯变成虞侯
就在这种情况下,舜想学着尧禅让帝位,让大家推举贤能,禹当仁不让的成了最佳人选,而舜的儿子商均就往后靠了。
舜驾崩后,大禹依葫芦画瓢,学着舜的样子,三年丧毕,“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当然了,结果也同当年一样,天下人都不去朝拜有名无实的商均,而是来朝拜大禹,
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
而商均咋办呢,禹把他从商候改封为虞候,商均是否受到控制,那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