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中国从孔子时代起就强调子女要孝顺满分作文

中国从孔子时代起就强调子女要孝顺满分作文

发布时间:2020-12-13 05:12:38

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礼貌待人作文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四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事例五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⑵ 关于孝顺的议论文,800字以上

我们的生命、思想;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一切都是父母给予我们的。所以,我们不能不孝敬父母。

从古至今,流传着很多崇尚孝顺的人和事。他们有的是平民,有的是皇帝,但他们孝顺双亲的事迹,都成为千古美谈!薄太后的儿子汉文帝刘恒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身为帝王的汉文帝,其实完全没必要事事亲力亲为,只要一声令下,什么都可以做好。可是,他做了。至少他没有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

帝王如此,平民百姓又何尝不是呢?王祥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但他从不抱怨,总是恭顺对待。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直到冰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这份孝心足以感动每个人。

刘恒和王祥不管身份是否卑微,地位是否显赫,但是,他们都做到了孝敬父母,刘恒虽然身为皇帝,但他侍奉母亲的举动让我们深受感动,而王祥可以视自己的养母为亲生母亲对待,以德报怨,更是让人感动,他们孝顺父母的一言一行,难道我们不应以他们为荣吗?

孝顺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平常一句问候,一个爱的眼神,一句感激的话语,都能让父母高兴很久。当父母的生日到来时,即使说一句生日快乐,父母的心里都会很高兴的,当父母生病了,如果拿一点药,父母也会觉得开心,当父母忙了一天,回到家时,如果为父母倒杯水,父母都会觉得再累也愿意,当父母伤心的时候,一句短短的安慰,对于父母来说也是一种幸福,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孝顺父母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总会与他人相识,产生亲情、友情、恋情,其中浓的化不开,砸碎骨头连着筋的唯有父母亲情。所以,不管贫穷也好,富贵也罢,孝顺父母是我们做儿女应尽的责任。

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我们这辈子都无法偿还的,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父母就开始为了我们而奔波忙碌,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他们宁可自己苦,也不肯让我们受苦,他们对我的爱,是无尽的,伟大的,他们是我们生命的创造者,是他们让我们可以享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是他们让我们过的如此快乐,难道,我们不应该报答他们吗?

⑶ 大家作文孝为德之本,都强调德了吗,主要写孝

孝德,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传统道德,意思是:孝顺的一种道德。
旧的三字经里面有句话说得好:香九龄,能温席。这一小段说的意思是:有一个小孩9岁,家那边又穷又冷,小孩就在席子上睡暖和了,然后再给他的爸爸妈妈睡。
多么孝顺父母的孩子!他才9岁,而且重点是他没有受过什么良好的教育,我们自己想想,他为何如此孝顺?
那我们再听听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外国的年轻男子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男孩,他们的家很穷,他们家是住在美国的最西边。
在那个小男孩16岁时,他去了美国的最东边工作,小男孩只要一有时间就回家看看。
转眼间,16岁的小男孩已经34岁了。
一天美国东南部地震了,他一边逃一边拨通了家里的电话,“爸,妈,我爱你们!”
但结果还是被压死了,从此渺无音讯。
就连外国人都是那么爱自己的父母,作为世界文明古都的中国人,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孝德为先而文明于世的中国人,又是如何体现出自己国家的这一份文化的精粹呢?
从每一个人开始上幼儿园时,就教中国古语:“百善以孝为先。”
可是有多少人做到了?身为一个中国人,连外国人都不如,你,还有脸吗?
所以从现在起,你们挽回你们的过失还好,好好孝顺还活着的长辈,珍惜现在的时间,和长辈多聊聊,挽回过失起码可以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错误。因此,请你们珍惜自己现在和长辈们所读过的每分每秒,用心去陪伴他们度过人生中最后的时光,颐养天年,共享天伦之乐,要求的不是每天的嘘寒问暖,要求的不是每天都跟着形影不离,有时,一句真心的叮嘱,一个细致入微的动作,更能体现出我们对他们的在乎。
将孝德精神普遍弘扬,从我们做起。

⑷ 一篇800字孝敬父母作文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为我付出得太多了,你们也许不放在心上,但我将一辈子记在心里。
平日里总惹你们生气,现在向你们说声:“对不起!”原谅我平日的任性,原谅我常常与你们拌嘴,如今想想当时真不该那么做。
感谢你们的栽培、抚育。在我生病时,细心照料我的是你们;在我考试失误时,心平气和安慰我的也是你们;在我遇到困难时,在一旁鼓励我的也是你们。爸妈,你们就是我的启蒙老师,我最爱的人。
妈,每当我放学回到家时,总能看到丰盛的饭在桌子上,当我走到厨房时,总能看见玻璃、地板在闪闪发亮,在此向您说声:“妈,你辛苦了!”。记得您常常因为自己没文化,不懂教我做习题而自责。请您不要自责,您知道吗?您虽不识多少字,但您会讲故事,您的故事总能启发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长大了才有出息。这些难道不是在教育我们吗?其实这些比教我们做习题更重要。就是有您的故事,才使我们知道该如何做人,如何珍惜生命!您用爱心使我懂得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谢谢您!
爸,您在我心目中和妈一样重要,也是我最爱的人。您是我们家的经济支柱,没有您的努力也就没有我们家今日的和睦、安宁。您总是为这个家奔波忙碌,每当看到您干活回到家那疲劳的样子,我多么想对您说:“爸,你辛苦了!”。您对我的关怀,我更是难以用言语表达了。记得小时候您常带我出去玩,让我在大自然中陶冶,您知道吗?我特别喜欢您带我出去玩,因为我总能感到有一股暖流涌进心头,谢谢您给我的温暖!
爸妈,你们辛辛苦苦哺育的孩子,现在已经是一名即将登上初四的中学生了,我会把你们的点滴关爱永记在心中,把它化为动力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你们,请你们相信我!
亲爱的爸爸妈妈,在此儿子真诚地对你们说:“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

⑸ 急求一个话题作文,关于论语中“孝”的。

论语 论孝

孝在封建社会对于人品评定、官员任免,是具有一票否决权力的,至汉朝甚至设置“孝廉”一官,并且实行“以孝治天下”。为了对人民进行“孝”的教育,当政者们几乎使出了浑身解数:编印“二十四孝图”,为著名孝子立牌坊,甚至把孝当作一条法律,把不孝子孙押赴刑场。《论语》中涉及孝内容的有二十多章,其中“学而”、“为政”开头两篇就有十一章。这足见孔子的弟子们对其师所谈孝的地位的理解与重视。那么,《论语》对孝到底有怎样的论述呢?

第一,关于.什么叫孝,怎样实践孝,《论语》主要有以下论述: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评析】 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无改于父之道是指保留并发扬父辈正确的做法和思想。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原文】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1)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2)服劳: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4)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评析】 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就是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事实上却有人远远做不到,正如孟子所言,“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财货,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原文】 4?18 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

【注释】 (1)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2)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评析】事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也是不可以的。绝对服从不可以,那就应该在规劝的态度和方法上下工夫。

【原文】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1),游必有方(2)。”

【评析】 “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这种孝的原则虽然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但“出必告,返必面”却是必需的 。

【原文】 11?5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1)于其父母昆(2)弟之言。”

【注释】 (1)间:非难、批评、挑剔。 (2)昆:哥哥,兄长。

【译文】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评析】一个人是不是孝,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父母兄长以及邻居说了算。见出孝在当时就是光荣模范的人物了。]

【原文】 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樊迟(2)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即下文孟孙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2)樊迟:孔子的弟子。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原文】 1?7 子夏(1)曰:“贤贤易色(2);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孔子的学生。 (2)贤贤易色: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评析】 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伦理道德。试想,不忠不孝要学问有何用?

【原文】 2?6 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

【注释】 (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做子女的做到只要父母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就算孝了。”

【评析】在这里孔子大概是说 做子女的要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做个好人。

【原文】 2?7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对待父母若只供物质而不敬,不管他们的精神需求,那与犬马有何不同?

【原文】9?16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力去办,不被酒所困,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评析】忠与孝是孔子特别强调的两个道德规范。孔子本人就是这方面的身体力行者。试想,一个连孝都做不到的人能为国尽忠吗?

第三,为什么要孝?《论语》有以下论述: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3)。君子务本(4),本立而道生(5)。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6)?”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 (2)孝弟: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3)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4)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5)道: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6)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儒家认为,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就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孔子因此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原文】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注释】 (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评析】 孔子 “敬鬼神而远之”,但他却非常重视丧祭之礼。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之礼是一个人孝道的继续和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可以寄托和培养个人对父母和先祖尽孝的情感。儒家重视孝的道德,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希望人们成为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原文】 2?20 季康子(1)问:“使民敬、忠以(2)劝(3),如之何?”子曰:“临(4)之以庄,则敬;孝慈(5),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注释】 (1)季康子: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2)以:连接词,与“而”同。 (3)劝:勉励。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4)临:对待。 (5)孝慈:一说当政者自己孝慈;一说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孝慈。此处采用后者。

【译文】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评析】 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

【原文】 2?21 或(1)谓孔子曰:“子奚(2)不为政?”子曰:“《书》(3)云:‘孝乎惟 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4),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注释】 (1)或:有人。 (2)奚:疑问词,相当于“为什么”。 (3)《书》:指《尚书》。

(4)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讲;一作延及讲。

【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评析】孔子从事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的问题,而且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实质,也是他为政的一种形式

⑹ 弘扬传统美德从小孝敬父母主题的活动的作文

二十四孝_孝感继母

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

后人赞曰;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

二十四孝_劝姑孝祖

明朝时候,浙江绍兴山阴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娶了一个童养媳名叫刘兰姐,年仅十二岁,却很明事理,对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动不动就冒犯长辈,经常骂祖母“老不死”,将其视为“包袱”,言辞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刘兰姐来到王氏的闺房长跪不起。王氏大吃一惊,问其缘故。刘兰姐答道:儿担忧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后媳妇将视为榜样,待您老了,也把您视为“包袱”,那时您会多么伤心啊!太婆母长命百岁是我家的大幸,恳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听后恍然大悟,边流泪边叹气说:良言使我收益不浅啊!于是痛改前非,对待祖母温柔恭顺。而刘兰姐对待王氏亦是如此。真是:

二六女儿明大义,看姑骂祖逆亲意;入房跪劝悔前非,示范儿孙行孝字。

二十四孝 孝感动天

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他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舜的生母在舜十几岁时故去了,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据说很有音乐天才。他娶了一位后妻,性情粗暴、凶狠。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她生了一个儿子名叫象。象长大后变得凶残、蛮横、傲慢、无理,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

后人有诗赞曰: 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
选几个吧!

⑺ 和孔子学习“怎样才算是孝顺”

子游问孝。子曰:“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在国学热持续升温的今天,说到孝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也几乎没有什么人公开反对孝顺父母。但是对于究竟怎样才算是孝顺,可能差别还是很大的。不但作为孝顺者的子女对此有不同看法,即便是作为被孝顺者的父母,对此看法也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可能潜藏一个巨大的危机:很可能由于对孝顺标准的不同,而引发双方的矛盾,甚至可能引起双方的不愉快。因此理顺对孝顺的判定标准刻不容缓。 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文化背景等,对于孝顺会有不同的标准。《论语》中有多处提到怎样才算是孝顺,这只能算是2500年前的古人对孝顺的标准,对于这个标准,我们没有必要全盘照搬,但是可以作为参考。如果古人的标准对于今天依然是适合的,我们可以继续引用。如果对于今天的标准是不太适合的,我们可以加以修正。 在《论语》中,记录了子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顺,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说:“今天一提到孝顺就说是能赡养父母,狗和马不也有人喂养吗?如果无敬爱之心,这两者有什么不同呢?” 从孔子这话中我们可以推想出,即便在孔子的时代,人们对孝顺的标准也就已经非常不同了,有人觉得,只要能赡养父母,就可以算是孝顺父母了,但是孔子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孔子认为只做到赡养父母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父母保持尊敬,如果对父母不尊敬,那么赡养父母就与饲养家畜没有什么分别。孔子对孝顺的标准,显然更加高一些。 了解到孔子时代的这两种关于孝顺的标准,作为今日中国人,我是深感惭愧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要说在赡养父母的基础上对父母保持尊敬没有普遍做到,即便连最低标准的赡养父母,许多子女都没有做到。相反,我们却看到许多家庭几个子女相互推卸赡养父母的责任的现象。尽管父母有几个孩子,却一个子女也不愿意赡养父母。更有甚者,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抚养大,子女不但不能赡养父母,还要继续赖在家里不去工作、心安理得地当“啃老族”! 我们也还注意到另外一种更加普遍的现象:父母并不缺乏养老的钱,他们自己有退休金,或者有子女每月提供的养老金,可是却缺乏子女的关心。有报道说,中国空巢老人在迅速增加。这些家庭的子女往往都去忙自己的事,而把父母独自扔在一边,甚至过年过节也没有时间去探望一下父母。 客观来说,子女无法和年老的父母一起生活,一起照顾年老的父母,主要还是由于经济方面的因素。许多子女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将父母接来与自己一起安度晚年。不过也有相当多的家庭,并不是经济问题,而是父母和子女彼此之间的文化或观念上的隔阂,他们无法和睦相处,宁愿分开生活。 随着中国经济的逐年增长,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子女在经济上有能力让年老的父母和自己一起生活,但是如果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文化或观念隔阂无法消除,比如著名的“婆媳不和”之类的隔阂无法消除,那么空巢老人得不到子女关心、照顾的社会问题就依然无法解决。消除这个文化或观念隔阂的唯一途径,就是爱,彼此之间标准相同、心灵相通的爱,以及对孝顺标准的统一和认同。 “婆媳不和”是中国最经典的难题之一,为什么西方社会没有类似的“婆媳不和”现象呢?我想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的“孝顺标准”的负作用。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孝顺标准”是只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敬”,但是从来不强调父母对子女的“敬”。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父母什么事都做得很公正,那么媳妇自然会对婆婆很尊敬,可是如果婆婆本身做事不公正,却还单方面强调媳妇必须无条件地尊敬婆婆,这自然会引起媳妇的强烈不满,于是“婆媳不和”便会一代代传下去,即便是当年的媳妇在熬成婆之后,也会同样强迫自己的媳妇无条件地尊敬自己这个新婆婆。 所以传统孝顺标准中的“尊敬”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只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没有同时强调父母对子女同样的“尊敬”。所以我们今天倡导“孝顺”,在强调要尊敬父母的同时,也强调父母必须同样尊敬子女。也就是,我们强调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尊敬,而不是一味只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只有彼此平等地相互尊敬,这样的孝顺才可以长久,才可以和谐,才可以给彼此都带来快乐,也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真爱。

⑻ 以孝为话题的800字作文 要原创

今天我们来看了《最美孝源心少年》,里面的梁荣让我深受感动。她用她柔弱的肩膀撑起一个家。
梁荣家里环境也不是很好。他的妈妈半身瘫痪,无法动弹,父亲去外地打工。家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由他来打理。他在家很照顾母亲,天天给妈妈按摩。一边按摩还一边讲幼儿园的故事,让妈妈高兴。她还与妈妈抢着吃掉在地上的土豆,她说:“因为我不想让妈妈吃到泥。”
妈妈身患疾病还是时时刻刻想着自己的女儿,每天接送孩子。要接送孩子需要穿过一条马路,这好像是女儿与母亲之间的界限,但是梁荣的心永远与妈妈在一起。送孩子的时候,我看着那个,搀扶着母亲慢慢走动的身影,我的眼睛湿润了。
当我们乳臭未干、无忧无虑背着书包上学的时候,她们有可能还在辛苦劳动。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这个家,他们是家里的顶梁柱。
孝心不分贫富贵贱,虽然他们的家庭环境都不是很好,但是笨鸟先飞,他们在家里已经学会照顾家人了。而我们还是个不知道回报的孩子。
每当我们过生日的时候,父母总不忘买来蛋糕。总会像发生了很大的事情值得庆祝。当父母过生日的时候,也许我们还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连一句祝福语都没有。
百善孝为先啊!我们不能辜负父母对我们的爱。我们要向梁荣去学习,爱自己的父母。

阅读全文

与中国从孔子时代起就强调子女要孝顺满分作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镇江哪里有卖养生茶的 浏览:284
五里庄老年公寓 浏览:108
菊花手工制作重阳节手工 浏览:297
善良孝顺的小故事 浏览:365
养老险缴够多少年可以领养老金呀 浏览:410
体检车什么时候出现的 浏览:186
老年人插胃管的副作用 浏览:656
中小学校长退休年龄 浏览:820
九九重阳节孝敬老人 浏览:418
重庆长寿孩子智力康复哪里好 浏览:289
老人脱臼接上多久能恢复 浏览:482
护士资格证体检需要什么表 浏览:926
养老保险优惠政策补贴 浏览:582
青州市东夏养老多少钱 浏览:390
退休公务员工资多少钱一个月 浏览:293
盖州地区农村养老金是多少 浏览:56
养老院现状数据 浏览:483
上海老年公寓市场现状 浏览:368
老年人肺热咳嗽挂什么科 浏览:511
精神病人怨恨父母怎么办 浏览: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