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孝,如果挂在嘴上那就是假孝顺
孝顺是一个人良心的体现,孝发自于内心付诸于行动,是人最真挚的情感流露。
孝也是分层次的,就像产品一样也有优劣真假。
小时候就听老人们谈起六零年闹饥荒人们挨饿的事。当时村里有娘俩,儿子四十多岁了,老娘七十多了。在当时那个食物匮乏到极点的危及到人们活命的情况下,儿子想尽一切办法到处搜寻可以下肚的东西,找到了就赶快给老娘送来。老娘让他吃,他总是一句话,“我早就吃了,娘你快吃吧”
后来这个儿子就活活的饿死了,而他老娘生存了下来。
这是我们村里的一个真实故事,我我现在写到这里眼泪还不由得模糊起来,心脏在鼓胀,因为它感动了我。
这是真孝顺,实实在在的发生的。
我们现代社会,物质条件已经是翻天覆地今非昔比了,吃饱饭已经不是个问题了,没有人会再因为孝顺挨饿而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在这种优越的物质条件下,有些做儿女的对老人的孝顺并不到位,有的甚至做的很差,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孝、假孝。
据我观察,很多农村里比较缺乏孝道,如果赶上儿女不孝顺做为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缺乏养老保障,又失去劳动能力的农村老人来讲日子是非常艰难的。
有一个村里,一个老太太快八十了,有三个儿子。儿子们的日子过得都不错,但是都不愿养老娘,老太太自己住在一个门洞里。说好了每个儿子每年给的口粮也经常拖着不给,老人只好每逢收小麦的季节,到地里、路上捡拾麦穗攒起来当口粮。
这也是一个真实的事情,而且类似的例子很多,如果想听我会写一大堆出来,但是看了让人生气、郁闷!
有孝顺的、有不孝的、还有假孝顺的。孝和不孝很好辨别,但是假孝顺就不容易一眼看出来了。
之所以叫假孝顺是他骨子里跟本就不孝顺,或者不太孝顺,而他为了摆样子、搏名声故意装出孝顺的样子来给人看。
很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兄弟姊妹间互相攀比,谁对老人付出的多了、谁付出少了,为此闹矛盾甚至弄的鸡犬不宁。有的对父母付出了一点他应尽的义务,就认为自己劳苦功高、孝顺的不得了了,把自己当成大孝子,处处显摆到处张扬。
他没想想比起他父母的养育之恩他照料父母的那一点就像那九牛一毛,你的父母老迈了,或是有病了你伺候伺候,端茶送饭、洗衣叠被……这算的了什么?不就是付出点体力和时间吗?叫什么苦?
你口口声声说那个哥哥兄弟不如你对老人细心照顾的好了,哪个姊妹不如你付出的多了,各人尽自己的心、尽自己的孝,你攀比别人干什么?你攀比是你觉得干多了吃亏抱屈,你这个照顾老人比别人吃亏的想法,就是你对老人真实的内心,就是假孝顺的真实反应。
“百善孝为先”,人一代代的谁都会有老的那一天,孝顺老人是天经地义,是应尽的义务应承担的责任。你是怎样孝顺、对待自己父母长辈的,你的儿孙们会见样学样,你将来老了他们会用你的方式对待你,而且很快会应验。
㈡ 关于孝顺父母的金句
关于孝顺父母的金句如下:
1、一举足一出言,皆不敢忘父母君子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举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也。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己。然后不辱其身谨皮,不忧其亲,则可谓孝矣。
2、孝子床前一碗水,胜过坟前万吨灰;门口有车不算富,家里有娘便是福;万恩千爱都在唱,谁知父母心中苦;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懂父母恩。
6、陪伴父母。父母年纪越大越容易感到孤单,如果这时候子女不常在身边陪伴,越感到寂寞孤独。不要拿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为借口。孝顺父母是不能等的,如果你有心就肯定有时间。
7、了解父母。其实父母的心思很单纯,尤其是老的时候。他们要的不是你每个月给的生活费,钱是很重要,但这并不能给父母带来真正的快乐。了解父母真正的需求,带给芦链你他们真正的宽心。常回家看看。
㈢ 生前不孝顺死后装孝顺的典故
这个典故是关于一个人在生前不孝顺,但在父亲去世后却装作非常孝顺的故事。据说,这个人在父亲还活着的时候,经常不尊重他,甚至对他不屑一顾。然而,当父亲去世后,他却开始装作非常孝顺,每天早晚都会去祭拜他的父亲,祥腔还会在家里摆上香烛和祭品。他的邻居们都非常惊讶,因为他平时并不是这样的人。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孝顺不是一种表面的行为,而是一种内心的感受。如果一个人在生前不孝顺,那么在死后再装孝顺也是没有意义的。孝顺应该是一种日常的行为,而不是一种假装的表现。我们应该尊重我们的父母,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不是只在他们去世后才表现出来。
总之,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要真正地孝顺我们的父母,而不是只在他们去世后才表现出来。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者漏不是只谨嫌衫在他们需要我们的时候才表现出来。
㈣ 工作再忙,也不能忘了孝顺父母,对吗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作竞争的加剧,许多年轻人被迫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可能无法在家庭中扮演传统意义上的“孝子”,而只能通过经济支持来表达自己的关爱和尊重。然而,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是冷血和无情的,这是否合理呢?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孝”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表达方式,而是一种情感态度。孝顺并不仅仅是关注父母的身体健康和生活需要,更是一种感情上的体现。在这方面,为父母工作和赚钱并不是一种违背孝顺精神的行为。事实上,现代社会中,经济支持家庭成为表达孝顺的重要手段,对于工作繁忙的年轻人来说也是一种实际可行的方式。
其次,现代社会中,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沟通方式和家庭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孝子”往往强调孝顺的形式和行为,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关系更多地强调互动和沟通。年轻人可以通过和父母的沟通和关注,表达自己的孝心。工作忙的年轻人可以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关心父母的身体和生活,或者回家过节和聚会,增强家庭关系。
此外,我们也要考虑到年轻人的实际情况。在现代社会中,工作的压力和竞争非常激烈。许多年轻人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赚钱养家,这是无亮告可厚非的。他们也需要时间来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兴趣爱好,来增强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因此,我们不能将年轻人只用钱尽孝的行为简单地归为冷血和无情,他们也需要理解和支持。
总之,在当代社会中,年轻人工作忙只用钱尽孝并不算冷血。虽然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孝道不再是唯一的表饥棚达方式,但经济支持和沟通关心也是孝顺的一种表现。我们应该理解年轻人的实际情况,并且用理性和包容的态度看待这种表现方式,而不是简单地以传统观念来评价他们的行为。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完全放弃传统的孝道观念。在家庭中,亲情和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情和沟通可以为家庭注入温暖和和谐。因此,年轻人也应该在有能力和时间的情况下,多为家庭尽些力,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亲密度。同时,父母也应该理解并支持年轻人的工作和追求,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事业和生活。
在总结上述观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代年轻人工作忙只用钱尽孝并不算冷血,而是一种现代社会下孝道观念的延伸和转变。我们应该理解并尊重烂键则年轻人的行为,同时也需要注意家庭关系的维护和亲情的表达。
㈤ 父亲最后的两个月时光,该如何孝顺呢
都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何况是父母的养育之恩呢?既然知道父亲还有两个月的生命,肯定是知道父亲得了病,所以我们作为子女的更应该抽出时间来陪伴父母,可能医疗费对于子女来说是一个负担。如果经济充厅衫裕最好的还是请假把最后这两个月的时间利用起来,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如果错过了这一次让我们后悔的可是一辈子。
散步是一个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平常不过的事情,但是我们想一前伏想,我们什么时候挽着父亲的手心平气和的去散一次步呢?如果没有我们可以挑一个好的天气,挽着父亲的胳膊唠唠家常扮悔腔,聊一聊这些年一起经历过的开心或者伤心的事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古诗从幼儿园就开始背。可能我们只有为人父母的时候才能感受到这里面身为父母对于自己的儿女无限的爱吧。
㈥ 什么叫孝顺就是所谓的事事顺父母、听父母、不顶嘴,等等一切以父母为中心么
孝顺的理解有很多种,我觉得不给父母增添麻烦,能自立就是孝顺。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望采纳为满意答案。
㈦ 有的女人为什么说着孝顺父母,其实是在败家
我认为有的女人说她们对父母很孝顺,但实际上她们在败家。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林语堂说过: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她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我们都知道真相,但我们到底能做多少呢?更不用说负面消息的数量了,这取决于一个人自己的行为。一个人真的达到了所谓的“孝”吗?
最让人生气的是孩子们仍然在孝顺的旗帜下。事实上,所做的完全不同。仍然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已经到达了道德的制高点。我随意评判别人,但我不知道自己是其中之一。我希望他们早点醒来。所以我认为以上就是有些女人说她们对父母很孝顺,但事实上她们其实在败家。
㈧ 孝顺父母就是不和他们顶嘴吗
当然了,孝顺父母重要的一条表现就是不和他们顶嘴了。什么叫孝顺?只有“顺”着才能“孝”。父母养你这么大,就是为了给他们顶嘴的?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有时候他们的一些做法和言语是你看不惯的或者是错误的,作为子女我们可以事后给他们分析讲道理。但是如果顶嘴就肯定就不对了,这是不尊老!是不孝顺!
所以,子女的孝顺不仅仅是给他们钱,买好吃的好玩的。最基本的孝顺就是,不顶嘴!
㈨ 孝敬不是挂在嘴边而是真心行动
小时候,父母是一把为我们遮风挡雨的伞;一双为我们盖被子的手;一双带我们奔波的双脚。父母老了,我们要成为他们依靠,当他们的知己,陪他们说说租碰话、听他们讲讲过去的故事。病了、不能动了我们更要尽心守护在左右,像他们侍侯我们一样去对待他们。可现实并非如此,有人只把孝敬挂在嘴边。
某人姊妹兄弟五人,老母亲84岁,瘫痪在床三年之余,几人轮流侍侯,每家一周时间,几个子女也相对孝敬,在村里外人眼里也算孝敬父母。其实,外人不知道的事他的父母最清楚,谁好谁孬自有斤两。一个美其名曰基督教教会“讲师”的儿子,走南闯北讲大话,说道理让众人听,也照样轮流侍候老母亲,可他的“实际行动”能证明他是否孝顺,遇上过年老母亲轮到他家,他在楼上空调暖气享受着,老母亲却冷冰冰的在车库住下,没有空调,只有一个小暖霸,一股热气儿只照一片儿,若大的车库冷得直打哆嗦,无奈母亲只有整天盖在被窝儿,大年初一那天孙子想让奶奶上楼热闹热闹,儿子却说你奶奶爱清静塘塞过去,让人听了凉心。更让人不解的是平耐型枣常轮到他,一个星期七天两天不在家,周日说是出去讲道,一大早不给父母做饭,就早早离家出门,却留下年迈的的老父亲东墙扶西墙,满眼噙泪坐等灶台边沏茶做饭、喂老婆,一出去就是一满天,天不亮就出门,天已黑还未归,老母亲一天就不大小便?一天就不翻身?星期三就又是一天不管不看,出门给栽培班讲课。仅仅一周就如此对待老父母,其它时间如何我不清楚………
口口声声教育别人怎么孝敬父母,如何给子女做榜样,而自己怎样对待老人——亲生爹娘?反思反思吧!不要把孝敬挂在嘴上,要把真实的作为落实在实际昌拆行动中。不管你官多大,父母养你不容易,你养父母应尽的义务。不孝之子没人看起,成不了大事。
㈩ 张口闭口说百善孝为先的人,最不懂得应该如何尊重孩子,认同吗
绝对认同,不分场景、不分情况,父母都不用以“孝”去要求孩子。
“孝”是美德,但作为要求,只能有一个结果,让孩子产生置疑和逆反,有百害而无一利。
只要我们教育没有大的缺失,我们用得着担心孩子“不孝”吗?
强调“孝”就是不尊重孩子,这种天经地义、水到渠成的事情,为什么要强调和要求?
无非是做父母的对自己都没有信心,总是担心孩子以后“不孝”呗!
“孝”跟“学习”是本质不一样的概念。
“孝”是顺天性的,是与生具来的本能。
“学习”是逆天性的,不是与生具来的本能。
所以“孝”不能被强调和要求,“学习”是要被强调和要求的。
说夸张一点,禽和兽都长大了知道反哺,用不着教,而禽和兽除了本能的生存技能外,是不会“学习”的,“学习”的人类特有的、反天性的自律行为。
如果孩子将来“不孝”了,只有一种可能:
家长提供的成长环境有大问题,让孩子丧失了这种天生的美德。而强调“孝”、用“孝”去要求孩子,就是形成这种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孩子出现了“不孝”的苗头,作为家长要做的不是赶紧用道德去绑架孩子,而是自我反省什么地方出问题了,让孩子这样的天性开始丧失!
我们家孩子才13个月,看到我回家进门,都会放下正在喝的奶很快爬到门口来迎接我,我用不着担心他们将来不孝,更用不着用“孝”去要求他们。
如果那天他们“不孝”了,一定是我自己出问题了!
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一个人有孝顺的品质跟家庭和教育是有关系的,有良好的孝的家庭氛围,父母给孩子做好了榜样,对孩子有关爱,带来的结果是长辈慈祥,晚辈孝顺;如果做父母自己没有做好榜样,对孩子也没有好的教育和关心,还要求孩子对自己孝顺,就是道德绑架,结果必然是不幸的。说到底还是原生家庭这个问题,热播电视剧《安家》、《完美关系》里的房似锦和邦尼的妈妈,就实在让人厌恶,没有做好父母的义务,还一味地压榨子女,如果有这样的父母,你选择会孝顺他们吗,如果是,那实在让人敬佩。我觉得首先父母慈,其次儿女才会孝。
你这句话,背后也许会有生活场景,虽然没有描述,却也能感知一二。
先对亲爱的你说一声:辛苦了!
对生活吐槽的人,首先是很认真生活的人。对生活和自己没有轻慢。包括孩子。对吗?
然后就是有人忘记了跟你分担,是么?你感觉到了疲劳,寂寞。不堪重负。和无以言说?
甚至,有些压抑。
是么?
来,亲爱的,坐到窗边来。打开窗子。
端一杯清茶。
如果喜欢咖啡,来一杯吧。或者红酒,都无妨。
坐下来听听自己的心。她有话对你说。
有些话,该对枕边人讲的,有多久没讲过?
有扇窗,该对家里人打开的,有多久没有了互相的关爱和问候?
今夜,你可以醉一下。
也可以打开音乐,听一首喜欢的歌。随着音乐的律动,让你的心,沉下来。看看你走过来的路。你是把谁丢了没?
那个最初的梦?
那些美好的往事?
那一起承担的誓言和深情挽起的手。
还有那些一个人的曾经。
亲爱的,就这样静下来吧,面对自己的心,看看你忽略了什么?
有些时候,幸福就在手边。只是抽屉是关着的。需要你伸手打开。
亲爱的,告诉我,你愿意吗?
张口闭口说百善孝为先的人,是否懂得应该如何尊重孩子?——我觉得这个问题前因后果没有存在必然联系:“强调孝道”,没法得出“不尊重孩子”的结论: 强调孝道→不尊重孩子(没法成立)
但是,我能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提问,因为“张口闭口说百善孝为先”可能让人很不舒服,即使“百善孝为先”好像是一个难以辩驳的“真理”。那么我们的问题也许可以变成:
我想张口闭口强调孝道让人不舒服,并不是“孝道”本身让人不舒服,而是反感“孝道”成为一种控制工具和手段。什么事情加上一个“不孝”的罪名,就能轻易地道德绑架。而且再加上“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样的道德绑架更是难以挣脱。
比如,你顶嘴你不孝,你不听父母你不孝,你没把我放在第一位你不孝,你惹长辈生气你不孝等等,以这样的“不孝论”为手段控制对方:你应该如何如何,你必须怎样怎样,这才是孝,这才是对,这才是善!如果在这种情景下强调孝道,表明上在宣扬一个难以辩驳的“真理”,实则是以孝道为名实施“控制”,在这种情境下,提问中的论述是可能成立的: 强调孝道→以孝道为名实施控制→不尊重孩子
讲了这么多,并不是说明“孝不重要”,反而,我想说的是孝很重要,对个人、对家庭、对 社会 都很重要。 但我觉得“孝”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像爱、性、食欲一样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不需要强调“每天都要吃饭”一样,孝也不需要一直拿来强调,更不需要张口闭口拿来说的。
我一直相信,当一个孩子从小从父母和长辈那里获得优质的养育、关爱、理解、包容、尊重,那他也自然而然会回馈父母和长辈同样优质的赡养、关爱、理解、包容、尊重,这就是孝——自然而然的孝,天经地义的孝。
今天是2020年的清明节,今年的清明尤为沉重,祭奠祖先,缅怀英烈,是感恩的仪式,也是血脉亲情的天然纽带。我们曾经得到的爱和庇护,化为思念和感恩传递给曾经馈赠者,也化为绵延不息的爱,从我们这里传递下去——这种传递,让我想起了“孝”。“孝”何尝不是将接收到的爱,自然而然地传递回去,再传递下去呢?
这是在由题目引发的个人看法和感想,欢迎大家评论交流。
张口闭口说百善孝为先的人,他的主观意识里植入的是“父为子纲”的信条,强调的是发生矛盾时,子辈对父辈的服从,实际上一种权利的争夺和维护。
所以在生活中,这样的父母很大程度上是权威型的父母,他们比较不容易做到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沟通,认真倾听孩子的需求,以孩子的视角考虑问题。
当然,没有完美的父母,父母的观念很多时候是在上一代父母中习得。做为孩子我们意识到父母的局限性,我们学习以更包容的心态看待事情,同时自己不断的成长。
谢谢题主的邀请
从古至今,我国一直秉承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传承下来的!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抓着这样的美德对人,这样才能使 社会 更和谐。
当你觉得自己的人父母没有树立好的榜样给子女的话,自己应该多自我检讨一次自己。毕竟自己父母都是老自己一辈的人,它们那年代的人文化程度比较低,依然含辛茹苦供书教学,尽量让自己的子女有学识有文化的人。把自己的子女养大,这一段路程饱受多少的心酸煎熬,为人子女很难能感受到。只有到了自己为人父母的时候才深受体会得到!
如今我们为人子女的,虽然有时候自己父母行为得不到自己的认同。而这时候我们更不应该去指责,批判它们的行为。我们应该的是引导它们,教育它们正确的。作为子女不单单要教好下一辈,我们还要教上一辈的!毕竟没有它们,就没现在的自己!
写着写着都不知自己表达什么了,感觉离题了!
请谅解
百善孝为先,是中国的传统教育的精华,但是,孝顺,不是挂在口头,而是表在行动。如果把百善孝为先挂在嘴边,而自己却没有孝顺自己的父母,那就是无稽之谈,没有要求孩子孝顺自己的能力,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空头话语,这个似乎和尊重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尊重在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中,不是你尊重孩子了,孩子就孝顺自己了,也不是说你不尊重孩子,孩子就不孝顺了,这个我感觉没有必然因果关系。如果再说生活中,我们做到了自己能孝顺父母,孝敬老人,做好自己,必然就是为孩子做了个很好的榜样,孩子自然就会去有样学样,父母是孩子的原件,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这是有道理的。所以我不认同这个问题的观点是对的。
父母对孩子从小的教育如果做到了恰当的,那么就不会出现长大后要求孩子去做到孝。
这种要求或者道德绑架的去强调这种孝道本身就缺乏一种根,而这个根还在父母身上。
家是一棵树,父母是树根,子女是枝叶。
莫向外求~~~
虽然我自已也是老人,但我认为如果老人总把这个话挂在嘴边,那他一定是一位非常自私和自我的人。若是其他人老把这个话挂在嘴边,那他多半是非常守旧,没有融入当前时代的人。
提倡孝敬是应该的,也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但老人们把它老挂嘴边就不是美德了。况且现如今这个孝的内含更多的是尊重和关心,而不是儿女亲力亲为伺侯老人。
什么叫尊重孩子?培养成小皇帝叫尊重吗?不让他吃点苦叫尊重吗?不让孩子受点批评叫尊重吗?不让孩子受点挫折叫尊重吗?难道不应善以孝为先吗?你讲的尊重绝不是爱,而是害!你是伺候小皇帝的命吗?你是要培养许可馨那样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