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传统文化中孝敬的含义

传统文化中孝敬的含义

发布时间:2023-05-03 11:06:02

『壹』 古人对“孝顺”的定义,你可能多少有一些误解

不久前,一个视频引起热议:一位年轻女孩由于辛苦6年打工积攒下来的20万,被妈妈拿去给弟弟买房,于是深夜在街头崩溃痛哭。不少人网友因此对“孝顺”提出质疑,说应该孝而不顺、不要愚孝云云。

孝顺,是一个常见的词。有些人认为孝顺是传统美德,不过也有些人认为孝顺是封建产物,应该被淘汰。究竟孰是孰非?接下来,笔者综合资料,大家解释一下孝顺的含义。

“孝顺”一词由孝和顺两部分组成,把“顺”理解为顺从,甚至是无条件地顺从,是人们对孝顺一词的主要误解。事实上,古代很多思想家是明确反对无条件顺从父母的。孝顺一词最早出自春秋时期的《国语》,不过先秦思想家比较少使用。孔子、孟子都提倡孝,却没有使用孝顺一词,反而明确说到对待父母,应该顺则顺,不应该顺的时候就不要顺。

孟子指出,对父母的过错阿谀曲从,使父母陷入不义,是“三不孝”之一。

荀子提出孝子不听从父母命令的三种情况。

听从命令使父母有危险,不听从父母命令就安全,孝子不听从是恰当的;

听从命令使父母名声受辱,不听从命令使父母名声彰显,孝子不听从是合乎义的;

听从命令使父母言行会如禽兽,不听从命令父母会修饰自己的言行,孝子不听从是恭敬。

孟子指出,可以父母的命令而不听从,这不是儿子应该做的;不可以听从父母的命令而听从了,这是不恰当的。明白听从与否的道理,应该保持恭敬、忠信、诚实的态度,谨慎做事,才是大孝。

汉末思想家仲长统认为,为人子者应该有主见,并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列出五种情况,为人子者不能顺从父母。

父母不公正地责备别人,自己仔细观察后发现并非如此,可以违背父母不告诉别人;

父母希望给某人官爵,然而该人才能不能胜任,可以违背父母不听从;

父母想以奢侈浪费来使心情愉快,可以违背父母不允许;

父母不喜欢做善事,讨厌子孙与善人来往,可以违背父母而与善人做朋友;

一起读书的朋友有困难等待自己去救济,父母不让自己去,可以违背父母前往。

仲长统指出,不能违背的违背了,是不孝;喜欢违背父母,也是不孝;合乎公义而违背是可以的。

《孝经》记载曾子问孔子:做儿子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这是孝顺吗?

孔子对曾子的问题感到很惊讶,接连两次说“是何言与”。老师明确否定了学生的观点,孔子讲到,当父母有不义的地方,就要设法婉转地去劝阻他们,这样才能使他们不会陷入不义之中。如果一味地顺从,使父母陷入不义之中,这样又怎么能够称为孝呢?

那么,孝顺的顺,究竟是什么意思?

《汉书》说:“导民以孝,则天下顺。”这是说,引导百姓行孝道,天下自会和顺。儿子行孝道,家庭才会和顺;百姓行孝道,社会才会和顺。孝顺的顺,是和顺。

清代《说文解字注》说:“顺于道,不逆于论,是之谓畜。”这是说,顺从道义,不违背人伦,才叫做赡养。孝顺的顺,是顺从道义。

我们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内涵也要理解清楚。

『贰』 孝敬的含义

解释

1.
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诗大序》:“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左传·文公十八年》:“孝敬忠信为吉德,盗贼藏奸为凶德。”《汉书·武帝纪》:“故旅耆老,复孝敬,选豪俊,讲文学。” 唐 许浑 《题卫将军庙》诗序:“既而以孝敬睦闺门,以然信居乡里。”《红楼梦》第五十回:“ 贾母 见他来了,心中喜欢,道:‘我怕你冻着,所以不许人告诉你去。你真是个小鬼灵精儿,到底找了我来。论礼,孝敬也不在这上头。’”
2.
谓孝顺尊敬。 浩然 《艳阳天》第八八章:“厉害是厉害,他可是很孝敬他妈呀!”
3.
送礼或钱物给尊长,以示孝心或敬意。《红楼梦》第二六回:“你说这四样礼物,可难得不难得……我先孝敬了母亲,赶着就给你们老太太、姨母送了些去。”《儒林外史》第四八回:“我小侄没有孝敬老师和世叔,怎反受起老师的惠来?” 曹禺 《雷雨》第一幕:“这给我啦,那只当着你这是孝敬爸爸的。”
4.
旧时以钱物贿赂、讨好上司或其他有力者,亦称“ 孝敬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回:“少大人应酬过几天,便要到外面买东西,什么孝敬上司的,送同寅的,自己公馆用的,无非是洋货。”《老残游记》第十六回:“ 胡举人 就把这一千银票子双手捧上,说道:‘这是 贾魏氏 那一案, 魏 家孝敬老公祖的,求老公祖格外成全。’” 老舍 《茶馆》第二幕:“ 王掌柜 ,孝敬老总们点茶钱,请他们到别处喝去吧!”
这样可以么?

『叁』 结合《孝经》谈谈你如何理解“孝敬父母”的内涵

尊敬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规范和实践,实际上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整个中国文化的首要精神,其影响之大、涵盖之广,既深且远。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集道德观、人生观、宇宙观为一体的核心和首要观念。孝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起点与诸道德之首。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且发展至今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

孝的一般意义是孝敬父母,其具体内容在儒家经典—《孝经》中有明确说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又谓:“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子如何事亲呢?“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肆』 孝的基本内涵和现代意义

孝道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孝道文化的现实意义:

第一,弘扬孝道,赡养老人。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不够发达。我国宪法第49条明确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而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就是传统孝道。

第二,修身养性,融合家庭。

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

一要深刻认识孝道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在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上形成共识,明确孝道文化建设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的道德水平的需要。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是让全国人民普遍受益的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是建设幸福中国的需要。

二要从点滴做起、坚持经常。进一步把孝道文化工作做细、做实、做深入。在孝道文化建设上要知行合一,落到具体行动上,不断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对古语论述、孝道经典的学习。

『伍』 什么是孝亲敬老怎么理解孝亲敬老的意思

1、孝亲敬老是指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也因此被世人誉为“诚信礼仪之邦”。“孝亲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当今世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家庭价值自信。
2、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也因此被世人誉为诚信礼仪之邦。孝亲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当今世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家庭价值自信。

『陆』 中国传统伦理中的“孝”是什么意思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传宗接代。在周人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易经》:“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孝不仅是你赡养着父母,你们家的马和狗你都养着它们,能说“孝”吗?若不尊敬父母那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即“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 真正意义上汉传统文化里面的孝是以“敬”为前提的,对内心的“敬”最好的表达就是“顺”,“顺”就是趋向同一个方向,即“孝顺”、“孝敬”,所以孝的本质是“顺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就是终身按照父亲的价值取向行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老师也是只能认同不能顶撞的,孔子之所以待见颜回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他很乖,不像宰我、子路,他们为难顶撞老师。谈到孝的社会学意义和本质,有些人总认为先哲们(孔子、曾子、弟子规的作者)说了“孝”是什么的!于是其社会学意义就等同于是什么,其实,“孝”对汉人的社会学意义不是以先人说为标准的,而是看“孝”文化对千万、亿万百姓价值观的影响而决定其社会意义的。即使没有任何一个大思想家大哲人说过“孝”要生儿子,只要这种文化引领百姓形成了此种价值观,其就有此种社会学意义。

『柒』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孝道包括哪些内容

1、养亲与敬亲
养亲是子女对父母的最基本义务,是基于人的报恩观念而产生的。每个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顾而长大成人,这种生命创造及养护的客观事实使人类产生了报恩意识,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后要竭尽全力赡养父母,尽“反哺”义务。

2、顺亲与谏亲
敬亲,不仅表现在态度上对父母长辈和悦,在行为上事之以礼,而且更为深层的是要顺从父母长辈的意志,唯命是从,所以常看到孝顺连用。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顺就是要听从父母的话,按父母的意志办事,凡事以父母的标准为标准。

但如果认为,只要是长辈的,无论在一切情况下都是对的,并且要求子女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绝对服从,显然是片面的。那么当父母长辈有过错时,子女应怎么办呢?儒家伦理给出了答案,即子女要委婉谏诤。孔子主张“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即委婉劝谏。

3、丧亲与祭亲
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两个层面,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延伸,它表达了子孙对逝去长辈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传统孝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中庸》)意思是,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现存者,这是孝的最高表现。

4、立身、立功,以显父母

百善孝为先。因此,立身行道的一切几乎都被看作是孝。要立身必须首先存身,即保全自己的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意思是说,自己的身体是父母遗留下来的,如果毁伤了自己的身体就等于毁伤父母的遗体,就是不孝。

传统孝观念不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础上要立德、立言、立功,子女们寒窗苦读,跻身仕途,求取功名,为的是秉承父志,善继善述,实现父母对子女的希望,为的是保持家风淳朴,维护家道兴旺,光宗耀祖,光大宗门,这是传统孝道对子女在家庭伦理范围内的最高要求。

(7)传统文化中孝敬的含义扩展阅读: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

阅读全文

与传统文化中孝敬的含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重阳节三清 浏览:926
孝顺的品质的词语 浏览:583
社保关系转移退休前多久 浏览:20
岳飞孝敬母亲的故事 浏览:236
老人肺心衰竭脚底发紫还能活多久 浏览:6
云和县老年大学画图班 浏览:533
安徽颍上建颍乡孝敬父母劳动模范 浏览:867
养生馆如何做外卖 浏览:179
水利部老年大学电话6 浏览:450
台湾安心养老院 浏览:666
贵州交3000农村养老保险领多少 浏览:449
70岁以上老人日本 浏览:692
钦州市老年大学电话地址 浏览:46
有多少父母对孩子很不好的 浏览:637
80岁瘫痪老人政府有补贴吗 浏览:522
冬至在养生方面注意什么 浏览:968
离婚后如何处理父母的关系 浏览:395
太平养老保险公司待遇节假日奖金 浏览:823
孝文帝孝顺的故事 浏览:188
养老院意见箱内容怎么填 浏览: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