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经关于孝敬父母的开示
这就多了!最具代表性的首推《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父母回於子,有大增益答,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
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於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
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
无戒,与戒教授,获安隐处;
不闻;使闻教授,获安隐处;
悭贪,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隐处;
无智慧,教令黠慧,劝乐教授,获安隐处。
如是信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教,信法教授,获安隐处。
诸法甚深,现身获果,义味甚深。
如是智者,明通此行,教令信圣众。
如来圣众甚清净,行直不曲,常和合,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
所谓圣众——四双八辈,是谓如来圣众,最尊最贵,当尊奉敬仰,是世间无上福田。
如是诸子,当教父母行慈。
B. 佛教中小孝中孝大孝各是什么
什么是真正的“孝”?——小孝、中孝、大孝、至孝
儿辈赡养亲人,办法各有不同。下养为小孝,次养为中孝,上养为大孝,最上养为大孝之大孝。为什么呢?
下养只知道满足吃喝,不至于有所缺乏,这已经是世间难以做到的了,叫作小孝。
次养就能体谅亲人的心愿,父母所爱我也爱,父母所敬我也敬,使亲人心里安乐,就叫作中孝。
上养是劝告亲人明白大道之理,善就赞成,过就规劝,使父母用高尚的道德滋润身心,这就是大孝。
至于最上养,更上一层楼,常常想念父母的恩情,同于天地,父母的寿命与日随减,应当用什么法子可以报答亲恩,什么办法可以延长亲寿,什么办法可以使父母出离生死,什么办法可以使父母罪障消除,什么办法可以使父母进入圣人之流,最终成佛。
譬如战火临头,保护亲人逃入山中,总是担心敌人来了吗?逃入水中总是担心敌人来了吗?逃入旷野总是担心敌人来了吗?辗转不安,一定要把父母放在最安全的地方。
这就是最上养,是大孝中的大孝(至孝)。
很多人都认为给父母天天吃肉吃鱼是最孝的,其实,这样为了父母而杀生命,这些死去的生命报冤来世,父母要偿还这命债的,就等于是用腐肉救亲饥,用毒酒止亲渴,是最不孝的。
也有人认为功成名就,光宗耀祖是孝,如果用来做好事,可以为亲人增光,如果用来做坏事,就是侮辱了亲人了。
如当今很多知名的贪污受贿的罪犯,不仅让亲人蒙羞,连基本的床前问安都不可能。古代那些乱臣贼子,也让人们他们的存在而讨厌他们的父母。
所以,最大的孝就是积德行善,就是利益他人,让父母也进入佛门。
C. 佛教说孝顺,愚孝也算吗
愚孝当然不算啊!佛教的孝顺,和儒家的孝顺差异很大。
儒家的孝是: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
佛教的孝是:小孝,大孝令父母超升佛国净土。
D. 如何看待佛教中的孝道思想
孝敬父母长辈,是做人起码的品德。儒、释、道都大力提倡孝道,这是三教圣人的共同的言教。
佛教提倡孝道,还有更深的含义,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是前世父母,提倡孝道,等于提倡爱护一切众生,救度一切众生,这正是菩萨救苦救难的精神,也是修行人必须具备的广大菩提心。
E. 佛门里的大孝
佛教里说的大孝,就是自己能够真正地学佛。自己学佛,发愿断恶、修善、利益一切众生,这就是从你春碧孝发愿开始,就在真正地利益你的父母。如果你真正地能够依佛的教不去做杀生、偷盗、邪婬的事,不去打妄语、恶口、两舌,说那些无益之语,你的道德增长了,你的心念善起来了,你安全了,那父母就是最放心的。因此做一个能够受三归、持五戒慧世、有道德的孩子,最能报父母的恩。
我们自己做好了能报答父母的恩,那我们也要劝父母归依三宝。《佛说孝子经》里面讲到,大意是说,佛告出家人,真正的孝子就是能够引导自己的双亲去恶修善,归依三宝,奉持五戒。原文里说乃至于「朝奉而暮终者」,就是哪怕只持一天的三归五戒,那这个恩德就超过父母抚养我们的恩德了。只有这样做才算是真正的孝顺,才真正地能够报答父母的深恩。
儒家讲的孝偏重于现世的,一方面奉养父母衣食,一方面要有恭敬的心,让父母喜悦。但佛教不单单是今生,要利益父母的生生世世,要能够让他奉持三归五戒,得生人天,直至解脱成佛。
因此要真正的报恩,就是我们对父母,不单单今生来孝敬他,而且以佛法的利益让他真正地能够离苦得乐。所以莲池大师说,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最后送给在家人几句话:我们要孝养父母,不要对我们的父母生起冷淡的心,不要使我们的双亲生起烦恼心,不要使我们的双亲生起恐惧的心,不要使我们的双亲有难言的心,不要使我们的双亲有愧悔的心……
那也就是说,一句话,不管出扒稿家在家,都要用心来对我们的父母。刚才说到,出家人真正的用心,就是把你们的道心建立起来。相信不管出家在家,都能做好自己本位的事情,来利益我们的父母。
F. 佛教中如何看待“孝”
佛教中认为让父母懂得因果,懂得宇宙人生真理,出离轮回,这才是真正的孝。
儒家孝养父母有三个层次,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这些都是世间的做法。佛教孝养父母还有第四层次,孝养父母之智—增长父母慧命,让父母懂得因果,懂得宇宙人生真理,出离轮回,这才是真正的孝。如莲池大师在《七笔勾》里说:“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佛教对孝道极为重视,在诸多经典中都提到报父母恩。《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地藏菩萨本愿经》《佛说盂兰盆经》都是佛门孝经。学诚法师的博客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中,也提到了孝养父母的观点。
其中一些经典抄录如下,《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说:“非饮食及宝,能报父母恩,引导向正法,便为供二亲。”《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说:“若父母无信心者,令住正信;若无戒者,令持禁戒;若性悭者,令行惠施;无智慧者,令起智慧。子能如是于父母处,劝喻策励,令安住者,方曰报恩!”
G. 佛说:关于“孝顺父母”有哪些
111
H. 释迦摩尼佛说:因我慈孝,故今世成佛,对父母慈孝到底有多重要
不管是宗教还是非宗教的家庭伦理关系中,慈孝父母都是摆在首位的伦理。
二十四孝之亲尝汤药
上慈下孝是家庭最基本的伦理规范,对老年人的奉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保障,父母、长辈依然需要感受子女对他们的那份关爱之惰;同样,子女也依然渴望向父母、长辈表达他们的那份敬爱之心,只有这祥,双方的心理才能获得更大的满足,而生活才可能真正美满。
I. 佛说,儿女为什么要孝顺父母
佛教是很重视孝顺长辈与父母的。
如《盂兰盆经赞述》中记载:“经曰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者述曰。第二明其述孝有二。一述孝心。二述孝事。此述孝心也。曩裁我母生我劳悴。怀恩既重。理须酬报。是以阿含经云。佛告诸比丘。常念孝顺供养父母。涅槃经云。宁于一日受三百钻以钻其身。不应起一念恶心向于父母。何以故。父母恩重故。依末罗经。母怀子十月。如负太山之重。乳哺三年。育养之恩。号天罔报。纵令从地积聚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所得功德。不如供养父母一分功德也。”
可以看出佛陀对孝心和孝事是非常赞同的,认为父母生我养我,恩重如山,理应报答。因此在阿含经中也说,我们要常思念,孝顺,供养父母。涅槃经中也说,宁愿自身受三百钻,也不应对父母起一个恶念,因为父母恩重难报,母亲怀胎十月,如负泰山之中,哺乳三年养育之恩,用尽一生也难报,即使用地上乃至二十八重天的所有珍宝用来布施他人,所得到的功德不如供养父母的一分功德。
J. 佛教中小孝中孝大孝各是什么
子对亲尽诚顺命供养。又作孝顺、孝养。佛经中,不论在家出家,劝孝之文甚多。如孝子经谓,亲之生子,怀胎十月,身为重病,临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难言。梵网经卷下谓,孝顺乃至道之法,故以孝为戒。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谓,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人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百五通诸大神仙、一百善友,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故应勤加修习孝养父母,与供佛之福等无差别。中阿含卷三十三善生经载,子当以增益财物、备办众事、所欲则奉、自恣不违、所有私物尽以奉上等五事奉敬供养父母。五分律卷二十谓,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并以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故当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必得重罪。
孝又分为世间之孝与出世间之孝,供给父母衣食等为世间之孝,以佛法开导父母为出世间之孝,故毗尼母经卷二谓,若父母贫苦,应先授三归、五戒、十善,然后施与;此盖以出世间之孝方能令父母彻底离苦得乐之故。又龙舒增广净土文卷六载,长芦赜禅师作孝友文百二十篇,前百篇言奉养甘旨,为世间之孝,后二十篇劝父母修净土,为出世间之孝。世间之孝,止于一世,为孝之小者;出世间之孝,无时而尽,因父母生净土,福寿不止,如恒河沙劫,是为大孝。众生若能孝养敬顺父母,则可招感少病、端正、有大威势、生上种族、多有资生等五种果报,称为五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