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果人在死之后,没有人给他烧纸会怎么样烧纸只是封建迷信吗
在我国,墓葬文化和祭祀文化是我国延续多年的文化。到了祖先的忌日,在古代,祭祀的流程和方式都是十分复杂的,也有些繁琐。而到了现代,人们的祭祀方式也开始慢慢变得简单起来。一般就是祖先的祭日,或者是清明节和中元节的时候,给死去的人烧纸。
诗中写道:诵诗相挽真区区,墓碑千字多遗余。人死去之后,我们所烧的纸,是到不了所谓的“阴间”的,这只能算是我们对于亡者的一种祝福,如今成为了一种传统,我们不能摈弃他,而是要将它传承下去。这样的一种仪式,只是给活着的人们多了一个想念亡者的机会和理由,及时他一开始的出现是一种封建迷信,但是我们也是心甘情愿的接受。
㈡ 民间俗语“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为何有这种讲究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出门时偶遇多年不见的朋友或远亲,向他的父母问好,却得到了其父母一方早已仙逝的消息。如果不是自己亲口询问,恐怕永远也不会从他口中得到通知。办丧事不是中国人人生中的大事嘛,为什么还有这种藏着掖着的行为,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丧礼活动中一些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讲究。
过去有句老话叫: 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州颂拆 。说的就是这种讲究。在农村一些地区,家里如果有人去世,就要通知亲朋好友前来吊丧。 一般报丧的对象通常是子孙小辈,报丧之时要身穿孝服 ,来到所要报丧的人家中要先磕头,然后坐在一边不说话。
只有当那家人问发生了什么事的时候,才能报丧册枣。还有些地区,报丧要先报给舅舅,以表示对舅舅的尊重。但是无论如何,只有得到正面通知的人才能去参加葬礼。
有些人生前因为生病等原因导致家庭贫穷,死后家属就有可能因为没有钱租场地或者好面子等原因,不邀请亲朋好友参加葬礼。如果这个时候有好事者不请自来,不但起不到安慰家属的作用,反而免不了会让死者家属面子上过不去,更加悲哀难过。
又或者有些人原本就与死者不和,家属也不会邀请这样人来参加。如果这样的人贸然来参加葬礼,不管是看热闹还是诚心和解,都免不了有只顾自己爽快的嫌疑,让丧礼没法正常举行。
而 不烧纸钱不谢孝, 则是另一种讲究。在古代或者现代一樱渣些农村地区,举行葬礼的那天,家属会准备足够的纸钱放在火盆旁边, 与关系好的人在这个时候都会烧上几张纸,以表达哀思。而与之相对应的,死者的儿孙后代也必须磕头礼表示感谢。 而与关系一般的人则不会烧纸,一般只是礼仪性的 鞠躬问候 即可,家属也只是 以口头感谢回礼 。但是对于死者的后辈亲戚,则是必须要烧纸磕头的,否则便是不孝。
当然谁应该烧纸,谁又不能烧纸在参加葬礼的人心中早有定数。如果这个时候该烧纸的人在葬礼现场没有烧纸,等于直接当面给死者家属下不来台,免不了要让死者在身后被人议论。而不该烧纸的人强行戴孝,也不免给人一种攀附的印象。无论哪种都会让这场葬礼变成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葬礼实际上是一场复杂的人际交流舞台,一个弄不好便会遭人议论。 现代社会虽然取消了大量丧葬习俗,简化了流程,但请谁不请谁,随礼时因为亲疏远近的关系给多少钱等,可以说都是前面那些规矩的变体。规矩虽然没了,但葬礼上那些人情世故依然流传着,没有改变。
㈢ 孝包含着哪方面,每年清明节没有上坟烧纸就是不孝吗
我认为不是的,一个人的孝并不是在人去世后每次清明扫墓,烧纸就是孝,真正的孝应该是在人还健在的时候就多关心,多照顾,在去世后,即使不烧纸不扫墓,心理随时惦记着也是孝。
㈣ 俗语“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啥意思呢
在农村,关于人情世故有很多的风俗习惯,而最注重规矩的莫过于红白喜事。红事指的是婚嫁添丁等,而白事则说的是亲人去世。
农村白事还有这几种规矩。孝子不离寸土:在北方的农村地区,如果家中有老人故去,孝子在发丧的这几天,需要一直跪坐在灵堂中,不得离开。
百日不剃头:在农村如果家里有老人去世,孝子百日之内不能理发。古时人们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理发是对先人的大不敬。
孝年不贴春联:在家人去世的前三年,这是服孝期,这三年是不能贴春联的,而且过年时也不会去串门拜年,意为守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