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阳节,人们有登高、赏菊、插茱萸和喝什么酒的风俗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的习俗。重阳节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1)清代人怎么过重阳节扩展阅读
重阳节在历史延续过程中,既融合了众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众多文化内涵,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采中草药、遍插茱萸、摆敬老宴、吃重阳糕、制药酒养生、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时节,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每到九九重阳这一日,各地都有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的活动。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重阳节其民俗活动甚多,文化内涵丰富。
⑵ 传统节日期间可否挂清朝黄龙旗比如春节 重阳节 中秋节等
1888年(光绪十四年),清政府认定“黄底蓝龙戏红珠图”(即俗称的清朝“黄龙旗”)为大清国旗。
从以上可知,现在的中国是不适合挂黄龙旗的,只能挂五星红旗。
⑶ 谁知道重阳节的来历吗
重阳节的来起源:
九九重阳自,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⑷ 清代重阳的习俗
菊花历来受国人的喜爱,在重阳节(菊花节)到来之时,人们都会以各种方法与方式亲近它。清代,古人玩、赏菊花,最为有趣。清时的京都重阳节,玩、赏菊花很是热情奋放,《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了京都的“菊花山”与“菊花塔”。
何为“菊花山”?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轾(车前高后低叫“轩”,车前低后高叫“轾”,用于喻高低优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
何为“菊花塔”?《燕京岁时记》曰:“四面堆积者(菊花),曰‘九花塔’。”
可见清人重阳节玩、赏菊花之规模与情趣,这些情趣,不以原野为淡雅,而以都市花繁为时尚。人为地造菊花之山与菊花之塔,望之若山,品之若塔。这些,都是与重阳登高的“高”有关。清代的菊花山、塔风象,直至如今然在京城遗流,每每看到国庆节天安门广场上的花山花塔,不能不令人想起清时的菊花山、塔。
清代顾禄在《清嘉录》中,也记载了清代苏州人玩、赏菊花的活动:“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孟担入城市。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丝,偃仰能如人意。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菊花山。”
如果说《燕京岁时记》记的是清人玩盆菊,那么,清代沈复《浮生六记》记载的是瓶菊:“惟每年篱东菊绽,积兴成癖。喜摘插瓶,不爱盆玩。非盆玩不足观,以家无园圃,不能自植,货于市者,俱丛杂无致,故不取耳。其插花朵,数宜单,不宜双,每瓶取一种不取二色,瓶口取阔大不取窄小,阔大者舒展不拘。自五、七花至三、四十花,必于瓶口中一丛怒起,以不散漫、不挤轧、不靠瓶口为妙,所谓‘起把宜紧’也。或亭亭玉立,或飞舞横斜。
花取参差,间以花蕊,以免飞钹耍盘之病;况取不乱;梗取不强;用针宜藏,针长宁断之,毋令针针露粳,所谓‘瓶口宜清’也。视桌之大小,一桌三瓶至七瓶而止,多则眉目不分,即同市井之菊屏矣。几之高低,自三四寸至二尺五六寸而止,必须参差高下互相照应,以气势联络为上,若中高两低,后高前低,成排对列,又犯俗所谓‘锦灰堆’矣。或密或疏,或进或出,全在会心者得画意乃可。”
我国的插花历史悠久,早在六朝时,《南史》中就有插花的记载。插花是表现花自然美的一种造型艺术。我国插花艺术在明代有很大的发展,技艺精进,广泛流传,著名文学家袁宏道创出了一部插花专著《瓶史》。清代,插花艺术更进一步,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把瓶菊之插的特点、插技、插艺直至插菊的意韵等等描写得淋漓尽致。后人说,沈复的插菊之艺,是清人玩、赏菊花雅致之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