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重阳节古人有哪些风俗 古人在九月九日都有哪些风俗
导读:重阳节自古就有,据史料记载,重阳节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出现,所以重阳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历经那么多个朝代,已经形成特定的风俗习惯,那么重阳节古人有哪些风俗?古人在九月九日都有哪些风俗呢?想知道古人是怎么过重阳节的,就来瞧瞧我的介绍吧。
重阳节古人有哪些风俗
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的习俗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在我国古代,到了重阳节,民间有登高的风俗,每当重阳节来临的时候,人们都会登高山,登高塔。杜甫的《登高》就是写重阳节登高的名篇。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赏菊喝菊花酒:九月是菊花盛开的节日,万物萧瑟,而菊花依旧傲立在北风中,带给人了温暖。所以每到重阳节的时候,人们都会赏菊,喝菊花酒。
插茱萸:插茱萸是重阳节的风俗,古人认为重阳节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他们还会把放进茱萸香袋里面,随身佩戴。
古人在九月九日都有哪些风俗
1、赏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发展至今,不少地方的这种晒秋习俗慢慢淡化,然而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每年九月九也开始进入晒秋旺季,并举办隆重的晒秋节。篁岭晒秋被文化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之后,其更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婺源赏秋拍摄。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2、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3、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4、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5、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贰』 古人是如何过重阳的为什么会有辞青这样的别称
赏秋和感恩老人是今天重阳节的两个重要主题。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在古代,人们有在重阳节爬山的习俗,所以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和古人对山的崇拜。爬山的“辞青”也是来源于自然界的节气。重阳节爬山的“辞青”,对应的是古人三月春日的“踏青”。
爬山的“告别绿色”也是来源于自然界的节气。重阳节爬山的“送青”,对应的是古人三月春日的“踏青”。一般来说,重阳节是思念亲人的节日。
『叁』 古代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
古代重阳节的来历睁蠢
此习俗源自东汉。传说东汉的时候,有一个叫桓景的人,跟随方士费长房学习道术。一天,费长房对他说,九月初九这一天将有灾难降临在他家乡,他应立刻回家,只有让乡亲们每人都在胳膊上系一个绛紫色的袋子,里面插上茱萸,然后全都外出登高,饮孝源菊花酒,才能躲过这场大灾难。桓景听从了师傅的话,在九月初九这一天,让家乡人全部外出登高饮酒。晚上回家的时候,发现家中的鸡、狗、牛、羊全已死了。费长房说这些动物代家乡人受祸了。从此,重阳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便流传至今。
重阳节,为每悉慎陪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肆』 重阳节古人要干什么
重阳节是我们传统的一个敬老爱老的日子。你知道重阳节古人做的事吗?下面我精心整理了重阳节古人做的事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重阳节古人做的事
重阳节习俗1:赏菊
历来重阳节都有观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在古时重阳节又叫菊花节,人们认为菊花是长寿的象征,重阳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会举行菊花大会、菊花展,全城的人都会出动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成为一种风尚。
重阳节习俗2:饮菊花酒
我国古人在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阳节必饮的吉祥酒,可祛灾祈福,从汉代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都盛行在九月九饮菊花酒。
重阳节习俗3: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重阳节习俗4: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习俗5: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节各地习俗
就贵州而言,如黔东北的土家族较为重视,重阳节时要打糯米粑粑,磨豆腐,祭“家虎”,不少地方还流传着“重阳不打粑,老虎要咬妈;重阳不推豆腐,老虎要咬屁股”的民谚呢。另外,贵州一些地方有将米花、黄豆、茶叶、炒米等一锅煮,做成“豆茶”的习俗,听说种类颇多,如清豆茶、红豆茶、白豆茶等。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人晚上过重阳节,因为白天忙于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吃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重阳节在香港是法定的假日。香港开埠以来,节日一般依据华人风俗而放假,其中清明是春祭,重阳放假,顺理成章作为秋祭,故重阳拜山是香港人特久的风俗。重阳到,香港市民或举家登高,或扫墓祭祖。由于香港的主要墓园都在山上,扫墓的同时也实现了登高,颇切合时节。
河北省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重阳节吃的水果
柑橘
橘子常与柑子一起被统称为柑橘,颜色鲜艳,酸甜可口,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水果之一。橘子性平,味甘酸,有生津止咳的作用,用于胃肠燥热之症;有和胃利尿的功效,用于腹部不适、小便不利等症;有润肺化痰的作用,适用于肺热咳嗽之症。橘子有抑制葡萄球菌的作用,可使血压升高、心脏兴奋,抑制胃肠、子宫蠕动,还可降低毛细血管的脆性,减少微血管出血。橘子对减肥有利。
橘子富含维生素C与柠檬酸,前者具有美容作用,后者则具有消除疲劳的作用。如果把橘子内侧的薄皮一起吃下去,除维生素C外,还可摄取膳食纤维——果胶,它可以促进通便,并且可以降低胆固醇。橘皮苷可以加强毛细血管的韧性,降血压,扩张心脏的冠状动脉。
石榴
重阳节吃石榴也正是时候,石榴形状如瘤,皮内有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食用,其口味大致有酸、甜两种。鲜艳夺目的石榴红如玛瑙、白似水晶,十分惹人喜爱,石榴鲜食味甜微酸,加工制成饮料也清凉可口。石榴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其中维生素C以及维生素B族的含量居高,蛋白质、脂肪以及钙等含量也不低,其中维生素的含量要比苹果高出很多倍。
石榴汁含有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有助消化、抗胃溃疡、软化血管、降血脂和血糖,降低胆固醇等多种功能。可防止冠心病心病、高血压,可达到健胃提神、增强食欲、益寿谈话派延年之功效,对饮酒过量者,解酒有奇效。
板栗
板栗虽然不属于水果类型,但是吃板栗功效作用多,尤其适合重阳节吃。10月份是栗子的上市季节。板栗又叫栗子,是一种补养治病的保健品。中医学认为,栗子性味甘温,有养胃健脾、补肾壮腰、强筋活血、止血消肿等功效。板栗中所含的矿物质很全面,有钾、镁、铁、锌、锰等,虽然达不到榛子、瓜子那么高的含量,但仍然比苹果、梨等普通水果高得多,很适合高血压患者食用。此外,栗子中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也非常丰富,能预防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骨质疏松等疾病,是抗衰老、延年益寿的滋补佳品。
猜你喜欢:
1. 重阳节主题作文300字
2. 古人重阳节习俗
3. 重阳节作文800字
4. 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伍』 古人过节,比我们还接地气,他们是怎么过重阳节的
1、登高:
古时候,民俗在重阳有登高的习俗,故重阳节也叫“登高节”。流传此风俗习惯起源于汉朝。唐朝文人墨客写下的登高诗许多,基本上都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便是写重阳登高的名作。登高所在之处,并没有划一的相关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也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在福建莆仙,大家承袭乡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中国古代就会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始出之点心、米果这类。宋朝《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那时候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鲜,遂成积弊”。明末清初莆仙作家宋祖谦《闽酒曲》曰:“惊悉新春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烂成绿粉湿,耀眼明珠一颗颗唤郎尝”。近代,大家也把米果改革为一种很有特点的九重米果。将高品质晚米用温水清洗,泡浸2钟头,捞起来控干,兑水碾成稀浆,添加明巩(自来水融解)拌和,加红板糖(兑水熬出糖浓液),然后放置笼屉于锅上,铺平清洁炊布,随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多个时即熟出窝,米果面涂上食用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合,能够解开,切割成棱角,四边条理清楚,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鲜美,也不粘牙,称得上重阳尊老的绝佳礼馔。
『陆』 古代重阳节的习俗是什么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孝如。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巧扒启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此友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柒』 重阳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时间是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源于天象崇拜,是根据上古时代,秋季丰收后祭祀演变而来的。重阳节的传统风俗有:登高、赏秋、赏菊、悬挂葫芦、佩茱萸、放纸鸢、吃重阳糕、喝菊花酒、感恩敬老等,我认为在重阳节众多的习俗中,最值得一提有6个,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重阳节的传统风俗之一:悬挂葫芦🌹✨
重阳节有悬挂葫芦的传统风俗。民间传闻,药王下凡到人间时,毒虫亮卜磨横行、瘟病四起。为了解救众生,他将自己的神药装在葫芦里挂在众人家门口灭虫降瘟、普救众生。因此留下了重阳节家门口挂葫芦这一风水习俗。
而在重阳节当天,瘟气降临、凶毒四起,人们就会在门口悬挂各式各样的葫芦以镇凶化煞、祛除病气。其中,尤属黑曜石葫芦效果最佳。古代的佛教文物中,就有相当多有关于镇宅或避邪的黑曜石圣物或佛像。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捌』 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是在哪个朝代古人怎么过重阳节
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是在哪个朝代?
重阳节正式被定为民间节日的朝代唐朝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这一天的,重阳节也是属于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的。
根据史料记载验证可以知道的,重阳节是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在古代,重阳节是有丰收祭天、祭祀大火等活动的。
在《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重阳节起始于上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所以说,重阳节正式被确定为民间的节日是在唐朝时期。
古人是怎么过重阳节的?
古人过重阳节的习俗一:登高望远
为了镇压凶气、战胜凶气,重阳节的的主要仪式活动就是登高,其他的都属于附加活动。此风俗始于东汉。
古人过重阳节的习俗二: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纸鸢亦现在的风筝。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古人过重阳节的习俗三:佩茱萸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
古人过重阳节的习俗四: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