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佛说孝顺父母的福德,大到不可思议
《本事经》里说:「世间聪慧人,恭敬于父母,恒时修供养,常生欢喜心」。意思是说,世间有智慧的人,都会对父母特别恭敬,恒时供养,让父母心生欢喜。
释迦牟尼佛在多部经典中宣说了子女孝顺父母的福德。下列若干:
1.世间和出世间的恩德有四种:第一种就是父母恩。
2.母亲对我的恩,我用一劫(百千万亿年)的时间来说也说不完。妈妈思念孩子,没有什么比得上。从怀孕开始十个月,行住坐卧受苦恼却不能说出来。想要吃什么穿什么,虽然得到了也不欢喜,担忧的心没有一刻休息,一心就想着好好生下这个孩子。当遇到产难时,就像百千把刀来割。如果平安生下孩子,大家都欢欢喜喜,宝宝一声哭啼,十个月受的苦,妈妈都忘光了,就像听到美妙的音乐一样快乐。宝宝睡在妈妈的肚子里,由妈妈的甘露泉喂养,这个恩德,就算高山也比这低,就算大海也比这浅。如果能够随顺母亲,不违背母亲的心意,天人都要护念他,福德是无尽的。如果用一劫的时间,每天早、中、晚,割自己身躯的肉来养父母,这样都不能报答父母对我一天的恩。
3.世界上谁最富有,谁最贫穷?家里有妈妈在,这叫做富。妈妈不在,叫做穷。妈妈在的时候,叫做日中,妈妈不在了,叫做日落。妈妈在时,叫做月明,妈妈不在了,叫做黑夜。所以大家要好好孝养父母,这和供养佛的福德是一样,没有差别的。
4.有福的人,请一百个持戒高僧大德,一百个仙人,一百个朋友到装满七宝的地方,供养百千种上妙珍膳,垂璎珞,以百宝庄严床卧具,以百药治疗病。就这样做百千劫,这样得到的福德,还不如一念孝顺心,用一丁点东西,供养自己的父母,侍奉自己的父母,不如供养父母功德的百千万分之一。
5.佛说:从地上积累珍宝,积累到二十八天,拿这么多珍宝去布施别人,不如供养自己的父母。
6.最大的善,不会大过孝;最大的恶,不会大过不孝。
7.世上要是没有佛,好好侍奉父母,侍奉父母就是侍奉佛。
8.如果把父亲放在左肩上,母亲放在右肩上,这样千万年,衣被饮食,床座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屎尿,也报不了父母恩。
9.在家居士,如果不供养父母师长,这是「失意罪」。
10.修世间法的时候,要从供养父母师长里修。
11.我曾经因为四件事情舍弃我的生命,一是,为破众生各种烦恼。二是,为了让众生平安快乐。三是,为了除掉自己贪著自己的身体。四是,为了报答父母生我养我的大恩。
12.我不但今天赞叹孝顺父母,我在无量劫中经常赞叹的。
13.如果人少许供养父母,这样获得的福德无量,而少许不顺父母,罪也无量。
14.有八种人,你要毫不犹豫的去布施:一父、二母、三佛、四弟子、五远来之人、六远去之人、七病人、八看病者。
15.有四种恩最难报答。一是父恩,二是母恩,三是如来恩,四是法师恩。所以供养这四种人,会得到无量福报。
16.用饭食供养贤圣,这不如孝顺侍奉父母亲。
17.我世世都奉持诸佛至孝之行,所以我德高福盛,然后成为天中之天,三界独步。
18.世上的父母应该极亲极爱的,可是众生轻慢父母不尊重;我现在为了摧伏这种我慢,所以为此出家救护。
19.菩萨世世都用时令鲜果供养佛陀比丘和父母,菩萨世世都这样对父母——如果父母睡着了,不敢吵醒父母,如果要叫醒父母,都用好听的声音。如果有好吃的,不会独吃,总是先给父母吃。
20.人生世间,不孝父母,不敬沙门,不行仁义,不学经戒,不畏后世者,其人身死,当堕地狱。
21.众罪最恶的,其中之一就是不孝父母。
22.如果不孝顺父母,自己的东西都拿给妻子儿女,或者把父母的东西,自私给妻子儿女。父母好话,自己不肯听从,甚至为护老婆而骂父母,这种人叫做「世间最大劫贼」。
23.不孝父母,轻慢尊长,将堕落三恶道。
24.想往生西方净土,要修三种福。第一种就是孝顺供养父母师长,不杀生,修十善业。第二种是受三皈依戒,不犯戒,不犯威仪。第三种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经典,也劝别人读。
25.得到大财物,要先供养父母师长和尚法师。
26.菩萨于无量阿僧祇劫,孝养父母,衣服饮食,房舍卧具,乃至身肉骨髓。因为这样孝顺供养父母的因缘,自致成佛。
27.众僧是出三界的福田,父母是三界内的最大胜福田。
28.佛告诉迦叶长老说,众生恼乱父母,让父母心忧恼,得多病报。供养自己父母和病人,得少病报。对父母没有爱敬心,得丑陋报;爱敬父母尊长,得端正报。
29.佛对阿难说,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这个功德殊胜难量。我过去世,慈心孝顺,供养父母,甚至舍身肉济救父母危急苦厄。我以这个孝顺供养父母的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王,乃至成佛,三界特尊,都是因为孝顺父母的福报。
30.如果让父母生气,子女会遇到生活中的各种不顺,牴触顶撞父母,冲父母发脾气,很快就会有不顺。
愿所有众生都能够孝顺父母,供养父母。愿我们把一切布施、一点一滴善行的功德全部都回向给父母。愿一切如母众生皆能远离痛苦烦恼,究竟解脱。
② 佛显示个孝子怎么做
佛教认为孝可分为三种层次:一般的甘旨奉养父母,使父母免于饥寒,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悦,是为中孝;引导父母趋向正信,远离烦恼恶道、了生脱死,使宗亲得度,永断三途展转之苦,才是上上大孝。佛教认为克尽孝道,应该注意下面三点:
孝必须是长期的,而不是一时的
孝顺父母应该长期不断,源源不绝的奉养无缺,而不是凭一时情绪的喜恶,偶而给予饮食供养。譬如有人说几年前我曾经买过两罐奶粉孝养父母,不是也尽到孝道了吗?几年前的几罐奶粉供养,如何报答父母的劬劳恩泽?父母以毕生岁月为我们献出一切,最起码我们也应该同等付出回报,不能终身膝下承欢,也应该长期侍奉汤药。
孝必须是实质的,而不是表面的
孝顺父母要在实际上解决父母的需要,使衣食住行没有匮乏,生老病有所倚靠,百年丧葬没有后虑。给予父母心理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和乐,而不是沽名钓誉,表面功夫,做给世人观看的样版故事。
孝顺必须能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顺应该从自己的亲人做起,渐而扩充至社会大众,乃至一切无量无尽的众生。不仅要孝顺自己的父母,更要泽被广大的众生父母,全心全力解决一切有情的烦恼,才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
《末罗经》上说:“如地积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养父母。”以充满天地,乃至二十八天,那么众多的珍宝奇玩来施舍他人,其中的功德都不如供养父母箪瓢之食的功德来得大,供养父母功德的殊胜,由此可以明了。从佛经上对孝道的赞叹、强调,可以确定佛教对孝道思想的重视,只是佛教的孝顺观有别于儒家的注重在家的、世间的孝行完成,佛教主张孝道更应该是出家的、出世的孝心普遍。
《梵网经》上说:“孝名为戒,亦名制止。”孝顺生身父母固然是孝,持戒不犯他人,以法制止身心行为,更是对有情众生的孝顺。因此孝的意义,并不限于对今生今世父母的孝思。当然爱由亲始,对于父母的孝顺是人子最基本的伦常纲纪。《大集经》上说:“世若无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生逢诸佛涅盘的末法时代,要将父母当作佛陀一般来侍奉尊重,因为父母的生养,我们才能得以保有人身,进而去追求佛陀所诲谕的慧命,人身具足,慧命成就,才能圆满菩提,证得佛道。因此,要侍父母如佛陀,进而事一切众生如如来。
佛教的孝道经证
孝道的思想,几千年来深深影响着中国社会,过去为了表扬孝道,在中国历史上,有所谓“二十四孝”的典范;在佛教里,也有许多感人的孝道经典,如有名的《地藏经》、《盂兰盆经》、《父母恩重难报经》,根本就是阐扬孝道的经典。其他的三藏十二部之中,也经常可以看到佛教的孝亲思想。譬如:
《心地观经.报恩品》云:“世间凡夫无慧眼,迷于恩处失妙果。五浊恶世诸众生,不悟深恩恒背德。我为开示于四恩,令入正见菩提道。慈父悲母长养恩,一切男女皆安乐;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若我住世于一劫,说悲母恩不能尽。”又云:“世间悲母孕其子,十月怀胎长受苦,于五欲乐情不着,随时饮食亦同然。昼夜常怀悲愍心,行住坐卧受诸苦,若正诞其胎藏子,如攒锋刃解肢节。迷惑东西不能辨,遍身疼痛无所堪,或因此难而命终,五亲眷属咸悲恼。如是众苦皆由子,忧悲痛切非口宣。若得平复身安乐,如贫获宝喜难量,顾视容颜无厌足,怜念之心不暂舍。母子恩情常若是,出入不离胸臆前,母乳犹如甘露泉,长养及时曾无竭。慈念之恩实难比,鞠育之德亦难量,世间大地称为重,悲母恩重过于彼。世间须弥称为高,悲母恩高过于彼,世间速疾唯猛风,母心一念过于彼。”说明悲母的恩德重于大地,高过须弥。
《杂宝藏经》云:“于父母所,少作不善,获大苦报;少作供养,得福无量。当作是学,应勤尽心奉养父母。”揭橥孝顺的福德无量无边,当尽心尽力孝养父母。
《未生冤经》云:“夫善之极者,莫大于孝;恶之大者,其唯害亲乎!长幼相事,天当佑之,岂况亲哉!”叙述孝顺者能得诸天护佑。
《四十二章经》云:“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昭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胜于敬事天地鬼神。
《心地观经.报恩品》云:“世间一切善男女,恩重父母如丘山,应当孝敬恒在心,知恩报恩是圣道。若人至心供养佛,复有精勤修孝养,如是二人福无异,二世受报亦无穷。”可见孝养父母的福德与供佛相等。
《菩萨睒子经》云:“人有父母,不可不孝,道不可不学。济神离苦,后得无为,皆由慈孝学道所致。”说明慈孝与学道,是成佛的基础。
《孝子经》云:“佛告诸沙门:睹世无孝,唯斯为孝耳。能令亲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三自归,朝奉而暮终者,恩重于亲乳哺之养,无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亲者,虽为孝养,犹为不孝。”告诫众生:不能化亲,犹为不孝。
《父母恩难报经》云:“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无戒,与戒教授,获安隐处;不闻,使闻教授,获安隐处;悭贫,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隐处;无智慧,教令黠慧,劝乐教授,获安隐处。”佛陀苦切劝勉大众:引导父母获安隐处,以报亲恩。
《本事经》云:“假使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担母,尽其寿量,曾无暂舍,供给衣食,病缘医药,种种所须,犹未能报父母深恩。所以者何?父母于子,恩极深重:所谓产生,慈心乳哺,洗拭将养,令其长大,供给种种资身众具,教示世间所有仪式,心常欲令离苦得乐,曾无暂舍,如影随形。父母于子既有如是所说深恩,当云何报?若彼父母于佛法僧无清净信,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生净信。若彼父母无清净戒,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其受持清净禁戒。若彼父母无有多闻,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其听闻诸佛正法。若彼父母为性悭贪,不乐布施,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修胜慧。其子如是,乃名真实报父母恩。”阐述真实报答父母深恩的方法。
《五分律》云:“时毕陵伽婆蹉父母贫穷,欲以衣供养,而不敢,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出家人虽然出家,但是并没有放弃对于父母的供养孝顺。
《贤愚经》云:“一时,佛在罗阅只竹园精舍。尔时,世尊而与阿难着衣持钵,入城乞食。时有老翁老母,两目既盲,贫穷孤苦,无止住处,止宿门下。唯有一子,年始七岁,常行乞食,以养父母。得好果菜,其美好者,供养父母;余残酸涩,臭秽恶者,便自食之。尔时,阿难见此小儿虽为年小,恭敬孝顺,心怀爱念。佛乞食已,还到精舍。
“尔时,世尊为诸大众演说经法。阿难于时长跪叉手,前白佛言:‘向与世尊入城分卫,见一小儿慈心孝顺,共盲父母住城门下,东西乞食。所得之物,饮食菜果,其美好者,先以供养其老父母;破败臭秽,极不好者,便自食之。日日如是,其可爱敬。’佛语阿难:‘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所以者何?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是福。’”演述受人敬重者,皆由孝德所致。
《睒子经》云:“佛告阿难:‘吾前世为子仁孝,为君慈育,为民奉敬,自致成为三界尊。”说明佛陀由仁孝故,成三界之尊。
《分别经》云:“父母世世放舍,使我学道。累劫精进,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陈述众生一切成就,皆来自父母的恩德,因此,为人子女者,必须精进孝顺。
《盂兰盆经》云:“善男子!若有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孝慈者,皆应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得生天人中,福乐无极。佛告诸善男子善女人: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当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教导后世众生作盂兰盆报答父母养育慈爱之恩。
从佛陀的教诲中,不难看出佛教对于孝道的重视,佛陀不仅教育弟子们要孝顺当世父母,更要孝顺七世父母,乃至一切众生父母,佛陀本身多生多世更是孝道的实践者。《涅盘经》说释迦牟尼佛之所以能够修得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金刚之身,是因为佛陀于无量阿僧只劫之中,恭敬三宝,孝养父母,因此今世才能感得如此殊胜的果报。经上更说:“若有男女依母教,承顺颜色不相违,一切灾难尽消除,诸天拥护常安乐。”孝顺父母,不仅今世可以免除灾难,为天人所护念爱敬,更可为来生种下圆满佛道的因缘,怎么能够不欣喜去力行实践呢?更何况孝亲敬亲,本来就是基本的人伦之道,人道若有亏损,妄想佛道有成,实在是痴人说梦,愚昧颠倒!
佛门中的大孝行为
大孝释迦尊
佛陀不但教育弟子们要孝顺父母,本身更是孝道的实践者。
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去世了,出殡时佛陀也参加了诸位王子抬棺的行列,亲自为父王抬扶棺木。佛陀为了报答母后摩耶夫人的生育之恩,特地以神通到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三个月。佛陀为了感激姨母大爱道夫人的抚养恩惠,广开方便慈悲法门,允许五百位释迦种族的女众出家,佛教终于有了比丘尼的教团。佛陀为了成就目犍连尊者救母于倒悬的孝心,宣说《盂兰盆经》,为后世弟子辟出一条孝亲的法门捷径。
历代高僧的孝道
中国历代高僧也有不少感人的孝亲事迹:隋朝的敬脱法师一头担荷母亲,一头挑负经典,云游四海,随缘度众。南朝齐道纪法师一面躬亲侍奉母亲衣着饮食、大小便利,一面乐说佛法不倦,有人要代为照顾他的母亲,道纪法师却婉拒说:“生养我的母亲应该由我亲自来孝顺,怎么好麻烦他人代劳呢?”他的孝行因此感化不少的道俗信众。唐朝的子邻法师由于母亲不信三宝,死堕恶道,子邻法师于是悲泣礼拜阿育王塔,终于使母亲得生忉利天宫。唐睦州陈尊宿在黄檗禅师那儿开悟,后来住在开元寺,自己织作蒲鞋,卖给过路行人,以所得薄财奉养年老的母亲,因此人人都称他为陈蒲鞋。出家人虽然割爱辞亲,但是出家人对于赐予人身的父母,更能感念他们的恩德,因此出家人的孝亲反而超越一般的世人。“永怀亲恩,今生有缘今生度;本无罪性,此心能造此心消。”是佛门中对于出家弟子的警策诲训。
③ 释迦摩尼佛说:因我慈孝,故今世成佛,对父母慈孝到底有多重要
不管是宗教还是非宗教的家庭伦理关系中,慈孝父母都是摆在首位的伦理。
二十四孝之亲尝汤药
上慈下孝是家庭最基本的伦理规范,对老年人的奉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保障,父母、长辈依然需要感受子女对他们的那份关爱之惰;同样,子女也依然渴望向父母、长辈表达他们的那份敬爱之心,只有这祥,双方的心理才能获得更大的满足,而生活才可能真正美满。
④ 佛教如何看待孝顺
生死只是幻想
当老和尚得道的时候 他的父亲 不仅仅是当时的 而且生生世世的父母都可以得到超生 得到比他短暂承欢膝下更大的利益
何来有罪之说?众生只能看到眼前 不能用慧眼观见轮回真相
所以有此错觉
在佛教中最提倡孝道 它有多种表现方式 :
供养父母身 心以及慧命
最重要而且最殊胜的就是慧命的供养
阿弥陀佛
⑤ 佛门说孝顺父母就可以改变命运,是不是真的
存好心,做好事。
人在做,天在看。
如果孝顺父母不改变命运,你就不孝顺了吗?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含辛茹苦地抚养我们成人。
孝顺,是必须的。
⑥ 佛是如何看待父母之恩的
信佛者礼赞佛祖舍小家为众生,是大慈悲;非佛者认为佛连父母养育之恩都抛弃,是假情怀。那么,佛祖本人是如何看待父母养育之恩的?
父母之恩若此,故佛说众生“背恩不顺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发恶言子即随堕,或在地狱饿鬼畜生”不孝顺父母的人,连如来也不能救……
⑦ 佛说,儿女为什么要孝顺父母
佛教是很重视孝顺长辈与父母的。
如《盂兰盆经赞述》中记载:“经曰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者述曰。第二明其述孝有二。一述孝心。二述孝事。此述孝心也。曩裁我母生我劳悴。怀恩既重。理须酬报。是以阿含经云。佛告诸比丘。常念孝顺供养父母。涅槃经云。宁于一日受三百钻以钻其身。不应起一念恶心向于父母。何以故。父母恩重故。依末罗经。母怀子十月。如负太山之重。乳哺三年。育养之恩。号天罔报。纵令从地积聚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所得功德。不如供养父母一分功德也。”
可以看出佛陀对孝心和孝事是非常赞同的,认为父母生我养我,恩重如山,理应报答。因此在阿含经中也说,我们要常思念,孝顺,供养父母。涅槃经中也说,宁愿自身受三百钻,也不应对父母起一个恶念,因为父母恩重难报,母亲怀胎十月,如负泰山之中,哺乳三年养育之恩,用尽一生也难报,即使用地上乃至二十八重天的所有珍宝用来布施他人,所得到的功德不如供养父母的一分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