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论语的有关诗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
Ⅱ 论语中 阐述幸福的诗句
【原复文】子曰:“制饭疏食①,饮水②,曲肱③而枕④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①饭疏食:饭,这里作动词用,指吃饭。疏食,粗粮。②水:古代以“汤”和“水”对举.“汤”指热水,“水”就是冷水。③肱(gong):上臂,这用泛指胳膊。④枕;用作动词。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过手臂当枕头,也自有快乐在其中。不仁义的富有和尊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边飘浮的云一样。”
【读解】这一段夫子自道,我们在《雍也》篇里孔子赞美颜回时已经说到过。无论孔子还是颜回,都是安贫乐道的典范,这一段文字与《雍也》里孔子赞美颜回的那一段文字一样,也都成了安贫尔迈精神的著名表述。
钱财如粪土,富贵如浮云。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所以才能够做到吃粗茶淡饭而乐在其中,闲居而“申中如也,天天如也。”具有旷达乐现的个人生活情怀。
Ⅲ 论语中有关文明的诗句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见危授命,见利思义”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Ⅳ 关于节孝悌诗句有那些,
1、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孔子《论语》
译文:你知道这个孝道的本源,是从甚么地分取法来的?它是取法于天地的,天有三光照射,能运转四时。以生物覆帱为常,是为天之经。地有五土之性,能长养万物,以承顺利物为宜,是为地之义。人得天之性,则为慈为爱。得地之性,则为恭为顺。慈爱恭顺,与孝道相合,故为民之行。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译文: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
4、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
译文: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5、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
译文: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Ⅳ 论语的古诗
《论语诗》二首
启厚
《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丘先生,你老了
你管不了这混噩的世道
不如让自己在泥土中生得干净些
思考大地才是生命的事业
孔丘先生,听说
你今年未参加春耕
只是偶尔去田里拔几株野草回来
也罢,射箭的准头倒如往日
哪怕四体力竭,双目渐盲
仲尼,你老了
没有多少时间可以追得上了
又何必执舆来此与称之为人的家伙
不得已费下几番口舌
就把这斯文传下去
于人又能如何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二三子,生活在这见凌的世间
我何尝不想诗意地栖居着
也去那舞雩台上吹吹风
只可惜,四月的的河水太冷了
这地方我一个人也待不久
何况众人还在世间呻吟
二三子,去细致入微的生活中经营时间吧
回去帮助流着血,渴求粮食的人们
教会他们勇敢
勇敢而正确地应付血和粮食
学着爱自己的家人
你们的诗就在其中
虽然,我已知晓生活是虚妄
勇敢是人间的梦幻
诗亦是泡影
Ⅵ 有关友谊的论语的诗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2、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做两家春。——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3、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4、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清·蒲松龄
5、人生得一知己足也,斯世当以同情视之。
6、不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亲密的友情。——普希金
7、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白居易<伤唐衢二首>
8、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9、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春秋·孟子
1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西晋·付玄
11、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2、君有奇才我不贫。——清·郑板桥
1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
14、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5、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汉·无名氏<别诗四首>
16、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徒步归行
Ⅶ 关于孝敬父母的名言警句古诗句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Ⅷ 急急急!有哪些关于“孝”方面的诗句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在《论语·为政》里有几位弟子向孔子问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子游的发问,孔子在这里突出了一个"敬"字,实是精僻。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孟子·万章上》)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色难"是指态度不容易做好。并不是有事子女来做,有好吃的拿给父母吃就尽了孝道。孔子再明确提出在孝顺父母时,还要做得和颜悦色。而不应冷淡的一句"我来"、"吃吧",这个态度问题主要还是在于为人子女者的孝心是否根于诚笃。明代袁采有言:"人之孝行,根于诚笃,虽繁文末节不至,亦可动天地,感鬼神"(《袁氏世范》卷一)。这是反过来的说法。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唯其之忧"这句话的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还是想想你自己生病时,父母那种忧愁,担心的心情吧!"言外之意,溢于言表。还有一种解释为"为人子女者应尽量做到只有在自己生病时才会使父母忧愁,担心。"这句话的深意在于:为人子女者除了因病使父母担忧外,其它的一切不致于犯法,不出去惹事犯法,这才是孝。无可否认,也因为这种孝道的外延,封建统治阶级从维护封建统治和宗法秩序的需要出发,大力提倡和宣传孝道。
自秦代后,"不孝"被定为十恶大罪之一,不肯抚养甚至辱骂殴打父母或祖父母者,都要受训官府严厉处治,甚至处以绞刑和腰斩。从正面来说,就是表彰孝子,官修正史上都立有《孝义传》,能青史留名;前面说过"孝"本不是儒家专利,而是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传统,所以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汉王朝就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官员也把“孝"作为一个标准;唐朝时,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但《论语》、《孝经》都不能不读,类似现代大学的"公共课";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孝经》也是《十三经注疏》中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释的儒家经典;清代康熙也极力提倡孝道,以便利于三百万人能更好地统治四万万汉人……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这位因为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可以了。无论三年,还是一年,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Ⅸ 论语中有关智的诗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曰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曰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回?
孔子说:"学了知识以后答,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恨,这不就是君子吗?
有字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唉;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