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家形容孝心的语句
原始佛教应该是不太讲孝道的,也可以说它是把他从一家一户的小孝内,扩展到“一切男子是我父,容一切女人是我母”的大孝,因此是使我们升起慈悲戒杀之心。
但佛教传到中国后与儒家的伦理纲常相结合,也开始赞扬孝道,如《观经》里就有净业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父母恩重难报经》、《盂兰盆经》、《地藏菩萨本愿经》更是佛家的《孝经》。
摘录一些经文给你吧:
尔时。如来向彼枯骨。五体投地。恭敬礼拜。阿难合掌白言。世尊。如来是三界大师。四生慈父。众人归敬。以何因缘。礼拜枯骨。佛告阿难。汝等虽是吾上首弟子。出家日久。知事未广。此一堆枯骨。或是我前世祖先。多生父母。以是因缘。我今礼拜。
——《父母恩重难报经》
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 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 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常奉持是法。
——《佛说盂兰盆经》
B. 释迦摩尼佛说:因我慈孝,故今世成佛,对父母慈孝到底有多重要
不管是宗教还是非宗教的家庭伦理关系中,慈孝父母都是摆在首位的伦理。
二十四孝之亲尝汤药
上慈下孝是家庭最基本的伦理规范,对老年人的奉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保障,父母、长辈依然需要感受子女对他们的那份关爱之惰;同样,子女也依然渴望向父母、长辈表达他们的那份敬爱之心,只有这祥,双方的心理才能获得更大的满足,而生活才可能真正美满。
C. 佛门说孝顺父母就可以改变命运,是不是真的
存好心,做好事。
人在做,天在看。
如果孝顺父母不改变命运,你就不孝顺了吗?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含辛茹苦地抚养我们成人。
孝顺,是必须的。
D. 佛教孝顺父母的经典句子
家中父母就是佛,何必灵山朝世尊。
E. 佛法对于孝顺父母怎么讲
凡事之物,人之伦常,因果中的一部分,凡世之人皆在因果之中,自然需要尽到自己作为子女所必需的义务。就像不作不食一样。
对于父母犯下的错,应竭力制止和弥补,这也是作为子女必须要背负的对父母的孝道,但父母也是非我之人,非我之心自然很难用我之心去感化,虽然要尽最大的努力,但他们自己选择了错误的道路,而我们无法劝其回头,其甘愿堕入泥淖,也是没办法的事,只能随缘。
佛教对凡世人伦纲常并无干涉,父母就是父母,不可能因为你信了佛就把他们当作学生什么的,佛教的主张仅仅是为了让人们用健康的心态来处事罢了。
F. 佛说,儿女为什么要孝顺父母
佛教是很重视孝顺长辈与父母的。
如《盂兰盆经赞述》中记载:“经曰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者述曰。第二明其述孝有二。一述孝心。二述孝事。此述孝心也。曩裁我母生我劳悴。怀恩既重。理须酬报。是以阿含经云。佛告诸比丘。常念孝顺供养父母。涅槃经云。宁于一日受三百钻以钻其身。不应起一念恶心向于父母。何以故。父母恩重故。依末罗经。母怀子十月。如负太山之重。乳哺三年。育养之恩。号天罔报。纵令从地积聚珍宝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所得功德。不如供养父母一分功德也。”
可以看出佛陀对孝心和孝事是非常赞同的,认为父母生我养我,恩重如山,理应报答。因此在阿含经中也说,我们要常思念,孝顺,供养父母。涅槃经中也说,宁愿自身受三百钻,也不应对父母起一个恶念,因为父母恩重难报,母亲怀胎十月,如负泰山之中,哺乳三年养育之恩,用尽一生也难报,即使用地上乃至二十八重天的所有珍宝用来布施他人,所得到的功德不如供养父母的一分功德。
G. 请问佛教如何能对婆婆心一起孝心
婆媳一来起信佛学佛,源每个人由于生活习惯,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做事的方式方法难免不同,这个时候媳妇对婆婆就要体现顺,而婆婆对媳妇要体现爱。大家相互尊重,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下商讨事情的处理方式。
学佛了,就要双方都拿出爱心来,坦诚相待。当有好事的时候,婆婆要把儿媳妇当成自己女儿一样疼爱;当婆婆批评儿媳妇的时候,儿媳妇要把婆婆当成自己亲妈一样的不计较。只有这样才能相处的越来越融洽,越来越亲密和谐。
H. 佛教孝敬父母
1 孝顺是佛法的大根大本,实在讲,“孝顺”圆圆满满做到是成佛。唯有佛,才能够尽孝,佛以下的孝顺,都做得不够圆满,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2 你要是真正明白了,我们要想把孝顺做到圆满,就一心念佛,念到自己往生净土,见到阿弥陀佛了,你的孝顺就圆满了。
3 经上讲得很清楚,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你就充满智慧,具足大的能力,你的家亲眷属无论在哪个世界,无论在哪一道,你都看清楚,你也都听到,只要缘一成熟,什么叫缘成熟?你劝他念佛,他肯听、肯接受,这就叫缘成熟了,你就有能力去帮助他。
4 佛经里常讲“佛度有缘人”,生生世世家亲眷属,跟你有缘,你都能帮助他们脱离六道、往生不退成佛,这叫大孝,这叫真孝。
5 所以在眼前,对于父母生活,尤其是晚年精神上的生活,我们都能够照顾到就好。最重要的,是劝父母念佛,那才是真正的孝顺。父母不能接受,那是因为你自己的佛没学好;你要学好了,他们自然就会接受。
6 自己真正要学好,才能影响他们,所以自己要精进不懈,要有耐心,要坚持到底,机缘成熟的时候,他们会接受的。
7 如果你认真努力地修持,学佛之后跟没有学佛之前,判然是两个人,使你父母感觉到,你学佛之后,变得特别孝顺,对他们特别好,他们生欢喜心,对佛就会有好感。
8 万万不可以看到父母没学佛,一天到晚批评他、责备他,说他业障重,将来要堕恶道。父母听到你这个话起反感,那你是大不孝,“佛不能学,愈学愈不得了,愈学愈不孝顺”,这就错误了,你虽然是好心,你的方法错误,起了反作用。一定要知道,要以善巧方便,把佛法介绍给他,让他很欢喜,他就会很乐意地接受。
I. 儒家、佛家、道家、墨家关于孝的思想
(仅说我的理解)
孝,是儒家思想中的范畴,是由仁、义、礼等概念共同发展出的,是仁与版义、礼的具权体表现。汉初的时候有《孝经》,其中讲到孝即是忠,不知孝无以言忠,后人所谓求忠臣于孝子之家,就是这个意思。
道家思想应该说不包括孝这个概念,道家讲的是无为,是自然,是齐物,因此可以将孝归于道的自然体现之中,而没有必要象儒家那样单独成为一个思想理论,所谓大道废而有仁义礼制,这些约束性的东西实际上是因为自然本性已经被忽略了所以才被人们重视而出现的,如果返本求真,一切都是自然的运化,并没有孝与不孝这些概念的用途。
墨家的思想并不了解很多,但是兼爱、非攻这些词却是墨家的代表意思,因此孝的观念和功能已经被融会在兼爱的思想之中,所以孟子等攻击墨家说,兼爱是无父无君之说。但真正的墨家,应该是很有舍小我求大我的气概吧。
佛法中的孝,并不明显,也并不主要,经典中只有重视自我与他人之间如何尽责的概念。比如《佛说善生经》等,其中不仅讲究对父母应该如何做,还讲到对妻子儿女如何,对尊长如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