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论语孝敬篇译文

论语孝敬篇译文

发布时间:2023-03-22 08:10:34

『壹』 论语中关于孝的句子和解释越多越好!1

论语为政第二 【原文】 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2)无违:不要违背.(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4)御:驾驭马车.(5)孟孙:指孟懿子.【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原文】 2·6 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 【注释】 (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2)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原文】 2·7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2)养:音yàng.【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原文】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1)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2)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4)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评析】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贰』 论语中写“孝”的句子并翻译

1、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说话守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做到这些之后,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

2、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要尽心尽力,为君主做事要奉献自身,与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这样的人,虽然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3、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如果多年不改变父亲的教诲,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4、 梦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译文:梦懿子问怎样才是孝。孔子说:“不要顶撞父母,不要违抗父母的意愿。

5、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父母为子女的疾病担忧,子女少生病也算是孝了。

(2)论语孝敬篇译文扩展阅读:

《论语》中的“孝” 

孔子认为儿女的孝不应仅限于供养父母,让父母有吃有穿,而是应该对父母抱有一种纯乎天然的敬爱之情。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父母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吃穿用度,而是发自内心的慈爱。以敬爱报慈爱,是非常合理的。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文献资料殷商甲骨卜辞之中就已有“孝”字。在“百善孝为先”这样的传统价值观浸润下的中国人,对“孝”推崇备至。

《论语》对中国人“孝道观”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论语》中共有约二十条与“孝”有关的论述。

『叁』 孔子论孝悌全文翻译,在线急求啊!!谢谢!!!

【原文】
2、子曰:“弟子入则孝①、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②。”

《论语•学而篇》
【注释】
① 弟子:此指年纪幼小的人。 ②文:指古代文献。

【翻译】
孔子说:“弟子们无论在家还是出外都要孝敬父母,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而诚信,广泛地关爱民众,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那么就可以用来读书学习文献知识了。”

【解读】
“入”“出”互文见义,意即不论是“出”,还是“入”,都要讲究“孝”“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三句紧随,一气呵成,鱼贯而下,语势自然。孝、悌、谨、信、爱、仁,孔子从六个方面告诫弟子。以“孝悌”为根本,“谨”“信”“爱”为行为规范,以“仁”为核心,以“仁”为奋斗目标。学习应是广义的,不仅仅限于学习书本知识,首先是学做人,其次才是“学文”。孔子教育学生,要求做人在前、读书在后;进德在前,修业在后。这段话表现了孔子为“学”的基本思想。

『肆』 论语中关于“孝”的解释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译文

孟懿子问孝,孔子说:“不违礼。”樊迟驾车时,孔子告诉他:“孟孙问孝于我,我说:‘不违礼’。”樊迟说:“什么意思?”孔子说:“活着时按礼侍奉;死之后按礼安葬、按礼纪念。”

原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

孟武伯问孝,孔子说:“父母只有在子女生病时才担忧。”

原文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

子游问孝,孔子说:“现在的孝顺,只是能赡养老人。即使是犬马,都会得到饲养。不敬重,有何区别?”

🤔关于孝,讨论了几千年,孔子关于孝的解释,对君王、贵族、普通人的释义,各有千秋,可以感受到孔子智商情商双在线,君王问孝,孔子说不违反就是孝,点到即止,绝不多言,可是先生不说完整又难受,就对驾车的学生说,生,要有礼数、礼仪,父母不在了,也要有下葬的礼仪、祭祀的礼仪,老先生也是性情中人。贵族问孝说,只有父母生病的时候担心他们的身体,或让父母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只问你身体是否健康,普通人学生问孝说,不要给我脸色看,始终保持尊重,如果不尊敬,和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这都是关于孝,孔子的对不同身份的人的解释。

随着父母的衰老,反应迟钝、精力衰退,疾病缠身,对父母的态度确实“色难”,父母和我们意见相左时,很难做到和颜悦色,反思一下,为人子女给父芹缺母买车买房、周游世界、养猫养狗,到底是为父母好还是告冲为自己好,是不是我们只要给钱就是我们认为的孝,嫌友辩其实只是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减少了内疚和负罪感,父母需要的是我们的和颜悦色和高质量的陪伴,他们并不需要山野珍馐,周游世界。

『伍』 论语九则!,孟武伯问孝 内个,把这九则的翻译给我 谢谢!

1、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孟武伯问孝的意迹弊思.夫子说;”父母爱自己的子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体会到服么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
2、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子游问:“怎样是孝道?“先生说;”现在的人把能奉养父母便算是孝了.就是犬马(这样的动物),一样有人养着.没有对父母的一片敬心,人跟动物在什么地方有分别呀?”
3、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游历,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是为父母的高寿而欢喜高兴,一是为父母衰老(临近死亡)而恐惧忧愁.
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夫子说:“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人,很少会是仁义的.”
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夫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独无助的(因为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亲近),一定有人和他做伴”
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君子懂得仁义(行事也以义为标准),小人懂得利益(所以行事易追逐利益).
8、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姿州族长戚戚.”
【译文】君子(心胸开朗,外贸动作)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理负担很重,外貌动作)显得局促不安.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夫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迹埋要强加于别人.”

『陆』 论语论孝五则文言文翻译

1. 论语五则 翻译

这回好了吧~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原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快。”

2. 古文:孔子论"孝" 翻译 急~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

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

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

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3. 古文:孔子论"孝" 翻译 急~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4. 求“《论语》论孝道”的翻译

1、父亲(长辈)在的时候,考察这个人的志向是不是真的和父亲长辈的要求相符,父亲长辈去世之后观察他的行为是否还和以前一致。父亲去世之后能够有三年遵从父亲长辈的传统,这就称得上孝了。”

2、孟懿子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之后,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

3、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做父母的总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

4、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能奉养父母就被认为是孝了。可狗和马,都有人养;如果内心不敬,又用什麽来区别这两者呢?”

5、子夏问:“怎样是孝道?先生说:“ 难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劳,有了酒食先让年老的吃这就是孝了吗?从第二个开始!!!

5. 《论语五则》的译文

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原文,所以就先不译呢,如果是可以联系我QQ285516110

6. 论语五则阅读答案

《论语》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②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注] ①孟懿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②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弟子。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4分)

(1)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

(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3分)

(2)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

2、这段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2、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人,他的回答都不一样。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①,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 ①杨伯峻说,“‘得之’应该改为‘去之’”。(《论语译注》)可从。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1)财富与地位,这是人人都向往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们,就宁可不享受。

(2)君子哪怕吃一顿钣的时间也不能违背仁,仓促的时候必定立足在仁上,生活颠沛困顿的时候也必定立足在仁上。

(2)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孔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2、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1)出仕就去实行我的主张,否则就把它收藏起来,等待时机,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点罢了。

(2)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2)空手斗虎,涉水渡河,就算丢了性命也不后悔,我不同这样的人共事。

2、在这段文字中体现了孔子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2、做事不可蛮干,应善于谋划

四、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①也!上好礼, *** 莫敢不敬;上好义, *** 莫敢不服;上好信, *** 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②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

[注] ①樊须:即是樊迟。②襁:又称背单,背负小孩用的布单或布带。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1)樊迟向孔子请教种庄稼。孔子说:“这我不如老农民。”

(2)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2)那么四方百姓就会背着孩子来投奔,哪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

2、孔子在这段文字中的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2、当权者应做到好礼仪,爱好道义,讲诚信。

五、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路》)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1)年轻时,血气未稳定,要警惕的是贪恋女色;

(2)到了老年时,血气已经衰退,要警惕的是贪得无厌。

(2)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文中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2、人应该要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7. 《论语》五则的翻译

《论语》五则翻译:

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原文: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十则原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6)论语孝敬篇译文扩展阅读:

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实事求是。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其中一共有20卷。

8. 《论语》五则的翻译

1。子路问孔子如何侍奉君主。孔子回答,不要欺骗,要犯颜直谏。

2.子张问如何才能使自己到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说:“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得通吗?站着,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3.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处世,这就像牛车没有輗,马车没有軏一样,那车怎么能走呢?”

4.孔子说:做人疏狂却不直爽,知识有限却不谨厚,才能不足却不信实,这样的人,我也不知该如何说才好了.

5. 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人都难逃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什么都谈不上了。

9. 论语五则阅读答案

《论语》一、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10分)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②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注] ①孟懿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②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弟子。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4分) (1)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3分)(2)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 2、这段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2、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人,他的回答都不一样。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①,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注] ①杨伯峻说,“‘得之’应该改为‘去之’”。(《论语译注》)可从。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1)财富与地位,这是人人都向往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们,就宁可不享受。(2)君子哪怕吃一顿钣的时间也不能违背仁,仓促的时候必定立足在仁上,生活颠沛困顿的时候也必定立足在仁上。

(2)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孔子在文中提出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 2、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1)出仕就去实行我的主张,否则就把它收藏起来,等待时机,只有我和你能做到这点罢了。(2)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2)空手斗虎,涉水渡河,就算丢了性命也不后悔,我不同这样的人共事。 2、在这段文字中体现了孔子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2、做事不可蛮干,应善于谋划四、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①也!上好礼, *** 莫敢不敬;上好义, *** 莫敢不服;上好信, *** 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②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论语·子路》)[注] ①樊须:即是樊迟。②襁:又称背单,背负小孩用的布单或布带。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樊迟请学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1)樊迟向孔子请教种庄稼。

孔子说:“这我不如老农民。”(2)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2)那么四方百姓就会背着孩子来投奔,哪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

2、孔子在这段文字中的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2、当权者应做到好礼仪,爱好道义,讲诚信。 五、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路》)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1)年轻时,血气未稳定,要警惕的是贪恋女色;(2)到了老年时,血气已经衰退,要警惕的是贪得无厌。(2)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文中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2、人应该要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柒』 孔子论语中关于“孝顺父母”的句子和翻译

春秋·孔子《论语》中关于“孝顺父母”的句子为:子曰:“色难。有事内,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容馔,曾是以为孝乎?”

白话释义: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7)论语孝敬篇译文扩展阅读: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

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捌』 孝敬父母故事论语 (意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有事情,年轻人去帮着做,有了酒饭,让长辈吃,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长寿而高兴,另一方面因为他们年迈而担忧。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论语·为政》

孟武伯问孝的含义,儿子回答说:为父母生病而担忧

『玖』 孔子论孝的文言文翻译完整版

孔子论孝的文言文翻译: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拾』 求“《论语》论孝道”的翻译

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拜访孔子,并请教什么是孝道这个问题,孔子说“不要违背”。樊迟驾车时,孔子说,他问我什么叫作孝,我答复他“无违”,不要违背。“樊迟曰:何谓也。”老师,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于是孔子说,没有什么,很简单。“生,事之以礼。”这个“事”字是古人以下对上而说的。孔子说,当父母活着的时候,我们要孝敬他——“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去世以后则“祭之以礼”。
根据什么样的礼?这是要因时因地而定的。你觉得这样做对,大家也觉得这样做对,就是礼了。
从本段还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孟懿子问孝的反应很冷漠:两个字就把他打发了,却向樊迟解释了一大堆,为什么呢?且和下段连起来分解: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也来问孝,孔子的答复,和答复他父亲的是两样的。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这句话就是说父母唯一担心的就是你过得不好,你自己过得好就是最大的孝。
从这两段来看:1、孟懿子为什么问孝?做为父亲,他问孝多半是为了教育自己的儿子,要求儿子孝。2、孔子对于他的这种作为比较反感,所以只简单地说了两个字“无违”。同时向别人解释了无违的意思,言外之意是:做为子女,不要理会父母违礼的要求。3、反感还有个深层次的原因,孝应该是用来要求自己的,孟懿子却想用孝去要求别人。4、儿子孟武伯问孝时,孔子的答复看起来很过分,实际上也是有“矫枉过正”的意思。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是孔子的弟子,姓言,名偃,子游是字,少孔子四十五岁。他问孝,孔子讲解很明白,他说现在的人不懂孝,以为只要养活父母就算孝,但是“犬马皆能有养”,饲养一只狗、一匹马也都要给它吃饱,所以光是养而没有尊重的心,就不是真孝。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来问孝,孔子说色难。什么叫色难呢?就是态度很难,他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事的时候,像我们做后辈儿女的,看见父母扫地,接过扫把来自己做。“有酒食,先生馔。”(先生是现代的一般称呼,古代对前一辈的人都尊称为先生。)有好吃的,就拿给父母长辈吃。“曾是以为孝乎?”(“曾是”是假定的意思)你以为这样就是孝吗?

阅读全文

与论语孝敬篇译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重阳节的来历30字以下 浏览:595
体检心电图哪些不过关什么情况 浏览:201
乌拉特街区居民养老保险怎么交 浏览:837
快乐的重阳节中预作文500字 浏览:300
村官没有养老保险 浏览:408
玻璃厂老人住哪里 浏览:727
养生知识做直播怎么讲 浏览:706
新余养老机构有哪些 浏览:368
安阳市开发区敬老院 浏览:864
孝顺家政 浏览:337
开养生馆需要准备什么物资 浏览:615
兰州市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 浏览:820
钢筋工工人退休年龄 浏览:774
重阳节工会慰问金申请报告 浏览:427
小熊养生壶面板开关键在哪里 浏览:869
重阳节在哪一年哪一月 浏览:234
长寿竹的别称 浏览:327
达到退休年龄能补缴养老保险 浏览:380
英国父母年薪多少 浏览:992
老人轮椅怎么开视频 浏览: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