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把农历九月九定为重阳节呢古人选择这一天是否有深意呢
《九日与钟曝书》中记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在这之前,人们虽没有将重阳作为节日过,但却有重阳畅饮、赏菊的习惯。直到唐代,重阳才正式作为节日被确定下来。
⑵ 为什么把老人节定在重阳节的原因
重阳节 在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寓意“久久”,有祝愿老人长寿的含义在里面,所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为什么把老人节定在重阳节的原因”,欢迎阅读与借鉴!
我国为什么把老人节定在重阳
将重阳节的意义,从先人转向了今人,从历史转到了当下。重阳节成为老人家、敬老节是对“尊老、敬老、爱老”的一种传承。同时也是将重阳节所蕴含的深层内涵进行最大化地推而广之。总之,重阳节是一个传统节日,但重阳节的意义,却是永恒的。现在每到重阳节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
重阳节有关登高古诗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九日登高》唐/刘禹锡
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
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唐/岑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九日登高 》唐/王昌龄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漫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九月九日李苏州东楼宴》唐/独孤及
是菊花开日,当君乘兴秋。风前孟嘉帽,月下庾公楼。
酒解留征客,歌能破别愁。醉归无以赠,只奉万年酬。
《婺州水馆重阳日作》唐/韦庄
异国逢佳节,凭高独若吟。一杯今日醉,万里故园心。
水馆红兰合,山城紫菊深。白衣虽不至,鸥鸟自相寻。
《九月九日赠崔使君善为》唐/王绩
野人迷节候,端坐隔尘埃。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映岩千段发,临浦万株开。香气徒盈把,无人送酒来。
重阳节的主要风俗是什么:登高,吃重阳糕,赏菊
登高
先有登高的习俗 , 金秋九月 , 天高气爽 , 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 , 制无定法 , 较为随意。农历九月九日天明时 , 以片糕搭儿女头额 , 口中念念有词 , 祝愿子女百事俱高 , 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赏菊
重阳日 , 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 , 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 , 节日举办菊花大会 , 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 , 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 , 菊花象征长寿。
重阳节赏菊的意义
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时,每逢重阳节是最佳的赏菊时期。而菊花又被称为长寿之花,重阳节赏菊有祈求长生与延寿之意。所以,菊花又被称为“延寿客”。据说重阳节赏菊的风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赏菊之风盛行在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为什么把老人节定在重阳节的原因相关 文章 :
★ 重阳节为什么是老人节
★ 老人节为什么是重阳节
★ 关于重阳节感恩老人作文5篇
★ 重阳节老年人活动方案
★ 重阳节有关于老人的晚会活动策划方案
★ 重阳节晚会策划实施方案
★ 重阳节孝顺老人的作文精选5篇
★ 五年级重阳节手抄报-重阳老人节
⑶ 重阳节的来历-为什么定在九月初九
重阳节的来历-为什么定在九月初九
重阳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古往今来就有登山、饮酒等习俗活动,可是小伙伴们,你们真的知道重阳节的来历吗?为什么重阳节要定在九月初九。以下是我搜索整理的相关内容,供参考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大致有三种说法
1、据《续齐谐记》记述
汉代桓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一天,费大师对徒弟讲,九月九日那天应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听从师言幸免于难,而未及撤离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灾难,相沿成习。
2、源于汉代的道学
道家奉为经典的《易经》中,把奇数视为阳数,偶数视为阴数,阳数中“九”又被视为“极阳”,九月九日是两个“极阳”相遇,所以称作“重阳”。阳又表示钢,重阳是“二钢相逢”而相克,所以被视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为了“解厄”,重阳习俗由此而来。
3、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景公
九月初九的这天他带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气爽,心旷神怡,于是认定是个吉日。以后,每年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后人仿之,形成习俗。
为什么定在九月初九
重阳之意源于《易经》,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今天的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向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这首诗或许就是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个例子。
各地重阳节习俗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除了这些习俗外,中国各地还有很多饶有兴趣的风俗。
1、陕北在重阳节白天是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麦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五成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灯火,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人们都会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头上,以之辟邪。
2、在山东北部,人们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
3、在浙江,绍兴人在重阳节这一天互相拜访。桐庐人备猪羊以祭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包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4、在江苏,南京人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常州人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人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5、在河北香河,重阳节这天,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相互送礼,称为“追节”。有的地方儿童于重阳节放纸鸢为戏。有的地方境内无山,民众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6、在湖北,重阳节这天要酿酒,传说此日所酿之酒最为清冽,且久藏不坏。
其实这些趣味盎然的重阳习俗,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情感,也给我国的民间节日增添了丰富多样的色彩。
;⑷ 重阳节为什么叫重阳节
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
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
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重阳节的主要寓意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在民俗观念中,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重阳节的发展史
20世纪80年
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清代
明代的风俗依旧盛行
明代
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
宋代
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 中曾记载了当时北宋重阳的盛况。也记载有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吃花糕。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唐朝
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晋代
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三国时代
“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汉代
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春秋战国时期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⑸ 在古代,重阳节的目的是什么
重阳节在古代其实是天地长存的谐音,所以在重阳节这一天,很多中国人就会去选择祭祖,开展一些敬老爱老活动。在最近几年,这一个习俗因为开展的比较多,所以重阳节这一个节日也就被大家称作了老人节。重阳节的主要目的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祈求平安,好运,健康,所以重阳节虽然不是法定节假日,但是人们仍然会在这个节日里为家人祈福,而且很多人都会选择在这一天去一些。寺庙里登高祈福,在家里吃重阳糕,喝菊花酒。为了让家里的老人们都能够延年益寿,而且在重阳节也会串茱萸。重阳节自古以来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祈求人们的幸福安康。
随着现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剪剪了,再提高老年人在各方面的需求也是日渐多样化,他们的养老能力和条件也是逐渐的提高,所以这对孩子们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所以平常我们对于父母的照顾,不仅仅应该局限于送钱,送吃的,送房子之类的,也要让他们感受到孩子对自己的孝顺和爱意。重阳节也是可以让老人们更加有理由让孩子们回来看望自己,所以这也是老人们的一个愿望。所以现在很多老人也是非常在意重阳节,也希望重阳节自己的孩子能够回家吃一顿团圆饭。
⑹ 为什么有重阳节这个节日 重阳节的来历
1、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登高望远,思念亲人。
2、古人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称“重阳”,这就是重阳节名称的由来。关于重阳节的起源相传与道教有一定渊源。
3、东汉时期,汝南县一村庄,有一名叫桓景的小伙子。有一年,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桓景的父母在这场瘟疫中病死了。
4、桓景听人说,这场瘟疫是汝河里的一个瘟魔作恶引起的。于是,桓景决定为民除害。当时,东南山中住着一位名叫费长房的大仙,桓景便来到此处拜师学艺。学艺时,桓景不分昼夜的苦练。
5、一年后,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他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然后,让桓景骑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6、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那天,他领着父老乡亲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每人分一片茱萸叶,用以驱瘟魔;随后,又倒出菊花酒,每人呷了一口,用以防瘟疫之疾。把乡亲们安排好后,桓景就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家中,独坐屋内,只等与瘟魔交战。
7、不久,瘟魔出水走上岸来。他见人们都在高山上欢聚,便窜到山下。此时,酒气刺鼻,茱萸充肺,瘟魔不敢登山,便转身来到村里。
8、当瘟魔看见一人在屋中端坐,便向前扑去。桓景急忙迎战,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将降妖青龙剑抛出,把瘟魔扎死在地。
9、桓景除掉瘟魔后,汝河两岸的百姓欢天喜地。从那时起,人们就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⑺ 历史上的重阳节是怎么来的,为何这一天古人要登高、插菊花和戴茱萸
历史上的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因为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在这一天,农民差不多都已经收回了农作物,为了感念上天,感念祖宗的庇佑,所以在这个五谷丰登,粮谷满仓的日子进行祭祀活动。这个节日就是为了让人们不要忘记了祖先的功德,不要忘记祖先是生我们养我们,庇佑我们的一个大家族。
重阳节这个节日开始是吸收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一些上层人士中开始传播的。到了唐朝,重阳节就是一个法定的节日了。很多名人志士都为重阳节写过诗句。重阳节这一天,朝廷都会与百姓一起共同欢乐。虽然现在重阳节的节日气氛淡了些,但是我们还是要弘扬这个历史文化。
⑻ 九月初九为什么叫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抄,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