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阳节的简短小故事 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并且有着很久远的历史文化,随着不断的演变,重阳节也变成了敬老节,很多同学想知道重阳节的简短小故事有哪些,一起来看一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瘟神,只要他一出现,村里的人就会病倒,老百姓受尽了折磨。有一位少年叫景恒,瘟神夺走了他所有亲人的生命。他发誓要学习法术,战胜瘟神。他四处寻访名师,不畏路途的遥远和艰险,在仙鹤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终南山上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他一学就是十年,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神又要出来作恶,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和一把斩妖剑,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重阳节恒景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让大家把茱萸叶插在身上,每人喝一盅菊花酒,自己则持酒仗剑,准备治魔。快看,瘟神杀气腾腾地往村子这边来,可是村子里一个人也没有,瘟神正纳闷呢,忽然一阵茱萸香和菊花酒气扑鼻而来,熏得他头晕脑涨。抬头一看,村民们都躲在山上呢,气得瘟神哇哇叫着冲上山来。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神刺死剑下。滚滚黑气退却了,老百姓欢呼雀跃,在山顶上庆祝胜利。从此,九月初九登高的活动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重阳节的起源据说是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她身边的侍女也受到牵连并被赶出皇宫,流落到民间,嫁给了一个贫民。由于她在宫中每年都过重阳节,节日期间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以求长寿,所以嫁人之后,她在这一天还是照着宫里的规矩过重阳节,人们听说后纷纷效仿,于是这种习俗在民间就广为流传了。
❷ 重阳节孝敬老人的故事50字
下面是我的亲身经历,
我的爷爷和奶奶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了,妈妈爸爸也都有三十多岁了,可是我们一家人都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太太,从不嫌她脏、嫌她老。提起我们家孝敬老人的事,村上人总是啧啧称赞。
我的奶奶有两个儿子、四个女儿。她年轻的时候,在她另一个儿子家帮忙。后来,她老了,便来到了我爷爷这里。爷爷奶奶并没有因为太太没帮她们照料家而怠慢她,他们为她腾出了一个房间,让她把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放在里面。而太太也不愿意闲着,总喜欢帮这帮那的。
几年过后,奶奶身体开始不好了,常常咳嗽,腰酸腿疼,有时,脚还抽筋。爷爷奶奶说:“妈,不要再干活了,您躺在床上好好休息吧!”太太拗不过爷爷奶奶,只好躺在床上休息。爷爷还请了医生给她打针、挂盐水。我爸爸妈妈逢年过节也回去看望太太,每次都大包小包地给她送上许多好吃的,有时还把钱塞进她的手里。
去年的一天晚上,外面下起了大雨,我和爷爷奶奶都上楼睡觉了。突然听到楼下咚咚咚用拐杖敲门的声音,爷爷奶奶急忙穿上衣服下楼,我也跟了下去。只见太太脸色发白,嘴唇发紫,手不住地颤抖。爷爷奶奶见状,二话不说立即冒着大雨用三轮车把太太送往医院。经医生诊治后,挂了盐水,又把她接了回来。这样折腾了一个晚上,太太的病情终于稳定了。望着太太平静的睡脸,爷爷奶奶那提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现在,太太虽然已经去世了,但是爷爷奶奶照顾太太的情景却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人们都说:要尊敬老人孝敬长辈,这样美好的心声大家都能听到吗?都能做到吗?俗话说得好: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去尊重孝敬老人吧!
❸ 有关古人为了诚信而死的故事
很重情义,但不必这样迂腐,虽然隔的远,尽量快赶就是了,等到州森孝了见面解释一下,生命诚可贵,哪里应该为这样一件事就春衫舍弃呢,那救人册稿的人也白救了他一条性命。
❹ 重阳节的民间故事
重阳 节是中国传统的四大祭祖 节日 ,那你知道重阳节的民间 故事 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重阳节的 民间故事 ,欢迎大家阅读。
重阳节的民间故事 篇【1】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 登山 ,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
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的民间故事 篇【2】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民间 传统节日 重阳节。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 三国 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是我国农民喜庆丰收的一个节日。农历九月,正是金色秋收季节,加之“九” 与“久”谐音,“久久”又有“宜于长久”、“年年丰收”的意思,故于重九日有庆祝风俗。
重阳节的民间故事 篇【3】
重阳节的名称得来是因为,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则是双九,也就是重阳日。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有一个具有浓厚神话色彩的 传说 。
传说在公元前三世纪,那时有一个神通广大的人,名字叫费长房。他不仅能 呼风唤雨,还能遣神捉鬼。有一个叫桓景的青年知道后,很崇拜他,要拜他为师 。由于这个青年决心很大,费长房就收他为徒,教他学本领。
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这天,你们全家将有一个大灾难降临 ,你要提早作好准备。”桓景听了,十分惊慌,连忙跪下求师傅教给他躲避灾难的 办法 。费长房说: “九月九日这一天,你多做几个红色的布袋,里面放进茱萸,缠到胳膊上,再带 些用菊花浸泡的酒,携带全家老小到一个高坡上饮酒。这样,就可避开大祸。” 桓景认真地照师傅的办法去做了。到了九月九日这一天的清晨,桓景带着全 家来到附近的高坡上,平安地渡过了这一天。
晚上,桓景和家人一起回到家中一 看,大吃一惊,家里的牛羊鸡犬都死了。他们果真避过了一场灾难。从此,重 阳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相沿成习,流传了两千多年。
猜你感 兴趣 :
1.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2. 关于重阳节的神话故事
3. 重阳节传说故事
4. 关于重阳节的故事
5. 传统节日的民间故事
❺ 重阳节的故事
重阳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时在阴历九月九日。按照中国古代关于数字的二元分类,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月九日的月份和日期都为阳数,所以称为“重阳”,也称“重九”。
那么你们知道有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吗?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看看。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关于重阳节的故事了,小伙伴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呢?在评论区里告诉我吧。
❻ 重阳节的故事和传说简短
重阳节的美好寓意主要是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两方面。古时候人们认为九九重阳是非常吉祥的日子,民间在重阳节期间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插茱萸、拜神祭祖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的含义,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相传东汉汝南县境内有个瘟魔,每逢九月初九都会出来作恶。瘟魔夺去了恒景的父母,于是他决心防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找到了一位法力高强的仙长。他拜师练功,终于学成降妖剑术。
恒景回到家乡,按照仙长的嘱咐,在九月初九这天,发给每位乡亲一片茱萸和一盅菊花酒,并带着乡亲到山上避险。当瘟魔出现时,突然闻到茱萸和菊花酒的味道,便不敢前进。恒景此时手持宝剑,斩杀了瘟魔自此,每逢重阳,插茱萸、饮菊花酒成为重阳节的风俗。
而在民俗观念中,九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所以农历九月九日又被定为敬老节。2006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大致有三种说法。
1、据《续齐谐记》记述:汉代桓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年。一天,费大师对徒弟讲,九月九日那天应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听从师言幸免于难,而未及撤离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灾难,相沿成习。
2、源于汉代的道学。道家奉为经典的《易经》中,把奇数视为阳数,偶数视为阴数,阳数中“九”又被视为“极阳”,九月九日是两个“极阳”相遇,所以称作“重阳”。阳又表示钢,重阳是“二钢相逢”而相克,所以被视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为了“解厄”,重阳习俗由此而来。
3、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景公。九月初九的这天他带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气爽,心旷神怡,于是认定是个吉日。以后,每年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后人仿之,形成习俗。
但这3种说法究竟哪种正确,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们尚无定论。
我国重阳节的风俗有很多,在有些地方选择登高,也就是登山或者登高塔。有些地方还选择吃重阳糕,也就是一些糕点。有的还会跟亲朋好友一起赏菊花、饮菊花酒。或者是插茱萸、簪菊花,总之各地的风俗不一样。
在中国古代很重视我国的传统节日,因为每个节日都有它的意义所在,或者是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为了纪念那个日子。
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搅拌,加红板糖,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
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星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❼ 关于重阳节的故事有哪些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那么关于重阳节的故事你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关于重阳节的故事有哪些
重阳节的故事(一):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 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重阳节的传说故事(5篇)作文。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 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 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向流传到今。
重阳节的故事(二): 重阳桀石,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为重阳。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既适应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要求,又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和现代实际需求巧妙的结合,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覌具有重要好处。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有赏菊、登高、出游、吃糕、插朱萸&等敬老的习俗。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异彩纷呈,那里仅将恒景登高避瘟故事简介如下: 相传在东汉的时候,汝河里来了一个瘟魔。只要它在河里一打滚儿汝河沿岸的村庄就会闹瘟疫。瘟疫流传,天天有人丧命,家家都有病人,弄得民不聊生。汝河村里有位道行高尚的读书人,名叫恒景,家庭善结四邻,是出名的慈善人家。这一年瘟魔发难,恒景的父亲也被深上瘟疫,一病不起。为了救父亲,恒景按照乡亲习俗,扎一只风筝放晦气。风筝刚放起来,不料被一阵狂风卷上天去,回家再看父亲,己经奄奄一息。父亲对他说,我曾听说有一位死而复生的奇人,人称他为地仙,名叫费长房,是位易学大师,能降妖去灾。我期望你诚心敬意拜他为师,学好本领,找到战胜瘟魔的方法,才能保一方平安。父亲说完后就闭上了眼睛,失去了性命。恒景也染上瘟疫,险些丧命。恒景病愈后,决心去找费长房学艺,治服瘟魔。 恒景辞别了妻子和父老乡亲,渡过了无数激流险滩,翻过了无数悬崖绝壁,最后在一个名叫滴水壶的地方找到了地仙费长房。费长房所住的地方是在瀑布后面的山洞里,恒景是跟着一只猴子才找到这个地方。费长房见他能找到自己十分吃惊,恒景说为了完成父亲遗命不怕千难万险也要找到师傅学习消灾救人之术。费长房为他孝行感动,见他态度诚恳,为民除害的意志竖决,就收他为徒。经过三年令一节的勤学苦练,恒景对易学有了新的体验。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在汝河闹事,你正要办好几件事,才能为父报仇,为民除害,止住瘟疫,还家乡太平。怎样降瘟魔?费长房说: 东边请来辟邪翁,西边请来延寿客, 全家登高尝蓬饵,你可趁机斩瘟魔。 经过多方请教,恒景明白了楚王染病吋,服了一位名叫朱萸的大臣送来的一味草药而痊愈,为此,楚王将此药命名为茱萸,以示表彰。当地人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就可有效防止瘟疫传染,因此称为辟邪翁。又经过多方打听,他明白了菊花又名长寿客,因为用菊花酒能够使人延年益寿。他回到汝河家乡告诉乡亲们要酿菊花酒、要插莱萸枝、要做重阳糕,。一切均准备好了,他让大家在九月九日举家上山,登高望远。 这时瘟魔又驾着雾霾而来,但是刺鼻的茱萸味让它睁不开眼,遍处的菊花酒香让它头晕脑胀,正当它不知所措时,恒景的桃木剑己刺入它的胸膛。瘟魔倒下了,化为一股旋风消失在旷野之中。 恒景和全家人从山上下来,发现家中栏中的鸡犬牛羊,全都暴死,方知由于登高而免去一难。以后留下了重阳桀石这一习俗,以互扔石块(内装五色豆之布包)象征驱赶瘟魔, 以喝菊花酒插菜萸为民俗事象,以尊老活动为节日文化主题。由于九与久同音,双九这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将此日定为老人节,具有深刻寓意。
重阳节的故事(三):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恒景访遍名山高土,最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在仙鹤指引下,仙长最后收留了恒景,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最后练出了一身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 恒景回到家乡,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
重阳节基本简介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4]。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重阳节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
❽ 重阳节的小故事
关于重阳节的小故事
你听过哪些关于重阳节的故事呢?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关于重阳节的小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关于重阳节的小故事:冤魂的祈求
晋代人干宝,是一位很有学识、文笔优美的史官。在他的《搜神记》一书里,有一段这样的故事:
淮南有一女丁氏,嫁给当地姓谢人家。谢家是一大富户。她的婆婆阴险毒辣,千方百计虐待丁氏。她总是被强迫着,一刻不停地干繁重的家务。哪怕是有一点点的不顺眼,就会遭到恶婆婆的拳打脚踢,百般折磨。丁氏最终忍受不住,在重阳节那天,含恨悬梁自尽。
该女生前受尽凌辱,死后冤魂不散。她的灵魂常常依附在巫祝(神汉神婆之类的)身上向人们祈求:“做人家的媳妇太辛苦了,没日没夜地干活。终年劳累不得休息。求求各位婆家,到了重阳节,让媳妇们休息一天吧。”
据说,丁氏的祈求,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后来,许多人家开始善待媳妇。江南人每逢重阳日,都让媳妇们休息,叫做“媳妇休息日”。这,也许就是今天三八节的萌芽吧。还有一些地方,每逢重阳,父母们要把嫁出去的女儿接回家吃花糕,顺便让女儿休息一下。到了明代,甚至将重阳节称为“女儿节”。
以死抗争,阴魂不散的丁氏,当之无愧地,应该是我国女权运动的先驱者了。因为她的贡献,后人为其立祠祭祀,称为“丁姑祠”。
关于重阳节的小故事:突发的大水
相传很早的时候,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脚下。一家老小任劳任怨,忠厚朴实,小日子过得挺红火。
一天,家人收工归来,路上碰到一个年老的云游道人。因为天快黑了,便把他带回家过夜。由于人多屋少,主人就在灶房里打了个地铺。自己和妻子儿女挤在草铺上睡下,却让老道睡在了正屋的炕上。
第二天天刚亮,庄户人叫醒妻子给道人做了一顿好吃的.,殷勤招待。又做了满满一袋白蒸馍,送给远行的老道。道人临走前,仔细地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和周围的环境,千叮咛万叮嘱地说:“到了九月九,全家高处走。切记切记!”
庄户主人感到很奇怪,心想:这老道会不会有毛病啊?但转念又一想,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全家人的性命要紧。到了九月九,还是到高处走一走吧。权当让家人看看风景,也是一件美事。
重阳节那天,庄户的主人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米酒,登山游玩。还没有等他们到达山顶,从半山腰处的山洞里,突然冒出一股大水直冲山下。一会儿功夫,位于他家的整条山沟都被淹没了。站在高处的这家人,眼见这一幕,全都吓傻了。这才明白,老道为什么让他们全家九月九登高了。
这事传开后,人们每逢九月九,便扶老携幼登高望远、上坟祭祖,以祈求平安。一年一度,相沿成俗,流传至今。
关于重阳节的小故事:三尺清锋斩妖魔
很久以前,有个后生叫桓景。他和父老乡亲们,守着一方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当地忽然流行起瘟疫来,人们不断地死于非命,情况十分危急。
有人告诉桓景,这是因为附近的河里,来了一个妖怪,经常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他又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神通广大,本领高强。桓景决定,前去拜师学艺。
他翻越了一座座大山,跨过了一道道河流,历尽千辛万苦。有一天,桓景看见面前站着一只雪白的鸽子,向他点头。桓景心想:这莫非是引路的和平鸽吗?
果然,鸽子飞一段距离,便停下来等他。就这样,他跟着白鸽,很快找到了费长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门口,恭恭敬敬地跪下,诚心诚意地请求:“求师傅大发慈悲,救救乡亲们!”他的善心和诚意感动了仙人。随着大门的启开,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笑眯眯的说:“弟子为民除害,为师自当助一臂之力。”
费长房先送他一把青龙斩妖剑,又教了他剑法。等桓景学有所成,师傅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日,是降妖除魔的好日子。你赶紧回乡灭掉妖怪,解救百姓。为师另给你茱萸叶一包,菊花酒一瓶,到时让乡亲们登高避祸。”说完,师傅用手一招,飞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了家乡。
桓景回到家,紧锣密鼓地筹备有关事项。到了重阳那天,他就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高山。桓景把师傅给的茱萸叶子分给众人,让瘟魔不敢近前;又拿出菊花酒,每人喝了一口,可以百毒不侵。一切安排妥当后,他手提青龙降妖剑,来到住着妖怪的那条河边,准备斩杀瘟魔。
不一会儿,河面上波涛翻滚,狂风怒吼。妖怪探出头来,看见山上的人群,便飞身跃起,直扑众人,却被仙酒及茱萸的气味吓得不敢上前。它一回头,迎面碰上宝剑出鞘的桓景。正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一人一妖,直斗的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大战了三百多回合,瘟魔不敌,转身就跑。桓景“嗖”的一声射出了宝剑,把瘟魔死死地钉在了地上。
从此,这一方土地上的百姓们,再也不受瘟魔的侵袭了。
;❾ 重阳节的故事
关于重阳节的故事50字
中国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快到了,我们来了解一下重阳节的传说吧。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关于重阳节的故事50字,欢迎阅读。
关于重阳节的故事50字一
东汉时期,汝河村民受尽瘟魔的蹂躏,一一丧命。青年恒景的父母也因瘟疫而死,自己也差点丧命。
恒景病愈后四处访师寻道,终于找到一位法力无边的仙长。
仙长赠与他降妖宝剑,恒景日夜修炼,终成大器。在仙长的指引下,恒景九月九回到家乡,把乡亲领到山上,成功斩杀温魔。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关于重阳节的'故事50字二
重阳节的名称得来是因为,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则是双九,也就是重阳日。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有一个具有浓厚神话色彩的传说。
传说在公元前三世纪,那时有一个神通广大的人,名字叫费长房。他不仅能 呼风唤雨,还能遣神捉鬼。有一个叫桓景的青年知道后,很崇拜他,要拜他为师 。由于这个青年决心很大,费长房就收他为徒,教他学本领。
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这天,你们全家将有一个大灾难降临 ,你要提早作好准备。”桓景听了,十分惊慌,连忙跪下求师傅教给他躲避灾难的办法。费长房说: “九月九日这一天,你多做几个红色的布袋,里面放进茱萸,缠到胳膊上,再带 些用菊花浸泡的酒,携带全家老小到一个高坡上饮酒。这样,就可避开大祸。” 桓景认真地照师傅的办法去做了。到了九月九日这一天的清晨,桓景带着全 家来到附近的高坡上,平安地渡过了这一天。
晚上,桓景和家人一起回到家中一 看,大吃一惊,家里的牛羊鸡犬都死了。他们果真避过了一场灾难。从此,重 阳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相沿成习,流传了两千多年。
关于重阳节的故事50字 三
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灾之意。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重阳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九九重阳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被后人广泛流传,现在在中国
几乎是全部人家都会庆祝重阳节,登高、探亲、赏菊,是一种民俗的享受。
希望这种传统的节日能够永远的流传下去!
关于重阳节的故事50字四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重阳节。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是我国农民喜庆丰收的一个节日。农历九月,正是金色秋收季节,加之“九” 与“久”谐音,“久久”又有“宜于长久”、“年年丰收”的意思,故于重九日有庆祝风俗。
❿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精」
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精」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重阳文化作为我国民俗文化的瑰宝,其内涵丰富而博大精深。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欢迎阅读。
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一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子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他就决定前去拜访。
谁知他翻越了千山万水,还是找不到仙人的纵迹。有一天,他忽炙看见面前站着一只雪白的鸽子不断地向他点头,桓景走近前一看,鸽子忽然飞了两三丈远,落地后又不断地向桓景点头。就这样,桓景跟着白鸽,终于找到了费长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门口,恭恭敬敬的跪了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大门忽然开了,一个白发老人笑眯眯的对他说:“弟子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进院吧”。
费长房就给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让他练习降妖的法门。有一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说完,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乡,就把费长房的话向大伙儿说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就带着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分给每人一片,让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不一会儿,汝河里狂风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来。忽然抬头看见人群都在山上欢聚,它便冲至山下,却被酒气及茱萸的香味吓得不敢上前。一回头,又看见桓景抽出宝剑,和瘟魔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斗他不过,转身就跑。桓景“嗖”的一声射出了宝剑,宝剑闪着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钉死在地上。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人们就把九月九日登高避祸的习俗,一代代的传到现在。
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二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又因为在我国古代,六为阴数,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士大夫,还多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很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种。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重阳节除了佩带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放纸鹞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相传公输般(鲁班)“削竹为鹤,成而飞之”,“作木鸢以窥宋城”。这里的“竹鹊”“木鸢”,就是代风筝的雏型。不过,当时没有纸,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笔记中说“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其声悲怨,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这里所说的汉代风筝,也只不过是牛皮制的风筝。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始有纸制风筝,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的称谓。“风筝”之名的出现,据记是出现在五代,《询刍录》记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俗呼风筝。”唐以后,风筝盛行,并定清明节为风筝节,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了。从这以后,风筝的形状已不局限于鹊、鸢、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风筝制作已成为一种十分精湛的手工艺术。
惠州民间的纸鹞,已非本来面目,多为四方平面,带一尾巴,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似,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在惠州民间,风疹制作极为简单,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
除此外,其他形状的纸鹞也偶而有之。
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登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壮观。
按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其来由无从考究。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