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河北诗社重阳节七

河北诗社重阳节七

发布时间:2023-03-17 17:36:42

⑴ 有关重阳节的习俗、故事、古诗、传说、来历。急!!!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 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 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⑵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 陈)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沉醉东风 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⑶ 2019-09-09

诗词作品赏析二则



《立冬遣怀》赏析

空无居士

        北方的风先生近作《七律.立冬遣怀》,无论思想境界还是艺术造诣方面,都是难得佳作。为了便于赏析,全诗抄录如下:

              立  冬  遣  怀

                北方的风

重阳才去又临冬,年至古稀枫叶浓。

昔日曾怜端砚墨,今朝痴爱小园松。

炎凉世界卢生梦,冷暖人间暮色彤。

造化无私酬宿老,银装素裹赋骧龙。

      这首七言律诗,真可谓情景交融,事理圆通,心声蕴藉,神韵性灵。我们就来逐联赏析。

      首联出句:“重阳才去又临冬,”交代了时令节候,重阳节也就是老年节刚刚过去,立冬节又到了,马上就开始进入冬天了。多少年老诗人写这个主题,总是悲秋更惧冬,常常流露出颓唐靡废的情绪,多多的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叹。微信老友群聊时,一些什么“人生哲理”呀!“好好活着真言”呀!“追求长寿秘诀”呀!东拼西凑的顺口溜,真是目不暇接。可是,北方的风先生这首诗中,却丝毫找不到那种人云亦云的嗟叹情绪,读后给人以振奋之感。首联对句:“年至古稀枫叶彤。”正是位于较高的人生视角,乐观明朗地表达人生态度,希冀老有所为。谚语“十月里有小阳春”,枫叶色韵更浓,霜叶红于二月花嘛!首联,作为律诗的内容结构“起、承、转、合”的起始,就用时令节候与诗人自身年岁及自然景物,含蓄地表达心态及人生观价值观,把这次限韵诗,必用的韵字“浓”发挥得淋漓尽致,赋予了无穷的意味,简直是不用都不行,更能体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字功底与娴熟的创作技巧。

        颔联,作为律诗的思想内容承接部分,有多种方法与技巧。可以“直接”、“转接”、“倒插”、“旁引”等多种手法,但一定要与首联起始吟咏内容紧紧相关,并起到主题深入发展的作用。本诗作者用“昔日”、“今朝”,从时空的纵向扩展,又用“曾怜”与“痴爱”进行回忆与抒发当下,情感始终没有变。只不过年轻时注重刻苦读书勤奋写作,而如今已年逾古稀体弱多病,动笔虽然不如过去勤,但是人生阅历更加丰富,创作经验更加老道,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情感更加浓重。由“端砚墨”写作雅兴,到“小园松”品格修养,正可谓德高望重造诣精深且多才多艺的诗坛领袖纯真写照。最让人佩服的“怜”燃答轮与“爱”两字虽然同义,且位于重要音节上,但作者却分别用了“曾”、“痴”做修饰,时空迥异,在此联的皮信对仗中并无“合掌”之感,实乃技巧与功夫所致。

        颈联在律诗中大多都是转折作用,使主题内容作横向扩展,意境空间更加广阔。有些诗友作品思想内容真不错,文字功夫也不欠,起、承、衔接也紧凑,就是转不出去,并且语言缺乏跳跃性,显得格局狭小,只是一条线,形成不了面,更谈不上立体空间。更有甚者,写鸡就说鸡,写鸭就说鸭,使人有足不出院,老死家中的感觉。赋、比、兴三种手法只用赋,不善用比兴,实难入诗道。古代封建社会的闺阁千金,碍于封建礼教仪规,还会用“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来传情呢(哈哈哈哈)!这还是表面的现象,诗能到这样的含蓄境地,就相当优秀了,可是宋代的高僧就是用这两句艳诗使其弟子开悟,“认得声”,那更可谓吟诗入道了,是更高的妙用了。本诗作者的            颈联,一下子跳跃到了“炎凉世界”与“冷暖人间”,真是意境开阔,并且感觉自然连贯。这里并不象有些作品,一谈到“炎凉”“冷暖”就看破红尘而悲观厌世,而用“卢生梦”也就是黄粱梦的典故,充分认识到世界如梦如幻,人生如寄如客,把功名利禄视若烟云。但作者所采取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暮色彤”,表达出作者忘我无私、乐于奉献的高尚人生观与价值观。由于诗作者极强烈的真、善、美思想意识游于笔端,并且用“卢生梦”与“暮色彤”的半句宽对,把颈联出句与对句句首的“炎凉”与“冷暖”举晌合掌嫌疑感消失得无影无踪。并且利用这两个近义词,已在字位上自然形成了反对的特点,更加开阔和深化了诗的意境。

        北方的风先生已经七十四岁高龄,还患有多种老年疾病,却一心投入到我县的文化事业,为诗社培养新人呕心沥血,为京剧票友联谊会奔走南北。见其诗而知其人,我们常常被他的精神和人格所感动和鼓舞。这首七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工整,节奏鲜明,旋律跌宕回转,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化腐朽为神奇,令人没有理由不叹服。

        尾联是收尾,一定要与主题相合。出句紧紧连接颈联,“炎凉世界”与“冷暖人生”只是多数人的一种主观认识而已。作者明确吟出了大自然的造化是无私的,不偏不倚的,充分映射出诗作者唯物主义世界观与豁达胸怀。“酬宿老”是一句感恩情调的乐观主义歌咏,意境颇深,妙极了,自然回到了原来主题,与“浓”“彤”物象相照应,老有可为,老友可乐,老有奉献。“银装素裹”,是北国冬季风光特色,多么净洁无瑕,多么空旷澹远的境界啊?冰雪世界,却不着“雪”字,正可谓意在言外之妙用。“赋”,写作嘛!诗人的天性嘛!“骧龙”,骧,马昂首奔跑的姿态,龙,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字面意义不难理解。这里是诗人喻以振兴家乡文化事业的理想和目标,言已尽而意无穷。骧龙,就是龙马精神,不但意义明确,造词也不生涩,且很顺畅。古人常常把龙与马联系在一起,其根源要追溯到《周易》,乾卦是易之首,是易之蕴,是整个周易的关键。乾卦代表“天”,其爻用龙作比喻,“说卦传”中又有“乾为马”的文字,都是比喻。而网络上有些诗作生搬硬套,东拉西拽,词不达意,生吞活剥,罗列物象,令人费解,不知所云。还有的满篇标语口号,堆积文字,直白浅陋,并无多少艺术价值。这两类作者,若有机会读到北方的风先生作品,应当得到很好的感悟(也包括我)。

      另外,北方的风先生音乐造诣极深,京剧曲谱的视唱,不是任何懂一点音乐的人都能办到的,并且皮黄的各种板式腔调完全精通,对东北二人转也有相当的研究。难怪先生的诗词作品,读来朗朗上口,极有音乐感,这都是我们要用相当的功夫来学习的。

      以上只是个人读后的一点点肤浅认识,又难免限于偏颇,为使先生雅作不被曲解,望诗友们斧正。

⑷ 重阳节的诗是什么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⑸ 重阳节的介绍

重阳节的介绍

每当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时节,我们又一次迎来了一个特殊的节日——重阳节。你对于重阳节的了解有多少呢?以下是我搜索整理的关于重阳节的介绍,欢迎查看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关于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日期

重阳节是几月几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的由来

据有关资料记载,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在《远游》诗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但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重阳节;三国时期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则明确写出了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到了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这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到了唐代,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全国上下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除了登高、插茱萸、簪菊花等习俗外,中国各地还有很多饶有兴趣的风俗。

陕北在重阳节白天是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麦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五成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灯火,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人们都会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头上,以之辟邪。

在山东北部,人们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

在浙江,绍兴人在重阳节这一天互相拜访。桐庐人备猪羊以祭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包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在江苏,南京人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常州人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人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在河北香河,重阳节这天,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相互送礼,称为“追节”。有的地方儿童于重阳节放纸鸢为戏。有的地方境内无山,民众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在湖北,重阳节这天要酿酒,传说此日所酿之酒最为清冽,且久藏不坏。

民俗专家表示,种种趣味盎然的重阳习俗,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情感,也给我国的民间节日增添了丰富多样的色彩。

重阳节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毕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重阳节放假安排

重阳节不属于我国放假节日之内。

重阳节祝福短信

1、重阳将来到,快乐步步高。人间重晚晴,殷殷寸草心。霜叶红胜花,岁岁好年华。莫道桑榆晚,幸福金不换。愿你重阳享安康,吉祥伴身旁。

2、秋来天气渐转凉,不知不觉近重阳,温馨问候情意长,真诚关怀存心房,秋菊艳艳多欣赏,秋雨潇潇添衣裳,秋风送去我祝福,幸福永伴你身旁!预祝重阳踏秋快乐!

3、九九重阳将到,登一登高山,心情舒畅,健康久久;望一望远方,惬意逍遥,开心久久;插一插茱萸,驱邪避凶,好运久久;赏一赏菊花,眼界大开,愉悦久久;发一发祝福,情谊绵绵,幸福久久。预祝你重阳开怀,幸福永久!

4、远也好,近也好,只要牵挂就好;平淡也好,富贵也好,只要健康就好;霜降也好,重阳也好,只要问候就好;电话也好,信息也好,随着我的祝福,你幸福就好。

5、家里的老人好“九”不见,我心里“九九”想念,问候直上“九”霄,祝福依然“九”远,费了“九”牛之力,凑足“九”个“九”。在重阳佳节即将到来之际,预祝天下老人重阳节快乐,幸福长“九”。

6、凋零的不是那季节,而是花朵;成熟的不是那果实,而是岁月;南飞的不是那大雁,而是心情;牵挂的不是那日子,而是朋友。重阳节,气候变,请注意健康!

7、圣旨到:今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凡头衔带“老”的人,必须互相问候,如:老公老婆、老哥老弟、老姐老妹、老爸老妈、老板老大、老友老伴……钦此!

8、再美的日子,没人关怀就是遗憾,也许祝福只是一种形式,却能给我们带来温馨——所以我们都不吝啬寄给彼此关心,一样的日子,一样的牵挂,祝重阳愉快!

9、秋天注定是一个思念的季节,恰逢重阳节的到来,思念变作了双份。窗前的落叶风干了记忆,愿秋雁将我无限的祝福寄托,祝你重阳节快乐,愿幸福的阳光洒遍你生命的每个角落!

10、喝了一杯重阳酒,许了一个小心愿,愿你幸福‘酒酒’,吃了一口重阳糕,送了一个小祝愿,愿你生活步步‘糕’,插了一枝小茱萸,发了一个小宿愿,愿你快乐有‘萸’,重阳节,愿你吉祥如意。

;

⑹ 九月九日重阳节.在这一天里人们有登高,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习惯是什么应什

插茱萸,登高,吃年糕。

⑺ 重阳节诗社叫什么

相忘诗社。在重庆节诗社成为相忘诗社,相或梁忘诗社是一个以相生、相爱、相知、相契、相忘为宗旨,以易读、易懂圆仿、易记为创作理念,以顺心、成言、达境、瞬才、感灵为创作原则,并以逍遥自由橘团纤、相忘于江湖为精神向导,和以发扬尚古之风、创作易懂之诗为目的的大众的非专业性诗歌原创与交流组织。

⑻ 北方人过重阳节的风俗是什么

1、河北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是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2、山东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伍团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3、陕西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4、重阳节,江苏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腔启橘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5、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6、浙江绍兴重阳节互相拜访,旁空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庐县九月初九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古代江浙一带,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⑼ 重阳节是什么节日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中收录,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阅读全文

与河北诗社重阳节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老人家脚肿黑 浏览:480
四川退休工人2016年涨工资方案 浏览:881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顺 浏览:802
北京养老每月领多少钱 浏览:482
长寿至万州动车时刻表 浏览:79
民营企业女性退休年龄 浏览:965
酒泉市驾驶证体检在哪里办理 浏览:124
老人夜起大便三四次是怎么回事 浏览:792
太原市当兵在哪个医院体检 浏览:287
父母去世家里的房屋和土地怎么办 浏览:668
早安问候老人家 浏览:972
退休没有单位怎么办理退休年龄 浏览:419
重庆到长寿的路有多少公里 浏览:505
藕怎么做养生 浏览:74
上海退休工资调整方案 浏览:709
孝敬长辈刷碗 浏览:381
读孝敬父母有感600字 浏览:347
幼儿园孝敬父母长辈礼仪教案 浏览:619
昌平沙河敬老院 浏览:116
73岁老人脊椎骨薄怎么办 浏览: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