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胡适:父母于子无恩
《胡适:父母于子无恩》
这是【意安安废影旧文】的第19篇文章
1.自古忠孝难两全
适逢又有一大拨青少年攒着拳头,紧闭双眼,狂奔着流向社会的大海洋,可是在高歌“敢问路在何方”的同时,细腻的小心脏里也嘹亮地响起了耳熟能详的《论语》教诲:父母在,不远游。
于是 你便有了麻花式的健硕纠结:都说小年轻志在四方,二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什么毛线都没有成就就要回老家去蹲着吗?要是不回去老爸老妈在家就成了四方盒电视的公益广告里面的“空巢老人”怎么办? 爸妈为你操劳了半辈子,一旦他们坚持要你回去“务实安分”地生活,你是要杀死你对这个世界还懵懂年幼的求知欲和狂妄沸腾的漂浮梦想,还是要杀死你对这个世界还懵懂年幼的求知欲和狂妄沸腾的漂浮梦想呢?
问题一旦出现,你好像完全没有选择? 自古忠孝难两全。不回去就是不孝,回去就不能再忠于自己的内心。 这是似乎是一个永远博弈不出结果的“伦理难题”。所以要么,你选择彻底妥协,要么,你选择拖延逃避。总之,你找不出真正对症下药的良方。
除了“你回去还是留外“,还有”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小孩”这些个问题, 只要父母持否定态度明确表态,从小被教育“百善孝为先”的你,是不是都要为难得分分钟哭出来呢?
2.父母于子无恩
一个出生于距今124年的中国“自由主义”先驱胡适就在和友人的书信中明确表达过:父母于子无恩。他认为父母在没有征求孩子意愿的情况下,或是有意或是无意地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首先,可能是带孩子来世间受苦,其次,如果孩子长大有种种陋习,对社会造成危害,那么生为父母也会对社会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所以他主张,要教他养他,但是绝不居功,绝不市恩。 孩子将来如何待他,那是他自己的事,胡适身为他儿子的老爹,这些却通通都是不管的。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来这世界上进行自我实现的。 父母不应该以“爱”为名绑架孩子的思维,影响孩子的选择和生活方式;而子女不应该以“孝”为名,或是懦弱地主动妥协,或是被动的抑郁求和。
无论是哪种,都是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因为就短浅的眼光而言,当前的妥协似乎是最安全的选择,不用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折腾,去成全自己可能成也可能不成的所谓理想。只要往自己的心里退一步,就不用冒着背弃主流的风险去投资一项“看上去很悬“的方案,正确答案似乎呼之欲出,无需多言。但是! 代价就是此后多年,你将永远隐忍着自己蠢蠢欲动的欲望,左手叠加右手地按耐住胸膛左侧的勃勃野心,记着是自己”自愿吻别心上人,糊涂换来一生泪印,何故,原是痛苦伤心。“ (陈百强《等》)
而如果因为父母的外力,我又想起来胡适在这其中说道的一句话。他说, 我要我的儿子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他做我的孝顺儿子。
何谓之“堂堂”,我想大概脱不了“坦然、磊落”的意思。 对自己坦然、磊落,就是要对自己的意愿正常表达,努力实现,而不是倒帮助着外力自行扭曲;对外面的世界坦然、磊落,就是一旦有机会有能耐,我们就要做一些格局大一点的事儿,不只是为了自身吃喝拉撒,荣华富贵操劳本生,而是要想办法为人类社会,为这个世界做点好事。 那么这些,归根结底其实都是你自己的事。除非你就是立志于做个杀人放火的反社会人士,那么就请警察叔叔把你抱走,要不这些都是你自己的生活规划,你的人生选择,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来指手画脚,就是你的老爸老妈也不行。
涉及自己的人生原则大问题,不妥协不退让,不要再心理层面就首先觉得自己理亏,自己不孝,这点尤为重要。但是细节的具体情况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胡适也说,那么既是“堂堂”的人儿,自不会打爹骂娘,对自己的爹娘毫无感情。 凡是还有点人性的,怎会对自己的爹娘没有感情,如果不是害怕伤害了自己的爹娘,小年轻又有什么为难之处呢?大可肥着胆儿去做不就是了吗?这一大篇的文章也自然无从谈起。 所以这就要考验我们作为儿女的机智能耐咯。
最后,用罗胖说的一段让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的话来结束这篇又臭又长的文章呗。
作为我们这一代,我们有这样的历史使命。我们既要坚定地用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善意去抵挡我们的父母对于我们决定的干涉。而对于下一代,我们又要放过我们的孩子,让他们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
哦,对了。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方的意思是原由,道理。
B. 胡思杜的生平
胡适1917年在安徽与江冬秀完婚,两年后长子出生,取名“祖望”(又名“思祖”)是为了纪念胡适的母亲冯顺弟。又一年,女儿素斐出生(有说为纪念昔日恋人陈衡哲,陈昵称莎菲),翌年,幼子思杜,出生在1921年12月17日,这天正好也是胡适的生日,取名“思杜”是为了表示对恩师美国哲学家杜威的感激之情。
胡适为国家奔忙,长子思祖经常跟在身边,幼子思杜经常跟在江冬秀身边,但是一般父母都喜爱最小的孩子,胡适也一样。在保存下来的胡适给胡思杜的信中就有许多父爱的语言,而且几乎每封信都有他催促儿子给自己写信的内容。
胡适“看见小三走路有点摇头摆耳的神气”,于是赶紧嘱咐妻子“叫他自己留心,不要养成这种不好看的样子”,又让她多给孩子钱,“买书的钱,是值得花的”。但他不是溺爱,他是为了儿子的全面发展:
不要单读旧书,英文要用功读;我盼望你好好的用功,也许我能接你出来上学。要用功学英文。要保重身体;你是有心学社会科学的,我看国外的大学在社会科学方面未必比清华、北大好。所以我劝你今年夏天早早去昆明,跟着舅舅(即数学家江泽涵)预备考清华、北大…… 但思杜并没有去西南联大,后来他也到美国读书了。思祖在美国读书,这时弟弟也想来,作为父亲的胡适当仁不让地为他们做牛马,“大儿子现在进了大学,每年要一千二百美金。我明年要是走了,我就得想法子去到什么用金子的地方,教一年书,替大儿子挣两年学费”。此外就是尽量减少开支,让思杜去了生活水平较低的美国中部。
胡思杜少年时候患有肺病,时读时辍,所以胡适专门请家教辅导两兄弟,其中有一个家庭教师,就是胡适的弟子,后来成为著名历史学家的罗尔纲。
罗尔纲当过小学教师,对付小孩子有一手,把两兄弟管教得服服帖帖的,其它老师教不了多久就要走人,罗尔纲一直教了五年,所以他对胡家也比较了解。在罗尔纲晚年著的《胡适琐记》中,有一章提到了胡思杜,说他从小就有进步思想,比较爱国热爱鲁迅等等,这是他在有意替胡思杜澄冤,有政治上的企图。当时的胡思杜只是小孩子,不可能有这么丰富的想法,他的举动应该归因于他生性比较活泼。胡思杜的堂兄胡恒立回忆他少年时,说他脸圆圆的,异常的活泼搞怪,常常妙语如珠,是大家的开心果。
胡思杜不怎么好读书,“善交朋友,好玩乐。”抗战开始后,胡适赴美任驻美大使,1939年胡祖望赴美到胡适母校康乃尔大学就读。胡思杜则随母亲避难上海,胡适委托一位竹姓朋友照看他,1940年11月9日,这位竹姓朋友写信给胡适:“小二在此读书,无甚进境,且恐沾染上海青年恶习,请兄赶快注意。”
胡适青年时在上海堕落过一段时期,他怕幼子蹈他复辙,于是在1941年5月安排思杜赴美,进教会学校海勿浮学院就读。胡思杜在美国一直呆到1948年夏,他回国的原因据罗尔纲说是在美国染上了吃喝的恶习,被学校驱逐。胡适当时对这个儿子有一点恼火,所以胡思杜回国后,胡适的许多朋友替他介绍工作,都被胡适以不可胜任为理由而拒绝。后来胡适安排他到北大图书馆工作,里面也含有要他多读书长学问的用意。
胡适的家庭教育是相当开放的。“你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这“堂堂正正”除了人格独立,就是他从美国学来的个性主义,包括生活、思想、择业等等的完全自主。于是,择业,思祖学了航空机械,思杜学了社会科学,胡适都没有干预。
在这样的家庭成长,胡适的两个儿子从小懂得礼节,生活俭朴。罗尔纲先生曾是胡思杜的家教,在他眼里,思杜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少年:论举止行为,对老保姆杨妈、在他家做杂役的小二,亲如家人,一点也没有阔少的架子;论天资,两天能看完《水浒传》,又唱得一口郝寿臣的好戏;论思想觉悟,小小年纪就“高喊打倒帝国主义口号”,“是非分明”。
胡思杜于抗战胜利后返国,据说是被美国驱逐回来的。傅斯年后来读了胡思杜批判父亲的文章,气愤之余发表声明说他:“因失学之故,养成不读书的习惯,对于求学一事无任何兴趣,且心理上亦不无影响。然其为人,据我所知,尚属天性醇厚。后来适之先生在美期间,彼曾赴美就学,连续两个大学,均未毕业,并于适之先生回国后染上吃喝之习惯,遂于1948年夏由在美朋友送其回国。” 且说回国后,胡思杜被父亲安排在北平图书馆工作,那是读书的地方,他果然埋头读书。又过了些年,北大校长胡适随国民党出逃,也是他走得太匆忙,把思杜留下了(一说思杜坚持不走,要留下来迎接解放)。
1948年12月,北京已被解放军包围,国民党开展“抢救运动”,用飞机空运出陷在北京的专家学者。胡适作为国际名人知名学者,排在被“抢救”的第一批。但是胡思杜不愿意随父母南行,具体原因不明,他说:“我又没有做什么有害共产党的事,他们不会把我怎么样。”胡适夫妇没法,留下一箱细软,乘傅作义安排的飞机飞南京,后赴美国,1958年定居台湾。直至老死,没能再见上幼子一面。 北京解放后,胡思杜到华北革命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政治部学习。胡适当时被称为“资产阶级唯心论的代表”,“国民党的忠实走狗”,作为胡适的儿子,胡思杜背负着与生俱来的罪孽。但他急切的想要融入新的社会,想要被新的政权肯定。于是他主动上交了胡适留下的一箱财物,并顺应要求,努力“改造”自已的思想,表现十分积极。他写了一份思想报告《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叛》,表示与胡适划清界线,这一举动得到了上层的赞赏,使他得以在毕业后能够到唐山铁道学院“马列部”教历史。
胡思杜的文章说:胡适“对反动派的赤胆忠心终于挽救不了人民公敌的颓运,全国胜利来临时他离开了北京,离开了中国,做了‘白华’,他还盛赞‘白俄居留异土精神之可佩’”。“从阶级分析上”看,胡适是 “反动阶级的忠臣、人民的敌人,在政治上他是没有什么进步性的”,并开列了这位“战犯”的种种罪状,如“出卖人民利益,助肥四大家族”、“和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利益密切的结合”、“甘心为美国服务”等。自然,胡适也不相信这是儿子的真心话,他只是平静地将剪报贴进日记中。胡适批注道:“小儿此文是奉命发表的”。
1951年11月胡思杜的文章在《中国青年》等刊物上转载,以此为契机,大陆方面兴起了第一轮胡适批判高潮。其间许多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如汤用彤、金岳霖、马大猷、朱光潜、梁思成等等,都写了思想反省,表明立场。
1954年,两个“小人物”批判红学权威俞平伯,因为俞平伯是胡适的弟子。到11月份风潮又向胡适卷来,当时文艺界的两个旗手周扬和郭沫若,秉承旨意,号召发动“马列共产主义思想与资产阶级唯心论思想的斗争。”打倒“中国共产主义与马列主义思想的最早的,最坚决的,不可调和的敌人”“当代孔子”胡适。
胡思杜以为与胡适划清界线,就可以摆脱父亲的阴影,无所扯绊的投入新社会去了。他显然低估了胡适影响力,也低估了新政府的决心。新政府认为他是有罪的,那么这个罪至死方休。
这场批判风潮持续了十个月,范围广力度大,彻底的把胡适批透了,以至于“胡适话题”变得不新鲜,在文革里人们也懒得抓这根辫子。胡思杜是“汉奸”“走狗”“卖国贼”的儿子,压力可知。
胡思杜生命最后几年唯一的亲人是他远房堂兄胡思孟,其他亲戚如堂兄胡恒立,舅父江泽涵等,身份都是党员干部。胡思杜怕连累他们,不常往来,而胡思孟是个工人,目不识丁,没什么好怕的(胡思孟在文革中被打为“黑帮分子”)。
因为成分不好,胡思杜一直没交上女朋友,三十好几的人单身度日,他一直努力工作,尽量乐观,以为会得到新社会的容纳,但却一直是二等公民。 他一直想入共产党,到了1957年,中共号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他认为贡献的机会来了,就积极主动的给他所在的院部领导提了关于教学改革的建议。没想到这只是“引蛇出洞”,一昔风去突变,他被打成了“右派”。他终于承受不了打击,在1957年9月21日,这一天夜晚,绝望中他上吊自杀了。
留下一封遗书给胡思孟,满纸辛酸:“现在我没有亲人了,也只有你了。你来了我一定不在了,找我的一个同事,他会告诉你我的一些情况。你是我最亲的人了,现在我已经死了,你不要难过。你能吃苦,耐劳。我留下的六百多元钱,公债券二百多元,你的孩子若能上学的话,供给他们上大学。一个手表也给你,留个纪念。希望你们努力工作,你的孩子们好好学习,为社会主义立点功。”(引胡思孟口述)
胡思孟赶到他所在单位的时候,看见大院墙上贴满了大字报,有批他的,也有批胡适的。胡思孟把胡思杜埋在郊外空地上,立了个小木牌,如今已经找不到了。
他遗有一封遗书,是给堂兄的,上面写有“工作,好好学习,为社会主义立点功”等,看来是嘱咐其堂兄的。那年他不过36岁,而且还是单身。
1958年3月,胡适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参加“东方学术座谈会”,他从“泛亚社”香港来电获悉:思杜已被革除副教授一职下放劳动。5月,当胡适正在台湾作完关于五四的广播时,在5月4日这一天,也是从“泛亚社”香港来电传出思杜“去年八月自缢身死”的消息。
对此,胡适将信将疑;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台北因心脏病遽死。
胡适、江冬秀至死也都不愿相信思杜已死,在胡适的葬礼上,江冬秀问思祖:“思杜儿也知道你父亲的死讯吗?”思祖想了想,对母亲说:“他已先于父亲离世了。”江冬秀大吃一惊,问思祖消息出处,思祖答是从美国听中国内地来人讲的,他怕父母伤心,一直也没有报告给他们。江冬秀听到噩耗,昏了过去。
1980年11月,也就是胡思杜死后23年后,他被组织上重新审查,以错划为右派平反昭雪——一个时代的悲剧,应该结束了。
C. 胡适说,怎么对待孩子
胡适说,怎么对待孩子
五四先贤怎样对待孩子
红星照我去奋斗
又要到孩子们的节日了。记得胡适曾经说过,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怎样待女人,第三看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那么,胡适自己又是怎么看待孩子的呢。这得从1919年谈起,这一年,胡适的长子胡祖望出生。“升级”做父亲的胡适写了一首诗,题目直白得令人叫绝,就叫“我的儿子”。
而诗的内容比题目还要白。诗曰:“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但是你既来了,我不能不养你教你,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并不是我待你的恩谊。将来你长大时,这是我所期望于你: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做我的孝顺儿子。”虽然是诗,但话说得很清楚,父母并无恩于子女,养儿教儿只是尽义务,自然不应也不能期待子女有什么回报。这无疑是给了以父慈子孝为天理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一记当头棒喝。
不过,这些想法并非胡适首倡。汉代的王充早就说过,“夫妇合气,非当时欲得生子,情欲动而合,合而生子矣!”后来,还有人把话说得更绝,“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用现在的话来说,怀孕不过是情欲冲动的结果,母腹不过是孩子暂时寄居的容器,孩子出生就好比一件东西从容器中倒了出来,从此就不应与容器再有任何干系了。这位高调宣扬父母于子女无恩论的高人,就是那个据说三岁时就知道让梨的孔融,这是不是令有些道学君子大跌眼镜呢?一千多年后的胡适,其实只是发挥了王充、孔融的思想而已。
1919年,另一位五四大咖鲁迅也探讨了类似的问题。他在《今天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力挺王充、孔融。他说,社会代际更替乃自然现象,父母生儿育女不过是人类社会延续的“经手人”罢了,并无什么恩义可言。不过,鲁迅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否认父母对子女有恩,并不是主张子女和父母应如陌路之人。相反,他觉得,人们所谓的“恩”,实质是把子女作为个人私产,内里还是贪图回报的念头作怪。而只有摆脱了蒙着“恩”字面纱的利害考虑,才能回归到代际关系的真正本质,这就是源于天性之“爱”。又只有以“爱”重塑代际关系,方能正确地看待孩子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鲁迅是这样说的,“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以孩子为本位,就是要让孩子像一个人那样被对待,让他一个人那样去生活、去发展。而父母对待孩子,只应将天性之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之新人。
我们知道,鲁迅也好,胡适也罢,当他们做孩子时,深受传统家庭伦理之束缚,而且,两人均早年丧父,备尝孤儿寡母、寄人篱下的心酸和窘迫。但是,贤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不让后人复制自己的人生,在于身体力行地改变那些世人习以为常的错误观念。当胡适和鲁迅自己做父亲的时候,他们没有让孩子复制自己的成长经历,而是给孩子以充分的发展自由,去做一个独立的人。胡祖望10岁离开父母,到苏州去读书。胡适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你这么小小年纪,就离开家庭,你妈和我都很难过。但我们为你想,离开家庭是最好办法。第一使你操练独立的生活;第二使你操练合群的生活,第三使你自己感觉用功的必要。”在信中,胡适语重心长地讲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告诉孩子“志气要放在心里”,为人要谦和。他还唠唠叨叨地说,“不要买摊头上的食物”“不要喝生冷水”“不要贪凉”“有病赶快寻医生”等等,并说“这几条都是很重要的,千万不要忘记”,一片父爱,溢于言表。当孩子学习不用功,又沾染了一些坏习惯时,胡适有些失望和伤心,但他没有打骂孩子,而是反省自己“人道的义务”没有尽到,并告诫妻子,对儿子总是责怪,这是错的,应该以鼓励的态度对待孩子,引他们向上向善。
D. 作文《儿子》
嗨,大家好,我们第一次对话,请多关照。我是一个当父亲的,今年四十一岁了,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让我儿子的成绩变好,也希望每天多陪陪儿子。
我经常说我儿子笨,其实他一点都不笨,他很聪明,只是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只把聪明放在玩耍上,他一玩游戏可是盘盘过关,要是让他学习的话,那他可就盘盘都输。让我感到高兴地就是,他十分的懂礼貌,每次回老家看望亲人他都不会忘记打招呼。
他特别喜欢看一些漫画书,比如有《阿衰》、《幽默大师》、《乌龙院》、《偷星九月天》等等。放假的时候,每天吃完早饭就叫他写自己的家庭作业,他一听写作业,表情愁眉苦脸的,一听可以休息了,表情一下子变得眉开眼笑。要是我说可以出去玩了,他肯定很不得自己有一双翅膀飞下楼去玩耍,如果我说可以上网,他一定比谁都要跑得快。他在计算机课上可是英雄啊,老师每次说完成任务后可以打小游戏,他常常以最快的
E. 介绍自己的儿子,怎么写作文
写作思路及要点:结合实际
正文:
很荣幸能贵校能够接纳我的儿子,给他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我的孩子叫XXX,男,今年XX岁,系XX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为人诚实守信、安静祥和、开朗、活泼,平时最爱看看书上上网听听音乐,兴趣爱好广泛。
介绍孩子学习上的特点:
介绍孩子的优点:
总的来说,生活中他的性格比较热情开朗,容易相处,在学习上他却认真而严谨,没有一丝马虎。我相信同学之间的互助是前进的动力。愿与老师共同把孩子培养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青少年,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
普通介绍信。用公文纸书写:
1、在公文纸正中的地方写“介绍信”三个字,字要比正文大些。
2、联系单位或个人的称呼。
3、被介绍人的姓名、身份、人数(派出人数较多,可写成“×××等×人”)。
4、接洽事项和向接洽单位或个人提出的希望。最后可写上“请接洽”、“请予协助”、“此致敬礼”等语。
5、本单位名称和写信日期,加盖公章。
F. 我和我的儿子 作文600字
思路:根据题目我和我的儿子展开,并结合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生命源于感悟,我的工作看似平淡细碎,但若能细细思索,娓娓道来,那小小的琐事也能编成一串串的故事,给人思索,令人回味。
晨晨是个特别的孩子,别看他长的高高大大的,但是却特别的害羞,早晨来园他总是跟在妈妈的身后,低着头用只有他自己才能听到的声音跟老师打招呼,平时惜字如金,跟男孩子玩时奔来跑去,呼朋引伴神气的很。
为此他妈妈苦恼的很,有一次,晨晨和男孩子拿着纸棒,边耍边大声唱着《西游记》里的歌,声音响亮的很,于是在集体活动时我请晨晨上来唱歌,刚开始他很不习惯,我就让两三个孩子陪他一起唱。
有了同伴助阵,他显得自在多了,脸上有了笑容,声音也大了,我交给他一个话筒,当其他的孩子耍起猴拳时,他也终于忍不住,大声的唱着,还加上了动作,我适时捕捉了这样的一瞬,用照片告诉他和他妈妈,晨晨很勇敢,晨晨唱起歌来真神气。
然后在遇到晨晨害羞,不敢开口的时候,我总是微笑着做个“咔嚓”的动作来提醒他鼓励他。慢慢的晨晨能在集体面前大声的朗诵儿歌了,我和他妈妈都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孩子稚嫩的心需要百般呵护,有些孩子喜欢和老师交流谈心,有的却不善言谈,不太会表达自己。
这就需要老师因材施教,细心观察孩子的言语行动,启发诱导孩子多讲,给他一个表现的舞台,送他一个鼓励的眼神,使他变的自信。但是,就是这个看似内向、胆小的晨晨有一天却完成了一个“壮举”,让我乘坐了一趟“云霄飞车”似的,心情起伏跌宕。
那一天,我们带孩子去湖边秋游,参观完了几个景点后,孩子们在湖边边找了个地方,迫不及待的开始吃了起来。晨晨背着他的包包,在男孩中间走来走去的,今天是他父母一起送他来的,他显得特别的高兴,因为他从小跟在外婆身边,父母平时都在宁波,只有周三才来看他一次。
户外活动时,我把呼啦圈提的高高的做篮筐,让他来练习投篮,渐渐的晨晨看到我时脸上多了一丝笑容,有时还会故意逛到我的身边,来跟我聊天,我感觉到这个孩子正在渐渐的向人打开心门,沟通使我和孩子的心靠的更近,孩子的笑厣在我眼中绽放成世上最美的花。
就是这样,我和孩子的故事串连成了一条成长的轨迹,一边盛载着孩子的童年,一边流逝着我的岁月,就象两条紧紧跟随的平行线伴着我们共同成长,在我的岁月里我庆幸着拥有孩子的童年,正是孩子的纯真涤荡着我的灵魂,也是孩子笑脸让我感受到了希望和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