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河南都有什么风俗习惯
河南文物古迹非常丰富,目前共发现各类有价值的文物点28168处,其中有51处(54项)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政府已公布第一、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527处(参见 河南省博物院)。1999年初,省政府同意公布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614处。河南共有7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即洛阳、开封、安阳、南阳、商丘、郑州、浚县。另外还有2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即许昌、禹州、济源、淇县、沁阳、淮阳、汝南、新郑、新县、朱仙镇、荆紫关镇、竹沟镇、社旗、濮阳、汤阴、卫辉、睢县、邓州、陈桥、登封、巩义。
八千年前至五、六千年前即出现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殷商时代安阳附近出现了相当发达的文明。自周至宋又先后有10多个朝代在河南建都,因而文物古迹遍布全省,成为河南主要旅游资源。如:上古文化遗址,太昊陵、东周王陵、北宋皇陵等古代陵墓,古阳城、夏台、姜里城遗址、龙亭等古代城池、宫庭建筑遗址,苏秦故里、玄奘故里、杜甫故里等名人故居,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龙门石窟等遗存,周公测景台、观星台等古代天文设施,洛阳太学、嵩阳书院、应天府书院等古代学府。自唐而盛的少林武术,源于明初的陈氏太极拳,影响极广。中岳嵩山、滚滚黄河、清凉世界鸡公山、奇特的岩溶洞穴等,则是主要自然旅游资源。
Ⅱ 各地重阳节的风俗
各地重阳节的风俗大全
每当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时节,我们又一次迎来了一个特殊的节日——重阳节。以下是我搜索整理的关于各地重阳节的`风俗大全,供参考阅读,喜欢就赶紧收藏起来吧!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重阳节各地习俗:河北省
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重阳节各地习俗:山东省
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重阳节各地习俗:陕西省
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重阳节各地习俗:江苏省
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重阳节各地习俗:上海市
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重阳节各地习俗:浙江省
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重阳节各地习俗:安徽省
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重阳节各地习俗:湖北省
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重阳节各地习俗:福建省
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
重阳节各地习俗:广东省
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重阳节各地习俗:广西省
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重阳节各地习俗:四川省
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重阳节各地习俗:山西省
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重阳节各地习俗:河南省
1983年开封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决定把菊花命名为开封市“市花”,每年10月18日至11月18日为“菊花花会”的会期。南阳喊山大赛以“祝您长寿健康”、“白头偕老”、“家庭美满”等美好话语为主要内容,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喊出独特的心里话。届时,99位老人将一同参加登山比赛,登顶后进行喊山大赛,工作人员将借助分贝仪,根据选手的声音大小决出比赛名次。清丰县儿童于重阳节放纸鸢为戏。
;Ⅲ 河南省的文化遗产有哪些
1、 花木兰传说(虞城县)
2、 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汝南县)
3、 盘古神话(泌阳县、桐柏县)
4、 白蛇闹许仙传说 (鹤壁市淇滨区)
5、 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武陟县、汝南县、西平县、遂平县)
6、 柳毅的传说 (卫辉市)
7、 崔莺莺和张生的故事(辉县市)
8、 邵原创世神话群 (济源市邵原镇)
9、 汉族叙事长诗《郭丁香》 (固始县)
10、 愚公移山传说 (济源市)
11、 赵氏孤儿传说 (温县)
12、 大禹神话传说 (禹州市)
13、 王莽撵刘秀传说 (西平县、遂平县)
14、 灵宝黄帝传说 (灵宝市)
民间美术(9项)
1、 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市)
2、 黄河澄泥砚 (郑州市惠济区、孟州市、陕县)
3、 汴京灯笼张 (开封市)
4、 柘城李秀山泥塑 (柘城县)
5、 农民画 (舞阳县、汝南县)
6、 虢州石砚 (灵宝市)
7、 秦氏绢艺 (滑县)
8、 方城石猴 (方城县)
9、 民间剪纸 (陕县、灵宝市、卢氏县、辉县市、鲁山县)
民间音乐 (13项)
1、 板头曲(南阳市)
2、 中州筝派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
3、 筹音乐 (许昌市)
4、 司马懿得胜鼓(温县)
5、 超化吹歌 (新密市)
6、 唢呐 (沁阳市)
7、 大铜器 (西平县、遂平县、郏县)
8、 河南盘鼓 武陟县、开封县)
9、 官会响锣 (项城市)
10、 轧琴 (舞钢市)
11、 信阳民歌 (信阳市)
12、 郑王词曲 (沁阳市)
13、 西坪民歌 (西峡县)
民间舞蹈(13项)
1、火龙舞 (孟州市)
2、苏家作龙凤灯 (博爱县)
3、高抬火轿 (沁阳市)
4、齐天圣鼓 (灵宝市)
5、回民秧歌 (项城市)
6、大仵民间舞蹈 (柘城县)
7、跑帷子 (汤阴县)
8、花挑舞 (固始县)
9、艾庄铜器舞 (许昌县)
10、豫西狮舞(洛阳市大里王狮舞、巩义市小相狮舞)
11、麒麟舞 (兰考县、睢县)
12、火绫子(商城杈伞舞) (商城县)
13、双人旱船舞 (临颖县)
民间戏剧及曲艺(28项)
1、 豫剧(河南省艺术研究院)
2、 曲剧(河南省艺术研究院)
3、 越调(周口市)
4、 大弦戏(滑县、濮阳县)
5、 罗卷戏 (汝南县、滑县、内黄县、通许县*、范县、邓州市)
6、 目连戏(南乐县)
7、 道情(太康县)
8、 宛梆(内乡县)
9、 四平调(商丘市、濮阳县)
10、 大平调(濮阳县、滑县、延津县)
11、 皮影戏 (灵宝市、罗山县)
12、 杠天神 (新蔡县)
13、 怀梆 (沁阳市)
14、 河洛大鼓(洛阳市)
15、 河南坠子(河南省艺术研究院)
16、 王屋琴书 (济源市)
17、 灶书 (固始县)
18、 丝弦道 (平舆县)
19、 锣鼓书 (三门峡市)
20、 清丰县柳子戏 (清丰县)
21、 河阳花鼓戏 (孟州市)
22、 二股弦 (武陟县)
23、 光山花鼓戏 (光山县)
24、 南阳曲艺 (南阳市)
25、 扁担戏 (新蔡县)
26、 扬高戏 (三门峡市)
27、 二夹弦 (开封市、睢县、滑县、延津县)
28、 落腔 (内黄县、辉县市、长垣县、淇县)
体育竞技及杂技(2项)
1、东北庄杂技 (濮阳市)
2、心意六合拳 (漯河市、淮阳县)
手工技艺(13项)
1、 杜康酿酒工艺(伊川县、汝阳县)
2、 钧瓷烧制技艺 (禹州市)
3、 镇平玉雕工艺 (镇平县)
4、 泥咕咕 (浚县)
5、 棠溪宝剑铸造工艺 (西平县)
6、 汝瓷烧制技艺 (宝丰县、汝州市)
7、 唐三彩 (洛阳市)
8、 汴绣工艺 (开封市)
9、 太平车制作技艺 (平舆县)
10、 五里源松花蛋制作技艺 (修武县)
11、 武陟油茶制作技艺 (武陟县)
12、 东岸桃核雕花工艺 (上蔡县)
13、 宝丰酒酿造工艺(宝丰县)
民俗节庆(6项)
1、“重阳节”民俗 (上蔡县)
2、大营社火 (陕县)
3、浚县民间社火 (浚县)
4、打铁花 (确山县)
5、地坑院民俗 (陕县)
6、东西常骂社火 (灵宝市)
文化空间(10项)
1、 马街书会 (宝丰县)
2、 伏羲太昊陵祭典(淮阳县)
3、 浚县正月古庙会(浚县)
4、 老子生日祭典 (鹿邑县)
5、 帝舜传说 (濮阳县)
6、 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新郑市)
7、 洛阳关林朝圣大典 (洛阳市)
8、 嫘祖祭典 (西平县)
9、 火神祭祀 (商丘市睢阳区)
10、 中岳古庙会 (郑州市)
民间知识(8项)
1、 少林功夫(少林寺)
2、 太极拳(温县)
3、 八卦符号文化(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4、 洛阳牡丹栽培技艺 (洛阳市)
5、 洛阳水席 (洛阳市)
6、 开封又一新糖醋软熘鲤鱼焙面 (开封市)
7、 开封马豫兴桶子鸡 (开封市)
8、 开封第一楼小笼灌汤包子 (开封市)
中医中药(5项)
1、洛阳正骨 (洛阳市)
2、百泉药会(辉县市)
3、针灸铜人 (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
4、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 (焦作市)
5、禹州中医中药炮制技艺 (禹州市)
Ⅳ 河南重阳节吃什么
河南重阳节吃:菊花、重阳糕、菊花酒、菊花糕、服食菊花瓣等。具体如下:
1、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俗不同,但很多地区都会选择吃重阳糕。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后来会选择使用一些菊花糕寓意长寿。还有的人会在重阳节时饮菊花酒。
2、重阳节不管是来历也好还是寓意也罢,都是在寓意长寿美好久久。而且菊花在早些年间就成为众多诗人诗中的一景。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
3、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
Ⅳ 重阳节起源于什么地方
重阳节起源于如今的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出现于上古时期。最初的重阳节源自于古人对天象的崇拜,因为重阳节在每年的九月初九,而九是世间最大的数字,具有特殊的意义。人们会在重阳节这一天举行祭拜先祖、登高望远等活动。
Ⅵ 重阳节的时间是什么河南过重阳节的习俗都有什么
重阳节的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希望采纳!
Ⅶ 重阳节的起源地是哪里
发源于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
较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版的《续齐谐权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日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婓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蜗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鶪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上蔡古称蔡地,西汉时属汝南郡治所。上蔡的历史名人,最著名的要数李斯,县城西南的李斯楼村就是秦国宰相李斯的故里,村庄周围还有李斯墓等遗迹。孔圣人在上蔡留下的东西也不少,他当年周游列国,其间在蔡国呆了3年,“孔门七十二贤”中,有6位是上蔡籍人士。
蔡侯望河楼又名看花楼,位于看花楼村的蔡国故城西城垣之上,东距蔡候路300米,西距开龚路200米,为当年蔡侯登高眺望汝河和四周风景之处,故称蔡侯望河楼,后九九重阳节起源于此,故又称其为重阳登高处。
上蔡县每年均有国际重阳节,重阳节是河南省申报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Ⅷ 河南商丘的文化风俗是以那个民族为主饮食习惯以那种口味为主呢
汉族。占全市总人口的1.85%。
商丘市主要有回、汉2个民族,但也有其他少数民族在此定居。这些民族是: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傣族、黎族、土家族、土族、撒拉族、裕固族等。汉族人口占商丘市总人口的98.1%,河南商丘的文化风俗、饮食习惯皆以汉族为主。
截至2016年底,商丘市共有少数民族43个,少数民族总人口16.6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85%,主要有回、蒙古、满族等。回族人口16万,其中回族人口总数居河南省第二位。属于民族大市,少数民族千人以上的乡(镇)、街道39个,其中民族乡(镇)4个,少数民族聚居村93个。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显著特征,是典型的民族散杂居地区。
1、饮食
商丘是中华烹饪鼻祖伊尹的诞生地,烹饪汇古今于一炉,地方特色各类名吃有千余种之多。商丘菜法取乎自然,用料真实,原汁原味,有色香味浓之誉,无华而不实之嫌。所用器皿也是大盘子、大碗,看上去大开眼界,吃起来大气磅礴。其中,比较有特色的、尽显中原传统烹饪技艺的菜肴有砂锅羊肉、子衣炖甲鱼、乌鸡炖子衣、垛子羊肉、虫草炖葫芦鸡腿、炸八宝葫芦鸭、葱烧梅花参、翡翠鱼肚、三秋烤河鳗等。还有开花烧饼、葱油饼、胡辣汤、油茶等一些特色小吃。
2、火文化
商丘市睢阳区是“三皇之首”、“火祖”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的地方,是“火神”阏伯司火的胜地。“燧皇陵和阏伯台作为中国火文化的发源地和重要流传地,承载着中国火的发明史和管理史。燧人氏发明的人工钻木取火,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
3、风俗舞蹈
商丘市民间舞蹈有竹马和旱船。竹马、旱船传入朱集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竹马,是以竹篾为骨架,用铁丝或绳子捆扎成形。用染上各种颜色的麻作为马身的全毛和马尾,马头用布包缠并饰以彩绘,脖子上挂一串鸡蛋大的铜铃,将竹马装扮得栩栩如生,酷似活马。马腹背处留出空位供演员站立。表演时男女人数相等,多者各12人。
旱船的制作是用竹篾绑扎成船状,四周用彩绸围起来,在下部画水浪波纹。船上面用四根竹竿撑起一个布凉棚,前后以各色花朵和绣球装饰点缀。乘船人打扮成油头粉面、身穿古装的小姐,摇船人则扮作白发银须的老艄公。在商丘市流传的还有花篮舞、推小车、踩高跷、鬼会、舞龙灯、老背少、独杆轿等一些各具特色的民间舞蹈节目。
扩展材料:
商丘气候
商丘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多偏北风,寒冷干燥;春季风多日暖,干旱少雨;夏季受偏南风影响,炎热多雨,水热配合较好,适宜农作物生长,但亦间有阵雨、冰雹带来危害;秋季雨量偏少,日照充足。按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候平均气温10℃以下为冬季,22℃以上为夏季,10-22℃之间为春、秋季。商丘市冬季较长,夏季次之,春、秋两季明显较短。
商丘市市区多年来平均年降水量711.9毫米,相应降水总量5913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深76.8毫米,径流总量640.5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