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国的主要节假日
1、1 月 1 日 元旦 ( Neujahrstag ) :
元旦,也被称为 " 新历年 ",是指现行公历的 1 月 1 日。但在 1911 年之前," 元旦 " 即是今天的 " 春节 ",也就是夏历新年。元旦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法定假日。
2、1 月 6 日 主显节 ( Heilige Drei K ö nige ) :
主显节(希腊文:επιφάνεια,英文:Epiphany,有出现或显示之意;东正教俗称为洗礼节)是一个天主教及基督教的重要节庆日,以纪念及庆祝耶稣在降生为人后首次显露给外邦人(指东方三贤士);主显节是为每年的 1 月 6 日。
3、3 月 30 日 基督受难日 ( Karfreitag ):
基督受难日,又称为:耶稣受难节,是基督教信徒纪念耶稣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的日子,是复活节前一个星期五。据圣经记载,耶稣于公元 33 年犹太历尼散月十四日上午九时左右被钉在十字架上,于下午三时左右死去。耶稣唯独吩咐门徒要纪念他的死亡。
4、4 月 1 日 复活节 ( Ostern ) :
复活节(主复活日)是一个西方的重要节日,在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基督徒认为,复活节象征着重生与希望,为纪念耶稣基督于公元 30 到 33 年之间被钉死在十字架之后第三天复活的日子。如该地区有复活节假期的话,通常与耶稣受难日一起放假。
5、4 月 2 日 复活节星期一 ( Ostermontag ) :
复活节(主复活日)是一个西方的重要节日,在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基督徒认为,复活节象征着重生与希望,为纪念耶稣基督于公元 30 到 33 年之间被钉死在十字架之后第三天复活的日子。
6、5 月 1 日 国际劳动节 ( Tag der Arbeit ) :
国际劳动节又称 " 五一国际劳动节 "、" 国际示威游行日 ",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劳动节。
7、5 月 10 日 基督升天日 ( Christi Himmelfahrt ) :
基督升天日是纪念耶稣基督在复活四十日后升天一事。这在使徒信经和尼吉亚信经都得以确认。由于复活节在星期日,故本节在星期四庆祝。
8、10 月 31 日 诸圣节 ( Allerheiligen ) :
圣节是天主教和东正教都有的节日。罗马天主教将节日(Festum omnium sanctorum)定于 11 月 1 日,紧接着是 11 月 2 日的诸灵节,是第一等级的庆典,包含一个守夜礼和一个八日庆期。
(1)英国的重阳节是几月扩展阅读
德国文化:
德国的节庆活动很多,比如慕尼黑啤酒节、科隆“克里斯托夫上街日”(Christopher Street Day,骄傲游行)、柏林文化狂欢节(Karneval der Kulturen)、美因茨狂欢节、科隆狂欢节等,都是享有悠久历史和国际声誉的民间节庆。
德国拥有37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世界遗产。
德国社会重视性别平等及障碍者权利,社会及立法上也对同性恋者相当宽容,同性恋者可收养伴侣的亲生子女,并自2001年起承认民事结合。德国对移民态度也有所转变,自1990年代中期起,德国政府及多数民众对经过资格审核的移民表示欢迎。英国广播公司于2011年所做的全球民意调查显示德国为正面影响力最高的国家。
忌讳数字13。视13日星期五为不祥 。不喜欢红色,红黑相间色以及褐色,尤其是墨绿色。法律禁用纳粹或其军团的符号图案,讨厌菊花、蔷薇(只用于悼亡)图案和蝙蝠图案。忌讳核桃。
送花时禁止送菊花、玫瑰、蔷薇,只数和花朵数不能是13或者双数,鲜花不用纸包扎。禁止送太个人化的物品。礼品包装纸不用黑色、白色和棕色,也不能用彩带包扎。
参考资料网络——德国
2. 英国重阳节的习俗和资料
阴历9月这天,正值秋高气爽,适合旅行观光。所以,一到金秋九月,不论男女版老少,都喜欢在权此时旅行登高。登高可以驱除霉运,还意指“晋升高位”。这也是古人为什么很重视这一传统习俗。登高之所以受人重视,特别受老人重视,是因为人们认为登高还意寓“登顶长寿”。
在九月登高既是件惬意放松的事,又是件可以欣赏到自然之美的幸事。重阳节登高,在唐代就开始盛行了,古时也有很多跟重阳登高有关的诗歌。
纸鸢类似于风筝。据中国传统习俗,人们通常在清明节放风筝。但每逢清明,也是雨纷纷的时节,因而并不适合放风筝。相比之下,重阳节这天,秋高气爽,最适合户外放风筝。
3. 英国的老人节是那一天
英国的老人节是3月5日
中国老人节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也是我国传统的敬老节日。据此风俗习惯,1988年我国将农历的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使农历"九月九"成为我国法定的老人节.
1991年,联合国通过了一项决议,将每年的10月1日定为“国际老人节”。除了国际老人节之外,许多国家还分别设有自己的老人节,这些老人节有的设在金秋季节,因为秋高气爽,气候怡人,适合老人参与各类活动,有益于修身养性。有的和本国的传统节日相结合,为之赋于新的意义。有趣的是,世界各国的老人节分布在一年的12个月中,因此有人说,每个月都是老人的节日。
伊朗的老人节是1月7日,是新的一年中最早的老人节。
新加坡的老人节是2月2日。
英国的老人节是3月5日;埃及的老人节则是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
印度的老人节是4月7日。
泰国的老人节是5月5日;朝鲜是5月6日;韩国则是5月8日。
加拿大的老人节是6月21日,也称“笑节”。
越南的老人节是8月8日。
美国的老人节是9月劳动节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又称“祖父祖母节”。
日本的老人节在9月15日,又称“敬老日”。
智利的老人节是10月15日;法国则是10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
比利时的老人节最长,从11月9日到16日,一共8天;匈牙利是11月11日。
俄罗斯的老人节排在最后,是12月7日。
ref:http://www.66163.com/Fujian_w/news/fzwb/991015/12_3.html
4. 英国重阳节的习俗和资料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内阴九阳。九是阳数容,固重九亦叫“重阳”。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5. 端午节的由来
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过去端午节还有躲午的习俗,此种习俗源于一 种信仰,即:五月为“ 恶 月” ,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 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这无疑是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 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如今这一节日的一些古老习俗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消失了,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仍然流行 。
6. 英国的重阳节有哪些习俗。
习俗有
一、赏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二、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三、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四、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
五、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六、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