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有哪些民风民俗
〔节日与饮食〕浦江饮食文化丰富,中国现存最早的菜谱《吴氏中馈录》在出自浦江。十五横签(西部称十五横签、东部称十六横签) 被称为浦江版的“满汉全席”,已被列入当地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作为汉族聚居区,汉民族的节日在浦江都有相应的饮食礼仪。
如正月初一春节,吃汤圆,象征一元复始;正月十五元宵节,吃麦饼;清明节吃“清明馃”,它被做成三角形的,所以又叫“三角馃”,清明馃又分“白馃”与“青馃”,“三角馃”形似犁头,表示春耕农忙开始了;
立夏,吃麦衣(一种薄煎饼);端午吃粽子、茶叶蛋和绿豆糕;农历7月15中元节,祭祖,吃手蒲头馃;中秋节吃擂头馃(驴打滚)和月饼;重阳节吃麻糍,等等。
另外,红事(喜事)用红馃(杨梅馃)、白事(丧事)用白馃(横夹馃),新娘子回门(俗叫“转头趟”)、老人做寿、孩子满月周岁、房屋上梁、建灶乔迁的人家要给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分喜馃(“杨梅馃”或点有红点的饼馃)。
浦江县隶属浙江省金华市。位于浙江中部,金华市北部,截止2013年,浦江县面积920平方公里,辖7镇5乡3街道、409个行政村和20个社区,户籍人口38万,外来人口10万。
浦江历史悠久,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建县,唐天宝十三年(754)置浦阳县,五代吴越天宝三年(910)改浦阳为浦江,已有1800多年历史。浙赣铁路、两条省道(杭金公路、蒋义线)和沪昆高速公路过境,义乌民航机场设在浦义交界处,县内公路四通八达,供电、通信设施齐全,具有发展经济的广阔前景。
浦江县地处浙江中部,属浙江金华。历代名人辈出,素有“文化之邦”,“书画之乡”,“水晶之都”,“挂锁基地”和“中国绗缝家纺名城”之称。 2018年12月,入选全国县域经济投资潜力100强
2. 重阳节温岭有什么风俗
重阳节,又名“老人节”、“敬老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
在温岭,过重阳节主要庆祝活动有敬老、祭祖、插茱萸(渐渐消逝)、赏菊、喝酒、吃糕和登高。敬老,它的来源是与“九”相关的。“九”在个数位属于“至阳”。重阳节的敬老习俗,其主要活动是请家中长者坐北朝南,子嗣顶礼膜拜,祝贺长寿。后来演变为祭祖。活动与清明扫墓大同小异。
赏菊,菊花,是重阳节节花,“满城尽带黄金甲”就是形容菊花在重阳节盛开的古诗。临海一带,至今还有一些地方的老者还有重阳节当天头上戴花的习俗(民间也有头戴茱萸之风)。
重阳节喝酒和登高、吃糕。酒,即喝菊花酒。登高,包括赏菊、饮酒、看远景和吃重阳糕。葛洪《西京杂记》载:“九月九日……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盖相传自古未知其由。”关乎菊花酒的酿造,葛洪说,菊花酒是采集去岁的含苞即开的菊花和茎叶,并和黍米、酒粬,与一般发酵酿酒工艺差不多,到了重阳节时熟饮。
吃重阳糕。人们会在重阳节这天,边登高处,边饮酒,边吃糕点,以寓“高途”。重阳糕,俗名糯米糖糕。其之所以能进入重阳节取“糕”谐“高”音,祝福前途节节拔高。
除此之外,温岭等地有些地方,如临海、黄岩、三门等地还存在重阳节捣麻糍的习俗。一般都是在庙观等宗教场所里。在温岭石桥头等乡镇,至今还有子女,尤其是嫁出去的女儿,在重阳节当天回到娘家省亲。所以,现在很多温岭老人还把“重阳节”叫作“囡节”、“女儿节”。
3. 打糍粑的那个工具叫什么
是石臼。
石臼,是舂米用的器具,四方的,上宽下窄,安在土里,只把臼口专露出地面。随着木碓一上一下的属磕碰,稻谷,也便在石臼里脱了壳,蜕了皮,露出了暗红的雪白的米粒儿。小的石臼可用于砸、捣、研、磨药材。
据考证,大约在三千年前,中国人开始食用稻谷。从那时候起,就开始了石质、木质舂米,直到20世纪中叶发明碾米机,石臼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重阳节麻滋扩展阅读:
糍粑以糯米、土豆为主料,清浸泡后搁蒸笼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舀里舂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搁芝麻炒香磨粉拌白砂糖(或是黄豆炒香磨粉拌白砂糖)的盘里滚动,即可取食。
口感香,。现街头商贩多用脚踩三轮车叫卖,饭泥用保温性能好的特制铁桶装放,摇动把手,饭泥从圆孔钻出。但凡有喜事,当地人都要做红糖拌糍粑招待客人,以表吉利。
4. 漳州的节日习俗
漳州没有什么习俗的,只有几个典型的。
流行于漳州市区、龙海及九版龙江沿岸村庄权的一种习俗。它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当地俗称“五月节”这一天举行,规模盛大,参赛船只多达一百多只,每条船长二十米左右,水手三、四十人,船身分别漆成红、黄、青、黑、白等各种颜色,象征红龙、黄龙、青龙、白龙等。比赛时船头一人击鼓,船尾一人敲锣,作为指挥统一划船的信号,船当中一人手持五彩缤纷的“蜈蚣旗”在空中挥舞,两岸成千上万的观众欢呼喝彩,场面十分壮观。
5. 缙云有哪些民风民俗
缙云民风淳朴,习俗简朴厚实,重礼节,好往来,重农崇儒,重教崇文,节俭自奉,慷慨待人。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民俗节庆
缙云的民间节庆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立夏、祭祀黄帝典礼、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春节:春节是我国的农历新年,是全国城乡最大规模和最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人们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办年货、大扫除、挂彩灯、贴春联,农村还要燃放烟花爆竹。在外地工作的家庭成员,一般需在大年三十之前赶回家过年。
缙云各地过年从农历12月25日开始到30日止。吃年饭除自家人外,还要请邻居及至亲好友,人越多越好。表示邻里和睦,预示人丁兴旺。大年三十这天还必须准备好第二天要吃穿用的所有东西。而初一则穿新衣、吃余饭,其他什么也不做。预示来年有吃有穿、有钱有闲。春节期间还要探亲访友。现在也有不少人去全国各地或外国旅游观光,这是一种新兴的过节方式与社会新时尚。
元宵节:缙云人把正月十五称作正月半,从上古以来人们早就形成闹月半或闹元宵的传统。初一刚过,大家就兴高采烈,忙着操办元宵节闹花灯的各项准备工作。如板龙,一般以 1 丈 2 尺长、 18 公分宽、 8 公分厚的龙板为一节,而且要上等的松木做成;龙壳要上等的毛竹,劈成很细很薄的条子,用贮麻扎好,糊上透明的纸,最后请有相当水平的美术艺人上彩,一条以假乱真的龙就创作成功了。正月十二正式开迎,迎前要祭拜,并由德高望重的老者画龙点睛后,才可上灯起龙。一条板龙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长的有 300多节,短的也有100多节,每节2人扛,龙头要 16 人抬着,摇头摆尾,前面四面大锣,乐队开路,龙珠滚动,排灯两立,时而是一条长龙,时而是一条盘龙,灯光闪烁鞭炮齐鸣,好一场热闹景象。天天从下午 3 点出发,晚上12点后返回,到正月十六晚上结束,要将龙撕碎,将龙板归房以待明年重用。板龙出迎了,抬阁、走马灯、秧歌队、八仙队、狮子队也出发了,大街小巷出迎、观看的人拥挤在路的两边,锣鼓声、鞭炮声、喝彩声、响彻云天。
清明节:主要是祭祀活动。大的有仙都民祭黄帝活动,由县政协主持,民间企业负责人或个人出资为主祭。礼仪与公祭黄帝一致。小的是民间的族祭与家祭,一般出门在外的人员都要回家参加祭祖,表示对祖先的敬仰与怀念。祭祖时,清明馃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缙云的一种特色食品,农村家家都会自制,县城市场可以购买。
立夏:立夏要吃立夏饭、立夏汤,也有的吃橡涂(一种用鸡蛋与面粉糊的薄饼)。立夏饭以米掺蚕豆、笋、芥菜等做成,外加煎鸡蛋。立夏汤为红枣、桂圆、荔枝、豆、花生加红糖煮成,一般作点心或晚上吃。立夏开始,农事渐渐繁忙,民间传说吃笋可以接脚骨,煎鸡蛋好象箬帽,说是可以遮日蔽雨。立夏这一天忌讳坐门槛,以防苦夏,民间还有称体重的风俗。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这一天,缙云习俗是家家都将艾叶悬于堂中,用来避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在门楣上,有驱魔祛鬼的神效。人们要吃雄黄酒,在家中的角落处洒雄黄粉末,或者大人要用雄黄酒在孩子的脸上和身上涂抹,目的是驱逐病菌蠹虫等病害。给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面用丝布包好,清香四溢,再用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在缙云,端午节的粽子必须是已出嫁的女儿送的。这一天,也是孩子可以开始洗冷水澡的第一天。
七夕节:七月七,最大的活动是献山庙会(我们在后面导游词中会详细介绍),其次是叠罗汉。罗汉是缙云县历史流传下来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分迎罗汉、叠罗汉和背罗汉三种。
迎罗汉是缙云乡村的一个传统节庆,主要是在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寺庙开光时进行,全县乡村组成罗汉队,其中大号、长号、锣鼓队开路,毛公旗(长旗)紧随,罗汉队、三十六行、十八狐狸、铜钱鞭、秧歌队,从村里出发步行到固定的庙,沿途所到的村庄都要用茶水、便饭招待,用鞭炮、锣鼓接送,庙前塔2-——5个戏台,请业余和专业戏班演戏或叫品戏场,热闹非凡。这种节庆主要是乞求风调雨顺、年年有余和天下太平。
叠罗汉选择在比较大的道坛,身着古色服装,腰系大扎包,由身强力壮的人任罗汉柱(由基柱、中柱、顶柱)及左右、前后4人(叫插翼)和罗汉顶,共8-——12人组成,这种叫叠罗汉。
罗汉叠好后,鞭炮齐鸣,罗鼓喧天,唢呐、大号响起,要绕天井8-——10圈,并且选村中最宽敞的道路沿街迎,观众紧随,热闹非凡,主要是为了乞求好运气、好收成。
中秋节:是缙云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其形式与全国各地大致相似,上辈要求下辈尽量回家团聚。过节时,每户人家除了吃月饼外,还烹制一桌丰盛的宴席,全家人会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重阳节:最重要的是官方举行的祭祀黄帝典礼。仙都鼎湖峰是黄帝炼丹觞百神飞升之地,黄帝祠宇是我国南方祭祀黄帝的重要场所,与陕西黄陵遥相呼应,形成“北陵南祠”缅怀先祖的格局。每年在清明节和重阳节分别举行民祭和公祭黄帝典礼。祭祀活动采用“禘礼”(古代最高的礼祭)的规格,以传统与现代、礼与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期间将开展各种竞技活动、民间文艺表演和仙都文化交流等活动(这一点我们在鼎湖峰景区的导游词中会详细讲解)。九月九日,又是老人节,全县开展一些老年人健身娱乐及尊敬老人活动。有时还举行大型的攀岩登山活动。在这一天,民间有吃麻糍、金团(糯米做的一种甜食)的传统。
二 文化娱乐
1、婺剧:是浙江著名的剧种之一,原称高腔、昆腔、徽班、乱弹、三合班等,因主要流行于金华(古称婺州)一带,解放后统一改用此名。婺剧兼收昆曲、徽戏等戏曲精华,是经过多方融合与发展而形成的新剧种。婺剧的表演夸张、生动、形象、强烈,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做,所谓:“武戏慢慢来,文戏踩破台”。由于过去服装没有水袖,表演多在手指、手腕上下功夫,亮相、功架近似敦煌壁画的人物姿态,自具一格。且特技表演甚多,如变脸、耍牙、滚灯、红拳、飞叉、耍珠等。角色行当分老生、老外、副末、小生、大花面(净)、二花面(副)、小花面(丑)、四花面(武净)、花旦、作旦、正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第三位花旦)、杂(扮演神仙、老虎、狗,由管“三箱”的兼)共十五行。
婺剧名演员有江和义、徐东福、周越先、徐汝英、周越桂、徐锡贵、王金龙、叶阿苟、郑兰香、葛素云、吴光煜等。
婺剧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较有影响的剧目有:《僧尼会》、《对课》、《黄金印》、《孙膑与庞涓》、《三请梨花》、《断桥》、《西施泪》和现代戏《桃子风波》等。
2、采茶戏:属民间戏剧,又称“灯戏”,相传早在明代永乐年间新碧小溪村已有演出,到清代时已流传很广。其音乐来自民歌小调,节目有《十二采茶》、《贩茶》、《盘茶》、《讨茶租》、《四姐妹采花》等。20年代开始掺入徽、乱小戏。到现在民间仍有演出。
3、鼓词:属民间曲艺,俗称“唱鼓事”,在缙云县内流行。唱鼓词的大多为盲人。鼓词内容多改编传统戏文、民间故事,大多没有唱本,靠口传心记。鼓词伴奏乐器为鼓和板,唱词以7字句为主,间或有4--11字句。唱腔多为吟诵式,白、表、唱兼容。根据情节需要,也插入戏曲唱腔和民间小调,有慢板、中板、紧板三类节奏;根据不同感情,又有平板、清板、骂板、哭板、浪板之分。
常唱传统曲目有:《买柴记》、《情义缘》、《玉凤钗》、《满门贤》、《双金钿》、《水红袍》、《玉簪记》、《芙蓉扇》、《双珠连》、《天宝图》等。
4、莲花:属民间曲艺,在迎神赛会时,演唱队身穿长袍,头戴草帽,规模大的有数十人、上百人,使用的打击乐器有大板、小板、蜈蚣签、响碟、响盏、木鱼、竹绑等。基本曲调有“高韵”、“平韵”、“沙腊梅”等,演唱时一领众和,节奏性强。莲花队各有一套固定曲目,世代相传。由于曲调通俗化,唱词口语化,演唱内容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在民间流行很快。
5、钢叉舞:据朱氏宗谱记载,钢叉舞开始于明隆庆年间(公元1570年),离现在将近500年了。其起源与祭祀关云长有关。据说每年的五月十三是关云长纪念日,村民为表示对他的感谢,总要请有名的戏班演三天三夜的戏,村里组织迎案。迎案是民间的一种笼统说法,包括罗汉班、台角、高台、长脚鹿、推车、叠牌方、翻猪刀等内容。罗汉班其实就是武术班,包括舞刀、打棍、打拳、双锏、矛、盾、响铃、叉等,响铃叉又代表一种兵器,是从古代十八般兵器中模仿过来,他充满阳刚之气,据说有驱邪护正的作用,能发扬关云长忠义效国、除恶护正之精神,因此每年起案时都要先到关帝庙祭拜,而后才能上街表演,响铃叉(即钢叉)由此产生。为发扬这项民间文化,先前的少数几个表演者将它逐步推广,成为广大群众的一项活动。《钢叉舞》还参加了丽水大型踩街活动和省吴山广场文化艺术节,深受好评。“钢叉舞”还获2002浙江省第三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全省广场民间舞蹈(鼓乐)大赛金奖。
6、庙会迎案:由祭祀胡公、陈十四娘娘等发展起来的文化庙会,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俗称"迎案"的庙会,其实是规模宏大的民间体育文艺大会演。
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宫前村迎胡公、外前村迎白衣丞相,二月初二水口村迎陈十四娘娘,五月十三金竹村迎关公,六月初六岩背、桂村迎朱相公,七月初七前村年迎三太祖,七月初七和十月十五献山庙会迎陈十四娘娘,八月初九胪膛、靖岳村迎胡公,十四横塘岸村迎胡公,九月初十赤岩山迎“三将军”,十月十五日县城迎城隍老爷。其中以赤岩山、献山庙和城隍庙会最为隆重盛大,方圆数里乡村组队送案,多时达三四十支队伍。迎案队伍以罗汉班为主,另有高跷、三十六行、十八狐狸、莲花、哑口背风、小唱班等。罗汉班组班前,设“大头”主事。主事者以此为荣,率先出资串联村众,叫做“穿鼻”,然后设饭菜聚会,筹资聘请教练,事成后再次设食庆贺。庙会的那一天,迎案到场,好几个村都要献演,高潮时,一天有四五十丈“打罗汉”队伍,各村各显绝技,异彩纷呈,蔚为壮观。
这是相沿成习的民间娱乐健身活动,是农民自己的盛大节日。其中不少优秀传统节目保留至今,成为民间艺术瑰宝。
此外,缙云的歌舞、音乐会、夜总会、民俗表演及卡拉OK活动等等,都是多姿多彩,为人们的夜生活平添无穷的乐趣。
三 土特产
朋友们,我们缙云的土特产十分丰富,主要有蕃莳片、缙云土面、黄花菜、高山茭白、高山萝卜、高山辣椒、十月酒,还有石雕、香菇、茶叶、麻鸭等。
1、蕃莳片:古时缙云人被称为“缙云蕃莳”,其原因有二:一是指缙云人敦厚老实,二是指缙云县是产蕃莳大县。蕃莳片由薯块经挑选、清洗、去皮、切片、煮捞、晒干而成。藏品柔软透亮,松脆香甜可口。上等品为8×16厘米左右,长方形,经剪切翻成各种吉祥特有花样,经炸制后极具观赏、食用特色,作为迎送贵宾之用。
2、黄花菜:俗称金针。缙云黄花菜栽培历史在600年以上,黄花菜干品为淡黄色或金黄色条状,有光泽、肉质丰厚,营养丰富,含18种氨基酸。据《本草纲目》记载,黄花菜有安神健胃、解热镇痛、利尿消肿等效用,是家庭食用佳品。
3、缙云索面:也叫缙云土面,选用当地特种麦粉、食用盐、天然泉水,沿用传统手工艺制作,没有任何添加剂。为民间传统特产中的珍品。缙云人每逢走亲访友,都用索面相赠;庆贺生日用索面开宴,来表示长寿;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吃索面蛋,来求得新年吉利、好运富裕。
4、高山茭白:高山茭白肉质松软,质地嫩白,味道鲜美适口,营养丰富,含糖类约4%、蛋白质约1.5%,以及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作为一种“无公害”绿色食品畅销省内外大中城市。
5、高山萝卜:高山萝卜是根菜类的主要品种,含有糖分、维生素及无机盐,特别是含有淀粉分解酶,能促进人的食欲和消化。这种萝卜具有肉质细嫩、含水丰富、不易空心、表皮光滑等特点。
6、高山辣椒:属茄科蔬菜,其果实未熟时为绿色,成熟后为红色,果实中含丰富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特别是维生素C居蔬菜首位。我县产的辣椒,辣味中等,果皮软,适合熟食、腌制或加工成辣椒粉。每一克辣椒中含铁约97.5毫克、含钙约353毫克,多种成分均高于其它同类蔬菜。
7、十月酒:缙云人有自酿土酒的传统,每家每户都选在农历十月酿制,所以又叫十月酒。十月酒,口感香,味甜,且有强身健体的功效。缙云人招待朋友、客人都用十月酒。如果把酒加微热再配以姜丝、红糖,喝后可通筋、活血、养神、去寒,缙云人生孩子,都要喝十月酒。
四 地方风味
缙云的风味小吃花样繁多,品种齐全。最常见的有馄饨(面饺)、油条(天罗丝)、包子、豆浆、烧饼、麻糍、敲肉羹、豆腐丸等。我主要给大家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小吃:
1、麻糍,民间特色小吃。入夏后新糯米上市,把糯米蒸熟后,在石臼中打烂成饼,然后摘成小块,里面裹上红糖,外面擦一层熟糯米粉,以不见糖为合格。每到集市,古树下、柳亭边,都有人在叫卖。入冬后,可把糯米做成薄饼,用平锅热烤,加入红糖,润甜香糯,很受人们青睐。
2、缙云烧饼,也叫桶饼。制作方法是先拌和面粉、搓揉、擀薄、涂油。先把面粉擀薄成卷筒样子、摘成小段,然后用手掌压扁,里面放入干菜和鲜肉馅,擀成饼后,外面涂上薯粉糖油,最后贴在桶炉内壁烤熟。这种饼既酥又鲜,满口生香。
3、敲肉羹:民间的传统小吃。它的做法是:先把猪后腿精肉细细地切,拌上山粉,放到砧板上,再用刀背把肉敲细,锅内同时烧沸鲜汤汁,然后将肉下锅,熟了后勾芡成羹。这种羹滑、爽、鲜、嫩,四味俱全,人人喜欢。
4、豆腐丸:民间的传统小吃。它的做法是:将两勺已捣碎的豆腐舀到碗中,加入肉末搅拌均匀,再用手摇碗,使碗中的豆腐肉末滚成圆球状。而后,放入开水锅中,烧煮片刻捞出,再放入另一肉骨头汤锅中继续炖。也怪,豆腐丸无论怎么炖就是不会散。花一元钱,就能吃上4个豆腐丸,豆腐鲜嫩,汤味香醇。
5、千层糕:又称早米糕。壶镇一带称糖饧。将米磨成浆,在蒸笼内蒸熟一层,再添一层,这样多达十来层,厚地象糖糕一样。出锅后,分划成菱形小块,就可以享用了。如果加青菜炒制或油煎味道就更佳。剥片晒干,油炸成酥,称为糖饧松,节日作果点食用,香脆爽口。
6、清明馃:采用青蓬洗净,沸水煮浸,去其苦味,细剁,拌入米粉,搓揉分团,以豆腐、笋丝、猪肉等为馅,垫上果叶蒸炊,清香异常,是清明时节祭祖必备的食品。在3月至5月期间,缙云的酒店、餐馆及市场均有供应,深受市民与游客的喜爱。
五 地方名菜
朋友们,我们缙云可以说是一个品尝美食的天堂,不仅有品种丰富的风味小吃,还有原料新鲜、做法讲究的各式菜肴。
1、红烧溪鱼:主料是产自好溪的野生五彩鱼,特点是色泽红亮,鱼肉鲜嫩。
2、菜干豆腐:也叫婆媳豆腐,主料是农民自己晒制的霉干菜和盐卤豆腐,一般用慢火炖制,特点是豆腐有咬劲,爽口入味。以前在农村是作为妇女养月子的滋补菜。
3、缙云麻鸭:主料是缙云老麻鸭一只,取小竹笋若干,放入煲中炖烂。特点是鲜美、清口。
4、飘香童鸭:也叫椒盐童鸭,主料是刚孵出的雄性乳鸭若干只,放入新鲜的菜油中炸烤。特点是又香又酥。
5、缙云土鸡:主料是农家饲养鸡一只,加上嫩姜若干,一并炖制,既纯香又滋补。
6、农家土面: 主料是土索面、小青菜、油渣,特点是汤清味鲜、色泽鲜艳,土索面不易涨糊。
7、黄花菜扣肉:主料是黄花菜、五花肉,特点是色泽红亮、香味浓郁,肉质酥烂而不油腻。
8、蜜汁薯条:主料是红薯条若干,油炸熟后加蜂蜜搅拌。特点是香酥、味甜。
9、酸菜豆:主料是自制的咸菜和毛豆,特点是色泽鲜亮、清爽开胃。
6. 求描写中国各种传统节日场面的片段
端午节: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当我想起这首儿歌,仿佛就闻到了粽子的香味,看到了一个个年轻人在赛龙舟,听到一阵阵锣鼓声。
小朋友们,你知道为什么要在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吗?让我来告诉你吧,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屈原听说楚国都城被敌人占领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汩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纵身跳入汩罗江中,当楚国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事情,都十分悲痛。他们含泪划着船赶来打捞屈原的遗体,还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鱼,希望江里的鱼不要伤害屈原的遗体。所以,这一天就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的传统习俗。
在我们家乡,秦淮河上每年都要举行龙舟比赛。年轻人在龙舟上拼命地划,岸上的人们也不停的呐喊,一浪高过一浪,仿佛要把自己的力量传递给划龙舟的年轻人,好让他们划得更快点,鼓手敲打着锣鼓让船员们振作精神,船员们更加用力地划着龙舟。桥上、岸边人山人海,围了个水泄不通。到了中午,比赛结束龙舟停在了岸边,岸上摆上了酒席,大家一个个相互敬酒,个个谈笑风生。
我真希望2015年的端午节早点到来,这样我就可以吃到美味的粽子,看到精彩的龙舟比赛了。
中秋节:
中秋节到了,山羊大妈在田里忙着收粮食,都忘了今儿过节了。
而聪敏兔呢,正在厨房里忙着做好吃的,他准备请山羊大妈和她一块儿过节。只见她身穿淡蓝色的围裙,头戴一顶银白色的厨师帽,一边哼着小曲儿,一边做着美味的沙拉,忙得不亦乐乎。笨笨熊也在家里忙活了起来,他正在做油焖茄子,因为他也准备邀请山羊大妈来吃午饭,而这道菜正是山羊大妈的最爱。他尝了尝味口怎么样,“哎呀!糟糕,太甜了,糖放多了!”于是他又多加了些水,继续炖下去。再看看聪敏兔,她可是个厨艺精湛的大厨师,你瞧:糖醋排骨、油焖大虾、小野鸡炖蘑菇、虾米拌豆腐、糖拌菜心、醋溜土豆丝、凉拌黄瓜......看着这一桌丰盛的大餐,真叫人馋得直流口水呀。笨笨熊只做了三菜一汤,他的手艺虽然差了些,可他毕竟尽了全力。
他们俩一切准备就绪后,竟不约而同的同时到达山羊大妈的庄稼地里。聪敏兔亟不可待地说:“山羊大妈,去我家过节吧!我可准备了一桌的大餐呢!”笨笨熊也不甘示弱:“还是去我家吧,我做了您最爱吃的油焖茄子。”山羊大妈感动地竟要哭了:“太谢谢你们了,真是个好孩子!这样吧,咱们三儿在一块儿过个团圆节,好不好?”“太好了!”聪敏兔和笨笨熊高兴地一蹦三尺高。
吃完了丰盛的大餐后,他们还约定晚上一块儿去赏月,这个中秋节将是他们一生中过得最快乐、最有意义的节日了。
重阳节:
重阳节节快到了,老师说要送一份礼物给爷爷奶奶。我不知送什么才好。我去问妈妈,妈妈说:“你奶奶洗衣服太劳累了,家里的大洗衣机又不舍得用,说浪费水和电。我们买一个小洗衣机给她吧。”我连声说好。
接着妈妈从网上找小洗衣机,找了半天总算是找到了。那里有两种颜色,我选了一个紫色的。妈妈付了钱说:“这个洗衣机要一百五,我从你零花钱中拿走五十元。”天哪!这可是我五个月的零花钱哪!我想。但是因为这是送给奶奶的节日礼物,所以我很爽快地答应了。
洗衣机三天后就到了。当时妈妈拿回来的只是包好的箱子。等吃过晚饭,我就等不及了,小声地对妈妈说:“我想把礼物送给奶奶。”妈妈答应了。于是我把奶奶拉到箱子旁神秘地说:“奶奶,您看好了,我有一件法宝要给您看!”我剪开箱子,看到奶奶一副吃惊的样子,我得意地说:“怎么样?喜欢吗?这可是我五个月的零花钱加妈妈的一百元钱买的呢。”这时,奶奶一把抱住了我说:“我的乖孩子,你长大了,懂事了,会为我着想了。奶奶真是太高兴了!”我的脸上也不禁乐开了花。
祝天下所有的爷爷奶奶们重阳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