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传统节日顺序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
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因为它居岁首,古代称之为“元旦”,又叫“三元日”,意即这一天为“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迎春的娱乐活动日。汉武帝时,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确定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辛亥革命后,各省都督代表集会南京,决定使用公历,规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在人们的习惯语中,春节又叫做“过年”。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元宵节,又名元夕节、上元节、灯节、小年。秦始皇名政,因避讳,又称端月十五,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说法很多,但根据史籍记载,一般认为元宵节开始于西汉时期。相传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刘盈病死后,其母吕雉篡位,吕后及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吕雉死后,大将周勃、180年扫除诸吕,拥立刘恒为40)。周勃等人戡平“诸吕之乱”的日子刚好是正月十五,因此每逢正月十五这一天,玩,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在古代,正月,称夜为“宵”,正月十五又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夜,所以,汉文帝就把它定为“元宵节”。
清明节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传统的具有悲情色彩的民族大节。此节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农历二月底三月初)。春分后十五天,斗柄指乙为清明。这时太阳到达黄经十五度,天气清澈明朗即为清,万物欣欣向荣故为明,故此又称清明。清明与寒食节期很近。按周代规定,冬至后第105天为寒食节,而自然节气清明则在第二天或第三天。清明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是,怀念先祖、上坟祭扫,春游踏青、插柳植树。民间也称它为鬼节之一,其祭扫培土、插柳植树是春节上坟、中元祭祖、十月一送寒衣活动中所没有的。通过清明怀念先人、感恩承志,能够产生家庭、社会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彰显我们的伟大民族精神,有利于全国团结统一、社会稳定。2007年12月,清明节被国务院确定为法定节日之一,并从2008年开始放假一天,与临近双休日组成清明黄金周。现在让我们一起追寻清明节几千年的发展演化过程和各种节俗。
端午节
五月初五是我国端午节,也称重五节、端阳节、天中节、午日节、草蒲节、解粽节、浴兰节、女儿节。俗称五月节,冀豫等地还称为“五月单五”。按照古代干支纪年,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即午月午日,所以称之重五或重午。端为首次、第一,所以称端午。五为阳数,所以也称端阳。此日接近一年的一半,所以又称天中节。古时,是日少女须配戴灵符,头答榴花,极尽美艳之姿,所以也称女儿节。唐初该节名称多混用。由于唐玄宗生于八月初五,为了避讳,就正式将此节定名为端午。
七夕节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别称双七、香日、星期、巧夕、女节、兰夜、香桥会、巧节会。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七夕节在千百年的流变中逐渐产生了乞巧、祈佑儿童、祈婚姻美满、祈遂私愿等七夕习俗、仪式。其中,青年女性祈祷婚姻幸福美满是最重要的习俗因子。
中元节
中元节为三大鬼节之一,又称祭孤、瓜节、七月半、送鬼节、寄生节、盂兰盆会。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之称。三元即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民间还称七月十五为鬼节,与清明、十月一合称三鬼节。过去民间从七月初一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结束,都会举办普度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告结。发展至今,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期。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的正中,所以称中秋,所以这是中秋节的来历素因之一。
重阳节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在七夕、中元、中秋三节之后,是人秋后的第四个节日,也是秋冬交替时的辞青、迎寒老节,还是一年最后一个数字重叠式节日。其九字重重,含义是极高极大,代表长久、长寿。1989年,我国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将农历九月九日定为中国老人节。这样就突出了重阳节尊老敬老的主题,对于促进家庭和谐、建设和谐社会是十分重要的。重阳节是夏历的九月九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称“重九”;又因日月逢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被认为是重阳节的来历。
腊八节
腊八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宗教、农祀节日。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古称“腊日”;南北朝佛教传人中国后,与佛教节日相重合,又称“佛成道节”。
关于腊日的来历,起源于远古汉族先民的一种冬日祭典。因冬季天寒,农事空闲,人们便进山打猎,以备新旧交替的年底,用猎物作“牺牲”祭祀祖宗与天地神明,祈福禳灾。古文,猎与腊为同字。因此,这种祭典就称为“腊祭”,农历十二月也就顺呼为“腊月”。
❷ 中国有哪些特色节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意义:一年之始。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意义: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
头牙:农历二月初二 意义:每年的第一个祭拜日,是祭拜土地公公的日子。
寒食节: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意义:为纪念介子推。
清明节:公历4月4或5或6日 意义: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祭祖的日子。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意义:纪念屈原。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意义: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又名“中国情人节”。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意义:俗称鬼节,祭祀先人、放水灯等。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 意义:象征家庭团圆幸福。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 意义:登高、饮菊花酒、吃重阳糕、赏菊
冬至:每年12月21、22日或23日 意义:冬季的开始,祭天祭祖。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意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尾牙:农历十二月十六日 意义: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
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 意义:灶王爷上天的日子
除夕:大年初一前夜 意义:一年之末,贴春联、贴窗花、贴福字、贴年画。
❸ 中国传统节日有那些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龙抬头(二月二)、社日节(二月二)、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七月半(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后一天) 等。
另外,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如: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们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此外,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❹ 中国8个传统节日
中国8个传统节日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
春节风俗有吃汤圆、放鞭炮、拜年、上祖坟等;元宵节风俗有吃元宵、猜灯谜等;清明节风俗有扫墓、踏青;端午节风俗有吃粽子、赛龙舟;七夕节风俗有穿针乞巧、礼拜七姐;中秋节风俗有吃月饼、赏月;重阳节习俗登高、插茱萸;冬至节风俗吃饺子、喝羊汤。
1、春节
春节历史悠久,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人们常说但是过大年、过年就是这一天。现在春节时间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
❺ 中国传统节日及日期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
形成:
中华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是“法制化的文明社会”的法律体制。是构成区域文明国家的基本框架。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逐渐形成,逐渐完善的文化过程“,是由猿到人类,文明进化发展得产物。
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神话、传说、天文、地理、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文献记录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得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完成,后来得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每个中华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来源之处与形成的必要条件。
❻ 中国传统节日及风俗
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元旦、小年等。
风俗:登山秋游、敬老、赏菊、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赏月、燃灯、吃饺子、吃粽子、划龙舟等。
1、登山秋游
重阳节登山秋游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就有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
2、敬老
重阳节又称敬老节,因此,这一天人们要敬老,敬老可以体现在对父母的孝顺,也可以体现在祭祖、祭祀上。
3、赏菊
重阳节时,正是菊花开的时候,因此,在很多地区都有重阳节赏菊的习俗,重阳节除了赏菊外,还可以购买一些菊花送给长辈,表示心意。
4、赏月
中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古时很多的诗人、文豪也会在这时邀友赏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❼ 中国传统节日列表
1、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2、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3、龙抬头:
龙抬头,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是指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4、社日节:
社日节又称土地诞,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古时代的社日节期依据干支历法来定,后来因历法变动改用阴历定节期。
5、花朝节:
花朝节是纪念百花的生日,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汉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
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二月二十五举行。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
6、上巳节: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7、寒食节: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8、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9、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节、重午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10、七夕节: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
11、中元节:
中元节,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12、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13、重阳节: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14、寒衣节: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
15、冬至节:
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16、腊八节:
腊八节,俗称腊八 ,日期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古时我国一些地方有在腊月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也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17、小年: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
18、除夕: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
❽ 中国传统节日时间和风俗是什么
1、春节
时间:汉代前春节为干支历的立春,后来演变为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现今春节时间为:狭义农历正月初一,广义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习俗: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游神赛会。
❾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是什么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等。
1、除夕(腊月最后一天)
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2、春节(正月初一)
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3、元宵节(正月十五)
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5、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
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6、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五月是仲夏,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还称“正阳节、五月节、龙舟节等。端午习俗有食粽子与赛龙舟。食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赛龙舟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
7、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又名七巧节、双七、星期、女儿节等。“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古人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七夕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七夕节的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与女红(gōng)等诸多习俗。
“七夕节”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人为主角的节日。
8、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又称秋节、八月节、团圆节,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9、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
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是中国传统节日,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的习俗,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登高、晒秋、赏菊等活动。
10、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腊八节,俗称“腊八”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基本与原始信仰、天象物候、历法、祭祀、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
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等。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逐渐形成,逐渐完善的文化过程“,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得产物。
❿ 中国都有哪些传统节日
春节正月初一
,元宵节(上元节)正月十五
花朝节
,龙抬头二月二,上巳节
二月十二
,三月初三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清明节4月5日前后,
端午节五月初五
,七夕节七月初七,
中元节七月十五
,中秋节八月十五
,重阳节九月初九,
寒衣节十月初一,
下元节十月十五,
腊八节腊月初八,
冬至节12月22日前后
,祭灶节腊月廿三或廿四,
除夕腊月廿九或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