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祭祖孝先 不忘根本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
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民间选择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设在七月十五日。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一定意义上,七月半祭祖节归属民间世俗,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月半,于我们小时候是有点讨厌,有点快乐和期盼的节日。讨厌的是那几天大人们晚上不许我们小孩子出去玩捉迷藏的游戏,只能老老实实呆家里写作业,期待的是在那个物质还有点匮乏的年代里,那几天可以吃到平日里少有的零食。
每年旧历七月十二清早,爹爹(我的爷爷)就会在香火前面摆好供桌,焚香烧纸供奉祭祖。供桌上会供奉清茶三杯、时令水果和糖果,一般有:梨子、葡萄、枣子、花生、酥糖、饼干。而我们三姐弟就轮流看风,趁爹爹没有在家时把供果偷拿些来吃;每次爹爹发现供果少了,会笑着问:“你们三个哪个拿供果吃了。”我们一本正经回答:“我们没得哪个拿,是祖宗爬爬们吃了的。”爹爹笑笑,有时候故意伸着手指做状要钉我们的头,我们闪闪就笑嘻嘻的溜走了。爹爹每次把盘子添满,我们又会去偷拿。那些年的那几天我们三姐弟和爹爹一直上演着猫捉老鼠的游戏,乐此不疲。中午和晚上把清茶辙了,供奉酒菜。(我们老家是旧历十二接祖宗,十四送祖宗)。此时忆起往昔儿时,泪水中只有爹爹慈祥的笑容。
爹爹去世后的每年七月十二,爸爸一如既往的接祖宗供奉祖宗,提前把冥袋钱纸物件买回来,郑重的在每个冥袋上写上祖辈的名字,和妈妈耐心把钱纸物件细心装好在每个冥袋里。只是现在物质条件丰富了,小孩子们不再嘴馋那些供果,爸爸少了爹爹那份和孙辈们嬉戏的快乐,有些快乐幸福与富裕太无关!前几年十四下午,我家先生和妹夫哪个有时间就提前去把公鸡杀了,把鸡血淋在冥袋上面,晚上我们会陪着爸妈一起吃过饭,在房子旁边的空地上用白色的石灰粉划几个圆圈,把冥袋分别放在圆圈里,把香点燃插在四周的土里;爸爸、我家先生或者妹夫会把留出来的钱纸先烧给土地菩萨和过路的野鬼们,拜托他们把我们祭烧的钱纸物件安全送达给我们的祖宗先人们。然后才点燃各个圆圈里的冥袋,在燃烧的火焰中寄托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告知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快燃烧完时,大家先后手掌合实作揖拜祖许愿。随后会放鞭炮,留一人在后面看冥袋烧完,不留一点点火星;后面走的人会撒水饭,撒水饭三次撒完且不回头,把祖先们安然送走。
2019年5月初,爸爸突然病逝,妈妈身体不好,老弟在南宁省城,妹妹买了供果糕点给妈妈接祖宗供奉祖宗,我去买了冥袋钱纸物品,郑重的写上祖先的名字,一如爸爸在世时一样。我知道,妈妈过了她最悲伤孤单的两个七月半节。
2020底,妈妈在南宁突然病逝。
以前,家婆是十四接祖宗先人,十五送。今年她身体一直不好,感谢先生理解我,说按我们这边的习惯,旧历七月十三,我在自己家接了两家的老祖宗们一起供奉,昨天叫上妹妹一家来吃饭,晚上一起去烧冥袋送祖宗先辈。不想加重环卫工人的工作和污染环境,没有打鞭炮。我们过了第一个没有父母的中元节……
好多年以来,清明扫墓和七月半时,老爸都会有意无意的说:“祖宗们,你们还能收到我们烧的钱纸,以后我们还不知道有没有钱纸收……”。当时不觉得,今日忆及怆然泪流。老爸要的不是钱纸,是后人们的一份记念……
中元节于我们就是:祭祖念先,不忘根本。
因为刚刚在外县上班的儿子没有回来过中元节,因为他没有这个节的概念,电话里面我没有多说,但是心里不是滋味,今天忍不住网络了“中元节”的由来意义,特意发了给他看,要他了解这个传统节气。这篇文章也是写给他日后看的。
9
❷ 清明祭祖的意义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
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几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进行“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与敬意。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续展开新的有机构成。因此有专家、人大代表呼吁将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萌生,人们到先人的坟墓,会亲自察看坟墓是否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烧猪,燃香奠酒,焚烧纸钱及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清明节因此也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不少海外侨胞、华裔,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
国家与文明的历史,靠个人与家庭的传续来完成;没有个人与家庭的传续,历史将是苍白、抽象而没有人情味的;清明节的祭奠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追远”不仅有“民德归厚”的教化意义,还会让我们获得面向未来的力量,确定个体与时代的历史位置。在崇拜“新”与“未来”的今天,这是必不可少的仪式。我们缅怀先人,祭祀先祖,因为他们是自己的来源,他们的辛劳和奋斗乃是我们继续前行的起点。这是尊重生命与敬畏历史的不绝之流。
不过,在科技理性成为人们基本意识的今天,推动清明节法定化,有必要对祭祖的传统进行厘清。祭祖并非承认鬼神存在的迷信活动。否则,祭祖传统就会同民间的鬼神信仰相混合,对亲人庄重的纪念,将异化为迷信活动;以前的祭祖活动之所以为人们所诟病,将其迷信化是主要原因。在今天“传统重建”的努力中,如果不能避免流俗,将会使祭祖传统重新误入歧途。
中国人对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仰,是表达情感的诗意之举,是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缅怀。冯友兰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谁都清楚,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但我们却相信亲人、先祖能够领受我们的情意与祭奠,这种庄重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诗意的、道德意义上的真实。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面对先人的照片或墓碑,表达浓浓的思念和真诚的敬意,是我们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动力。
❸ 清明节祭祖有什么讲究
扫墓时,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清明扫墓通常程序:
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是首先要先扫墓,就是将墓园打扫干净。其次是祭祀,这一程序很关键,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相感。
清明除了扫墓,还有很多活动,例如蹴鞠、放风筝、荡秋千、踏青、植树、斗鸡等等。
祭祖的禁忌:
1.不穿红衣服、色彩艳丽衣服,素装体现庄重。
2.忌开玩笑、污言秽语,嘻笑怒骂,忌说负面不文明的话。
3.不可跨过坟墓及供品。
4.不能跑到别家坟墓或对墓穴设计评头品足,会被视之为亵渎,遇到不好的气场,那便惹到一身麻烦回家。
5.怀孕女人不参加。
6.生理期间女人不参加。
7.祭祀当天禁止买东西带回家,切忌购买鲜花、衣服、鞋子等带回家。
8.运气低的,可以找一块红绸子绑在小腿脚腕部。
(3)祭祖孝顺扩展阅读:
清明节祭祖需准备的东西:
1.鞭炮
进入墓地,要先点燃炮,炮不能离墓地太近,更不能在坟头上放,要和墓地有一定距离。
2.香
香,好比电波信号,你香一点燃祖先就收到了,知道他的子孙来祭祀了。
3.蜡烛
蜡烛代表灯,照亮子孙的光明大道,不至于让子孙后代走偏道。香、蜡烛是清明祭祀必备的、重要的物品。
4.鞭炮
进入墓地,要先点燃炮,炮不能离墓地太近,更不能在坟头上放,要离墓地一些距离。
5.黄裱纸
黄裱纸,宜少不宜多。烧纸不要过于急,急不好,要四张四张烧,切记不要用棍乱挑,容易破碎。动作一定要缓慢,端庄,如理如法,因为你是在续香火,务必要焚烧干净。
6.水果
水果代表结果,坟地可以管我们三至五代,带五种水果即可。
7.糕点
糕点,代表五谷,糕点可视具体情形而定。
8.酒
酒是五谷的精华,祭天,祭地,祭祖都要用酒,所以要向祖先奠酒,倒三下即可。
9.鲜花
菊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清明上坟一般以菊花为宜,白色菊花尤其对景。
人民网--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清明节需要注意什么?
❹ 给亲人上坟,应该说些什么
给老人上坟时应该说“又一年啦,我们来看望你了!”点香叩首,接着讲一下自家的近况,最后祈祷一下,说上几句“保佑我们顺利发达,合家安康!
清明时节的上坟非常重要。因为祭祖和孝道是绑定在一起的。若不参加祭祖,就是一个不孝顺的人,一个忘记祖先的人。
上坟时,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垫上砖头,让他人看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1、鸡鸭鱼肉样不缺,色香味形皆俱全。阴阳两隔难聚首,几丝青烟唤父尝。
2、我知道姥姥一直盼着我回来,一直盼着我能够在她身边,在姥姥最痛苦的时候,受病痛折磨的时候,您的孙子没有能够在您身边,不孝孙子向您叩首。
3、清明祭母泪行行,往事桩桩悔断肠。志远冲天行孝晚,而今痛彻两茫茫。
4、我不知道人来人往的天堂那边是怎样的?爸爸我想你,你听到了吗?
5、嗟乎!魂兮归来!疫病荼毒,罹难半载。山河空寂,国门未开。素衣缟冠,奔走于外;青囊悬壶,效力四海。艰难困苦,疫病稍汰,绝命殒首,阴霾始开。
6、柳如眉,云似发,鲛绡雾縠笼香雪。梦魂惊,钟漏歇,窗外晓莺残月。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少年郎,容易别,一去音书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