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重阳节手抄报a3
重阳节手抄报:
重阳节小知识:
“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合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传承至今除了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外又添加了尊老敬老等内涵,已经成为中国敬老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全国各地群众特别是老年朋友的喜爱。
营造尊老爱幼社会氛围。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来受到人民群众重视,始终是社会的主流文化,每逢重阳佳节全国各地群众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表达对老年朋友的尊敬和关爱。
有关重阳节的诗词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荣萸少—人。
《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年—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B. 重阳节手抄报。
重阳节的手抄报内容可以写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习俗,一些重阳节的名言诗句,素材如下:
农历的九月九日,就是我们传统的重阳节了。因为在古代,人们把“九”认为是阳数,所以把九月初九叫做重阳节了。
重阳节有着很多的习俗,比如登高望远,赏菊花,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呢。重阳节还有一些新的含义,就是老人节,把传统和现代巧妙的结合起来,号召所有人都要关心身边的老人哦!
重阳节,也叫作老人节,这个节日的设立,就是为了更好的弘扬我们尊老敬老的传统精神,让呼吁我们多给老人们一点关怀。
老人们为了祖国,奉献了自己一辈子的力量,我们有责任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幸福快乐。重阳节马上就要到了,就让我们一起来孝顺身边的老人吧,给他们送上一份份的关心和祝福吧。
关于重阳节手抄报的素材也可摘选以下内容:
一、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
,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
菊展自然多在重
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
的组成部分。
二、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
,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三、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
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C. 重阳节手抄报版面设计图大全
重阳节的来历: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
老朋友准备好了丰盛饭菜,邀请我到他的农舍(家)做客。
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村子城墙外面青山连绵不绝。
打开窗子面对着谷场和菜园,我们举杯欢饮,谈论着今年庄稼的长势。
等到九月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再来和你一起喝酒,一起观赏菊花。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更加思念起亲戚。
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少了一个人。
诗词赏析: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
D. 简单好看重阳节手抄报
简单好看重阳节手抄报
导语:重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就是重阳节。重阳节在秋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每到重阳节,我国都有登高赏秋,敬老的传统。故而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简单好看重阳节手抄报,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重阳节手抄报一
重阳节手抄报二
重阳节手抄报三
重阳节手抄报相关:
1.资料
我国唐朝的大诗人王维,曾作过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名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描绘了在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对亲人的加倍思念。
今年重阳节,我和爸爸妈妈为了感悟中华传统节日——重阳节,我们来到了北京最有名的一坐山——香山,我们沿着山麓攀爬,看到了山上美不胜收的景色。我们也看到了许多老人都在沿着山麓攀爬,我们登上山顶,看见了许多老人在香山顶峰上庆祝自己的节日——老人节。他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庆祝。在他们中间坐着一个老爷爷和几个老奶奶,老爷爷坐在凳子上用手风琴拉着《欢乐颂》,曲调欢快、优美,令人陶醉;旁边的老奶奶则用小镲和小鼓等乐器为老爷爷伴奏,乐曲在这个小乐队的演奏下显得非常动听。周围许多老人围者这个小乐队尽情地跳呀、唱呀,使人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一般。
游览完香山,我和爸爸妈妈就出发去了奶奶家和姥姥家,把我们深深的祝福送给了老人。按照每年的习俗,今年重阳节村委会又给爷爷奶奶发放了慰问品,这体现出全社会对老人的关心和关爱,敬老、爱老之风传遍了神州大地。
昔日重阳节“又见花糕处处忙”的景象也已不见。但时逢佳节吉日,不由得又想起老邻居在庭院吃着花糕,喝着清茶说笑聊天的温馨,思念童年一起欢笑玩耍的小伙伴。
2.起源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重阳节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每到重阳节正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家人。不仅如此,在我眼中的重阳节还代表着人们各种各样的丰富情感。
3.喜悦之情
重阳节更带给人们无数的欢歌与喜悦。诗人孟浩然就在《过故人庄》中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整篇文章轻快活泼,洋溢着农家的生活情趣,一片宁静和谐,给人们带来了喜悦之情。在作者另一首作品“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中,表现出作者在重阳节登高时的喜悦之情,并希望朋友可以和自己一起欣赏美丽景色。
4.思亲之情
重阳节曾勾起无数诗人的思亲之情。唐代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时不禁吟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种远客思乡之情,深切感人。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在重阳节时思念亲人,写下“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在两篇作品中深切表达出词人思念丈夫的真挚情感,令人恻然。
5.忧愁之情
重阳节也曾勾起无数诗人的悲伤之情。诗人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中写道:“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虽然诗中表现出诗人的在重阳佳节的.喜悦之情,但却又透露着丝丝的忧伤,暗喻了诗人在官场受挫,壮志未酬的无奈唏嘘。南唐后主李煜在成为亡国之君时又到重阳节,写下“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堕,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不禁让人愁从中来。
无数诗人们在重阳佳节留下华彩乐章,激扬文字,这些名句伴随着重阳节一起流传下来,那些诗句有的欢快喜悦,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感人肺腑,有的催人泪下。我心想这不就是重阳节的最好写照吗?重阳为我们带来了喜怒哀乐愁,为我们带来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丰富多彩。
;E. 重阳节诗歌手抄报
重阳节诗歌手抄报:
沁园春·丁巳重阳前
清代:纳兰性德
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长调: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场。遗容在,只灵飙—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浣溪沙·重九旧韵
宋代:苏轼
白雪清词出坐间。爱君才器两俱全。异乡风景却依然。
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茱萸子细更重看。
F. 重阳节手抄报图片大全 简单漂亮
简单的重阳节手抄报:
重阳节来历简介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节的节日习俗
赏菊花。菊花和重阳节有很深的关系,重阳又称之为菊花节,所以,在重阳这两,赏菊花成了首要的习俗之一。
登高。这是我们在古诗词里就知道的,因此,重阳又称为登高节,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
插茱萸。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重阳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茱萸雅号“辟邪翁”,古人认为佩戴荣萸,可以辟邪去灾。
放纸鹞。这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在国内有一些地方也有放纸鸢的习俗。
吃重阳糕。重阳的饮食之风,除了饮茱萸、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当然这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喝菊花酒。因为菊花被称为“长寿之花”,所以,在重阳节这天就产生了喝菊花酒的习俗。
重阳节相关诗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荣萸少—人。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G. 重阳节a4纸简单手抄报
重阳节手抄报
重阳节手抄报内容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发展至近代,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政府将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和谐地结合起来,使这一传统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式节日。
营造尊老爱幼社会氛围。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历来受到人民群众重视,始终是社会的主流文化,每逢重阳佳节全国各地群众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表达对老年朋友的尊敬和关爱。
重阳节有关诗词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荣萸少—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H. 重阳节手抄报六年级
重阳节手抄报:
重阳节小知识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或“老人节”。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重阳节的禁忌
九是数字之中最大的数字,所以相传这一天也是大凶日。按照中国传统之中“逢凶化吉”的思维转换模式,有理由相信,节日喜庆的外表是为了完成奇月奇日由凶转吉,一系列的节日活动是为了镇压住凶气、战胜凶气而设立。所以在这个辟邪的日子里,不适合说节日快乐,而是说身体健康或者家人平安。
重阳节有关诗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荣萸少—人。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九日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九日》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纮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