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描写的是什么节,即农历什么,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兄弟什么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描写的是重阳节,
即农历九月九日,
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兄弟思念之情
㈡ 重阳节诗词赏析
1、《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蜀中九日》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前二句以“望乡台”、“送客杯”作对仗,用他乡送客来衬托诗中人思乡的情怀。
后二句用呼告语作咏叹,由北雁南飞反衬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乡的苦闷。 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写登高旅况,情中想情,境中构境,不求刻画,自觉深微,当与杜审言《渡湘江》诗并美。
2、《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卢照邻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是唐代诗人卢照邻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诗人在旅途中过重阳,登高远望所见所感,抒发浓浓的思归之情怀。这首诗立意清新,情感真切,构思细密,结构完整。
3、《九日送别》
【唐】王之涣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九日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先描述了诗人于重阳节送别故人时的凄凉情景,再写诗人对故人的送别,最后写诗人对彼此分别后的遐想。全诗格调苍凉,在问语的强调、今明的对比、虚词“且”“暂”“应”的呼应中,一波三折地倾诉离别之苦。
4、《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登兰山寄张五》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围绕清秋时节登高来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先写为望友人而登高,故“心随雁飞灭”。
因薄暮时思念之“愁”和清秋之“兴”无法排遣,更因登高而望,只见“归村人”,而不见友人踪影,所以希望与友人相约共醉重阳节。全诗用极洗练严谨的语言,描绘了登高所见的清秋薄暮景色,其中“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二句历来脍炙人口。
《历代诗评注读本》:“天边”、“江畔”两句,摹写物象,超然入神。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诗歌。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扣题目,写异乡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增。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思念自己。全诗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宋末刘辰翁《王孟诗评》:顾云:真意所发,忠厚蔼然。
㈢ 写《乡愁》的诗人是谁
余光中台湾诗人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席慕蓉也写过《乡愁》一首诗
乡愁
作者: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敖红亮诗歌《乡愁》
写作时间:2002-9-20
2008年9月13日发表于《白城日报》
标题:乡愁
原文:
思念家乡的泪珠
滴落在雨天的屋檐下
碗里
饭里
咽进肚里
让思乡者倾醉
醉在梦里
梦在乡里
是一只芦苇笛
鸣在乡思者的心窝里
㈣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诗句意思
1. 关于菊花的诗句和意思
关于菊花的诗句和意思 1.菊花的象征意义和诗句
一、菊花的象征意义:
1、在古神话传说中菊花还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
2、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三,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也是世界四大切花(菊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之一,产量居首。
3、因菊花具有清寒傲雪的品格,才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中国人有重阳节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二、菊花的诗句:
1、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
3、白话译文:
老朋友预备丰盛的饭菜,要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
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4)余光中重阳节扩展阅读:
品种分类:
一、花期:
1、夏菊:又名五九菊。在每年农历5月及9月各开花一次。现今利用保护设施栽培可在阳历5月及10月各开花一次。
2、秋菊:花期有早、晚之分。早菊花期在9月中、下旬为中型菊。晚菊花期在10-11月为大型菊,是栽培最普遍的秋菊。
3、寒菊:又称冬菊。花期自12月至翌年1月。
二、花径:
1、大菊:花的直径在10厘米以上,多用作多本菊和标本菊栽培。
2、中菊:花的直径为6-10厘米,老用作花坛菊及大立菊栽培。
3、小菊:花的直径在6厘米以下,属满天星型,可作盆菊、悬崖菊、扎菊、盆景菊等,以布置庭园或陈设。
三、颜色
1、单色:单色是指一花一色,有黄、白、紫、红、粉、绿、墨、泥金、雪青等。除基本色系外,每个色系又可分成多个色调。这就比较难以描述和准确把握。
2、复色:
复色是指即一花有两种以上的颜色,色彩变化也较丰富。
有一朵花两种颜色的如红黄各半的“二乔”、红黄二色的“鸳鸯荷”。
有背腹两种颜色的,如背面为黄色腹面为红色的”金背大红”。
有花瓣以一色为底色,其上有其他颜色条纹或斑点的,如以粉紫为底色,其上有白色斑点的“梅花鹿”。
有以花瓣基部为一色,先端为另一色的,如管瓣为红色,先端为黄色的“赤线金珠”;有心花为一色,边花为另一色,但反差不大的,如“初凤”、“绿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菊花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过故人庄
2.关于菊花的诗句
相关诗词 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 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 卓为霜下杰。 唐·黄巢《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太宗《赋得残菊》 阶兰凝暑霜, 岸菊照晨光。
露浓希晓笑, 风劲浅残香。 细叶抽轻翠, 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 复结后年芳。 唐·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开已尽, 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 轻香酒暂随。 唐·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 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 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元稹《菊花》 (详见词条: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刘禹锡《菊花》 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
莹静真琪树,分明对玉堂。 仙人披雪氅,素女不红装。
粉蝶来难见,麻衣拂更香。 向风摇羽扇,含露滴琼浆。
高艳遮银井,繁枝覆象床。 桂丛惭并发,梅蕊妒先芳。
一人瑶华咏,从此播乐章。 唐·吴履垒《菊花》 粲粲黄金裙, 亭亭白玉肤。
极知时好异, 似与岁寒俱。 堕地良不忍, 抱技宁自枯。
唐·李商隐《菊花》 暗暗淡淡紫, 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 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 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 升君白玉堂。
唐·黄巢《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宋·苏轼《赵昌寒菊》 轻肌弱骨散幽葩, 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 百草摧时始起花。
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寂寞东篱湿露华, 依前金屋照泥沙。 世情几女无高韵, 只看重阳一日花。
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 黄花芬芬绝世奇, 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 堪笑儿童道过时。
宋·梅尧臣《残菊》 零落黄金蕊, 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 犹得车清觞。
宋·朱淑贞《菊花》 土花能白又能红, 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 不随黄叶舞秋风。
宋·朱淑贞《菊花》 菊花如志士, 过时有余香。 粲粲滋夕合, 英英傲晨霜。
3.关于菊花的诗句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起花。——《赵昌寒菊》宋·苏轼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 唐·元稹 “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初唐 王绩 “旧采黄花賸,新梳白发微”;“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唐 杜甫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黄花不掇手,战鼓遥相闻”——唐 李白 〔菊韵〕--李师广— 秋霜造就菊城花,不尽风流写晚霞;信手拈来无意句,天生韵味入千家。
〔秋声〕--风子— 廊下阶前一片金,香声潮浪涌游人。只缘霜重方成杰,梁苑东篱共古今。
〔菊城吟〕--王如亭— 狮龙气象竟飞天,再度辉煌任自威!淡巷浓街香满地,案头九月菊花肥。 晋·陶渊明《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唐· 太宗《赋得残菊》: 阶兰凝暑霜,岸菊照晨光。
露浓希晓笑,风劲浅残香。 细叶抽轻翠,圆花簇嫩黄。
还持今岁色,复结后年芳。 唐·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唐·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吴履垒《菊花》 粲粲黄金裙,亭亭白玉肤。
极知时好异,似与岁寒俱。 堕地良不忍,抱技宁自枯。
唐·李商隐《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宋·范成大《重阳后菊花》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屋照泥沙。世情几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宋·陆游《九月十二日折菊》 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 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
宋·梅尧臣《残菊》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 深丛隐孤芳,犹得车清觞。
宋·朱淑贞《菊花》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金·元好问《赋十月菊》 秋香旧入骚人赋,晚节今传好事家。不是西风若留客,衰迟久已退梅花。
明·沈周《菊》 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
宋·杨万里《咏菊》 物性从来各一家,谁贪寒瘦厌年华?菊花白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 明·唐寅《菊花》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董必武《赏菊》 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
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 造化功谁与?勤劳智自专。
赏心邀客共;歌咏乐延年。 陈毅《秋菊》 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红楼梦》里菊花诗可为一绝,请欣赏红楼艺苑内的菊花诗 《赠菊》 文/老街味道 我是红尘不惑人 知君何故爱秋深 高洁难耐喧嚣夏 孤傲羞同桃李春 寒露从来真挚友 风霜自古作知音 一朝新雪芳菲净 不愿人观落魄魂 忆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蘅芜君 访菊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拄杖头。 ----怡红公子 种菊 携锄秋圃自移来,畔篱庭前故故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怡红公子 对菊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丝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云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枕霞旧友 供菊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隔坐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枕霞旧友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运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潇湘妃子 画菊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蘅芜君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潇湘妃子 簪菊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 ---蕉下客 菊影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
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枕霞旧友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潇湘妃子 残菊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相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蕉下客 赏菊 (沈钧儒) 一丛寒菊比琼华,掩映晴窗动绿纱。 乍觉微香生暖室,真拟奇艳出谁。
4.关于菊花的诗句和出处
1)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出处: 欧阳修《秋怀》
2) 芙蓉金菊斗馨香。 ——出处: 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3)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出处: 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4) 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 ——出处: 苏轼《赵昌寒菊》
5) 黄鹂啭处谁同听,白菊开时且剩过。 ——出处: 司空图《白菊杂书四首》
6) 沙岸菊开花,霜枝果垂实。 ——出处: 崔元翰《奉和圣制重阳旦日百寮曲江。》
7) 鬓发已甘尘路白,菊花犹送塞垣黄。
——出处: 齐之鸾《九日登清水营城》
8) 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出处: 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9) 黄菊散芳丛,清泉凝白雪。 ——出处: 德隐《新秋晚眺》
10) 菊花清瘦杜秋娘。 ——出处: 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11) 此生只是偿诗债,白菊开时最不眠。 ——出处: 司空图《白菊杂书四首》
12)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出处: 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13) 几度白衣虚令节,致疑黄菊是孤芳。 ——出处: 序灯《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
14) 梅定妒,菊应羞。 ——出处: 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15) 未追赤松子,且泛黄菊英。 ——出处: 李泌《奉和圣制重阳赐会聊示所怀》
16) 时节是重阳,菊花牵恨长。 ——出处: 徐灿《菩萨蛮•秋闺》
17) 共评花索句,看谁先得。 ——出处: 吴文英《满江红•刘朔斋赋菊和韵》
18) 临行挽衫袖,更尝折残菊。 ——出处: 苏轼《送顿起》
19)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出处: 杜甫《九日寄岑参》
20) 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 ——出处:
苏轼《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
21) 金风飘菊蕊,玉露泫萸枝。 ——出处:
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
22) 紫菊宜新寿,丹萸辟旧邪。 ——出处: 赵彦昭《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
23) 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 ——出处: 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5.菊花的诗句古诗
关于菊花的诗句古诗
1、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金·元好问《赋十月菊》
2、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3、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唐刘禹锡《和令狐相公玩白菊》
4、黄花金兽眼,红叶火龙鳞。
5、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宋·苏轼《赵昌寒菊》
6、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唐·杜甫《云安九日》
7、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唐·白居易《咏菊》
8、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6.关于菊花的一篇古诗和它的解释
菊 花
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翻译: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东晋大诗人陶潜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难怪宋人周敦颐因陶渊明后真隐士不多,要大发“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感慨了。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诗人对菊花由衷喜爱: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他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亲手栽种的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句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第二句的“绕”字则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图。
第三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我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寓有深意。
这首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让人们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因而历来被人们所喜爱。
7.关于菊花的诗句
赏菊 (沈钧儒)
一丛寒菊比琼华,掩映晴窗动绿纱。
乍觉微香生暖室,真拟奇艳出谁家。
秋菊诗 (陈毅)
秋菊能傲霜,风霜恶重重。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赏菊 (朱德)
奇花独立树枝头,玉骨冰肌眼底收。
且聆和平共处日,愿将菊酒解前仇。
菊畔香 (臧克家)
北国风光,无风无雨过重阳。
不去西山相红叶,来对丛黄。
人倚疏篱,华傍宫墙,邑英红幛,门楼仰天望。
借芬芳,只独赏,念天涯分飞雁行。
不须持鳌把酒,默诵佳句分外香。
人影瘦,精神畅,昂首向东天一方。
赏菊 (董必武)
名种菊逾百,花开丽且妍。
秋容圃外淡,春意眼前旋。
造化功谁与?勤劳智自专。
赏心邀客共;歌咏乐延年。
重阳夕上赋白菊 (白居易)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菊花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咏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㈤ 九九重阳节的诗人是哪代诗人
九月九日忆山兄抄弟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表达了王维思念家乡思念好友的思乡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他是(唐 )代著名的诗人。“独”的意思是( 独自、自己)。“忆”的意思是( 思念、回忆 )。九月九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重阳节 ),古人在重阳节( 登高 )、佩带茱萸、( 喝菊花酒 )的习俗。
㈥ 有一位诗人,自称自己是“茱萸的孩子”,他是谁
余光中
余光中生于重九之日,称自己为茱萸的孩子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 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 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
㈦ 由浅蓝色的夜溢进窗来,夏斟得太满。
或许夜晚是夏天最美好的时刻,没有刺眼的阳光,滚烫的暑气。有的是满天闪烁的群星,舒适柔软的草坪,还有习习吹来的微风。想象一下,你躺在草坪上,享受晚风的吹拂,抬头仰望满天星,再捧一杯冷饮,该是多么惬意啊。但余光中先生在夏夜里看星星,他的目光却能穿越到千年之前,引起无尽的遐想……
由浅蓝色的夜溢进窗来,夏斟得太满。萤火虫的小宫灯做著梦,梦见唐宫,梦见追逐的轻罗小扇。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2017年12月14日那天,我们的朋友圈被“乡愁诗人”刷屏了。这一天,以《乡愁》一诗闻名于世的余光中先生,在台湾病逝。
提起余光中,几乎每个人都会想到这几句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余光中或许是天生的诗人,他生于1928年重阳节这样一个有诗有酒的日子,余光中便诗意地称自己为“茱萸的孩子”。巧的是,他也确实与诗相携一生。
余光中出生在南京,父亲是国民党政府的官员。抗战时期,全家迁居重庆,父亲忙于办公,可二舅却闲得多,于是他就成了余光中的老师。
二舅家中藏书不少,余光中尤其爱看《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小时候读书破万卷,这为余光中后来的诗人生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47年,余光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两年后,转学到厦门大学。在厦大的半年里,余光中开始大量阅读英文诗。
在读诗之余,他开始学写新诗了。余光中此前就已经读遍了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新诗,所以虽然刚开始学习写作,但依然得心应手。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余光中父亲是国民党官员,他随家人搬到了台湾,进入台湾大学学习。从1950年开始,他不再满足于待在自己的小书房默默写诗,而是四处投稿,他的作品陆续刊登在台湾的诗歌刊物上。
诗歌发表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一个神秘人物的推荐,更让他大放异彩。
195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余光中的同班同学蔡绍班把余光中写的一叠诗稿拿去给当时的大才子梁实秋评阅(没想到,不久他竟然收到梁先生的一封足足两页的信。)
第二天,余光中就央求蔡绍班带他去见一见梁先生。
离开梁先生寓所的时候,余光中兴奋地对蔡绍班说:“从今天起,我真的开始步入文坛了。”就这样,在梁实秋先生的鼓励下,余光中走上了诗坛。
虽然余光中被称为“乡愁诗人”,但除了乡愁之外,他的诗歌题材其实非常丰富,有关于亲情的、爱情的、友情的,有咏怀历史的,还有许多清新明丽的风景小诗,比如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星之葬》,就是余光中先生看到滑落的流星而为之写下的一首小诗,感慨流星的葬礼,更是叹息匆匆而逝的时光。
在这样美好的夜色里,诗人的目光移向窗外,望着闪闪的繁星,他从夏夜的星光,联想到夜色里闪亮的萤火虫,从萤火虫又联想到宫灯,从宫灯联想到闪耀的唐朝宫殿,这是一种时空的转变,视角的扩展。
诗人借用杜牧的诗句“轻罗小扇扑流萤”中的意象,用“轻罗小扇”代指唐宫里的宫女,他们点着烛灯,追逐打闹,展现出一派安宁祥和的景象。夏夜虽美,却也是一个时光易逝的夏夜。
无论是“闪耀的星”,“萤火虫”还是宫娥手中的“轻罗小扇”都是一瞬即逝,美丽却短暂的。
诗人告诉我们,不仅人的生命如此短暂,整个社会也是如此,繁盛的唐王朝从历史长河看也是过眼烟云,昙花一现而已。
诗人从仰望星空延伸出对生命易逝的感慨,带有一种无奈和惋惜。
㈧ 余光中乡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余光中所作的《乡愁》的主要内容是: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所作的一首现代诗。全诗原文如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8)余光中重阳节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首诗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诗人用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语,唱出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是单纯、明朗、集中、强烈。这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这些意象和“这”、“那”这两个简单的指示代词联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将愁绪的两端紧密融合。
㈨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里的佳节是指美好的节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
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㈩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全诗是什么
原文是: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这首诗的意思是: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是指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近成熟果实。《本草纲目》吴茱萸【集解】苏颂引周处《风土记》云:“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又《续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道,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灾厄,宜令急去,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其言,举家登高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代之矣。’故人至此日,登高饮酒,戴茱萸囊,由此尔。”由此可见,王维诗中的茱萸,当是指吴茱萸。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