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介绍一下中元节和重阳节!有区别吗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有些地方,尤以中国南方,是七月十四日,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版人入侵某地,居民权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 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⑵ 中元节是什么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民间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也有在七月十四日的。这天,家家祭祀祖先,有些还要举行家宴,供奉时行礼如仪。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毕,合家再团坐,共进节日晚餐。断黑之后,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过去,民间在七月初七就要通过一定仪式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饭,直到七月十五日送回为止。现在,逐渐剔除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孟兰盆会”。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节的意义:
从有关中元节的传说中,可深切体认到中元节的祭祀具有双重的意义在,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推已及人,乐善好施的义举。这全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我们在庆赞中元的同时,应该跳脱鬼的角度,期勉互爱。
⑶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中元节是一个祭祖的节日,俗称为鬼节、祭祖节,中元节在每年的七月半,即阴历七月十五日这一天。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中元节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
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中元节习俗
1、吃鸭
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在七月半吃鸭子,因鸭在水中游,取其河灯普渡祈祷之涵意。也有说法是“鸭”就是“压”,是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魂灵”,这说法有点牵强,因为很多地方“鸭”与“压”不同音。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2、烧纸
中元节日中,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传说,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焚烧,目的是给无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祖先的钱了。
3、祭祖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这种祭祖行为是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感德祖先文化传统。时逢小秋的农作物收获,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时分举行。
⑷ 中元节是什么时候节日习俗是什么
祭祀
中元节本身源自祭祀!意义在于敬祖!
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民间的祭祖活动一般在七月十五之前进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民间通过一定仪式,夜晚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饭,直到送回为止。送回时,烧钱纸封包,称烧“包衣”,或者还有法事(或佛或道)。
1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2
烧街衣
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3
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4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於特定的一天。
5
摆中元
虽然“摆中元”的手工艺品及仪式与乞巧节十分相似,但还是有一些不同,“摆中元”没有牛郎织女,也没有七娘梳妆盆,取而代之的是三件服装,分别是天官(赐福)的、地官(消灾)的、水官(解厄),而北方过中元节的风俗则简单些,主要是烧香等,像摆中元这样的习俗也找不到了
6
城隍出巡
中元节这天,城隍老爷出巡的仪仗舆从十分壮观,有活人装扮的皇隶到诸鬼相,还有旗锣队、花灯队、高跷队、彩船队等等,走遍城内的主要街巷,好像是一出声势浩大的阳间阴府时空穿越的戏剧,行至西门外邑厉坛赈济孤魂。
⑸ 中元节是什么节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⑹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呢
中元节,又叫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是中国一大传统节日,其忌讳如下:
1、床头挂风铃。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2、夜游。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3、熬夜。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熬夜很容易致泄气入侵。
4、玩碟仙。平常时刻玩碟仙就很容易发生事情,更何况在这鬼节时分。
5、游泳。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⑺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中元节,又叫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是中国一大传统节日。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节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有关,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
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7)中元节是重阳节么扩展阅读:
各地不同习俗:
1、河北: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2、山西: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
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埂上挂五色纸。
3、河南: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4、山东: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
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5、陕西: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⑻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
【壹】中元节是鬼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1)中元节
七月半。中元节。
所谓中元节,还有相应的上元节(正月半)和下元节(十月半)。
此“上中下”,在道教中分别对应天、地、水宫。
道家说法:正月十五天官赐福,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十月十五水官解厄。
地官赦罪是释放地狱中有罪的孤魂野鬼,让他们也能享用人间奉祀。所以,这一天烧纸钱就成了人人参与赦罪、帮助罪魂超度。
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北齐时的《颜氏家训》,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宋时的《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清时的《帝京岁时纪胜》等等书籍中都提到了中元节或盂兰盆节。到城外去祭墓的,络绎不绝,较之清明节尤胜。
目连
(2)盂兰盆节
七月十五在寺院为盂兰节。
盂(yu)兰是梵文,意为救倒悬。
《盂兰盆经》讲了这么一则: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
目连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
佛祖告诉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十方僧众威神之力。
于是,月明千里下,陈法供、漂河灯,奉经燃纸,成为万众同求怜悯、赦罪之日。
诚佑所有幽冥沉沦者超度!
【贰】中元节是祭祖节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
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叁】中元节要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
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
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汾阴后土祠,位于万荣县西南40公里处黄河岸边庙前村北。
这是中国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女娲氏的祠庙。后土圣母是中华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后土祠又是海内祠庙之冠,北京天坛之源。
【肆】中元节是送羊节
是舅舅给外甥送礼的节日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
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
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
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
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伍】中元节在山西
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
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
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
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
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陆】放河灯
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萧红《呼兰河传》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
【柒】面塑
浑源七月十五捏面人
在浑源地区,农历七月十五是上坟的日子,俗称“鬼节”。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浑源乡间供奉的祭品之中杂有大量面人。
面人其实是个概称,用白面捏塑的形态众多,人形有童男、童女、寿星等,动物有牛、羊、猪、兔、鸡等,植物有石榴、桃、莲花、菊花等,凡人可描状模型,都是巧妇手下的题材,不一而足。
七月十五捏面人,是浑源乡间的民俗。每当农历七月之初,家家都开始准备,上好的白面、白糖、红枣、红莲豆、黑豆、朱红、茭节(高粱秆)等,这些材料或是主材,或是点缀,或是支撑。
先是发面,发酵时适当用碱,和面时在发面中按比例加入生面,然后把面揉和均匀,软硬适度的发面蒸熟时面制品既不开裂,又不萎缩,光泽饱满。
最关键是捏面人环节,捏面人全凭一双巧手,一团面捏出各种形状,然后辅以工具,如小梳、小剪和小铁锥子等,采用搓、剪、压、挤等工艺制出各种物形,各色花样的面制品造型生动逼真。
以捏童女为例,捏出身体,剪出四肢,梳头成绺,梳手成指,黑豆点睛,红莲豆贴嘴……蒸前面团略显消瘦,蒸熟之后则身形饱满,一层紧致的面皮光亮圆滑,十分好看。再以捏花为例,捏出圆饼状,四周剪花,中间压花,中心挑面成蕊,或菊花或莲花活灵活现。其实,捏面人如同剪纸,心中有画,手上有形,捏什么是什么,是当地特有的民间技艺,大多乡村主妇都会。
除了作为贡品,面人还是很好的玩物和食物。兄弟姐妹多的人家,大人们每年早早地做好面人,一部分备祭祀用,一部分分发给孩子们,你取羊,我拿猪……新鲜别致的面人如同玩具,玩几天,耐不住馋虫终于吃掉了。还想吃,就去蓄谋贡品,在香烟袅袅的供桌上,偷偷地拿了吃掉。父母发觉,往往一笑了之,在供桌前祷告几句“小孩不懂事,与祖先抢食”,也就过去了,想来祖先也不会怪罪。
⑼ 中元节是什么节中元节的来历
在古代,中元节是从七月的丰收和秋天祭祖的味道演变而来的。它叫中元节,起源于东汉以后的道教。后来到了唐朝,统治者提倡道教,中元节开始盛行,并逐渐把中元节固定为节日的名称,一直流传至今。中元节、除夕、清明节和重阳节都是中华民族祭祖的传统节日。
中元节的意义
从有关七月半的传说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七月半的祭祀有双重意义:一是弘扬孝道以纪念祖先,二是弘扬施与人、布施于人的义举。都是从慈悲的角度出发,很有人情味。所以庆祝中原的同时,要脱离鬼魅,希望相爱。
就其文化内涵而言,七月半也是我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之一,其文化背后有一种信仰。七月半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古今皆有的缅怀先人的传统。这一传统体现了古代“慎终追远”的思想,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中元节的禁忌
1.床头挂风铃,风铃容易招鬼。
2.夜游。性格较轻的人尽量不要夜间出行。
3.非特定场合烧鬼纸。
4.避免偷祭品。这些是属于鬼魂的食物。
5.切忌践踏鬼纸,这是对鬼的祭祀。避免踩踏。
中元节简介
中元节是道教的名称,民间世俗的节日叫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的节日,佛教的节日叫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河灯、祭祀死者、烧纸锭、土地祭祀等。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古代对祖先神灵的崇拜和相关的时间祭祀。七月是吉祥的月份,也是孝顺的月份。七月半是一个在初秋庆祝丰收和回报大地的民间节日。一些农作物已经成熟,所以民间有祭拜祖先、供奉新米等祭品、向祖先报告秋成的习俗。这个节日是一个纪念祖先的传统文化节日,其文化核心是尊重祖先和孝道。
⑽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生活中中元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农历七月神秘而幽暗,而且这个节日最早的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我们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以下分享中元节是什么节日有什么风俗。
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
农历七月十五是佛、道两家共同的重要节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还称鬼节。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
七月十五(也有部分地区是七月十四)上坟扫墓,祭拜祖先。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希望家宅和顺,先祖安宁。
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古人相信人死之后,肉体不复存在,魂却可以化成鬼。鬼魂具有诸多能力,可以暗中对人起作用。生前为善者,死后亦成善鬼。家中的亲人死后,能成为家庭的保护神,因此受到后人的祭祀。
最明显的例子是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这三个节日祭祖事鬼,所以又叫三大“鬼节”。清明扫墓含有怀念祖先之意。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有放河灯拯孤照冥的习俗。寒衣节时人们会在祖先墓前焚化纸衣。除了善灵和祖灵以外,人们认为那些非正常的死亡者,死后会变成恶鬼,加害于人。
为了使厉鬼不加害人,古人想出了种种办法。七月十五于旷野水边燃放河灯、焚香化纸、设撰施粥,为的是使各路孤魂野鬼有所归而不为厉。上巳日河边洗浴,端午插艾挂蒲、饮雄黄酒、戴长命缕,重九登高,均有避邪消灾之意。
中元节禁忌
床头挂风铃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偷吃祭品这些是属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晚上晒衣服当好兄弟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味道。
夜游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非特定场合烧冥纸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
喊名字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出名字,尽量都以代号相称,以免被好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游泳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熬夜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熬夜很容易致泄气入侵。
靠墙好兄弟平时喜欢依附在冰凉的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起鬼上身。10、乱看好兄弟喜欢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
榕树放在家门口因为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好兄弟的最爱,除非你希望好兄弟来家里坐坐。
捡路边的钱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们东西,就很容易被他们教训。
轻易的回头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少的地方时,觉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好兄弟。
不能随地勾肩搭背人的身上有3把火,头顶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灭了其中1把,就容易被好兄弟“上身”。
筷子插在饭中央这是祭拜的模式,就好比香插在香炉上,此举只会招来好兄弟来与你分享食物…
中元节,即民间俗称的“鬼节”,因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七月半、七月望。中元节的节名来源于道教,佛教称为盂兰盆节。尽管有着浓厚的道、佛两教色彩,但中元节的最初来源,却带有深刻的儒家印迹。
自古以来有“秋尝”,佛教带来“盂兰盆节”
文化考古学者宋兆麟在《中国古代节日文化》一书中认为,关于中元节的起源传说,比较可信的是源于一个祭祖的节日,直到魏晋南北朝时,随着佛道二教的渗入,最终形成中元、盂兰盆的节日形式。而祭祖,又和“秋尝”密不可分。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祖是儒家政治理念中的重要传统。农历孟秋七月,作物成熟,我国自古就有在此时举行祭祖仪式的传统。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古者岁四祭……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
古人春夏秋冬四时均要奉祭先祖,七月奉上新收获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谷物粮食,谓之“秋尝”,又称“荐新”“尝新”,即秋天让祖先尝新之意。以“秋尝”祭祖为代表的祖先崇拜和宗法理,成为儒家“孝道”的核心内容。
“秋尝”仪式时,四邻乡亲还会聚在一起,品尝丰收的成果,迎接收获的秋天,这一节俗具有收族敬宗、凝聚亲情的作用。不过当时,“秋尝”祭祖的时间并不一定是在七月十五,后来由于佛教和道教的介入,才固定在此日。
佛教刚开始传入中国时,仍坚持其不敬王者、不拜父母、不受礼教约束的无君无父原始教义,与注重血亲人伦关系的儒家文化形成激烈冲突,极大影响了佛教的'传播。后来,佛教入乡随俗,以盂兰盆会的形式与传统“秋尝”习俗相结合,形成富有中国伦理文化特色的佛教孝亲节——盂兰盆节。
“盂兰盆”一词来源于汉传佛教经典《盂兰盆经》,为“解倒悬”之意,即将人的灵魂从困厄中解救出来。《盂兰盆经》讲的是佛祖弟子目连想救母亲出恶鬼道苦海,佛祖告诉目连,你母亲罪孽深重,仅靠你一人之力无法救赎,你需在七月十五敬设盂兰盆,用百果饮食供养十方僧众,依靠他们的合力才能救出母亲。
依照佛祖的指示,目连救母成功,后推己及人,向佛祖建议,一切僧俗弟子欲行孝道者,都可以在七月十五供奉盂兰盆,救赎现世以至七世父母,由此形成七月十五盂兰盆节。
根据学者张弓先生等人的研究,早在两晋之际,盂兰盆节就流行在西北和东南地区的一些寺院中。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有载,“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非,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告诫子孙可以借助盂兰盆节报答父母恩情,表达孝心。
南朝梁武帝曾于大同四年(公元538年)在同泰寺“设盂兰盆斋”,后“每于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养,以车日送,继目连等”。据成书于这一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院……有七叶功德,并幡花歌鼓果食送之”,时人“广为华饰,乃至刻木割竹,饴蜡剪采镂缯,模花叶之形,极工妙之巧”。
中元节的由来
1、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2、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最主要的有—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
各地中元节吃什么
1、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像常平,他们喜欢用山地熬汤,随之黑黝的汤底便是当地濑粉的最大特色。
而在莞城,盂兰节这天吃濑粉倒没什么特别,特别的是过去的老莞城有很多人懂得唱木鱼歌(部分镇区也有此风俗),试想在这个不属于阳间的日子,街头巷尾传出似有似无而且抑扬顿挫的木鱼歌,确实给这个诡异的节日又增添一丝神秘。
2、河北省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
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山西民间有中元节,百姓蒸面羊,既祭且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
3、江苏省是要吃扁食的。江苏省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
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烟花,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