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 传统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其时间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本文整理了重阳节传统风俗,欢迎阅读。
赏菊
重阳节也叫菊花节,每年重阳节的时候,正是菊花开放的好时候,菊是长寿之花,是文人们赞美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在重阳节的时候,民间经常会举办一些大型的菊花展,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登高望远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每年重阳节的时候,人们都会去登高,因为人们觉得登高可以避免灾祸。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可以一边欣赏山上的美景,一边吃着美食。
喝菊花酒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因此,重阳节才一直保留着饮菊花酒的习俗。人们认为重阳节时候的菊花酒有延年益寿的功能,所以许多人都非常喜欢在重阳节的时候喝菊花酒。
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尤其是在岭南一带,人们会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祭祀祖先,登高远望,作用是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不少地方人重阳祭祖的观念正日渐淡薄。
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纸鸢亦现在的风筝。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插茱萸
茱萸味浓,有驱虫的作用,古人认为在重阳节的时候插茱萸能够祛除疾病、庇护身体。 很多人会在重阳节这天登高、采来茱萸,将茱萸插在门前,或者经过简单的加工,做作成香囊,佩戴在身上。
⑵ 重阳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
重阳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
重阳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说起传统节日,我们就会想到节日里的习俗活动和传统美食,还有一些禁忌事项,就比如重阳节,你知道重阳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吗?一起来看看。
重阳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重阳节的习俗有:登高、赏秋、赏菊、佩茱萸、放纸鸢、吃重阳糕、喝菊花酒、感恩敬老。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时间是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源于天象崇拜,是根据上古时代,秋季丰收后祭祀演变而来的。
登高是重阳节的悠久风俗。在古代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登高节”。因为古人对山岳是十分崇拜的,所以在重阳节当天都会去登高。关于重阳节赏菊花的习俗。因为古代有菊文化,人们认为菊本是天然花卉,于是慢慢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此外,重阳节还可以称为重九节、祭祖节、登高节、晒秋节等。
茱萸是一种中药的果实,因为在吴越地出产的茱萸质量是最好的,所以又叫吴茱萸。在古代,人们在重阳节登山时插上茱萸就可以驱虫去湿,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身上。放纸鸢是我国南方过重阳节的习俗之一。据民间传说放纸鸢就相当于“放晦气”,风筝飞得越高,那么晦气也会离人远远的。而且风筝飞得越好,那么福气就越浓。
重阳糕又叫菊糕、五色糕。在重阳节当天,用此糕搭在儿女的头额,即可祝愿子女万事顺意。古代的重阳糕有九层,形状像宝塔一样,在上面还做了两只小羊。其中“羊”通“阳”有谐音之意。饮菊花酒是因为菊花本身是有一定的养生成分。所以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祛灾祈福必饮的吉祥酒。
重阳节各地风俗习惯是什么
【湖北省】: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陕西省】: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
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
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江苏省】: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福建省】: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
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广东省】: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
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广西省】: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省】: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省】: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
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重阳节的习俗
1、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2、吃糕吃面:
农历九月九日吃枣糕,取意早日升高。晋东南地区及五台县等地,则习惯吃寿面。晋南地区有“九月九,家家有”的民谚,意思是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改善生活。
3、尊老敬老:
九九重阳节,今天成了象征老年人长寿的佳节。是日习惯慰问老人。老人们喜欢到门外遛达遛达,锻炼锻炼。体魄强壮者还要登上附近的高处,极目远舒,以壮暮志。
4、赏菊:
赏菊也是重阳节的一项传统活动。金秋时节,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古人在赏菊之时,还习惯饮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欢在这天饮菊花酒。多数是在酒中泡点干菊花。晋北一些地方,饮酒喜在门外,称为辞青,意喻告别秋天。
5、宴师:
旧俗九月九日,各村由学董牵头,组织村民杀一只羊做饭菜,盛情招待先生。同时商讨本村下一年的`教书事宜,或继续留聘,或另请高明。今天学校教师多为公职人员,不少农村仍然习惯在这一天宴请老师。
重阳节的主要风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祭祖等。九月初九重阳节,也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是一个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现在我国将九月初九日定为敬老节。
登高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
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佩茱萸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至今仍盛行,人们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无论是祭祖活动还是登高远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⑶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传统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传统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传统?我们的国家有着各种各样的节日,不同的节日有着不一样的风俗习惯,这些节日是我们的'文化传承,重阳节也不例外。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重阳节有什么风俗传统的相关内容。
重阳节的风俗有很多,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采中草药、遍插茱萸、摆敬老宴、吃重阳糕、制药酒养生、饮菊花酒等活动。在我国南方山区村落还保持有晒秋的特色,是重阳节出游赏景的好去处。
同时,南方过重阳节还会放纸鸢,放纸鸢代表放福气,纸鸢飞得越高越好;登高风俗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自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吃重阳糕有有代替登高的意思;祭祖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菊花在重阳节开得正盛,赏菊和饮菊花酒自然是重阳节得重要风俗。
重阳节的由来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其时间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因为古人认为九九归真,一元肇始,所以九九重阳是个吉祥的日子。重阳节源自于古人的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时期,并在西汉时期普及,唐代时期发展到鼎盛。
重阳节的风俗是什么
赏菊花
从古至今菊花品种繁多,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花又被称为长寿之花,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古时候人们常常会举办大型的菊展;而秋天有时菊花的应季,这时候正值重阳节,与重阳关系深厚,所以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
登高望远
重阳节又被称为登高节,其实就是说这一天人们会登高山、登高塔进行祈福或者是秋游活动,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沿袭至今登高仍然是重阳节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
佩茱萸
其次就是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要知道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因为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史料记载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敬老节是重阳节吗
是的。
重阳节是我国一项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又被称为老年节、重九节、登高节、祭祖节、双九节、晒秋节等,所以说敬老节就是也是重阳节。
九九重阳节是什么意思
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九九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晒秋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由于“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于是有了九九重阳节这一说法。
重阳节诗句
1、更有三仁忠与孝,高名千古出人头。——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2、重阳秋雁未衔芦,始觉他乡节候殊。旅馆但知闻蟋蟀,邮童不解献茱萸。——《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
3、赓歌圣人作,海内同休明。——李泌《奉和圣制重阳赐会聊示所怀》
4、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5、可惜重阳,不把黄花与。——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6、香醪欲醉茱萸节,壮志还为出塞歌。——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7、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杜甫《九日寄岑参》
8、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9、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10、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____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⑷ 重阳节是什么节日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其日期在九月九,又叫重九节、晒秋节、踏秋。和除夕、清明节、中元节合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重阳节来源
源自《易经》中九之阳数相重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双九代表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古人都十分看重这一天,并且都会在这一天举办隆重的宴会。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的是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双九,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曰之“重阳”。所以九月九日为重阳日。
丰收祭天
重阳节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在当时已有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古代祭祀火星仪式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祭祀的是家居的火神。虽然现今早已没有祭火的习俗,但人们对于九月因阴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觉。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各朝代沿用至今。
重阳节习俗
赏菊
采菊的习俗最晚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有了,到了三国时期重阳节的文献开始集中涌现。
魏文帝曹丕的《与钟繇书》中写道:“至于芳菊,纷然独荣,非夫含乾坤之纯和,体芬芳之淑气,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食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谨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还送给钟繇一束表现情谊的菊花。
重阳节赏菊还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和寓意在其中。
(1)菊花花期正好是深秋时节,是全年中最佳的赏菊时期,并且古人常用“梅、兰、竹、菊”来寓意圣人高尚的品德
(2)菊花象征着正直,中国古代认为黄色是中华民族最高贵的颜色,认定黄色祭祀正色,所以菊花象征着做人正直、不偏斜。此外菊花还有着吉祥、长寿的寓意。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习俗大概是南北朝时期才出现的,南朝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以代矣。’”
在重阳节登高是具有很多寓意的。
(1)远古时期,人们对山岳很是崇拜,认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九月九日这天是“阳极必变”的,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
(2)重阳节登高还有辟邪气之说,古人认为重九之时,清气上升而浊气下降,天地二气相交,不正之气弥漫大地,为避免接触不正之气,需要登高以避重九之邪气。
插茱萸
《风土记》记载:“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避除恶气而御初寒。
重阳节的时候天气就已经比较凉了,古人认为在重阳节时,身上佩戴或者插上一些茱萸,具有辟邪,驱虫、消毒等功效,茱萸,是中草药的一种,有驱虫,消毒的功效,佩戴茱萸更多的是应节和传承传统文化。
吃重阳糕
重阳糕,也叫花糕、菊糕、五色糕。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糕点。重阳糕讲究的是要做成九层宝塔形状,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在重阳节这天,以片糕搭在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
放纸鸢
《漳州府志》记载:“九月登高,童子作纸鸢放于野,方言谓之,放公叉”。古人认为重阳放纸鸢是“放吉祥”、“放福气”,所以重阳节放的纸鸢飞得越高,寓意越好,在放纸鸢的过程中不能将纸鸢的丝线弄断,人们认为丝线断了,“吉祥”、“福气”也会随之飘向远方。
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中国南方地区还存在此现象,在重阳节这天,人们将农作物晾晒,寓意丰收。
⑸ 重阳节的传统
重阳节的传统:
1、重阳节登高。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可以是登高山、登高楼或者登高台等。
2、重阳放纸鸢。人们重阳放纸鸢是“放吉祥”、“放福气”,纸鸢飞得越高,则福气越浓。
3、重阳赏菊。人们重阳赏菊,因菊花象征着长寿。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重阳节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重阳节
⑹ 重阳节的主要风俗是什么
重阳节的主要风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祭祖等。九月初九重阳节,也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是一个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现在我国将九月初九日定为敬老节。
登高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
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佩茱萸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至今仍盛行,人们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无论是祭祖活动还是登高远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⑺ 重阳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亲你好,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重阳节有哪些传统习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阳节传统习俗
1、簪菊花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2、吃重阳糕
重阳糕亦称“花糕”,汉族重阳节食品。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蒸重阳糕方法与蒸年糕相同,不过蒸糕要小一点,糕要薄一点。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这样制成的重阳糕,香甜可口。
3、登高,旅游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4、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5、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节寓意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双九重叠,所以也称“重九”。为什么称为“重阳”呢?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中最大。古籍(易经)上有:“以阳爻为九。”两阳相重,因此又称“重阳”。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⑻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 传统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还被称为菊花节、茱萸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传统节日。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佩戴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重阳节与三月初三日的“踏春”相似。
古人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曰重阳,也叫重九。有的专家考证,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登高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秋天到了,冷空气南下,雨水减少,天气晴朗。金秋九月,秋高气爽,气温既不寒冷,也是炎热,正好适合出游。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强身健体、祛除百病的目的。古人很早就有重阳节登高的习俗。
比如唐代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我们南京地区也有一句俗话叫“春牛首,秋栖霞”,就是指春天要去牛首山踏青,秋天要去栖霞山登高。
吃重阳糕
重阳糕,也叫“花糕”、“菊糕”、“发糕”等,为重阳节的传统食品。糕上还要插五色小彩旗,糕上印两只羊,取“重阳”的意思。有的地方在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放儿女额头上,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还有的地方,祝寿回礼就要送糕,也取了高寿和步步高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