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式的“孝顺”是不是一种道德绑架
中国式孝顺到底是不是道德的绑架呢?我觉得有绑架的成分,也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当然也有很多父母是理解孩子的并不会拿自己长辈的身份去要求孩子怎样。下面我就从中国式孝顺是道德的绑架这样方面来对问题进行分析:
因为“孝顺”,我们错过的太多失去的太多,尊重父母理解父母长辈是理所应当的,但请不要加上顺从这个意思!
❷ 中国式的“孝顺”是不是一种道德绑架
任何东西只要加了这个中国式,就成为了贬义词。中国和中国式是两个概念!谈到中国式孝顺就不得不提与00后与爷爷奶奶辈的矛盾应该帮谁?作为70后,80后或许我们会就是就算知道是上一辈的错也会强压到下一辈身上。这件事很普通但缺包含了中国式孝顺,中国式教育。因为很明显中国式孝顺最大的缺点就是孝和对错是个矛盾不可兼得!中国式教育无论对错都全推个孩子。
❸ 中国的“孝道”是害人的毒瘤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 ),在位23年(627-649)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著名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诗人,中国最有作为的皇帝,千古一帝.并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国力最强大的大唐帝国。
唐太宗不仅在事业上有着宏伟的成就,在其个人家庭生活上也是非常幸福的,这要原于他的四大美女,给他带来了幸福美满的夫妻之情!唐太宗李世民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政治上,他协助父亲李渊一手建立了中国所有朝代中最为强盛的唐朝;军事上,他打遍天下无敌手,平定了当时与其一起逐鹿天下的各路英豪;爱情上,他更是桃花运不浅,一口气把最贤慧的长孙无垢、天才美女徐惠妃、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前朝公主大杨妃等四大极品女人全部揽入怀中。同行中的前赵皇帝石虎虽然拥有四万名美女常伴左右,却没有一个被历史铭记的;唐玄宗李隆基虽然晚年得到一代美人杨玉环,但最后眼睁睁看着她被吊死,所以纵观五千年华夏历史,唐太宗无疑是中国最有桃花运的君主。那么这四位极品女人到底有多好呢?
一、最完美的皇后(长孙无垢)
称职的皇后不在少数,但是集好儿媳、好妻子、好皇后、好国母于一身的却不多,而且更难得的是她有位万中无一的好丈夫。说起长孙皇后的出身,许多人并不知道她是胡人的后代,祖先是北魏拓跋氏,随着北魏孝文帝的姓氏改革,几经折腾她们家这一支最后改姓长孙,她的父亲长孙晟在隋朝官至右骁卫将军。长孙无垢很小时就知书达理,饱读经书,在今天的孩子们刚刚迈进中学大门的13岁时,她已经迈进了洞房,嫁给了正值雨季,时年17岁的李世民,古代的人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很早熟,长孙无垢在13岁的年纪就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照顾丈夫起居,无需娘家操心,俨然一个称职的李家二少奶奶。就孝道而言,长孙无垢不仅做得好,而且做得有始有终,即使后来成了母仪天下的大唐帝国皇后,她还是一如既往地保留着好儿媳应有的美德,对退休赋闲的太上皇李渊侍奉有佳,每天早晚都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节他的生活起居,与寻常百姓家的儿媳们并无两样。这样的孝道恐怕在历代皇后中难有匹敌者,即使有,出自真心的又能有多少。
对于李世民,长孙无垢在丈夫身份变迁的不同阶段,她成功饰演了不同类型的妻子。李世民21岁随父在晋阳起兵,一路东征西讨,打入关中,建立大唐,随后又与王世充、窦建德等豪强作战,短短数年,就平定了偌大的一个中国。在这段戎马征战的岁月,长孙无垢紧紧追随着李世民在各处奔波,沏茶洗衣,事无巨细,竭力照料其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之余能得到贴心暖肺的抚慰,从而使他在作战中更加精神抖擞,成功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战役。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长孙无垢作为统驭六宫的正宫,对后宫的其他妃嫔,她也真正当一家人一样宽容大度,经常规劝丈夫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完全没有争风吃醋的意思。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宫女人虽多,却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的事,真正像一家人一样和睦相处,这在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皇帝们的右手握着天下,左手握着女人,然而左右手不免碰到一块儿,所以后宫干政常常成为封建王朝的一个毒瘤,即使是历朝的明君偶尔也免不了这个俗。譬如李世民,夫妻相处多年,他深知长孙无垢的人品和才具,所以就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但长孙无垢却把做皇后的尺寸拿捏得很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那就是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说白了就是该女人家管的事我管,不该我管的我哪能插手。她曾经这样婉言拒绝李世民: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则,而不愿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来束缚丈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谋臣贤士的能力。“居安思危”和“任贤纳谏”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却影响巨大,即使是在今天,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们也时常提到居安思危或是广开言路。一个女人能说出这样见地深远的画,实属难得。而放在当时的贞观年间,随着天下大势基本平定,很多武将渐渐开始疏于练武。李世民就时常在公务之暇,招集武官们演习射技,名为消遣,实际上是督促武官勤练武艺,并以演习成绩作为他们升迁及奖赏的重要参考。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尚武的传统延续下去,唐朝成为历史上外患最少的朝代。
作为母亲,长孙无垢对孩子们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那一件事来说,她为李世民所生的嫡长子承乾基本由乳母遂安夫人养大,溺爱之心甚至超过了长孙无垢。尤其在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上,遂安夫人屡次要求增加,为此她时常在长孙皇后面前磨叽,说什么“太子贵为未来君王,理应受天下之供养,然而现在用度捉襟见肘,一应器物都很寒酸。”。但长孙皇后不为所动,回复道:“身为储君,来日方长,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啊!” 就这样,太子宫中的费用十分紧凑一直寒酸到她去世。
二、天才美女(徐惠)
如果说李世民是军事天才,那么徐惠就是文学天才。在别的孩子的舌头还在舔脚趾的时候,她的舌头已经开始给爹妈点名了,那时她才五个月大。4岁时,当别的孩子还只认得一二三四的时候,她已经把《四书》、《五经》念得滚瓜烂熟了。8岁时,她已经能出口成诗了,而且辞致清丽,颇有水准,所以早早的她就出了名,而且名气翻山越岭跑到了李世民的耳朵里。李世民虽然不荒淫,但也好色,这样的好女子岂能放过?于是一道圣旨召为才人,将一代才女揽入怀中。入宫对徐惠来说是一件仅次于来到这个世上的好事,因为宫中的藏书超过任何一个地方的收藏,求知欲极旺的她得以有机会遍览群书,才学和见识也进步的更快了。李世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对徐惠日益礼顾,颇怀眷恋,于是将她由二十七世妇最末一级才人一下晋迁为九嫔中的第八级充容。有一次,太宗派人召人请徐惠,徐惠迟迟不来。李世民等了很久,才见徐惠珊珊来迟,便大为恼火。容光焕发的徐惠见李世民一脸怒气,只是嫣然一笑,挥笔写下了一首诗,递给丈夫。诗文写到:
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
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
(《全唐诗》此诗名为 进太宗)
李世民看了忍俊不禁,气一下子全消了。除文学造诣外,徐惠在政事上也颇有眼光。李世民晚年多次远征高丽,同时修建了夺处豪华的宫殿,统治渐趋腐化,搞得老百姓怨声不断。贞观二十二年(648),徐惠上《疏建》给李世民,指出“黩武玩兵,先哲所戒”,例举“秦皇并吞六国、晋武奄有三方,反成覆财之业”。说明“地广者,非长安之术;人劳者,为易乱之符”。进谏太宗节俭,不宜大兴土木,“卑宫菲食,圣王之所安;金屋瑶台,骄主所虑;有道之君以逸逸人,无道之君以乐乐身……”李世民看后顿时悔悟,称赞徐惠所言有理,并重重奖赏了一番。
然而红颜薄命,太宗过世后,徐惠相思成灾,太医开方熬药,她竟然坚决不喝,铁了心想随夫而去。就爱情而言,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习惯了一个人的存在,而对方却突然消失了,徐惠这样做也在情理之中。就在李世民去世的第二年,徐惠得偿所愿,从容去世,终年24岁。
三、至尊红颜(武则天)
红颜薄命这四个字在武则天身上算是栽了跟头,她拥有天仙般的容貌,连拥有过无数美女的李世民都赞叹道“美容止,美容止啊!”,侍寝完毕,李世民在回味无穷之际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媚”。不过上天送给她最好的礼物不是脸蛋,而是她的命,可以说她的命完全对得起自己的容貌。李世民晚年沉湎女色,体内郁毒久积引发背部恶疮,太子李治因此经常侍候父亲,一来二去,他与武则天见面的机会就频繁起来。两人年龄相近,干柴碰上烈火,一顶大大的绿帽子就落在了李世民的头上。难得的是,李世民并没有发现,武则天的命硬可见一斑。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病逝,武则天与所有嫔妃被送到感业寺削发为尼。按说,她的好运也就到此为止了。然而,那顶绿帽子发挥了它的余温,李治接过了皇位后,依然念念不忘武则天,经常往来于感业寺,并于两三年后重召武则天入官,晋封“昭仪”。武则天32岁那年,她如愿以偿当上了皇后。虽然武则天的年龄比李治大5岁,但她的命却远比丈夫硬,终于在弘道元年(683年),熬死了李治。又经过九年的准备,公元690年,武则天认为称帝的条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广造舆论:“武后为弥勒佛转生,当代唐为天子。”接着又一手导演了,以唐睿宗为首的六万臣民上表劝进,请改国号的壮举。至此,水到渠成,则天武后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的“万岁”声中,登临大宝,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这一年,她已经67岁。古人七十已是古来稀,相当的高寿了,然而武则天一干就是十五年,直到82岁。
从武则天参与朝政,到被迫退位,前后长达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史称“贞观遗风”。诚如宋庆龄对她的中肯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四、亡朝公主(大杨妃)
皇帝取到公主的不在少数,不过其中大多以国与国之间的联姻为主。想杨广一生荒淫无道,自己和自己的接班人都不能安然老死,女儿能安全活下来已经的非常的不容易。而这位大杨妃更为神奇的是以亡国公主身份,嫁给了一位新朝天子,而这位新朝天子李世民还是她的表哥(李渊和杨广是表兄弟)。
最让人赞叹的是,大杨妃差点把大隋朝的血统与李世民的结合,成为大唐朝的正统。大杨妃应该是李世民晋封秦王后的第一位妃子,长孙皇后去后,李世民一度想立为皇后,但群臣以她是隋炀帝之女而强烈反对,最后只得作罢。而她的儿子吴王李恪是少有的文武全才,李世民宠爱的不得了,质量远比长孙皇后的几个儿子高出很多。李世民曾想该立李恪为太子,然而一干重臣尤其是太尉长孙无忌极力反对,最终帝国交给了能力偏低的李治,才有了后来的武则天及其大周。
❹ 中国当下社会中的孝文化面临哪些困境
现在的社会基础还有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完全不适合孝道的传播了,因为当时传播的环境是由于由小农经济并且宗法制的存在,但是在我们的今天,我们很难能够看到这两种法制的存在,所以孝道已经缺少了这种宗亲制的传播载体,在我们当今的这个时代里很难存活。并且现在的社会秩序不需要纯粹的使用孝道去维护,而是要用法律以及人文素养等关键的东西去维护。孝文化已经消失的很快了,所以必须要受到我们的重视才可以度过这样的困境。
当今的孝文化面临着非常多的困难,但这正是我们年轻人需要逐步去克服掉的。
❺ 中国古代孝文化利弊分析
孝文化,可以加强人的德行修养,始社会的风气更好,便于统治阶级的统治,但却给人的思想上了枷锁始人循规蹈矩,不敢创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没有了勇于冒险的精神,悲哀!
❻ 中国的传统“孝道”害了多少孩子
中国传统教道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并没有害人。反倒是现在的人应该多学习些。尊重老人。
❼ 帮忙找一下中国传统孝道的弊端,并举出例子
中国传统的孝道,并非是孝敬父母。《孝经》里真正讲孝敬父母的文字也不多,真正孝道的含义,就是皇权思维的延续,所谓“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真正目的是落在最后一句上。
实质目的是维护“家天下”的思维。比如《二十四孝》里面的“郭巨埋儿”,就是典型的杀人犯思维,不但不犯罪,反而要学习,歌颂。
宣扬孝道,就是宣扬精神束缚,保持高度统一,无条件遵从上级。
❽ 中国式的“孝顺”是不是一种道德绑架
个人认为已经成了道德绑架的一种。
很少人能接受“孩子和父母平等”但父母确实只是孩子法律上的监护人。这一点我就想说说我们家,我们家是提倡“孩子和父母平等”的家庭。虽然不被老人接受,因为我奶奶就是那种传统思想,我经常叫我爸妈名字,她就会说你干嘛这样叫不礼貌之类的话。但是我爸妈认为在家庭关系之中,大家都是平等的关系,怎么样相处舒服就怎么样来。
像现在大多数家庭,子女一定要按照父母制定的路线才是“正确”的,你活着活着就不是自己了。
谈孝顺,理解上就是赡养父母尽心尽力,遵从父母意志。假如你遵从了父母,你的自主不就没了嘛!让你不去外地工作,不让你去更远的地方上大学。这时候,你是选择遵从还是反抗呢!像这种家庭,是我都要选择反抗了。但凡独立了,父母叫你乖一点,你还不是当面一套背着一套?
有个故事:一个家庭里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自己有套房子,小儿子跟父母住一起。结果从父亲走了之后,大儿子一直惦记家里的两套房产,一套为了给父亲下葬买了,剩下一套大一点的房子。这时候,大儿子就开始一直惦记这套大房子了,装模作样的带着母亲有时候去吃吃饭,实际就是想套路母亲将房子卖了,一分完钱就啥事也不管。但事实上呢,大儿子自己有套大房子,从来没主动的说过接母亲过去住。小儿子一直尽心尽力照顾母亲,却有时候被这个母亲捞不到好。而且大儿子甚少给钱拿到家里。你说小儿子很孝顺了吧!但他的母亲就是觉得大儿子好。我想说这样的母亲小儿子还能继续孝顺她,也是辛苦小儿子了。
现在的社会,在孝顺这个问题上,真的不能盲目,应该有你自己的主见。就好像有时候你做再多事情,却被一个什么都没做的抢去了风头。我想说:孝顺真的是道德绑架太严重了。
❾ 孝道文化的孝道弊端
在我们这个国家,不孝是最大的罪过,一个人哪怕有一千万样优点,只要沾上不孝一条,可能立刻遭到大家的群起而攻。但我冒天下之大不韪,实话实说,中国的孝道其实大有问题,实在不值得在没有经过改造便匆匆提倡。
《孝经》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里怎么会有“事君”一条呢?别小看这一条,威逼利诱,尽在其中。《孝经》又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另外,《礼记·祭义》云:“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违抗君命,可能会在当时伤及身辱及名,自然是不孝,这是威逼。利诱呢,可以扬名,所谓“不遗父母恶名,可谓孝矣”。因此,《礼记·祭义》说:“居处不庄, 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 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孝如果发展到这一步就成搞笑了。
另外,传统的孝道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宗法制度的问题。有若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而这句话的潜台词其实就是“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也”。为什么说百善孝为先呢?因为他们的逻辑是:你对父母至亲都不爱,你会爱谁?你只能是禽兽!可为此便“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好不好呢?首先顾及到身边的人自然是好的,但是这也容易带来一个误区:儒家的爱是推己及人的,最先自然是推及至父母双亲。但是,这不代表推及至父母双亲就算完了!这还只是第一步!如果只做到这一步,对社会的危害是极大的!庄子谓“选则不遍,教则不至”,有所偏重,必然有所忽略,挂一漏万,在所难免。因为人人都只有家族观念而没有社会观念,那么这个社会就必将沦为以私利维系的宗法社会!私利自然没有错,私利也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之一,但是只有私利没有功利,甚至为私利而伤害公利,却是要不得的!这种思想起源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中,经思想家规范化而形成。在这个层面上来说,君主专制制度就是因为要维护家族的私利才会出现的。没有哪一个国君不把自己以及自己家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为此,他们可以牺牲一切!而当我们感叹中国社会凝聚力薄弱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大家都还是一脑子家族观念。尽管现这个家族观念已经因不再聚族而剧退化成了家庭观念,但因为利益范围更小,所以更加根深蒂固了!而对于君王们来说,人民一盘散沙,缺乏社会凝聚力才是对他们的政权,他们的家族利益有利的!这也就是鲁迅所说的:“他们(人民)的像沙,是被统治者‘治’成功的,用文言来说,就是‘治绩’。”
另外可以讨论的是将“孝”由伦理学概念进而发展至形而上学概念的问题,其代表人物是理学大家张载张横渠。《西铭》是张载论孝的文字,虽然较长,但很能表现张载的思想,姑且尽数摘下: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颖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厎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归全者,参乎!勇於从而顺令者,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於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很多道学家诟病《西铭》是由于张载用天父地母的说法将“孝”的范畴扩大,将对于老少病残鳏寡孤独的照顾统归于“孝”,已经有墨子“兼爱思想”的征兆——他甚至还在《张子正蒙·诚明》中说“爱必兼爱,成不独成”,直接提到了“兼爱”一词。我专门提到这个将父母引申到天地的问题是想说,理学由此可以导向对于天子对君王的忠,这首先是有问题的。其次,我认为对于老少病残鳏寡孤独的照顾应该算是在赡养双亲外的社会公德,充不得孝。赡养双亲是责任,而社会公德仅仅是义务,这里的概念混淆可以作为一个补充。
❿ 现代中国式的“孝顺”是否也算是一种道德绑架
现代中国式的“孝顺”就是一场道德绑架,在中国的传统观念当中一直信奉着“百善孝为先”,所以孝顺在中国的历史长河当中是被放在首要位置的,但是挣脱固有思想来看中国式“孝顺”,这就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陋习。其实这个问题真的很难解决,如果选择了孝顺,那么自己将失去真爱,如果选择真爱将伤到父母的心。于是周边的人都会劝你放下自己的选择。顺从父母的意愿。这就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因为现在讲究人人平等,父母和孩子是一样的,我们承认确实父母的养育之恩大过天,但是每一个人都有选择权利且权利平等,我们要孝顺,但绝对不是愚孝。在社会中我们不要用孝顺来定义善恶好坏,更不要用孝顺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