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何孝顺父母,才配享天降福报
先贤古圣曾教导我们,父母是我们人生中最大的福田。行孝道就是在种福田。
人生在世,一切的福德与善因的初始,便是孝道。如果我们拜佛供养佛菩萨是为了通过虔心瞻仰佛菩萨的广大行愿而祈福自身积累功德,积蓄福德。那么前提我们先要学会恭敬孝顺的对待自己的父母,虔心的供养与呵护他们。
佛经中有过记载,佛陀在世时曾遇到灾年,无数百姓都死于饥饿,佛陀也瘦骨嶙峋托着饭钵连着三天讨不到饭食,饥饿难耐。
此时,一位向佛陀请教问题的出家人见此情景尤为心酸。觉得佛陀乃无上福田,理应受到众生所供养与拥护,怎可受如此磨难,于是将自己仅有的衣物与饭钵卖掉,换来一点点饭食想要供养佛陀。
但是佛陀知道后,并没有接受他的供养,因为他的父母还在饱受饥饿的折磨。佛陀说:“衣衫乃诸佛之壮相,因缘极恩,极重,极尊。你竟拿去变卖换一口饭食。此等的供养只有你的父母才能消受,而我也没有这样的福报。
索达吉堪布曾说过:“父母之恩,深似大海、高如须弥。我们不要指使父母为自己做事。父母需要你的时候,你在哪里?如果不恭敬父母,佛也曾遭报应。”
父母是我们此生最大的菩萨,也是与我们缘分最深恩德最重的人。如若连至亲都不在乎,不供养甚至恶言相待的话,还有何面目求佛相佑,谈什么福报与功德。
所以要想求佛护佑,渴望福报相随,首先应该恭敬,供养你生命中最大的菩萨。百善孝为先,只有孝顺父母,方可积累无量的功德与福报。
『贰』 佛经关于孝敬父母的开示
这就多了!最具代表性的首推《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父母回於子,有大增益答,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
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於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
若父母无信,教令信,获安隐处;
无戒,与戒教授,获安隐处;
不闻;使闻教授,获安隐处;
悭贪,教令好施,劝乐教授,获安隐处;
无智慧,教令黠慧,劝乐教授,获安隐处。
如是信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教,信法教授,获安隐处。
诸法甚深,现身获果,义味甚深。
如是智者,明通此行,教令信圣众。
如来圣众甚清净,行直不曲,常和合,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
所谓圣众——四双八辈,是谓如来圣众,最尊最贵,当尊奉敬仰,是世间无上福田。
如是诸子,当教父母行慈。
『叁』 请问佛教如何能对婆婆心一起孝心
婆媳一来起信佛学佛,源每个人由于生活习惯,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做事的方式方法难免不同,这个时候媳妇对婆婆就要体现顺,而婆婆对媳妇要体现爱。大家相互尊重,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下商讨事情的处理方式。
学佛了,就要双方都拿出爱心来,坦诚相待。当有好事的时候,婆婆要把儿媳妇当成自己女儿一样疼爱;当婆婆批评儿媳妇的时候,儿媳妇要把婆婆当成自己亲妈一样的不计较。只有这样才能相处的越来越融洽,越来越亲密和谐。
『肆』 有人为修佛法离开父母不尽孝道,佛教认为这样做正确吗
在偏狭的家族观念及宗法思想之下,有人认为出家是大不孝的行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虽不是儒家的主要思想,然而,直到现代,仍有一些偏激的儒家学者,批评佛教是反孝的宗教。
其实,佛教对于孝顺父母的教训,在大小乘的经律之中,可谓多得不胜枚举,只要多看几部佛经,就会明白,佛教不但不是反孝的,乃是非常崇孝的。比如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所以说:‘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又说:‘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增含卷十一以供养父母准同一生补处的大菩萨。在五分律卷二十二中,也有一个故事:当时佛的一位罗汉弟子,名叫毕陵伽婆蹉,因他的父母贫穷,想以衣食供养,但又不敢,所以请示佛陀,佛陀因此集合比丘弟子们开示:‘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增含卷十一也有类似的教训。又在中阿含鞞婆陵耆经中说:有一位迦叶佛时的贫苦工人,叫做难提波罗,他受了佛的教化,完全实行出家的生活方式,但他为了奉养他双目失明的老年父母,所以宁可做陶器来维持生活而不去出家。
事实上,佛教的修持,虽以出世离欲的出家生活为可贵,但也不并强制人来出家,甚至在戒律之中有明文规定,父母不允许的,便不能出家;如果父母贫穷而无人奉养时,出了家的儿女,仍应尽心奉养,否则便得重罪。根本尼陀那卷四也说:
‘假令出家,于父母处,应须供给。’这岂能说佛教是反孝的?当然,如果思想偏狭而复幼稚的人们,一定要说唯有婚嫁生殖才算孝道,那就无话可说了──说也难怪,今世一般的俗人,除了养育各自的子女,已经很少能够孝养各自的父母了。这也许就是迷信‘无后为大’的结果罢!
至于佛教所讲孝道的观念,实在不是迷信‘无后为大’的人们所能了解。佛教以为人在生死流转之中,今天固然有父母,过去未来的无量生死之中,也有无量无数的父母,孝养今生的父母,也要救济过去未来的父母。在菩萨的眼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梵网经),所以菩萨道的实行者,广度众生,等于孝敬父母。当然,佛教不像被孟子批评的墨者那样──视人之父若己父是无父也。佛教是从现生的父母为主而推及过去未来的三世父母。所以佛教对于广度众生,是报父母之恩的扩大,那叫做报众生恩,是由父母而推及众生的。所以,作为一个佛教徒,首先要孝养父母,然后再去布施放生及供养三宝。
世俗的习惯,人逢自己的生日,便大大地欢乐吃喝一番,称为庆生,或称为祝寿。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想法。以佛教的观念来说,自己的生日,正是母亲的难日,应该把怀念母难的情绪提高,应该于母难的日子特别怀念父母的生育教养之恩,应该加上十倍百倍地恩孝父母,而不是尽情欢乐地为自己庆生。如果父母已经过世,那就尽其所能,布施放生,供养三宝,以此功德,回向父母之灵,自身也能得到植福延寿的实效。否则大张筵席而造成鸡鸭猪羊等的杀劫,那不是祝寿而是折福!
佛教决不勉强改变任何人的生活方式,出家,仅是佛教生活方式的一种,家庭才是佛教建设的根基所在,佛教不反对家庭制度的建立。
相反地,佛陀却曾积极勉励家庭生活的如理建立,比如善生经,就是一部指导在家生活的经典,指导在家人应该建立正确的伦理生活:子女对父母要报恩要孝顺,父母对子女要教养要婚配;弟子对师长要供养要恭敬,师长对弟子要尽心教导,要代选择明师善友;妻子对丈夫要敬爱服侍、要诚实料理家务;丈夫对妻子要给养服饰饮食、要怜念、要亲亲;主人对仆从要给食要体恤,仆从对主人要服从要尽职;亲族邻友对待亲族邻友,都应互相敬爱、互相济助、互以赤诚相待、互以善言规勉;在家人对待出家人要恭敬设座、要布施供养,出家人要教在家人信善学善。
『伍』 小孩变得孝顺学习聪明念什么经
念《心经》能让小孩变得孝顺,聪明。
『陆』 一团祥和气,两迟疑
一团祥和气,两迟疑:
他一席白衣端坐于案前,奉上一缕紫榆,一曲广陵,月上柳梢,好不自在。
霎时,素娥不复,紫榆不待,一片祥和竟被这五人肃杀之气充的荡然无存。
只看他黯然一笑,烛火微动,也不见刀光剑影,血雨腥风,月未圆,风为止,琴未终,五人却齐齐倒地,一命呜呼。
自此他的一柄快剑响彻江湖。
祥和意思:
第一、孝亲感恩是祥和之道:一个人能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必能招致祥和。
佛经将孝敬父母师长称为「敬田」,与佛法僧三宝列为同等地位。
能时时刻刻回应他人的善意与温情的人,心中自然充满柔和与善意,又何愁不能感应祥和之气。
第二、勤劳慈悲是祥和之道:经典中说,有两种田是我们要勤于耕种的。
一是敬田,二是悯恤孤苦贫穷之人的「悲田」。
佛陀告诉弟子:勤于照顾穷苦贫病的人,功德与供养佛陀一样。
因此,律己勤恳精进,待人慈心悲悯,能够招来祥和的磁场。
『柒』 让孩子能孝顺切有能力的读什么经
心经
大BEI咒
准提咒
大吉祥天女咒……等等
你搜《神奇的解结咒》
● 要想有福气,必须孝顺,一个懂得孝道的人在阳间一定会有福。
● 如果做儿女的不孝顺父母, 就脱离不了苦难的业海, 不能登陆幸福的彼岸。
● 孝顺,孝而不顺,就是对爸爸妈妈好是“孝”;跟爸爸妈妈顶撞就是“不顺”,所以孝顺,孝和顺是分开的。
● 如果一个人在家做不到孝顺父母甚至伤害父母,那么无论他在外面做多少善事功德都难堵住着这个不孝父母的漏洞,因为
积福没有折福快。
● 对自己身体的伤害就是对父母亲的不孝顺,因为父母亲给你这个身体,你不好好地保护好就是对父母亲的不孝顺。
● 你的骨头是爸爸给的,你的肉是妈妈给的。如果你们损害自己的身体爸爸妈妈会很难过,比你们自己还要难过。
● 你躺在床上生病的时候,最难过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爸爸妈妈。所以说孝顺的同时,也要保护好你们自己的身体。
● 孝感天地,能够为父母长辈祈福就是孝顺。
● 母亲多伟大,把我们养育了一辈子,我们没有对她付出什么,希望大家现在对母亲孝顺,孝字非常重要。中国人讲的是孝
顺,实际上孝能感恩天地。我希望你们好好地照顾和孝顺自己的父母亲。
● 请问大家,我们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好好地洗过脸和洗过脚没有?而我们的父母亲从小就帮我们洗脸洗脚。
● 慈悲的心是什么?年迈的老妈妈坐在轮椅上,有些人推着自己母亲在轮椅的时候觉得别人在看他,觉得很难为情,好像推
着自己的妈妈丢了自己的面子,你想想看,你孝顺地推着自己的妈妈都怕别人笑话你,你这个人哪有慈悲心啊,所以勇气是
在慈悲心中生出来的。
● 老人家不贪什么,孩子经常孝顺孝顺,不要去惹老人家生气,你给她说几句好话买点东西,看到孩子很孝顺,爸爸妈妈就
满足了。
● 如果你们自己不孝顺,那你们的孩子就不会孝顺,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白话佛法
改命最快:
第一,勤放生改命最快,古今高僧提倡.
第二,孝敬父母.要忏悔过去对父母的不孝,多孝敬父母.
第三,不能邪淫忏悔过去的邪淫恶行.
第四,信受佛法常读佛经念佛菩萨名号
第五,常行布施,尤其是布施无依无靠或急需救命的人.
第六,广行善事,劝人行善,言语劝网上发帖或印善书佛经
毕竟《了凡四训》是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真人真事
——《白话佛法》
如果您的命运不花一分钱而开始改变了(一定会)
若将以上信息和善书发送至万人(也告诉他人发送万人),命运彻底变好
一切布施中,法布施功德最大
不花钱,利人利己,何妨一试?
『捌』 在孝敬父母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在孝敬父母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把所有具体落实到行动上,不能单凭嘴上口空说完就算。行孝无关经济能力、无关身份地位,只与你有没有落实到行动上有关。
很多人总想着,等我将来有钱了,我就给我父母买这个那个,或者,等我退休了,我再好好陪陪我的父母……子曰,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就是当你想赡养双亲,可能他们已等不及便过世了。真的等到你实现了自己目标的时候,很可能你早就已经失去了孝顺父母的机会。所以孝敬父母,应当从现在开始,从你还能够跟自己的父母一起生活开始,不要让自己抱憾终身。
『玖』 念吉祥咒的前提是孝敬父母,哪些佛经原文讲孝敬父母
讲孝敬父母的佛经有《十善业道经》《地藏菩萨本愿经》,佛经里定义孝敬父母的原专文,意思深广无有边际,属如果从现实意义来说,可以从四个层次上来说明。
1.
养父母之身:衣食良药,使之便利,无有缺失,样样具足。
2.
养父母之心:为人谨慎,爱语长存,听言顺从,为其安心。
3.
养父母之志:常行善举,当为榜样,明理于己,巧劝于人。
4.
养父母之德:所做圆融,德行满溢,父母常思,觉悟今生。
真正的孝敬父母,就是永无止境的要求自己不断的提高境界,落实一切的责任、义务的同时,用真心去感应父母的一切作为,使之向其好的方向发展。而念吉祥咒的目的,是灭除三毒烦恼(贪嗔痴),勤修佛法三宝(戒定慧)的方法之一,我说的希望你都能体会。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