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孝顺孝敬 > 十月七号重阳节

十月七号重阳节

发布时间:2023-01-01 17:07:14

『壹』 十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什么节日

节日名称 节日时间
春节 正月初一
元宵节 正月十五
上巳节 三月初三
寒食节 清明节前一天
清明节 4月5日前后
端午节 五月初五
七夕节 七月初七
中元节 七月十五
中秋节 八月十五
重阳节 九月初九
寒衣节 十月初一
下元节 十月十五
腊八节 腊月初八
冬至节 12月22日前后
祭灶节 腊月廿三或廿四
除夕 腊月廿九或三十

『贰』 重阳节习俗

1、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古人在重阳节前后几天制作的松糕称作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

2、饮菊酒

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3、吃糍粑

吃糍耙,是我国西南地区重阳佳节的又一食俗。食用时,把芝麻炒熟,捣成细末,把糍耙团搓成条,揪成小块,拌上芝麻、白糖等。其味香甜适口,称为“软糍耙”(温食最佳)。

硬糍耙又称“油糍耙”,做法是糯米蒸熟后不捣烂,放在案上搓成团,擀开后放些食盐和花椒粉做成“馅芯”,再卷条切片,再入油锅中炸制,成色金黄美观,咸麻香脆,回味无穷。

4、吃蟹

在我国的一些地方重阳节有吃蟹的习俗。中秋刚过,北方的蟹正是肥硕之时。俗话说:“九月团脐十月尖,持螯饮酒菊花天。”重阳时节捕捉的蟹最为上品,长得十分矫健,脂满膏肥,名扬天下。

5、蒸米果: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

『叁』 重阳节是鬼节吗

重阳节不是鬼节。“鬼节”是对祭祖节的民间称法,准确地说应该叫做“祭祖节”。

在我国历史上,重阳节有着丰富的过节习俗,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叫法,比如叫菊花节、登高节、茱萸节、女儿节、老人节等。


寒衣节是指农历十月初一,又叫十月朝、十月朔、祭祖节、烧衣节。民间有“十月一,送寒衣”的说法。这一天,人们要为祖宗送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

古代传统节日都有各自定位,即使有想通相似之处,但也不会完全相同的。比如同为祭祖节,也是各有侧重。

『肆』 重阳节是什么节日都做什么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据现存史料及考证,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季秋有丰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重阳节起始于上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在重阳节人们要干什么



在重阳节人们要干什么

登高远眺

重阳节,也叫做登高节。由此可见登高远眺活动是重阳节必须进行的活动,也就是说在这一天里面你登高山眺望远景了,那才算是过了重阳节。这点住在城市里面的人们应该利用这个时机好好外出登山,一来锻炼身体,以景养情,二来过一个真正意义的重阳节。

佩茱萸

茱萸微毒,有除虫作用。重阳节佩茱萸和端午节佩菖蒲的作用相似,都是在于除虫防蛀。重阳节后被称为:十月小阳春,小阳春的意思是说重阳节后天气有一阵回暖;重阳节前降雨多、天气潮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配茱萸可以防虫。

赏菊

农历九月是菊花盛放的季节,所以,农历九月又称菊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菊花寓意着长寿,与重阳节的尊老内涵不谋而合,而且重阳节历来有赏菊的习俗,每年的重阳节各大省会城市均有大小菊花展,三国魏晋时期,重阳节还有聚会、饮酒、赏菊赋诗的习俗。

『伍』 重阳节究竟是不是鬼节呢

据史料记载,民间在重阳节不但有登高习俗,还有祭墓习俗,因此很多人都在传重阳节是鬼节,这是真的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重阳节的相关知识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重阳节不是鬼节

重阳节虽然有祭祖的习俗,但不是鬼节。中国四大鬼节包括清明节、三月三、七月十四/十五(根据各地风俗,有的地方认为七月十四是鬼节,有的地方则认为七月十五是鬼节)、十月初一。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重阳节祭祖的习俗

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做“秋祭”。重阳这一天是敬老的日子,也是中国部分人的祭祖大事,也就是广东人所说的“拜太公山”。这一天对于家族的人来讲是一年最重要的日子,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回来“拜太公山”,特别是男丁。

《福建省志·民俗志》记载,仙游旧时习俗,重阳节祭祖坟的开支来自“介田”。“介田”指兄弟分家独立时分剩余的田产。“介田”轮流种,祭祖之后若还有盈余,再按丁平分。

香港,每逢重阳当天,政府有关部门及公共交通机构便会实施一系列相应措施,以方便及管理上山扫墓人士。这些扫墓人士大多以一个或数个家庭为单位,带同少量祭品和香烛来拜祭先人。

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祭祖的文化意义

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祭祖的重要性仅次于祭天。《史记。礼书》中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是祭祀天地,是报答天地覆载之德,而祭祀祖先,则是在尽孝道,感谢赐予生命之恩。祭祀这个社会习俗,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祭祖的孝道文化。中国人不像西方人,相信天地万物和人类是由某种神灵创造的,只是实实在在的相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人来源于物,物来源于天地。由于自然界给了我们衣食,祖先给了我们生命,所以要报本答恩,报答的方式便是敬天祭祖。祭祀祖先是为了发扬孝道,“家祭勿忘告乃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礼记。坊记》说:“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

生命来源于父母,祖上,以及自然,这是一种非常朴实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把社会归结为家庭,把家庭归结为自然,基本上合乎人类演化和早期社会发展的历史。以父子关系为轴心的家族关系是古代社会的基础,中世纪宗法等级社会各种关系都可以看作是家庭关系的延伸和扩大。祭祖是家族社会的宗教,也是它的哲学,是它的最高信仰,在很长时期内极大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民俗和精髓。

祭祖的教化文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祭祖的内涵逐渐演变为纪念祖先的崇高人格和丰功伟绩,成为圣贤崇拜的文化价值理想。荀子曰:“下以教诲子弟,上以事祖考。” 《慈恩天下》认为,当你在虔诚祭祀祖先时,通过对祖先高贵品德的赞颂,则会潜移默化的恪守伦理道德;通过对先祖的人格与能力的赞扬,告诉自己以及子孙后代要见贤思齐;通过对先祖拼搏奋斗的精神的弘扬,懂得稼墙之艰难,从而笑对坎坷,面对人生更加坚强、努力和从容。通过对先祖赐予生命的感激之情,领悟生命的珍贵,从而更加懂得感恩与珍惜生活中的一切。

『陆』 10月7号是什么节日

2022年10月7日无特殊意义节日。

2022年10月7日日子好不好
10月7日是吉日,是好日子

10月7日值神是明堂,所以10月7日是黄道吉日,在黄历上是个好日子。

『柒』 农历十月初七是什么节日

农历十月初七只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并不是什么节日;

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节日。一些节日源于传统习俗,如中国的春节、中秋节、清明节、重阳节等。有的节日源于宗教,比如基督教国家的圣诞节。有的节日源于对某人或某件事件的纪念,比如中国的端午节、国庆节、青年节等等。

另有国际组织提倡的运动指定的日子,如劳动节、妇女节、母亲节。随着时间推移,节日的内涵和庆祝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而现时节日经常与假日相混淆,事实上大多数节日都没有法定假期,如中国部分传统节日仍没有假期,如重阳节。

(7)十月七号重阳节扩展阅读:

中国主要节日如除夕、元旦、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都已基本定型。一方面,一些历史人物如屈原、介子推等成为某些节日的纪念人物,取代了原始崇拜和信仰,增强了节俗的人情味和真实感;另一方面,在节俗自身的发展中,一些风俗上升为礼俗,一些礼俗变为风俗,风俗和礼俗融为一体,被人们约定俗成地接受并沿袭下来。

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首先,汉代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促进了各地区风俗的融合,先秦时期的荆楚文化圈、巴蜀文化圈、吴越文化圈、齐鲁文化圈、秦文化圈等,到汉代逐渐融为一体形成汉文化,强有力的国家政权对节日风俗的统一起了重要促进作用。其次,汉代节日定型与当时科学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犹其是“太初历”确立了以建寅月为岁首,打破了先秦时代的原始崇拜信仰,为节日风俗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此外,汉代儒家独尊地位确立以后,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对节日风俗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许多节日礼俗大多可以在汉代找到它的源头。四大鬼节是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重阳节。

『捌』 重阳节是鬼节吗

重阳节不是鬼节,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传统的敬老节日。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鬼节:顾名思义,与鬼有关的节日、祭祀鬼的节日。鬼是在人类蒙昧时期,对生命的一种延伸。东西方文化对于生命延伸的概念略有不同,但人死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我国一些地方将三月三、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四个节日,合称为“四大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玖』 10月7日是什么节气

阳历十月七日、阴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也是秋收季节,也俗称踏秋,回在这个季节出答去旅游是好时期,重阳节本身就是孝顺老人的节日,在这个节日全家为老人摆桌酒席,那老人们非常高兴和快乐,所以说,重阳节在里不管什么节日都要抽时间看看父母,这是做儿女必须做到的事情,重阳节更是我们孝顺父母的好日子!

『拾』 重阳节为何称鬼节

重阳节虽然有祭祖的习俗,但不是鬼节。中国四大鬼节包括清明节、三月三、七月十四/十五(根据各地风俗,有的地方认为七月十四是鬼节,有的地方则认为七月十五是鬼节)、十月初一。

简介:

重阳节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是农历的节日。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阅读全文

与十月七号重阳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老人高压低压心率多少正常 浏览:60
新西兰退休金很少 浏览:403
龙须长寿面怎么做 浏览:71
女人50岁怎么保养皮肤 浏览:58
老年人减肥半夜饿怎么回事 浏览:658
郭振养父母为什么不判刑 浏览:435
70岁女人有外遇表现 浏览:174
老人家吃不下爱睡觉 浏览:27
中医60岁老美女 浏览:594
老年人住楼房闷得慌怎么办 浏览:533
老人摔了一跤瘫了还能活多久 浏览:104
养生一次用多少水 浏览:879
55岁正式退休金吗 浏览:916
养生壶熬水的温度是多少 浏览:423
媳妇不孝顺公婆的句子 浏览:112
罗定附城敬老院 浏览:691
老人抚养费跟养老保险有什么关系 浏览:466
重庆送葬老人送多少银子 浏览:995
2014年广东省养老金调整方法 浏览:269
临终老人如何三消三肿 浏览: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