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阳赏菊之风盛行!菊花品种繁多,哪些菊花备受宠爱
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也是著名的花中四君子之一。已经培育了3000多年。古人认为菊花有寒傲雪的美好品格,所以古今文人墨客都对菊花评价很高。
菊花的品种很多,变化很大。其主要品种有白菊、墨菊、夏菊菊、秋菊、冷菊和多色菊等。不同品种的菊花,形状和颜色略有不同,但都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❷ 重阳节的时候正是哪种花开放的季节
重阳节正逢菊花盛开,古时民间有重阳节登高望远、赏菊吃蟹、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❸ 重阳节开什么花
一串红:开花时花序修长,花色鲜红,花期长。 大丽花:喜半阴,适宜的光照时间为10-12小时。 龙口花:性喜微酸性砂质壤土,生长适温为16-26度。 孔雀草:头状花序单生,花色为金黄色或橙色。 长春花:花冠红色,呈高脚蝶状。
1、一串红
一串红一般在重阳节开放,植株开花时花序修长,花色鲜红,花期长,轮伞花序2-6朵组成顶生总状花序,长达20厘米以上,并且一串红的茂盛生长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
2、大丽花
大丽花为大型的头状花序,有长长的花序梗,总苞片为卵状椭圆形,舌状花为白色、红色或紫色,管状花则为黄色,花期在每年6-12月,观赏期长,植株喜半阴,适宜的光照时间为10-12小时。
3、龙口花
龙口花为多年生草本花卉,常作一年生栽培,它开花时为顶生的总状花序,花冠从红色、紫色至白色,并且植株喜欢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微酸性砂质壤土,生长适温为16-26度。
4、孔雀草
孔雀草的花期为7-9月份,重阳节的时候正值花朵绽放时期,头状花序单生,舌状花为金黄色或橙色,管状花为黄色,植株一般生长在海拔750-1600米的山坡草地中,生长速度很快。
5、长春花
长春花的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冠红色,呈高脚蝶状,裂片呈宽倒卵形,它的原产地为地中海沿岸、印度、热带美洲,在中国长江流域的栽培范围较广,常被用来做盆栽观赏花卉。
❹ 九月开什么花 九月份有什么花开
九月开的花有桂花、菊花、大丽花、美人蕉、米兰花、夹竹桃、茉莉花、三角梅等。
俗话说“八月桂花遍地开”,八月指的是农历八月,对应公历大概在9-10月份,所以有“金秋赏桂”的说法。尤其是仲秋时节,丛桂开放,夜静轮圆之际,把酒赏桂,陈香扑鼻,令人神清气爽。
菊花是九月的代表花卉,秋菊中的早菊开花时间是九月的中下旬,唐朝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写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其中提到的就是重阳节赏菊花。
大丽花有两个花期,分别是5-6月和9-11月。大丽花以花期长受到人们欢迎,从秋到春,连续开花,每朵花可延续1个月左右,花期持续半年。
❺ 9月开花的有哪些
9月开的花有桂花、菊花、大丽花、美人蕉、米兰花、夹竹桃、茉莉花、三角梅等。
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集绿化、美化、香化于一体的观赏与实用兼备的优良园林树种,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堪称一绝。尤其是仲秋时节,丛桂怒放,夜静轮圆之际,把酒赏桂,陈香扑鼻,令人神清气爽。在中国古代的咏花诗词中,咏桂之作的数量也颇为可观。自古就深受中国人的喜爱,被视为传统名花。
大丽花被称为世界名花之一,它之所以被称为世界名花之一,主要是因为它的花期长、花径大、花朵多。在北方地区,花期从5月至11月中旬,在温度适宜条件下可周年开花不断,以秋后开花最盛。精品大丽花最大花径可达到30~40cm,是目前花卉中独一无二的。
菊花是9月的代表花卉,菊花有一年四季都开花的品种,秋菊中的早菊开花时间是九月的中下旬,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中提到的就是重阳节的菊花。
石蒜的花期8-9月,果期10月。野生于阴湿山坡和溪沟边。分布于中国多地,日本也有。此花有栽培,具有较高的园艺价值。
❻ 重阳节要赏什么花
菊花。
❼ 重阳节和什么花有关
重阳节与菊花有关。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晋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阳山中人家饮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❽ 每年秋天开花,又称为“重阳花”的是什么花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在重阳节这一天,按照我国民间风俗,人们除登高望远、畅饮菊花酒外,还要身插茱萸或佩带茱萸香囊。重阳节与茱萸的关系,最早见于《续齐楷记》中的一则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那天,你家将有大灾,其破解办法是叫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缠在臂上,登高山,饮菊酒。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无恙。于是茱萸“辟邪”便流传下来。
重阳这一天,采摘它的枝叶.连果实用红布缝成一小囊,佩带身上,可用来辟除邪恶之气,是古来常用作防疫的民间药。重阳节插荣英之风,在唐代已很普遍,除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外,他如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至于储光羲在《登戏马台作》一首诗中所云:“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写南朝宋武帝刘裕在重阳节宴群僚于戏马台,更把茱萸当作犒赏全军的奖品了。
茱萸雅号“辟邪翁”,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茱萸的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所以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
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❾ 与重阳节有关的植物
重阳节有关的植物:菊花、茱萸。
中国人有重阳节赏菊和饮菊花酒的习俗。内唐·孟浩然《容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在古神话传说中菊花还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
佩茱萸,中国岁时风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
(9)重阳节有那些花开扩展阅读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采中草药、遍插茱萸、摆敬老宴、吃重阳糕、制药酒养生、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时节,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