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重阳节一家三口放风筝作文500字
这一天是登高的好时节,更是放风筝的好机会咧!今年的重阳节刚好是星期六,所以学校组织我们几个班级去郊外进行放风筝比赛。
风筝竞赛场的人可真多呀!把整个赛场围得严严实实,真是里三层外三层。
突然一声哨响,风筝陆陆续续飞上天空,不一会儿,各式各样的风筝在蔚蓝的天空翱翔。
有翩翩起舞的花蝴蝶,有忙忙碌碌的蜜蜂,有展翅高飞的苍鹰……最吸引人的那还要数栩栩如生的龙和蜈蚣了。
那条龙抬起头来,尾巴高翘,摆出一副神气的样子。
蜈蚣也不甘示弱,不一会儿,就超越那条龙啦!场上的人都为它喝彩。
我刚揉了揉眼,可不知怎么的,那龙和蜈蚣纠缠在一起了,也许是龙害怕自己比不上蜈蚣吧,而作出两败俱伤的做法。
不一会儿,它们俩都断了线,掉进了山谷,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惋惜,都埋怨龙不应该那样自私。
它们的主人像箭一样冲下山谷,寻找自己的风筝,好不容易找到了,可时间非常紧迫,但是它们的主人一点也不灰心,把风筝重新安上线再放飞……到了最后还是蜈蚣取得第一名,龙获得第二名……风筝比赛在一阵阵热烈的欢呼声、掌声中结束了。
吃了午饭,就到我们学校的运动员大显身手的时候,登山活动开始了,只见运动员们在半山腰上摩拳擦掌,做好预备姿势。
又是一声哨响,运动员争先恐后地向上攀登。
你看,我班的小玲同学就要拿到红旗了,“哎呀”,真糟糕!她被石头绊倒了,摔得个四脚朝天,惹的大家哈哈大笑。
她爬起来再跑,可是来不及了,红旗被七〈2〉班的同学夺走了。
这时,太阳渐渐地西下了,金色的阳光照在同学们的笑脸上好像盛开着朵朵鲜花。
这一天玩得真是开心极了!
② 重阳为什么放纸鸢
重阳为什么放纸鸢
重阳为什么放纸鸢,我们都知道重阳节当天各地都会有一些自古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有些地区在这一天会放风筝,很多人不清楚其中的寓意,下面我就来带大家看看重阳为什么放纸鸢的相关信息。
1、祛除晦气
在某些地区,重阳时放风筝是为了“放晦气”。风筝飞得越高、越远,晦气也离之远去,有些人,在放风筝的时候还要将线烧断,让风筝消失得无影无踪才好。
2、气候适宜
农历九月,南方地区季风逐渐加强,此时秋高气爽,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所以在南方有重阳节放风筝的传统。
3、寓意吉祥
有些人认为重阳放风筝是“放吉祥”、“放福气”,重阳节放的风筝飞得越高,寓意越好。在放风筝过程中不能将风筝的丝线弄断,人们认为若是丝线断了,则“吉祥”、“福气”也随之飘向远方,所以,重阳节放风筝时要千方百计保护好自己风筝的丝线。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越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
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祛火、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插茱萸等古俗则是民间登山驱风邪的行为,重阳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们用天然药物茱萸等调整体魄健康,使其适应自然气候变化。
什么时候过重阳节2021
重阳节是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又称“九月九”,所以2021年的“九九”重阳节是10月14日,星期四。属于工作日,要正常上班、上学。重阳节的时候,人们会登高、赏秋、赏菊和插茱萸,同时也是传统祭祖的。现在,人们也会经常在重阳节这天进行敬老活动,现在每年的`重阳节也是老年节。
重阳节吃什么
1.重阳节要吃传统美食重阳糕,也就是花糕。从宋代流传至今,因与高同音,取步步高升之意,类似于重阳节攀登的寓意。很多地方都会在这一天制作花饼来吃。
2. 螃蟹。“秋风起,蟹脚痒,陈酒醇,桂花香。”秋季是螃蟹最丰满的季节,也正是吃螃蟹的时令,是重阳节最受欢迎的海鲜之一。
3.菊花酒。重阳节有喝菊花酒的习俗,因为酒听起来和“九”一样。这一天人们会赏菊花、喝菊花酒,闻菊花的清香,吃重阳糕,是一种享受,但现在很多时候平时也可以喝菊花酒。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也是一年一度的老人节,我国是一个讲究孝义的国家,对于尊老也是十分看重的,从2013年开始,就将重阳节设立成了老年节,以推广国人孝顺、尊敬长辈的社会主义文明风气。
为什么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
现代将重阳节加入敬老,并定为“老人节”并非空穴来风,亦有其文化渊源。中国古代,在秋天有敬老的习俗。
周礼中就有仲秋给老人授杖、赐食物的记载,秦代重新规定了这一礼俗,唐玄宗时至少两次宴请民间八十岁以上的老年人。
而诗词中“重阳”的首次出现,应在庾信的父亲、南北朝时梁朝的庾肩吾的《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其中“献寿重阳节,回銮上苑中”,即提到“献寿”。
“九九”与“久久”谐音,寓意吉祥,也符合敬老之意。由此,九月九日重阳节便一路逶迤,由秋季庆典、避灾发展到尊老敬老,在老龄化加剧的时下焕发其新的风貌。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19 89年,我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重阳节又成为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
③ 重阳为何要放风筝
风筝从隋唐开始,随着造纸业的发达,纸糊风筝逐渐兴起,人们用纸来制作风筝,取材容易,价值低,平民百姓玩得起。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兴时代。它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500年的分裂战乱状态,进入相对稳定的大统一时期。繁荣的经济和安定的社会环境是风筝普及于民间的社会基础。
唐代的风筝,已成为年轻人的嬉耍物品。《全唐文》卷一五四杨誉《纸鸢赋》载:“相彼鸢矣,亦飞戾天,向把能尔,风之力嫣。余因稽于造物,知不得于自然,原其始也,谋及不童,征诸哲匠,蔡伦造纸,公输献状。理约蔑以体成,刷丹青而神王。”同书卷九五三唐荣《纸鸢赋》载:“代有游童,乐事未工,……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蔑乎掌握之中,”可见唐代儿童不仅能放风筝,而且还能制作风筝,风筝做为娱乐用品已比较普及。唐人路德延的《小儿诗》记述的几十种儿童游戏中,放风筝是其一,诗曰:“折竹装泥燕,添丝放纸鸢。”当时的风筝不仅白天放,夜间也能放。唐朝赵昕编写的《息灯鹞文》中,就记述过宫廷夜晚放风筝的故事。
宋代,放风筝已成为流行于民间的娱乐活动和喜事的庆祝纪念活动。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就详细记载过,每到清明时节,人们便背上饭食到效外放纸鸢,直到日暮方归的情景:“少年郎竞放纸鸢,以松勾引,相牵剪裁,以线绝者为负。”
北宋末年画家张择端(潍坊市诸城人)的《清明上河图》,是当时风俗画中的代表作。这幅画,描写了清明节开封效外和市内的景象,是宋代城市经济繁荣的写照,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其中就有放风筝的场景。宋苏汉臣画的《百子图》里,还详细描写了放风筝的动作和工具。
由于风筝的普及,当时放风筝已成为一种技艺。逢庙会、集市、节日和游戏时,都有人表演创作和放风筝。放风筝的人同杂技演员、杂剧演员被称为“赶趁人”。南宋末,开始出现了以扎售风筝为业的手工艺人。
放风筝活动逐渐为人们喜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与健身、养目关系极大,是一项有益的体育活动。宋李石《续博物志》载:“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古人讲究养身,入春后走出室外,到空气清新之处,尽量多活动,这样使得春气之升有序,阳气之增长有路,符合《内经》“春夏养阳”的大旨和“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的要行。放风筝还能使人的眼睛得到较好的调节,对保护视力极为有益。在放风筝时多昂首远视,绿地、蓝天还可以防止、减轻近视眼。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说,“风筝在天,以能清目。”就是这个道理。
④ 重阳为什么放风筝
重阳为什么放风筝
重阳为什么放风筝,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我们在重阳节的时候往往会开展各种风俗活动,有些地方在重阳节当天会放风筝,下面我就来带大家看看重阳为什么放风筝的相关信息。
传说,重阳时放风筝是为了“放晦气”,风筝飞得越高越远,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更有甚者,还要专门将线烧断,让风筝消失于云天之外。广东《鹤山县志》载:“于秋初放纸鹞,是日(九月九日)以火断其线,任其随风而去,谓之‘流鹞’,以除疾病云。”
可是与之相对,另有一种解释则说重阳放风筝是“放吉祥”、“放福气”,风筝飞得越好,则福气越浓,放风筝者不仅不能弄断丝线,还要千方百计保护之,因为若是丝线断了,则“吉祥”、“福气”也随之飘向远方。两种解释针锋相对,让人莫衷一是,不禁莞尔。
虽说“九九重阳放风筝”的习俗与气候节令有关。但是经过漫长的岁月与传说的渲染,放风筝,不仅仅成了娱乐的项目,也成了重阳节必做的一件事。相传这源于汉代桓景与费长房的故事。农历九月初九,桓景向费长房求取除邪祛瘟的药,迷路山林,后经鸽子引路,才找到费。后人为纪念此事,以纸糊鸽子,登高时随带上山发放,有祈福去除晦气之意。
放风筝要注意的事项都在“风筝线”上。有的地方风筝断线是好事,意味着把晦气放走了,有的地方像潮汕地区,风筝断了线,千万别捡,小心把别人的“衰运”捡回家。
在潮汕农村,有不少人信命运,认为每逢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转运日”。因而此日有些人携带自己的风筝登高放飞,意谓“衰运”尽去,“好运”将来。人人都想方设法让自己的风筝顺利高飞并任其飘流,以偿心愿。不过有不少风筝在中途放飞时断线,故潮谚曰:“九月九,风筝断线满天走”。对断线飞来的风筝,人们忌捡,怕捡到别人的“衰运”。
在福州,捡断线风筝到底晦不晦气,没有一个准确说法,但是福州人重阳登高放风筝,最忌讳的就是“风筝断线”,连提到这几个字都是不被允许的。“断线风筝”不吉利。意味着有不好的事会发生。过去人们嫁女儿,刚过门或还没进门,女婿就死了或毁婚,就叫“断线”,可见对风筝线断了这件事,人们很忌讳。
台湾重阳放风筝的习俗,则与之相反。放风筝时不仅外形争奇斗艳,还以“风吹相咬”(就是玩风筝“打架”)为乐事。好斗者往往会在风筝上加装暗器,如小锯片或尖锐的铅片等,用来切断对方的丝线,或者是放长丝线去缠拉大风筝的尾巴,然后再用力一扯就将大风筝拉下来了。
如果不幸风筝被扯下坠地,也往往成了众人抢夺的目标。俗语说∶“风吹断落土,抢到溶糊糊。”就是说这种激烈争夺风筝的场面。战败者则以“风吹断了线,家伙(财产)去了一半。”来形容自己的损失惨重。
重阳节的来历与意义
据现存史料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阳节起始于远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重阳节”之名称记载,见于三国时代;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倍受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列为国家认定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
重阳的民俗活动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风筝从隋唐开始,随着造纸业的发达,纸糊风筝逐渐兴起,人们用纸来制作风筝,取材容易,价值低,平民百姓玩得起。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兴时代。它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500年的分裂战乱状态,进入相对稳定的大统一时期。繁荣的经济和安定的社会环境是风筝普及于民间的社会基础。
唐代的风筝,已成为年轻人的嬉耍物品。《全唐文》卷一五四杨誉《纸鸢赋》载:“相彼鸢矣,亦飞戾天,向把能尔,风之力嫣。余因稽于造物,知不得于自然,原其始也,谋及不童,征诸哲匠,蔡伦造纸,公输献状。理约蔑以体成,刷丹青而神王。”同书卷九五三唐荣《纸鸢赋》载:“代有游童,乐事未工,……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蔑乎掌握之中,”可见唐代儿童不仅能放风筝,而且还能制作风筝,风筝做为娱乐用品已比较普及。唐人路德延的《小儿诗》记述的几十种儿童游戏中,放风筝是其一,诗曰:“折竹装泥燕,添丝放纸鸢。”当时的风筝不仅白天放,夜间也能放。唐朝赵昕编写的《息灯鹞文》中,就记述过宫廷夜晚放风筝的故事。
宋代,放风筝已成为流行于民间的娱乐活动和喜事的庆祝纪念活动。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就详细记载过,每到清明时节,人们便背上饭食到效外放纸鸢,直到日暮方归的情景:“少年郎竞放纸鸢,以松勾引,相牵剪裁,以线绝者为负。”
北宋末年画家张择端(潍坊市诸城人)的《清明上河图》,是当时风俗画中的代表作。这幅画,描写了清明节开封效外和市内的景象,是宋代城市经济繁荣的写照,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其中就有放风筝的场景。宋苏汉臣画的《百子图》里,还详细描写了放风筝的动作和工具。
由于风筝的普及,当时放风筝已成为一种技艺。逢庙会、集市、节日和游戏时,都有人表演创作和放风筝。放风筝的人同杂技演员、杂剧演员被称为“赶趁人”。南宋末,开始出现了以扎售风筝为业的手工艺人。
放风筝活动逐渐为人们喜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与健身、养目关系极大,是一项有益的体育活动。宋李石《续博物志》载:“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古人讲究养身,入春后走出室外,到空气清新之处,尽量多活动,这样使得春气之升有序,阳气之增长有路,符合《内经》“春夏养阳”的大旨和“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的要行。放风筝还能使人的眼睛得到较好的调节,对保护视力极为有益。在放风筝时多昂首远视,绿地、蓝天还可以防止、减轻近视眼。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说,“风筝在天,以能清目。”就是这个道理。
⑤ 重阳节的风俗防风筝 重阳节的风俗防风筝是什么
1、传说,重阳时放风筝是为了“放晦气”,风筝飞得越高越远,则晦气也随之高飞远离,更有甚者,还要专门将线烧断,让风筝消失于云天之外。广东《鹤山县志》载:“于秋初放纸鹞,是日(九月九日)以火断其线,任其随风而去,谓之‘流鹞’,以除疾病云。”
2、可是与之相对,另有一种解释则说重阳放风筝是“放吉祥”、“放福气”,风筝飞得越好,则福气越浓,放风筝者不仅不能弄断丝线,还要千方百计保护之,因为若是丝线断了,则“吉祥”、“福气”也随之飘向远方。两种解释针锋相对,让人莫衷一是,不禁莞尔。
3、虽说“九九重阳放风筝”的习俗与气候节令有关。但是经过漫长的岁月与传说的渲染,放风筝,不仅仅成了娱乐的项目,也成了重阳节必做的一件事。相传这源于汉代桓景与费长房的故事。农历九月初九,桓景向费长房求取除邪祛瘟的药,迷路山林,后经鸽子引路,才找到费。后人为纪念此事,以纸糊鸽子,登高时随带上山发放,有祈福去除晦气之意。
4、放风筝要注意的事项都在“风筝线”上。有的地方风筝断线是好事,意味着把晦气放走了,有的地方像潮汕地区,风筝断了线,千万别捡,小心把别人的“衰运”捡回家。
5、在潮汕农村,有不少人信命运,认为每逢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转运日”。因而此日有些人携带自己的风筝登高放飞,意谓“衰运”尽去,“好运”将来。人人都想方设法让自己的风筝顺利高飞并任其飘流,以偿心愿。不过有不少风筝在中途放飞时断线,故潮谚曰:“九月九,风筝断线满天走”。对断线飞来的风筝,人们忌捡,怕捡到别人的“衰运”。
6、在福州,捡断线风筝到底晦不晦气,没有一个准确说法,但是福州人重阳登高放风筝,最忌讳的就是“风筝断线”,连提到这几个字都是不被允许的。“断线风筝”不吉利。意味着有不好的事会发生。过去人们嫁女儿,刚过门或还没进门,女婿就死了或毁婚,就叫“断线”,可见对风筝线断了这件事,人们很忌讳。
7、台湾重阳放风筝的习俗,则与之相反。放风筝时不仅外形争奇斗艳,还以“风吹相咬”(就是玩风筝“打架”)为乐事。好斗者往往会在风筝上加装暗器,如小锯片或尖锐的铅片等,用来切断对方的丝线,或者是放长丝线去缠拉大风筝的尾巴,然后再用力一扯就将大风筝拉下来了。
8、如果不幸风筝被扯下坠地,也往往成了众人抢夺的目标。俗语说∶“风吹断落土,抢到溶糊糊。”就是说这种激烈争夺风筝的场面。战败者则以“风吹断了线,家伙(财产)去了一半。”来形容自己的损失惨重。
⑥ 重阳节三大风俗
重阳节的风俗包括:晒秋、放纸鸢、登高、祭祖、赏菊、佩茱萸、九皇会、吃重阳糕、宴师、妇女休息。
1、晒秋
农历九月九日,农村妇女习惯休息一天,不干农活。嫁出去的闺女,习惯回娘家过节。
⑦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重阳节是以放纸鸢是有何寓意呢
1、祛除晦气
在某些地区,重阳时放风筝是为了“放晦气”。风筝飞得越高、越远,晦气也离之远去,有些人,在放风筝的时候还要将线烧断,让风筝消失得无影无踪才好。
2、气候适宜
农历九月,南方地区季风逐渐加强,此时秋高气爽,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所以在南方有重阳节放风筝的传统。
3、寓意吉祥
有些人认为重阳放风筝是“放吉祥”、“放福气”,重阳节放的风筝飞得越高,寓意越好。在放风筝过程中不能将风筝的丝线弄断,人们认为若是丝线断了,则“吉祥”、“福气”也随之飘向远方,所以,重阳节放风筝时要千方百计保护好自己风筝的丝线。
(7)重阳节放风筝的信息扩展阅读: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越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
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祛火、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插茱萸等古俗则是民间登山驱风邪的行为,重阳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们用天然药物茱萸等调整体魄健康,使其适应自然气候变化。
⑧ 九九重阳节习俗
九九重阳节习俗如下:
1、佩茱萸
在重阳节这天,人们或佩茱萸囊,或茱萸插头,以驱邪求吉。古代人们习惯在重阳节这天,“折茱萸房,以插头”说是可以抵御初寒。
2、喝菊花酒
重阳佳节汉族民间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由菊花与糯米、酒曲酿制而成的酒,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枸杞菊花酒,花糕菊花酒,还有白菊花酒。
3、放风筝
风筝又名纸鸢、鹞子。自古相传,重阳时有放风筝的习俗。那么重阳节为什么要放风筝呢?据史料中记载与古诗的描述,北方人放风筝多集中在清明时节,而南方人则多集中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之时,福州也因此一直保留着重阳时一定要登高放风筝的民俗活动。
4、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
重阳节庆祝方式
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会馆保留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做“秋祭”。其他人士可以在这一天选择较有传统意义的庆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与友好相约到户外活动,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又能联络亲友之间的感情。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
民间在重阳节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⑨ 重阳节放风筝古诗词
风筝从隋唐开始,随着造纸业的发达,纸糊风筝逐渐兴起,人们用纸来制作风筝,取材容易,价值低,平民百姓玩得起。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兴时代。它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500年的分裂战乱状态,进入相对稳定的大统一时期。繁荣的经济和安定的社会环境是风筝普及于民间的社会基础。
唐代的风筝,已成为年轻人的嬉耍物品。《全唐文》卷一五四杨誉《纸鸢赋》载:“相彼鸢矣,亦飞戾天,向把能尔,风之力嫣。余因稽于造物,知不得于自然,原其始也,谋及不童,征诸哲匠,蔡伦造纸,公输献状。理约蔑以体成,刷丹青而神王。”同书卷九五三唐荣《纸鸢赋》载:“代有游童,乐事未工,……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蔑乎掌握之中,”可见唐代儿童不仅能放风筝,而且还能制作风筝,风筝做为娱乐用品已比较普及。唐人路德延的《小儿诗》记述的几十种儿童游戏中,放风筝是其一,诗曰:“折竹装泥燕,添丝放纸鸢。”当时的风筝不仅白天放,夜间也能放。唐朝赵昕编写的《息灯鹞文》中,就记述过宫廷夜晚放风筝的故事。
宋代,放风筝已成为流行于民间的娱乐活动和喜事的庆祝纪念活动。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就详细记载过,每到清明时节,人们便背上饭食到效外放纸鸢,直到日暮方归的情景:“少年郎竞放纸鸢,以松勾引,相牵剪裁,以线绝者为负。”
北宋末年画家张择端(潍坊市诸城人)的《清明上河图》,是当时风俗画中的代表作。这幅画,描写了清明节开封效外和市内的景象,是宋代城市经济繁荣的写照,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其中就有放风筝的场景。宋苏汉臣画的《百子图》里,还详细描写了放风筝的动作和工具。
由于风筝的普及,当时放风筝已成为一种技艺。逢庙会、集市、节日和游戏时,都有人表演创作和放风筝。放风筝的人同杂技演员、杂剧演员被称为“赶趁人”。南宋末,开始出现了以扎售风筝为业的手工艺人。
⑩ 重阳节习俗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回习俗。传承至今答,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据现存史料及考证,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季秋有丰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动。《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载,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阳节起始于上古,成型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