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部小说,主角小名叫阳阳(生于重阳节),拜了个师傅是个道士!
都市小道士 作者:河帅
沈七从未想过,一个混吃混喝的小道士,竟然也能成为一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大人物。可是,大人物的生活仿佛并不是那么简单,所以,成为了大人物的小道士沈七,却还在继续着忽悠人的勾当,只不过,他的目的已经不再是混吃混喝了!
还好,这个社会适合骗子生存,所以,小道士沈七活得很潇洒。
Ⅱ 重阳溯源有哪些
重阳一词,据说是与《易经》中的“以阳爻为九”有关。以九为阳,两九相重即为重阳,故农历九月九日被称为重阳。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还有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等称呼。这些称呼,均由九月九日举行的节日活动而得名。
重阳节的起源十分久远,早在战国时期,屈原《远游》诗中就有咏重阳的诗句。晋朝著名道士葛洪辑录的《西京杂记》一书中记载:西汉初年,皇宫中就有“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习俗。
重阳节在唐朝时被朝廷确立为法定节日,官方正式宣告重阳节为“三令节”之一。
重阳节成为法定节日后,迅速在民间流传开来。到了宋朝,重阳节活动已经遍及全国,成为广泛流行的重要节日。明朝的重阳节活动依然盛行,明人刘侗、于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一书对此有详细记载。
重阳节的节日习俗有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
重阳节登高习俗始于汉朝,到唐朝时广泛盛行。唐诗中有很多描写重阳节登高的诗句,最为今人所熟知的是王维所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此外,还有李白的“九日天气晴 登高无秋云”,邵大震的“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月生夕风。”等等。
重阳节赏菊之习俗由来已久。《礼记.月令》中就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的记载。晋朝时,重阳赏菊之风已十分盛行,如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至今脍炙人口。唐朝时,重阳赏菊之风大盛,如王维《奉和重阳节上寿应制》诗:“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直称重阳节为菊花节。古典长篇小说《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描写了贾府重阳节期间赏菊吃螃蟹的情形。
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在晋朝道士葛洪辑录的《西京杂记》一书中就有记载。唐朝王维的著名诗句“遍插茱萸少一人”,使这种古代重阳节习俗为今人所熟悉。古人认为插茱萸或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茱萸其实是一味中草药,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驱寒解毒。
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在古代非常流行。晋朝道士葛洪辑录的《西京杂记》记有菊花酒的酿制方法:“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古人认为重阳节饮菊花酒能延年益寿。《风土记》中说:“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日佩茱萸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而道书《神仙传》则说:“康风子服甘菊花、柏实散,乃得仙。”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俗起源很早,到宋朝时正式称为“重阳糕”。“糕”字
Ⅲ 重阳节的来历是什么有什么习俗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与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酒为名,写的诗为后人传颂,也以爱菊为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他的诗。
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酒为名,写的诗为后人传颂,也以爱菊为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他的诗。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民间农历九月称为 菊月,赏菊成了一项重要内容,赏菊配美酒,清代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Ⅳ 重阳节的传说和谁有关
重阳节的传说和桓景有关。桓景出自南朝梁吴均所作的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是中国传统习俗重阳节里的关键人物,重阳节的起源与桓景密不可分,民间故事继承了《续齐谐记》的故事梗概,再添上民间艺人想像创造的情节,又产生了很多重阳节传说的异文。
重阳节的传说和桓景有关。桓景出自南朝梁吴均所作的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是中国传统习俗重阳节里面的关键人物,重阳节的起源与桓景密不可分,民间故事继承了《续齐谐记》的故事梗概,再添上民间艺人想像创造的情节,又产生了很多重阳节传说的异文。
Ⅳ 求网络散文《重阳品菊》。
重阳品菊
又是一年重阳节了,想起了孟浩然的诗句:“待到重阳节,还来就菊花。”所以又很自然地想起了菊花。
如果能够在重阳节这天闲暇之时,到园中领略一下菊花的风采,边喝茶边赏花,细细地品味一番,倒也真有一番情趣。可惜,由于现在学习忙碌,便很少有这种雅兴了。
菊花,说实在的,我没有见过真花。只是从资料图片中,我领略到了菊花的风采,了解到了菊花的外观和属性。
然而,我们接触最多的,而是与菊花有关的诗歌或文章了。无不赞美了菊花的别有的品格魅力。
菊花花瓣鲜艳,富有旺盛的生命力。宋代遗民诗人郑思肖曾在诗中写道:“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赞扬了菊花那种桀骜不驯,坚贞不屈的个性。其实,也抒发了作者的高尚爱国节操,不屈膝于元朝统治者的凛然决心。
也许,文人雅士对于菊花情有独衷吧!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爱菊成癖。罢官归来,种菊赏菊,自得其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何等的惬意!那自然是一种隐士意趣。魏晋风流,在陶渊明身上体现的真是淋漓尽致了。从他以后,菊花便被赋予隐逸高洁的品格。
秋风萧瑟,菊有黄华。清香四溢,令人陶然。“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菊花在暮秋时节,尤其重阳前后,菊花绽放,让人欣喜。因为冷落的清秋,大雁南飞,草木枯黄,乡思绵绵,给人们平添了许多忧愁和感伤。惟有菊花仍旧恪守时令,坚持着自己的节操,高风亮节,给人们以鼓舞和宽慰。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怒放在这清秋时节,遭严霜侵袭,依就岿然不动,把芳香送给人们。那是一种凄冷的美,是一种悲怆的美。然而,她却从不在乎这些,身处逆境,而斗志愈坚。“本性能耐寒,风霜岂奈何?”她能够坦然地笑对自然,笑对人生。
菊花,给人的不仅仅是清香芳馨,也不仅仅是赏心悦目,她的魅力所在,正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重阳品菊酒
作者:苏丽梅
重阳佳节,正值金秋。菊花茂盛地开放着。
对菊花,我有着一种天生的喜爱。那淡淡的清香,那高雅的姿态,足够摄人心魂。古语云:“在霜降之时,惟此草盛茂。”正因为菊花的这种独特品质,才使得她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一直以来,菊花酒被看做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所以每到重阳佳节,我国很多地方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
在屈原笔下,早有了“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记载。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到了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
一看到菊花,我的头脑中马上想起一个众人皆知的名字:陶渊明。东晋诗人陶渊明隐耕田园,跟菊花结下不解之缘。每当秋季来临,他家门前的山坡上到处绽开野菊,竞艳争芳。他时常踏露采菊,和酒而饮,对菊当歌,写下许多咏菊的美丽诗篇。“秋菊有佳色,衰露辍其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流芳千古的诗句,描述了他忘情于世事、悠然而自得的淡泊与闲适。
不但如此,陶渊明还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
每年九月初九这天,母亲总会采摘一些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糯米中,撒上酒曲,经过几天的发酵,遂成菊花酒,以备来年的九月初九饮用。而每年的重阳节,我总要回去陪父母,家人围坐一桌,品尝菊花酒,再佐以几串飘香的烤肉。那份团圆的趣味,那份天伦的快乐,足能让你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苏丽梅
重阳品菊 标签: 菊展 2006-10-30 21:33 易安居士的《醉花阴·重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词。只是悲凉的一些,于是便去读陶翁的“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黄巢的“满城尽戴黄金甲”,红楼梦中的十二首菊花诗。。。。读归读,感受不是很深,因为菊花并不是我的最爱。
听说公园有菊展,便请母亲一道去看,也算在重阳节里尽一份孝心。走进公园,仿佛进入菊花的海洋,大片大片的菊花,开的正盛,最抢眼的,是黄色。尽管红、白、粉、金。。。。。。各色菊花争奇斗艳,却无法抢去它的风光。虽然黄色的菊花是最为普通的,却形态各异,或小如黄豆,或大若碗口,或细如发丝。。。。在人们的精心安排下,以不同的姿态展现着各自的美丽。母亲的脸,在菊花丛中,笑的也如菊花一般灿烂,不停地说着各种菊花的不同之处,以及它们的造型。说实话,我并不喜欢这种人工雕琢的痕迹,但在母亲的笑容里,也逐渐溶入其中,去品味这秋天独特的风景。在菊花丛中,有一块块书写了关于菊花的诗牌,母亲指着其中一块写“怡红公子”的说:“这是谁?”我说:“就是贾宝玉。”母亲笑了,说:“那该写曹雪芹。”呵呵,想想,也对。便一路笑着,继续前行。
也许我读过的菊花诗中,真正写菊的不多,多中借菊咏志,或借菊抒怀,但它的品质,却在这“借”中得到的充分的体现,东蓠下的悠然,秋风中的孤傲,山野路旁的倔强,甚至于无人欣赏的寂寞。。。。。。一种花,并不在于它有多么的美丽,而在于它是否有自己的精神,有自己的气质,菊花做为花中的君子,被人们品评吟诵,是否就是它最初的意愿呢?或许它并没想那么多,只是做好它自己,以它的坚强,以它的不屈。
今夜,给自己倒一杯菊花茶,在淡淡菊香中,品味菊的魅力。。。。。。
网上找的就这了 希望能帮助到你
Ⅵ 关于重阳节的短文
重阳节感恩父母的文章
重阳节,心怀感恩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饮酒赏菊登高望远,思念亲人。唐代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时,不禁吟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种远客思乡之情,深切感人。宋女词人李清照在重阳节时思念亲人,写下“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忧愁。
重阳节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日子,我们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关爱老人也同样是关爱我们的将来。作为21世纪的我们,敬老爱老的道德意识就显得更必要了。在九九重阳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去感恩吧!
学会感恩,应当首先学会感恩父母,感恩长辈。
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他本性纯真,孝敬父母。韩伯愈的母亲对他的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错,就举杖责打。有一天,伯愈犯了错,母亲用拐杖打他,他的眼泪竟然像雨点一样掉下来。他母亲觉得很奇怪,问道:“以前打你时,你都是欢欢喜喜地接受,今天为什么掉泪呢?”伯愈对母亲说:“过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亲健康有力,所以欢喜;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点儿感觉不到疼了,我知道母亲身体衰老,体力微弱了,所以禁不住伤心地流下了泪水,并不是不甘心忍受疼痛。”
呜呼!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伯愈的至孝不得不使我们惭愧的低下头了。
想想我们现在:当我们用很轻松的口吻说自己蹉跎岁月时,当我们用很浪漫的心情与朋友闲逛时,当我们用很自豪的态度上课看小说时,当我们用潇洒的姿
态应付生活时,而我们的父母呢?我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呢?他们总是以很富裕的方式给我们掏钱,总是以很轻松的口吻对我们说上班不累,总是以很奢侈的方式让我们吃顿饺子,总是以一种幸福的口吻对我们说拥有我们这样的孩子他们高兴。
都说隔辈亲,当我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有父母变成父母及祖父母的双重身份时,他们把余生都放在了我们这里,没有时间享受,只有整日操劳,他们每天都精心地为我们准备着可口的饭菜,默默地收拾着我们杂乱的书本,然后微笑着看着我们一跌一撞地走着,并时不时地用他们温暖的大手扶起滴着泪水的我们。
你问:那怎样才能做到孝呢?我想反问:你是否在爸爸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奶奶的生日时打个电话?在姥姥烦恼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给他们亲自做一顿也许算不上可口的饭菜?你可曾记得关掉吸引你的电脑,在灯下与他们说说自己的快乐与烦恼,听听他们的唠叨?
其实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很多,你做到了吗?如果没有赶快行动吧,相比那爬满岁月的额头定会舒展开吧!
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还流淌着许多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
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里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今有伟人毛主席邀请他的老师参加开国大典,朱总司令蹲下身子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老师欧阳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
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名,使他们都拥有美好的素质——感恩。
感恩是有意义的,爱让这个世界不停旋转;感恩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它能使我们增长智慧,实现梦想;感恩是一种
Ⅶ 重阳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重阳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重阳
作者:来碗豆浆
艳阳日
更新时间2008-8-13 14:04:29 字数:2814
自那艳阳的早晨开始,重阳残酷的训练生涯开始了。
无尽头的长跑,距离在每天的增加;单调无比的扎马,负重张一天天加重;危险残酷的站桩,动作在加快,而那桩木下面的癢痕粉绝对伤不到人,但如果可以选择的话,重阳宁愿被捅一刀,他只从那桩木上跌下过一次以后,就再也没有跌下去过了,即使他的步子换的有多快。那感觉只有尝过以后才会知道!,那感觉太可怕了!
但九岁以后,重阳才知道,以前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那可爱的跑步与站桩,扎马,是多么的轻松呀!虽然这些基础训练少了许多,但可怕的实战,开始笼罩重阳的生活,哦,不,是挨打!
开始,只是挨一个黑皮肤大汉的打,等到他可以略作反击的时侯,随着他的战力的增强,大汉开始变成三个,四个,五个。。。。。。
这些大汉都有着专门的称呼-----“黑猛力”。当黑猛力增加到四十七人的时候,重阳已经不再在乎那增加的人数了。再多的人都是一样,只要自己的速度够快,只要自己能一击编制敌要害,那么任何时候,自己需要面对的对手就只有一个。自己要做的只是在近可能短的时间内将对手击毙,对,是击毙,在打斗的过程中,死人是常有的事,这个自从他受到那残忍得一击之后就明白了。重阳在最初的时候,就是依靠着速度来躲避那重拳的,不过,这时,他要做的只是依靠速度来攻击!
实战是残酷的,是无情的,重阳从开始的逃命……
应该是全本了
Ⅷ 《红楼梦》中贾府的重阳节透出什么气息呢
曹公在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芙苑夜拟菊花题"章回里,通过贾宝玉安排丫环袭人让宋嬷嬷给史湘云送粟糕,引出贾府过重阳节一系列热闹而又诗意的活动。
"品糕"是贾府过重阳的第一个场景,写得很简单,旨在低调地道出重阳节吃糕点的习俗。
因《红楼梦》是一部为闺阁女子立传的长篇世情小说,就省去了重阳登高的习俗,毕竟过去闺阁女子养在深闺,一般不抛头露面,"品糕"更贴切雅致些。
书中是这样写这一场景的:
宋嬷嬷给史湘云送去两个小梅丝盒子,一个装的是鲜果,另一个装的是一碟子桂花糖蒸新粟粉糕。
这粟糕,在过去是重阳节既应景、又讲究的一道美食小吃。清代才子袁枚在《随园食单》里就专门记载了粟糕的做法:
煮粟极烂,以纯糯粉加糖为糕蒸之,上加瓜、仁、松。
贾探春以"蕉下客"为笔名所写的《簪菊》表达了重阳节古时的一个习俗:头戴菊花,称为"簪菊":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诗中所指的陶令与彭泽先生,都指的是东晋时期的彭泽县令大诗人陶渊明,以"爱菊"而著称,他在《饮酒》一诗中所写"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名句,千古传诵家喻户晓。
Ⅸ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简介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简介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简介,重阳节是我国重要的的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四大祭祖节日之一,重阳节最初来源于古人对天象的崇拜,下面我就带大家了解一下九九重阳节的来历简介。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老年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这一天举行登高赏秋、感恩敬老等诸多活动。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有着多种说法。
《续齐谐记》中对重阳节由来的记载
《续齐谐记》,是一本古代中国神话志怪小说合集。作者是南朝梁吴均。书中记载了重阳节的由来。据说汝南郡有一个人,名叫桓景。此人志趣高洁,不慕荣华,一心只想修仙学道。他拜当时著名的道士费长房为师,苦心修学道法。
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里会有一场灾祸。你现在赶紧回家,通知你的家人,各自佩戴一个香囊,胳膊上还要捆扎一个吴茱萸枝条,然后登上高山之巅,在山上喝点菊花酒,才能够躲过这场灾祸。”
桓景对费长房的话非常信服,他立即起身赶回家中,按照费长房的教诲,让家人们做好各种准备,然后在九月初九这天,带领家人们一起登上高山之巅。一直到天色已晚,桓景才带领家人回到家中。到家里一看,只见家中的鸡犬牛羊等畜禽已经全都死去。
桓景的经历传开以后,人们都效仿他,在每年九月初九这一天,举行登高赏秋、佩戴吴茱萸等活动,“ 今世人九曰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
重阳节由来的其他说法
除了《续齐谐记》中的记载,重阳节的由来还有其他多种说法。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载:“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认为重阳节是人们为了养生长寿而举行的一个节日。除此之外,重阳节还有祭祖、祭拜神灵、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等多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意义。
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
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19 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因此重阳节又多了一层新含意。
重阳情怀,秋风灿灿迎重阳,暖阳照耀异乡景,心怀思念寄乡语,独居异乡重阳节,明月当空思迁绪,星光闪耀重阳情,万里蓝天无云朵,重阳佳节思亲缘。10月8日迎来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节,也被称之为老人节,那么重阳节的由来是什么?今天我就为您介绍一下九九重阳节的来历吧。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时间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19 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Ⅹ 重阳节的传说发生什么事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被附会上一个神话传说作为登高习俗“起源”。该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民间演化版本: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当时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恒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仙人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恒景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显然,这个故事“纯属虚构”,只是一个附会的荒谬传说而已。在历史发展演变中,大多数传统节日被附会上“传说”作为起源,经实际考察,这些“故事传说”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代建构替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