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九月九日忆山登兄弟》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思想感情。
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实感,确实是深知作诗的窍门。诗人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为“忆山东兄弟”。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写节日的诗,最忌落入俗套,这首诗高明就高明在避开俗套,把握住真性情。首句就用了两个“异”字,似乎脱口而出,却别有滋味地渲染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从“每逢”二字来看,加倍的孤独感不是这个节日才有,以前的诸多节日已有过。正是孤独感久受压抑,于今尤甚的情形下,诗人把凝聚在内心深处的佳节思亲情结一吐为快。由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语极其精警,为人人心中所有,又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来也就引起广泛的共鸣。不过,前两句毕竟是直赋心源,尚须曲折变化,才能余味无穷。于是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晋朝周处《风土记》说:“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因为这个节日风俗,是采摘茱萸(zhūyú朱娱)花枝插头,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如王昌龄有“茱萸插鬓花宜寿”,白居易有“舞鬟摆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之类的句子。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摘录此类诗句甚多。关键在于此诗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从中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精心意象,展示一个颇有情趣的兄弟共乐的场面,从而把“共乐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写得令人心颤而余味无穷了。
㈡ 重阳节英语短文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day of the ninth lunar month
The "Chong Yang Festival" is celebrated on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lunar month, and it is as such known as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Origins: The festival began as early as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 - 221 BC). According to the yin/yang dichotomy that forms a basis to the Chinese world view, yin represents the elements of darkness and yang represents life and brightness. The number nine is regarded as yang.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month is a double yang day, hence the name "Chong Yang Festival". (Chong means "repeat" in Chinese.) The ninth month also heralds the approach of winter. It is a time when the living need warm clothing, and filial Chinese sons and daughters extended this to make the festival a time for providing winter clothes for their ancestors.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therefore, also became an occasion to visit the graves of dead family members. Clothes made of paper would then be burnt as offerings.
Climbing mountains: On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people customarily climb mountains, appreciate chrysanthemum flowers, drink chrysanthemum wine, and eat double-ninth cakes.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is also the "Old Men Festival". Old people are especially meant to improve their health by taking part in the activities on the day of the festival.
Family get-togethers: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is also a time for family get-togethers. It is an occasion to remember one's ancestors, the sacrifices they made and the hardships they underwent. Often, family outings are organised ring which people search to renew their appreciation of nature and to reaffirm their love and concern for family members and close friends.
㈢ 描写家乡的风俗作文10篇
每到一个节日,家乡都会迎来不少风俗活动, 春节 的拜年,元宵的花灯, 清明 扫墓,端午划龙舟等等。下面是我分享的描写家乡的风俗 作文 ,欢迎大家阅读。
描写家乡的风俗作文1
“卖汤圆,卖汤圆,小哥的汤圆是圆又圆……”随着这首 童谣 响起,一年一度的 元宵节 到了。
刚起床,我就嚷嚷着吃汤圆。“我吃六个,六六大顺……”看着我调皮的样子,妈妈点了下我的鼻子说:“吃十个,十全十美!”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午饭时,家家户户都吃汤圆。家乡的汤圆很特别,大米做的_,都说“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当天大家都去井口旁打水,打成面后捏汤圆。捏汤圆时会加一小撮的小麦粉,家乡人们说小麦金灿灿的,寓意着这年丰收满满,象征着金灿灿的金子,吃了生活就富起来。中午,一家人团团圆围坐在一起吃着“金汤圆”过元宵。
元宵的晚饭,大人们早已做好了饺子。大人往往会做一个裹着硬币的饺子,谁吃到了那只“硬币饺子”象征着他一整年都很幸运,财源滚滚来。每年元宵,我都眼巴巴地望着饺子,希望自己能吃到这只“硬币饺子”。每次我嘴里念念有词“这只”“那只”犹豫不决的时候,硬币饺子早已被别人吃到碗里了。每逢这时,总引来大家的哈哈大笑。
元宵节,一个寓意满满的节日。“闹”圆宵,"闹”出一年的幸福。
描写家乡的风俗作文2
我的家乡在淄博, 端午节 有吃粽子的习俗,包粽子变成了过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粽子做法并不单一,有豆沙的,黑米的,红枣的等,五花八门,在端午这一天,家家都会包各式各样的粽子。
小时的回忆,爷爷摸着黑就会起床,忙前忙后,先用水把粽叶洗净,晾干,再准备好糯米,洗净放在一边一会儿用,再拿出豆沙,红枣,黑米放在一边。等一切准备停当,我们就开始盼着爷爷的话了。
爷爷是一个比较守旧的人,定要等到十点十分--十全十美,而我们却不敢顶撞爷爷,只好在一旁等候。
十点十分爷爷一起身,我们就来桌前,爷爷可是一个包粽子老手了,他一拿,一盛,一放,一包,一个粽子就包好了,爷爷一边包,一遍不一会儿,一筐粽子就包好了,而我呢,却把米搞得一身,好不容易包好了一个,一拿,米像一个不听话的孩子一样冲了出来,满地都是,而大人们呢,则在一旁哈哈大笑,爷爷却和蔼的看着我。
这包进去的,是我的快乐,包进去的是馅,是美好的心,更是大人们对我们的关心和耐心。
没过一会儿,一锅美味可口的粽子被蒸好了,刨开一层粽叶,吃到了那甜甜的腻腻的味道,吃到了爷爷那辈的老手艺,带着对岁月沧桑的处置坦然,带着对传统的毕恭毕敬,带着对一家人的十全十美的祝愿。
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描写家乡的风俗作文3
我的姥姥是地地道道的土家人,所以,每到过年的时候我们都要回到老家——山东。
每到腊八那天,我们一家在天上还有星星的时候就起床了, 腊八节 一定要吃腊八肉,我大姨夫从冰箱里拿出了一大块猪肉,只见他把肉放在火炉上让它解冻,又往肉上撒了好多胡椒粉、辣椒粉,让猪肉变得花花绿绿的,接着大姨夫让我把肉递给爸爸,只见爸爸把一小桶酸糕水倒了上去,再用刷子把酸糕水刷开,刷完酸糕水的猪肉味道非常的香,有着酸糕水的酸味也也有胡椒粉和辣椒粉的辛辣味儿和香味儿。
吃完腊八肉,就该喝腊八酒了,虽说腊八酒有酒字,但里面只是用葡萄、梨、苹果等水果榨的果味饮品,味道酸酸甜甜的,非常好喝,还可以把腊八酒和带气的无味苏打水一起喝,口感更佳呢!
过完腊八就到了小年,这天男人们都在家收拾房屋,女人们会去集市上买年货,而我们小孩儿就在田野里玩摔炮。
又过了几天就是大年了,爸爸和大姨夫在杀猪、清理猪的内脏,而我们小孩儿在屋里的炕上玩耍。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过去了,猪肉终于烤好了。爸爸拿小刀从猪身上割了一大块儿的肉让我们吃,我问爸爸为什么要把整只猪一起烤,不分成几部分?爸爸说:“因为这样可以象征我们一家圆圆满满。”
吃完合家饭后,我们土家的年也就算是过完了,是不是很有年味儿呢?
描写家乡的风俗作文4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节日 重阳节 。重阳节过去又称登高节、重九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习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等。现时我国将九月初九日定为敬老节。
今年重阳节刚好在国庆假期,我们一家带着外公外婆一起回到了外婆的老家,当天正好是重阳节我带着好不容易买到的重阳糕去了泗阳,那里还有一位老太太,她可是我外婆的妈妈哟,小的时候,太太经常会和我比身高,这两年因为身体的原因,有两年太太都没有来南京,一到目的地,我就捧着重阳糕去找太太,现在的太太已经比我矮了好多,伤心的是太太已经不认得我了,听外婆说,因为上了年纪太太脑子也开始糊涂了,好多人都不记得了,哪怕我已经和她说了好多次我是谁,可是过会太太就又会问我你是哪家的孩子呀!看着太太满头的白发,再看看外公外婆也渐渐花白的头发,心里不由的伤心起来,一阵阵的发酸,不想他们变老,想他们都能健健康康的陪着我长大,我经常和外婆说:“婆婆,你要活到一百多岁,见到重孙子长大才行哟。”每次我说这个婆婆都会笑我好长时间。
今年过节的时候,我们家里好多人在一块吃饭,看着大家在一起吃着、笑着,我在旁边也乐呵的不得了,想着每天大家都过得这么快乐就好了。
描写家乡的风俗作文5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终于到了,每到这天,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红灯笼,而且吃饭之前还要放鞭炮,晚饭也和平常不一样,要吃汤圆。
大约五六点了,“怎没还不开饭呀,我都快饿死了。”在一旁的我不耐烦地说道。这时,爸爸说到院子里放鞭炮去,我便去跟爸爸一起看一看。爸爸把鞭炮挂到树枝上,拿起了打火机。“噼里啪啦”,鞭炮声就便响了起来。“开饭了,开饭了。”终于听妈妈喊道。
我闻声一溜烟就跑到了屋子里,一_坐到椅子上,我伸手接过一碗元宵,圆圆的白白的好像一个个 乒乓球 。我迫不及待的品尝了一个,是黑芝麻的口感润滑鲜嫩真是太棒了!那种香喷喷的气味让我回味无穷。吃完元宵后,我便来到了院子里去看爸爸放烟花,还没有开始,我们一家又等了一会儿,烟花终于开始放了,因为离得太近了,看的非常清楚,仿佛就在头顶一般,忽然,弟弟说了一个字,“看”。
我只听到‘嘭’地一声,仰起头来看到一片片烟花在空中绽放,五颜六色的花瓣飘在空中真是美极了,有的像一朵盛开的菊花!有的像萤火虫般满天飞舞,有的像一座雪山炸开了一般!看的要数“大礼花”,朵朵犹如火山爆发,嫣红、翠绿、金黄……烟花虽然只是短暂的暂放,但它留给我的却是美好长久的回忆。
汤圆的美味,家人的团圆,烟花的美丽让我更爱我家乡的风俗习惯。
描写家乡的风俗作文6
每每大年三十的夜晚,我们村里都要举行一项隆重的仪式——放烟花。
不要误会,这可不是普通的放烟花,而是全村一起放烟花。
在大年夜的傍晚的时候,应该是六点多的样子,全村人就要开始准备烟花了,除了烟花,我们还要拿个盘子,里面放上猪肉、豆腐、米饼、油饼。食物准备好后,我们还要将火纸剪成那种一条一条,连在一起,可以拉长的那种东西,这是用来烤的。
准备好这些之后,我们都来到一块平坦的地方,中间有一个坑。我们把烟花放在地上,把盘子全部放在一块水泥地上。然后把纸剪成的东西扔进坑里点燃,当火烧到最旺的时候,我们就弯腰三拜。当火灭时,这便象征着可以开始放烟花了。
我们全村人一齐点燃烟花,大大小小的烟花在漆黑的夜空中绽放出一块又一块美丽的图案。那烟花的声音真是震耳欲聋,如果我不闭着耳朵,耳膜就会很难受。哇!那场面真是壮观啊!把漆黑的夜空照得跟白天一样,这时候全村人的心情都高涨起来,绚丽的烟花仿佛要将黑夜吞并。
过了一会儿,壮观的烟花会结束了,全村人都带着自己的盘子回家了,他们都回去吃团圆饭了。
在刚才壮观的平地上,又恢复了以前的寂静,只留下一阵阵刺鼻的火药味……
描写家乡的风俗作文7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是最热闹的了,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会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到外面尽情的玩耍,大家开心的不得了,放着美丽的烟花,‘轰’的一声,天空中展现出美丽的图案。大家开心地度过了着一个夜晚。
年初一早上,我吃好团子,就去我们村上拜年,每到一家,她们就热情的迎上来,放了一把糖在我的手上。接着,让我坐在沙发上吃东西,吃好以后,我要走了,她们立即塞一个红包给我。然后有去另一家,另一家的人泡了糖茶,茶叶茶……之后她们让我坐在椅子上、吃糖,喝茶……过了一会儿,又去了另一家,另一家的人也是热情好客的,接着,去了好多好多的人家,红包越来越多了。
年初二,家人带我去串亲戚,一到亲戚家,亲戚热情的迎上来,好泡了茶。真是太热情了。吃饭时,桌子上摆满了菜,我们喝这饮料,吃着菜,吃好菜,我们要走了,亲戚又拿了一大包东西给我们。
年初三,亲戚到我家来了,我奶奶忙这,忙那儿,真是累坏了。我们又度过了年初四……
我喜欢我的家乡。
描写家乡的风俗作文8
我的家乡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
按照家乡的习俗,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腊月二十三被家乡称为小年,这天,人们就开始打扫卫生,把房间的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杀羊杀猪用来祭灶。从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办年货了:买 对联 、买糖果有些人家还要炸东西。
到了 除夕 就更热闹了,家家户户都在包饺子,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了飘亮的新衣服,出门在外的人赶紧回家团圆。到了晚上,人们都要吃年夜饭。
从大年初一到初十,是人们走亲访友的好日子。人们都要互相拜年,祝福亲朋好友新年快乐,全家平安幸福。家里来了客人,大人们都要拿出好吃的东西来接待客人,小孩子们也都非常开心,因为他们都可以收到压岁钱。
到了元宵节的时候,到处都张灯结彩的,整条街道都挂满了灯笼彩旗,非常好看,小孩子们都高兴地唱起来跳起来,高兴极了,家家户户也都挂上了火红的灯笼,吃着汤圆。这都寓意着我们大家都团团圆圆。生活和和美美。晚上,大家有的放着美丽的烟花,有的在放许愿灯,美丽极了。
过了正月十六,春节就这样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工作,我们也开始认真的学习了。
描写家乡的风俗作文9
家乡在诸暨、浦江、富阳三县交界的地方,山里山,弯里弯,风景优美,民风淳朴,极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那里的风俗很多,最值得一提的是每年正月初十的拜太公。如果说,西方的 圣诞节 相当于中国的除夕,那里的正月初十也有圣诞节那样隆重。
顾名思义,拜太公就是祭拜陈氏的祖先,是不忘祖训、寻根探亲的一种纪念仪式。村子很大,以前有生产队时全村分成八个队,设有九厅十三堂,祭拜每年一次,就按厅轮流。在大厅正中墙上悬挂陈氏九代太公、太婆的画像,大厅中间设十多张宴席,桌上摆满各种果品、菜蔬、糖、糕点以及各种各样的手工制品:如有米粉捏的十二生肖、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有剪纸的动物,都惟妙惟肖。
这一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老老少少喜气洋洋,整个村里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所有的亲朋好友,只要是家里走得脱的,是一定到场的;陈氏家族居住在外的,定成群结队,携妻带子,敲锣打鼓的来。这一天,有龙灯助威,有戏班助兴,有 篮球 比赛、有杂技表演,整个村子是沸腾的。过年哪有这么热闹呢?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家乡而言,一年四季色,就是正月初十日。
描写家乡的风俗作文10
我的家乡在长兴,那里是一个习俗很多的地方。
我的家乡有许多的习俗,如: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忙着把家里打扫干干净净的。来来往往的人去做客。客人来到家里,总要泡一些糖茶和茶叶茶来给客人们喝,与主人聊天。到吃饭的时候,长辈总要坐在上座,桌子上会有很多的菜。
吃完饭后,客人在走之前会给孩子们一个大红包,孩子们拿到红包一般都会很高兴。晚上,每家每户都要放爆竹和烟花。天空中的烟花五彩缤纷。色彩明丽。我家也放了烟花,有大的,有小的,不响的,响的……各种各样。烟花放了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到了半夜时,我们也要下楼去放爆竹,表示迎接新一年的到来。那时还要吃饺子,表示新一年的第一顿饭。这就是我们长兴过年的习俗。
中秋节 的时候我们吃月饼,赏月亮。看到月亮我往往会想到嫦娥奔月的 故事 。我仿佛看到嫦娥在月宫里偷偷的哭泣。元宵节我们吃汤圆,表示团团圆圆。
我的家乡有很多的习俗,这里的习俗都是有很大的意义在里面。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尊重这些习俗,我们也要懂得这些习俗,我们也要懂得这些意义。我爱我的家乡。
描写家乡的风俗作文10篇相关 文章 :
★ 描写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10篇
★ 家乡的风俗随笔作文10篇优秀
★ 关于家乡的风俗作文最新5篇
★ 春节的家乡风俗作文(精选10篇)
★ 描写我的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12篇
★ 家乡的风俗作文300字左右10篇
★ 家乡的风俗优秀作文600字10篇
★ 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10篇
★ 描写家乡的风俗作文700字5篇
★ 家乡的风俗小学作文精选10篇
㈣ 农历1964年9月29日,1964年阴历九月二十九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10月14日,农历九月初九,2022 年的重阳节来了。
重阳时节,天高云淡,山朗水秀,宜登高望远、踏赏清秋;重阳时节,秋叶满园,菊酒散香,宜佩萸归乡,孝亲敬老。
在这个“九九”之节,祝所愿所爱皆“长长久久”。
重阳随想
(节选) /二月河
中国的年节,大致上说的是三件事:祀神、祭祖、放松吃喝。前两个先不说,我们农业国,几千年来,劳作耕耘从土地里“刮金”,人们可以说都累得可以,平日积攒一点好吃的,舍不得吃;好用的,下地锄禾舍不得用。到节日期间,除了求神祖“越过越好”之外,所有平日的那些“舍不得”,都借此释放出来。
所以,与神祖无涉的节很少,与吃喝无关的节也很少。但有一个节似乎这三方面都很淡。三件事也都做,但俎豆香烟不盛,珍馐美食呢,也似乎做得不如其他节认真,这就是重阳节。
重阳是“两个太阳重叠”?不是的。九月九是两个“阳极”之数,重叠在了一起,因故有此名。
这个节是个游兴节——我们过去说的“游兴”,说白了就是今日的“旅游”。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也没有柏油路,就自己一家人作短途的随喜。自己带吃的和“饮料”——酒,走——上山去,登高去,看碧云黄花去,看枫叶去!在山上玩,玩累了,回家,这个节也就过罢了。
“重阳将至,盲雨满城,凉风四起,亭亭落叶,陇首云飞。”就这么几句话,可以说是形容重阳的极致之语,我在不少随笔 中见到,几乎都一字不易地引用。
盲雨的“盲”怎么讲,我没有考究过,想想见到的那雨的样子,该是不大不小的中雨,更确切地说是“中雨偏小”的那种雨,这个雨,出门登高作一日游,怎样说都是偏大了一点。但人啊,只要有心情,高兴,带着雨具,挑上酒食点心,也就上山了。那是什么样的盛况?申时行有诗:
九月九日风色嘉,吴山胜事俗相夸。
阖闾城中十万户,争门出郭纷如麻。
拍手齐歌太平曲,满头争插茱萸花。
……
这首诗真的把人们狂欢的形态写得尽致,酣畅至极,处身其中,即便你是个内向人,也会开朗起来,你玩不成深沉。
其实,就人们的心理,是盼着有点雨的。满山的秋叶艳色杂陈,斑驳陆离,如果在艳阳之下,那就太真切了,不够朦胧,不够含蓄,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多少有点不合。在太阳底下喝酒、看山,也少了点“秋凉”意味。但还有一层更真切实惠的想法:“重阳无雨则冬无雨雪。”这会影响来年的收成。
插茱萸、饮重阳酒、吃糕、登高,寄托了人们两种心情:希望远方的亲人平安,希望自己的生活“步步登高”。
这实在是个吉庆有余的欢乐节。
选段略有删改
图/视觉中国
重阳节·这些事情要知道
来历
古人将“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又因“九九”与“久久”同音,取长久长寿之意,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个特别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九月初九这天成为节日,可以追溯到汉代,到了唐代被正式定名为重阳节,沿袭至今。
习俗
饮酒
“九月九,饮菊酒,人共醉重阳。”酒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这个时节,正盛,人们赏菊、戴菊、饮菊、食菊,可以说“无菊不重阳”。
食花糕
因“糕”与“高”同音,古人认为吃重阳花糕能“百事俱高”。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饵就是古代的花糕。
登高
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人们于重阳登高,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立于山巅,把酒临风,心中定然别有一番滋味。
插茱萸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天插茱萸可辟求吉,或佩戴于臂,或插于发髻,或制成香囊香袋随身携带。
孝亲敬老 多多陪伴
今年的重阳节也是我国第九个法定“老年节”,可以说,如今的重阳节已成为一个围绕老年人而过的节日,尊老敬老爱老是其核心要义。
根据去年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8.70%。预计2025年这一人数将突破3亿,2033年将突破4亿,2053年将达到4.87亿的峰值。
这么多的老年人,如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需要全共同的努力。之于个人,不如就从我们生命中最亲近、最重要的老年人——父母——开始吧。
我们都曾见过父母之爱的模样,它是孟郊诗中的“线”,是朱自清文里的“背影”,是无数作家笔下一次次的“牵衣送”和“倚阁望”。
“白发年老,青阳逼岁除。”而今,父母老去,我们又可以做点什么?
我们可以“常回家看看”,可以“尽量不让他们因为你的脸色变得小心翼翼”,可以“接纳他们的衰老、疾病、孩子气,因为接纳他们,就是接纳未来的自己”。
我们还可以“小孝孝于家,大孝忠于国”,还可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还可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如果说孝亲是“德之本”,是“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那么敬老,就是一个文明的人伦常情、道德标的。
我们在重阳这天,追溯孝亲敬老这一崇尚千年的传统,感悟凝结在时光和生命里的重量。
然而,孝亲敬老又岂能依赖某个特定日子的提醒,它理应根植于骨血、铭刻于此心、践行于每日。
此刻,如果你在父母身边,记得给他们一个拥抱,对他们道一声感谢。
此刻,如果你在异乡奋斗,可以拿起手机,给他们发一条信息,打一通,说一说想念。
金秋喜逢长久日,愿君如意长安康。
文/央视新闻《夜读》整编、撰写
图/视觉中国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写留言】说说你家的“宝”
制片人丨王元 主编丨王若璐
编辑丨杨瑜婷 校对丨高少卓
©央视新闻
以上就是与农历1964年9月29日相关内容,是关于插茱萸的分享。看完1964年阴历九月二十九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㈤ 九日山随笔散文
说起九日山,可以说是“山小名气大”。光是走走看看,自然没有多大的看头,可是要想了解一下此山的人文历史、或者观赏摩崖石刻,那就大有看头了。九日山现存有摩崖石刻七十五方,其中十三方有关海外交通史及祈风石刻,四方在东峰,九方在西峰,记载着历朝以来官员们为海内外商客祈风的盛典。(古时出海航行要依赖风力,故每年五月或十一月间,地方长官和市舶司官员常为海上往回船舶祈祷,祝其航行风向顺利。)
九日山在泉州市丰州镇,省道泉--永公路边,距泉州市区7公里,是我国著名的海外交通史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处。因有传统的“重阳节”九月九日登高之风,故称“九日山”。1961年5月,“九日山祈风石刻和石佛亭”,被福建省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九日山摩崖石刻”被国家确认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0年,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立碑记录如下:“九日山……晋太康九年(公元288年)建‘延福寺’,衣冠南渡后,聚居晋江之中原移民,每逢‘重九’,登高怀乡,因而得名。南朝间,印度高僧拘那罗陀于此译经,泛海回国。唐时,诗人秦系、名相姜公辅、学士韩偓、相继栖隐其间。石佛岩、金鸡桥、通远王庙诸胜,逐一形成,两宋遂为泉南游览及海舶祈风胜地。……为我国与亚非各国发展海交贸易及中外友谊之历史物证……”
1991年2月16日,“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到此考察,留下摩崖石刻,并有各国考察队员签名。摩文中写道:“在九日山最后一次祈风仪典之后七百余年,我们来自非洲、美洲、亚洲和欧洲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员,乘坐阿曼苏丹提供的‘和平号’考察船来到这里。做为朝圣者,我们既重温这古老的祈祷,也带来了各国人民和平的信息。这也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综合研究项目的最终目标。为此,特留下这块象征友谊与对话的石刻。--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
九日山的摩崖石刻,自宋、元、明、清以来,各年代名人题写的碑文游记中,以宋代摩崖石刻居多。我的这次登山旅行,是从右道往上攀登的,走东峰,经过“郭然亭”继续往上。说起“郭然亭”,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于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曾与好友交游于此。并写下了《题郭然亭》:“……遥怜植杖翁,鹤骨双眼碧。吟啸明月中,秋风桂花了”的诗句。朱熹第二次与好友交游九日山,是在二十八年之后的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他在《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写下:“三生漫说终无据,万法由来本自闲”的诗句。
我在“郭然亭”小转之后,继续往上攀登到“姜相峰”。说起“姜相峰”的由来,大有一个来头。原来唐朝名相姜公辅被贬泉州之后,曾寄居此山。后来他死后墓葬于此,后人念其贤德,遂将此峰改名为“姜相峰”。北宋翰林学士、同安县书法家苏绅来此游览时,曾隶书“姜相峰”三字于此。后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又有莆田人黄公度、龚茂良二人同乡、同榜、同任、同退于泉州。他们退任之后同游九日山,为缅怀姜公辅,在“姜相峰”之石背后,题诗一首:“抱琴历高峰,佛石就晚阴;空山对摇落,怀哉千古心。”
登上“姜相峰”的最高处,可以鸟瞰泉州市区及位于东方之处的洛江区景色,因树木遮掩,视野不是很开阔,但却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下了“姜相峰”之后,顺着石道往西方向行走,路经“天下第一福”和“八戒石”。因“八戒石”形如八戒倚石向西而坐,故名。在“八戒石”边往下看去,是南安石砻方向,村落中一条高速公路横向拉伸过去,很是壮观。之后,我顺着石道一路行走,终于登上了“石佛岩”。
“石佛岩”位于“高士峰”的最高山峰处,“高士峰”原系唐代诗人秦系隐居之处,故而得名。“石佛岩”上的佛像乃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陈洪进所倡导镌刻的,它取材于“高士峰”上的一块巨石,原本用意在于祛邪镇火。佛像连坐高7.5米,宽1.86米,为泉州最早的石佛造像之一。佛像外围用石料筑起一个石亭做为保护,这种做法实为罕见。走完“石佛岩”往下行走去,是登高望远的“一眺石”。游人站立此处,可以鸟瞰晋江水域,观赏金鸡桥附近的美丽景观。
继续往下绕行,下面有一个小亭,叫“秦君亭”。“秦君亭”乃郡人为了纪念唐朝隐士秦系所建,几经兴废。现存的“秦君亭”为1990年旅外华侨吕振万先生所捐建。秦系字公绪,浙江绍兴人,赴举不弟后结庐于西峰,与名相姜公辅为邻。一生注解《道德经》,其诗歌以五言为著,后东渡秣陵,不知所终。“秦君亭”边有宋代福建提刑观察使、苏才翁来泉州时,登游九日山所题写的石刻“高士峰”三字。
由“秦君亭”一路往下行走,路经一块岩石,下有一洞,上书“泉南佛国”四个字。据传此四个字乃唐代高僧无等禅师题刻,后元朝至正十年奉政大夫监郡契玉立重刊。过了“泉南佛国”再往下走,就转到九日山西峰、东南坡的`半山处。在这里,是摩崖石刻最为集中的地方,有多少幅摩崖石刻我没细数。但是放眼望去,大大小小方方正正的一幅幅字刻,挤得一大块岩石上满满都是,让人极有想题诗刻字的冲动。
在这些石刻之上,有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南安知县邱凌霄的“……海上高峰常若此,人间万事转成非……”;有明朝隆庆二年(1568年),丁一中的“……岳谷千年余胜概,冠囊万里共春晖……”;有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泉州府通判郝中的“……春色满林三岛外,清岩横岱九霄间……”;还有元朝的契玉立:“……萍水偶逢须一笑,醉忘佳节是何年”;有清朝乾隆年间福建提督马负书的:“九日山”三个大字;以及历朝以来诸多的祈风石刻,和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考察队所题写的铭文石刻。
离开这个摩崖石刻群再往下行走,已经又回到两山之下的汇合处,此处亦有诸多摩崖石刻,上山时已有见过。在一边的龙眼树下,有三位老者坐在石凳上休息,他们是从西峰往上行走的,在我下山之后,看见他们由东峰的山路上走下来。我上前和他们搭讪几句,他们说爬山有点累了,需要休息一会。我顺便给他们拍上一张照片,然后与他们挥手作别。午后的阳光很炽热,此时,我才感觉到自己确有点累了,擦一擦头上的汗水,挥一挥手告别了九日山!
㈥ 重阳节这篇短文的主要选文要写了重阳节的什么和什么方面的内容
重阳节这篇短文主要讲述了重阳节的风俗习惯以及当地特色,还写了桓景除掉了瘟魔的一些往事。
课文共有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古时候,汝河一带出了一个瘟魔,导致疫病流行,死了不少人。有个叫桓景的人,历经艰险,拜费长房为师,学习降魔救人的武艺。这部分先写瘟魔夺去了桓景的父母和妻子的性命。“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过得十分快乐”,写出了桓景一家生活得很幸福。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讲桓景除掉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讲重阳节一些风俗。人们为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行为,每年的九月初九这一天都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的活动。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6)重阳节随笔短文扩展阅读:
重阳节的起源:
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将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的。
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重阳节还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㈦ 以小见大写作手法.尊老爱幼,中年人要肩负起承上启下的历史责任100字小短文
敬老爱幼,是最好的美德。人之一生,谁也不能避免这两个时期,在年老时需要人的扶助,正如在年幼时需要人的照管。当年岁大了,无人加以诚恳的扶助,必不能得到安闲。幼小时,无人加以慈爱的照管,必容易趋于坠落。若讲人道主义,须先对于老幼这两项人,施行亲切的爱护。
㈧ 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改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改写 吕伟伟
有一天上午,我孤独一人在他乡做客,人地生疏,感到寂寞。每遇到佳节,我就更加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哥哥、姐妹和弟弟一定登上每一座高山。我真希望也能登上每一座高山。真想一下子到兄弟们那里,跟兄弟们一起登上高处。但我看见兄弟们都插着美丽的茱萸,站在高高的地方,就单单缺少了我一人,兄弟们都高高兴兴的登上了高处。
(http://www.zzwlbxx.com/ShowArtiContent.asp?type=1290&id=906)
改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邓文静
重阳佳节来到了,许多人和亲友一起爬山,佩带茱萸,饮菊花酒,开开心心过节日。
我在一间小店住了下来,我正坐在书桌上,看着皎洁的月亮,心中想起了一幕幕去年我与哥哥弟弟过节的景象:那天我与兄弟们登山,胸前佩带茱萸,带着自家做的菊花酒,边饮边玩,小弟弟王金东躲西藏,好象在玩什么游戏。大哥王康一边饮酒,一边背经,非常专心。我们玩了大半时辰,饮完菊花酒就回家。这一幕幕闪过,使我感到一阵阵心酸,我在这悲痛的感情下写下了这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泪,沿着我的脸往下流,纸上出现了泪痕,这时的我是多么盼望兄弟们能出现我的眼前啊!
(http://www.thjy.e.cn/user1/1083/archives/2006/28001.html)
改写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006年11月14日
转眼秋天过去了,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我独自坐在窗前,喝着闷酒。越来越想念家乡的亲人,不禁想我的兄弟们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已经戴上茱萸,登高去了?是不是在山顶喝着清香的菊花酒,吟诗作对?我多么想插上翅膀飞回去和他们一起度过快乐的重阳节呀!可惜,我身在外地。。。。。。
想到这里。我不禁又流下了眼泪,不能和亲人在一起欢度佳节,我只有在这里祝愿我的亲人我的兄弟们身体健康,每天都开心快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62350a010006i0.html)
自己"剪辑"一下吧,就成为一篇新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