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台湾人都有那些习俗
台湾的古老民俗十分多,这里无法一一详述,给你一个地址吧,你有时间的话去专看看,相信属是你想要的 http://ourtour.com.cn/txdestination/msfq.php?cityid=126&id=3968&page=2
麻烦采纳,谢谢!
『贰』 怎样过重阳节
登高远眺赏菊花
『叁』 台湾的习俗
台湾的习俗有:神猪竞赛;炮轰“寒单爷”;放天灯;神轿过火;过火;王船祭;天子御宴;普渡祭品;基隆放水灯。
『肆』 台湾人怎样说:小学、初中、高中。
台湾人的小学、初中、高中的说法分别是国小,国中和高中。
『伍』 以前的人们怎么过重阳节现在的人们怎么过重阳节
九九重阳节是中国祭祖的日子(还有除夕、清明节及盂兰盆会),后来被我国定专制“老人节”,以属此呼吁社会人民关注老人,很多社区或个人也会组织爱老助老活动,为老人带去温暖。 如今物质和精神文明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也使得人们过于浮躁,生活节...
『陆』 怎样过重阳节
重阳节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习俗。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各地过重阳节的风俗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柒』 台湾过年习俗
台湾过年习俗有以下:
1、大扫除
传统认为每户家中都藏有福气财运,洒水、扫地与倒垃圾会将财神爷赶跑与扫走财富与好运,另外,垃圾也不能丢掉,所以传统习俗过年前全家会来个大扫除。
大扫除俗语说除旧布新,旧有的一年不管过得开不开心,透过大扫除将环境与自己的心情大扫除一番,迎接新的一年到来,营造新的气象,让新的一年好上加好。
但过年期间则不可扫地,以避免把财神爷赶跑,另外,垃圾也不能丢掉。过年期间必须等到初五隔日才可进行一次的清扫,扫地时要注意要"从外往里面扫",象征将金银财宝扫进来。
2、贴春联
每到过年前,家家户户总忙着贴春、福与春联。很多人的春与福是倒着贴的,
其寓意春(剩余:台语念)到(倒)、福到(倒)与好运到。
家家户户换上喜气的大红春联后,顿时之间,处处充满喜气,而春联上的字句,也大多是充满思古幽情的诗句,更添增年节的气氛。
3、拜拜(祭祖)
拜神、拜祖先传统所流传下来的习俗,一般的家庭或店家可能在农历初一、十五(有些人是初二、十六)就会拜拜(拜拜天公、土地公及家神),而到了过年这段期间,过年前为了感念神明们一年保佑人间的辛劳,会拜拜并送神,恭送神明回到天上述职与休假。
祭祀祖先与先人们,除了慎终追远,过年前人间吃团圆饭,对于自己的祖先当然也要贡奉丰盛祭品,感念一下先祖先人们的辟佑,让后代子孙可以愈来愈好,家族兴旺、子孙满堂。
灶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主管饮食的神,又称「灶君」、「灶王」或「灶王爷」,民间传说为张单。灶神为五祀神之一,与司命、行神、门神、户神,同为司察小过的家宅神祇,负责监察各家各户人间罪恶,掌握寿夭祸福。
一般认为,灶神会在旧历年尾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禀告人间家家户户的善恶,所家家户户都会祭拜灶神,祭拜时多会有糖果等甜点,希望灶神吃甜甜、讲好话,希望灶神在天上可以为自家美言几句,为自己招祥避祸。
地基主,是住宅、房舍的守护神灵,是台湾民间信仰,也是台湾人、台湾本省人独特的信仰。地基主是神明位阶中官阶最小的,
台湾人常会在春节、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祭祖时(或者其他中国传统节日),与旧历每月初二、十六作牙祭拜土地神时,另设香案,以简单菜肴为祭品,并焚烧纸钱,加以祭拜。
地基主由于是位阶很小的神明,所以不设神像或神位,一般是住在家里的最后面,与灶神在一起。
一般民间送灶王爷和地基主回天庭过年的时间在一年的年尾十二月二十四日。
4、辞岁:
除夕当日午后,各家张灯结彩,每家备牲醴、菜碗、粿类祭祀祖先和神明,供品中一定会有发粿和年糕,表示年年高、步步高,事业发达。有饭上插春花,称为春饭,春和剩谐音,表示富裕有馀,另外加一碗长年菜,这些供品都有吉祥的意义。
通常对除夕当天下午祭祀祖先的仪式称做辞年或辞岁。除夕祭祖是民间大祭,有宗祠的要开宗祠。祭祀前的门联、门神、桃符均已焕然一新,并要点大红色蜡烛,全家按长幼顺序拈香。除夕的祭祀是感谢神明和祖先一年来的庇佑并求来年多福。
5、 办年货
在农历腊月二十四日送神以后,因为年关已近,家家户户都十分忙碌。不论有钱没钱,都要采办一些过年时吃的东西或过年时要用的物品。包括吃的、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另外、一些应景的东西如春联、糖果、乾果等,至於水仙花、橘子等吉祥物也不能缺少。
以前因为农业社会常常都是初五以后才开张营业,所以要储存较多的食物,大过年的时候才不会食物柜乏;而近年来工商业发达,大家过年的气氛较淡,大年初一超级市场就已开张营业,所以就不必准备许多食物,而且加上营养观念的改变,健康主义盛行,食物新鲜才能吃得营养又健康。
『捌』 香港人怎么过重阳节
香港重阳节习俗
重阳节在香港是法定的假日。香港开埠以来,节日一般依据华人风俗而放假,其中清明是春祭,重阳放假,顺理成章作为秋祭,故重阳拜山是香港人特久的风俗。
重阳到,香港市民或举家登高,或扫墓祭祖。由于香港的主要墓园都在山上,扫墓的同时也实现了登高,颇切合时节。
在重阳节前几日,香港市民就陆续开始扫墓,特区政府也提前公布了墓地附近的交通安排,并提醒市民注意防火。
这些扫墓人士大多以一个或数个家庭为单位,带上丰富的祭品和香烛来拜祭先人。
据笔者的香港朋友介绍,许多香港人扫完墓、看望过先人之后,再举家带上吃喝,去野外郊游。所以清晨去墓地的各公路特别拥挤。
重阳祭祖习俗源于原居民
据史料记载,香港重九祭祖的习俗,源自在新界最早定居的大族之一的上水乡廖族。廖族时至今日仍然保留此习俗,其秋祭的场面甚为浩大。不过,在参与人数和祭祀形式及规模方面,均有别于新界原居民以族为单位的祭祖活动。
资料记载,新界原乡民重九祭祖,通常分为三次:第一次是私人扫墓,即小家庭式祭祖;第二次是房份扫墓,由数家至十余家人不等;第三次是大众扫墓,即全村同姓,无论已迁出或分居各地都共同祭祖,结队前往扫墓。
族人一般都带备烧猪、三牲酒礼,及碗筷、杯盘、镰刀等用具。抵达祖坟时,部分人取石堆砌炉灶,煮备传统的盘菜,另一部分人则清理坟旁杂草,扫除垃圾。
除了遵循重阳节的一些普遍习俗外,香港行家指出,秋季是吃大闸蟹的季节,但重阳节过后大闸蟹的品质会更佳,重阳节为吃大闸蟹的最佳时机。
『玖』 台湾人的生活习俗
按台湾“文化资产保护法”定义,民俗是指与居民生活有关的衣、食、住、行、敬祖、信仰、年节、娱乐及其他风俗习惯。台湾生活习俗与祖国大陆特别是南方地区基本一致,而且保留着更多的闽粤古风。台湾民间的传统节庆和大陆大同小异。最重要的节日依次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送灶、除夕等。过节形式也和大陆相仿,如春节有走亲访友的拜年习俗,元宵节吃元宵、赛花灯、猜灯谜;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登高远足;除夕阖家团圆等。其中,台湾民俗中最知名的景观为台南盐水镇的“蜂炮”、平溪十分村的“放天炮”和澎湖的“乞龟”等。
台南盐水镇在元宵节最知名的是燃放“蜂炮”,即由数万只冲天炮制作而成的鞭炮,每一个冲天炮的炮芯连结在一起,一炮点燃,万炮连响,火花四射,声光齐作,震耳欲聋,蔚为壮观。“蜂炮”已经成为台湾一个旅游景点节目。
放天灯是在纸糊的灯状球体下部点火,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将其送上夜空。因其形状像一顶孔明帽,而又称“孔明灯”。相传在台湾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早期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互报平安的讯号,已成为一种娱乐与祈福的活动。
澎湖元霄节的“乞龟”习俗有趣神秘。每年元宵节一到,澎湖大小庙宇的供桌上,摆放各种各样的“龟”,有糖和糯米粉捏塑的“祈求平安”的“芳片龟”;有用线面制成的含有“长寿”之意的“面线龟”;有以面粉与鸡蛋等原料制成的“鸡蛋糕龟”;有用黄金打制而成的“金龟”等。民众纷纷前来祭拜,“乞龟”,即通过祈寿获得神灵的默许后,“乞龟”人向庙方执事报账,插香,索得所乞之“龟”,以求得神灵的保佑与恩赐。
台湾的婚丧习俗,与大陆也有类似之处,在今天台湾特别是农村仍保持着许多传统的习俗。同姓不结婚在台湾依旧流行,而且“周、苏、莲”、“陈、胡、姚”、“徐、佘、涂”等各三姓,以及“萧、叶”、“许、柯”等各两姓,被认为属同一祖先,也互不通婚。婚礼仪式虽有改变,方式逐渐多样化,但仍较重视中国传统的婚礼。民间丧葬习俗较为繁琐,充满迷信,从临终、发丧、入殓、居丧到送葬、下葬等有一套传统的做法。至今,台湾民间仍流行土葬,选择墓地重风水。台湾民间还有“捡骨”之俗,即俗称“捡风水”,也称“二次葬”,即在第一次丧葬时比较简单,不正式立墓碑,待五至七年后再择吉日开墓,捡拾遗骨,重新正式安葬。在台湾西南沿海,“捡骨”属于一种专门行业。因此在台湾有所谓“九葬九迁,十葬万年”的俗语,即改葬次数愈多愈好。不过如今,台湾的喜庆婚丧较流行现代的“花车艳舞”。
台湾还有不少本地特有的节庆活动。较隆重者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师”(主庙在台北万华清水岩,这一天台湾有盛大隆重的庆典仪式,以前会连续上演20天的大戏),3月23日前后是规模盛大的“妈祖祭”,7月整月的“盂兰会期”(各地轮流做普渡)。
还有一些:
台湾文化盛会
初到台湾的你,一定会为这眼前的一切感到惊艳不已,因为丰富多元的历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台湾文化。台湾发展的过程中包括了原住民、早期中国大陆闽南、客家移民、荷兰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中国大陆移民,而此地人民甚为注重传统文化的保存,也逐渐发展出新的文化,同时,在台湾你可以看到原住民、本土以及中国文化,也可以欣赏到荷兰、日本所留下的历史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