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与节日有关的民间传说的故事
一. 春节
春节在农历中代表着新年到来,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祈福的大红对联,并燃放鞭炮,希望来年顺利。根据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凶猛的怪物,不停制造恐慌。
天神将它囚禁在大山内部,每十二个月才让它出来一次。十二个月过去了,年被放了出来并开始为非作歹。人们讨论对付年兽的方法,有的人说年怕见红色、火光和噪声。人们张贴写着吉利话的红对联,放炮竹,并敲锣打鼓。
怪物害怕得发抖。夜幕降临,所有的人家都点亮了灯笼。怪物被吓坏了,从此躲入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年兽被打败了,但庆祝新年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二.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个习俗要追溯到两千年前。传说在天庭里,天帝过着无聊又无趣的生活。当他听说地面上的人们生活得幸福美满时,他十分恼怒。于是他派出了一只浑身燃烧着火焰的仙鹤到人间,在正月十五那天将人间烧毁。一位好心的仙女下凡去通知人们这件事。
有个聪明的人提出每个人都要马上点亮一盏灯笼。仙女又说应该把仙鹤关在一个笼子里并将火熄灭。当仙鹤降临到人间时,它被逮了起来并装入一个无法燃火的笼子里。人们点亮了灯笼,燃放鞭炮和烟花。天帝看到人间失火后非常高兴。他认为仙鹤已经成功摧毁了人间。事实上,人们举着灯笼游行来庆祝他们的胜利。为了纪念这一日,人们悬挂灯笼或提着花灯上街散步。这就是元宵节。
三. 清明节
每年四月一日是清明节。这天人们在乡间散步,在坟前摆上祭品,佩戴鲜花或者嫩柳条。
故事要追溯到纪元前,春秋战国时期,金国王子重耳,被公国流放在外漂泊19年之后,回到了祖国。他依据各人的功绩奖赏并封爵在他流亡期间依然忠心的人。在其中,有一个叫介之推的人被重耳遗忘了。他背着老母隐居到了绵山里。重耳的一个门客告诉他了这件事情。重耳带上侍从去寻找介之推,但绵山太大了,他们找不到他。
另一个门客建议重耳:“放火烧山,介之推就出来了。“重耳于是下令烧山。一场大火烧荒了这座山,介之推和他的母亲坚持到了死。重耳十分悲痛,他规定每年的这一天都不许生火。各家都要吃寒食。清明节不许开火的习俗已经不存在了。但插柳和清扫祖先的墓依然延续到今天。
四. 端午节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这一天,乡下的每家每户都会吃糯米包的粽子,佩戴香包和插艾蒿。
为什么人们要吃粽子呢?有人说这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在楚国担当重任,在楚战时期以他的功绩为人称道。背信弃义的君王诽谤他有过失,他被免职了。不久之后他被流放,过着漂泊的生活。他因国家和人民的不幸而悲愤。农历五月十五日,他在汨罗江投江自杀以唤起人民的热忱。楚国的人民将米粒抛入江水给屈原献祭。担心谷粒会被鱼虾吃掉,人们将米包到芦苇叶中并用丝线捆起来。人们还佩戴香包,小孩子手上戴五彩绳。人们在门上插上艾叶,象征击退敌人的刀剑。
五.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在这个节日里留传下来的风俗是踏青或登高。
在汉朝,有一位叫费长房的会捕怪的巫师。有一天,费长房告诉他的弟子桓景,农历九月九日人间会发生一场大灾难,他会带他去阻止灾难发生。他拿出一捆茱萸和一小瓶菊花酒,告诉他将这些带给世人。乘上仙鹤,桓景去往人间。他将人们领往高山之巅,每人发了一片茱萸并饮了一口菊花酒。这样怪物就不敢靠近了。
怪物来了,它急忙赶往已人去楼空的村子。看到人们都已经聚集在山峰上后,它冲向他们。但菊花酒的气味和茱萸的香味使他却步。于是桓景用剑杀死了他。从那时起,农历九月九日,人们带上茱萸和菊花酒,登高或是踏青。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数与原始信仰、天象物候、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乃中华民族特有的特色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等。
另: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如:寒食节、清明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等,这些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日也有很重要的传统文化习俗在其中。
此外,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故事版(35O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改编小故事(一) :
我叫王维,是唐朝著名诗人之一。在我十七岁时,第一次远走他乡来到了长安城里办事。一转眼,我在这儿也有些日子了,因为事情发展得不够顺利,而久久不能回家,因此我每天都非常思念自己的亲人们。今天是重阳节,我一个人走在大街上,四处张灯结彩,人们结伴而行,谈天说地。我走到一户人家门口,听到里面欢声笑语不断。此时此刻,我十分伤心,热泪盈眶。
我心里想着:我的家人们现在估计喝完了菊花酒,腰上插着茱萸,正要去登高吧!他们一定会因为我的不在而难过的!想着想着,我更是泪如雨下。这时,街上传来卖茱萸的小贩,用家乡话不停地吆喝着,更一声声听得我心碎。
我终于体会到了“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的孤独。于是,我挥笔写下了一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改编小故事(二)
终于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可我却无法与我的家人团聚,每次到了传统节日时我就会更加忧愁,看着别人一家团聚在吃团圆饭,有说有笑。我却只能坐在房间里孤孤零零的看着。我多么想有一双翅膀,那我就可以飞到家乡。可是这是不可能的。我现在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呀! 就这样,我陷入了沉思。
我的兄弟现在正在山上玩耍,如同往年一样,我们在山上玩的很是开心。摘山花,采野果,躺在草上睡大觉。带上茱萸在小河边洗手洗脸,最后顺着小河一起下山去了,可如今少了我一个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改编小故事(三)
今天清晨,我被爆竹的声音吵醒了。出去一看,大家都高兴极了,有的在点爆竹,有的在嬉戏,有的家人团圆,我一拍脑门,呀,今天是九月九日重阳节啊! 但我的心头涌出一丝忧伤,因为我现在只是一个居住在他乡的外来客,不能和家人们一起过这个重要而快乐的节日了。
虽然我不能回去,但我能想象到家乡那幸福的场面,兄弟们身上都佩带着茱萸,一起去登山,他们在山头,是否能望到长安呢?可惜我却在一个远离家乡的地方。怎么不让人伤感呢?
想到这,我忽然诗兴大发,写出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改编小故事(四)
那一年,我17岁,家乡在华山以东的山西永济一带。阳春三月的时候,我有急事去了长安。在那里,每时每刻都想念亲人们,有一种度日如年的感觉。八月十五望着天上玉盘似的月亮,口中嚼着月饼,又想起家中的亲人们。看着一封封亲人们寄给我的信,忍不住又回忆起曾经和亲人们同在家中的美好时光来。
转眼间又到了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都三三两两地掺扶着父母亲人们去登山、插茱萸、饮菊花酒。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亲人,此刻,他们一定爬上了高山在眺望着,而自己却远在他乡,街上叫卖茱萸的小贩,叫着家乡话,声声叫卖更让我心碎。
我潸然泪下,挥笔题诗一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叁』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元宵节的习俗、故事、诗句
1、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还融合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习俗内容。上巳节,俗称三月三。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
“上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阴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
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诗句: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3、中秋节
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重阳节:
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季秋丰收祭祀演变而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春节:
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6、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诗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肆』 关于重阳节自我激励的话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黄遵宪)
子孝父心宽。(陈元靓)
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康德)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康熙)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情。
扶老养老传家久,尊老敬老世泽长。
孝敬父母以情为上。
尊敬老人,就是尊重自己的未来。
尊敬老人就是尊敬自己,
老人今天就是自己明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敬奉公婆,如同生身父母;友爱姑叔,胜似手足同胞。
太阳光大,父母恩大。
尊敬老人,不仅满足他们物质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对老人精神上的关照。
对父母最大的爱,莫过于管好自己。
姜老辣味大,人老经验多。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敬老爱老,永远记牢。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扶老携幼扬美德,尊老爱少讲文明。
当家方知柴米贵,养儿才知父母恩。
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帮助老人。
给老人一份幸福,就是给自己一份快乐;
给老人一片天空,就是给自己一片绿地。
每个人都要走向衰老,每个人都要尊重老人。
少年莫笑白头翁,人人都有夕阳红。
年少时懂得尊敬他人,年老时才受他人尊敬。
尊老才能老有所尊,尊老等于尊重自己。
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
把挚爱留给父母,让幸福陪伴老人。
文明家庭敬老为先,幸福之户以德为本。
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司汤达)
对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仅表现于口头上,而且应体现于实际中。(戴维·德克尔)
望采纳,谢谢!
『伍』 农村俗语:“三月三,九月九,没事别在河边走”,为啥不能在河边走呢
在古人所流传下来的很多俗语中的日期,其都是指农历,而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在农历三月初三、九月初九重阳节期间,如果没有事情的话,就尽量不要在河边行走。那为什么这两天不能在河边走呢?
在农夫的老家湖南还有农谚:“神仙难过正二月;三月三九月九,无事莫到江边走;四月八,冻死鸭;五月五,冻死老黄牯;人是有毛虫,六月怕北风;七月半,看牛伢子伴田坳;八月秋凉,移火进房;十月中,梳头洗脸莫当风……”
其详细的说出了在一年四季中都有冷的时候。古人所总结的这些俗语,都是古人经验的总结,即便是到了今天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陆』 重阳节给爷爷奶奶祝福语
祝爷爷奶奶重阳节快乐 ,祝爷爷奶奶健康长寿 ,祝爷爷奶奶快乐幸福 ,
『柒』 地位不及武松关胜的杀星,其结局真的和宋江有关吗
现代职场中,常有人抱怨,有能力却得不到机会,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有能力不等于有机会,没能力不代表没地位。梁山上就有这么一个“浑人”,业务能力并不突出,但却很受领导重视,几乎每次行动都有他参与,这个“浑人”傻大黑粗,很多时候就是领导的代言人,他就是小名铁牛、绰号黑旋风的李逵。
别看梁山泊充其量算个“民营企业”,但着实聚集了一大批各种类型的人才,宋江最大的本事就是“知人善用”,根据员工的特点,安排适合他们的工作,才产生了巨大的能量。
但凡领导用人,首先提拔的肯定是忠于自己、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心腹”,这样的“心腹”越多,分配任务时才越放心。而宋江最信任的毫无疑问就是一根筋的李逵。
可见,李逵虽然终于宋江,但对于招安路线并不赞同,他的反常也赢得了很多人的好感,对他“黑转粉”,既向领导发泄了不满,又赢得了很多同事的“好感”,这么看起来,李逵还真不是“脑残”而是大智若愚!
宋江深知李逵能力上的欠缺,而他又爱出风头,总是冲在第一线,于是派出了樊瑞、鲍旭、项充、李衮跟李逵搭班子,形成了强力步兵方阵,这个组合,一直坚持到南征方腊,项充、李衮战死,很好的保护了武力值一般又酷爱冲锋的李逵。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随着方腊被擒,宋江等人凯旋,以蔡京、高俅为代表的奸臣开始清洗梁山军团。当宋江临死前,还不忘拉着李逵垫背,因为他明白,自己是李逵的信仰,对于李逵来说,宋江死了,就没有了信仰,大智若愚的黑旋风本就没有底线,谁知道他能干出什么事来?还不如跟自己共赴黄泉,落下个忠义的名头!
『捌』 农村老俗话说“三月三,九月九,没事儿别在河边走”,为什么不能在河边走
就是意思说不能在河边走,怕被自己滑到的,不知道怎么办
『玖』 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里都有哪些习俗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4月5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除夕(大年三十)等。
春节习俗
守岁放鞭炮 贴春联 拜年 吃饺子 吃香肠,腊肉 看春晚(近年来才有)
元宵节习俗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去百病、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
清明节习俗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端午节习俗
挂艾叶菖蒲榕枝、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等。
七夕节习俗
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受西方国家的影响,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人节。
中秋节习俗
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特别是月饼,边吃月饼等边在庭院赏月。
重阳节习俗
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具体习俗如下: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并饮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喝重阳酒。
冬至习俗
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除夕习俗
北方人风俗大致一致,过年包饺子、蒸馍等等;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汤圆、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