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不孝有三”到底是哪“三不孝”
俗话道:百善孝为先。孝道从古至今一直都是一个深受热议的话题,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十分关注。孟子所言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常常被用来形容不孝的三个表现,那此“三不孝”究竟包含哪三个方面呢?
一不孝,即不能事亲(孝养父母、爱护家人)。父母从年轻时生养我们、教育我们,当我们慢慢步入心智成熟之时,他们已经迈入了老年的门槛,可能没有过几年就即将退休,失去基本的经济来源。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尽到儿女的义务,负起儿女的责任,赡养父母。
而对于与我们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来说,也要爱护之,在其困难时伸出援手,尽力帮助。
值得一提的是后半句“无后为大”,指的并不是没有生小孩为最不孝,而是没有尽到后辈的本分为最不孝。
② 做人之本,孝敬父母是什么意思
民间有个说法,叫做“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专最深刻的亲情,人人属不可回避。孝心,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品德,是一个人善心、爱心、良心的综合表现,这种美好的情感来自人的心灵深处,也将触动他人的心灵。
孝敬父母与文明礼仪是密切相关的。礼仪源于内心对他人的尊重,尊重人首先要从尊重亲人开始。对父母的孝敬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尊重,是一切美好感情的源泉,这种美好的感情会迁移到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会影响我们的一生。因此,要做一个讲文明、有修养的人,首先就要从孝敬父母做起。
③ 有人说,孝顺父母是子女的本份,和父母对你好不好无关。没关系
首先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无论好坏都是有血缘关系的,如果你不赡养老人,法律上就是你的不对。儿女对父母的孝顺我觉得是和父母对自己好不好有关的
④ 如何理解孝敬父母 做人之本
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
《论语》中孔子关于志向的描述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在这里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即:让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内在得安其心。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年轻人的目光大都集中于金钱物质上,整天工作赚钱、赚钱工作,忙得不亦乐乎,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老人和孩子。当然,努力使自己及家人的生活过得舒适一点,没什么不对的,但是,在发展经济,发展自我的同时,有好多东西我们是丢不得的,也是丢不起的。就如亲情,它是人间最宝贵的财富,拥有它,就拥有了一生的幸福。
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每个人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不善待父母就是不善待生命。乌鸦尚有反哺之义,羔羊且有跪乳之恩,何况是人呢?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健康的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
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现在很多的年轻人有必要对照自己、检讨自己:在行上,是否做到了孝,是否已经做好了对父母所应该做的事情;在心里,是否做到了敬,是否尽到了对父母所应该尽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这样的一种成长:在父母身边长大,走向社会,忙于拼搏,忙于安家,忙于养儿育女。偶尔想起父母,总是太忙太忙,时间一拖就过去了。待一切都安定了,待等到我们自认为有了足够的时间和金钱回到父母身边的时候,往往就已经有了太多的遗憾,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们已经错过去了。
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担起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耐心安慰。想想我们的父母,虽然同在一个城市,虽然儿孙满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钱花,但是我们是否关注到了老人的寂寞呢?因为工作和自己的小家庭的缘故,我们总是很忙,几乎都不在他们身边,平时很少见面,所以,在父母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与孩子们团聚。老舍曾写道:“母亲的心是儿女们感情的温度表。”一个人对父母的情感,父母都是会敏锐地感觉到的。
民间有个说法,叫做“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孝心,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品德,是一个人善心、爱心、良心的综合表现,这种美好的情感来自人的心灵深处,也将触动他人的心灵。
孝敬父母与文明礼仪是密切相关的。礼仪源于内心对他人的尊重,尊重人首先要从尊重亲人开始。对父母的孝敬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尊重,是一切美好感情的源泉,这种美好的感情会迁移到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会影响我们的一生。因此,要做一个讲文明、有修养的人,首先就要从孝敬父母做起。
⑤ 孝敬父母是个人义务,还是情分
既是情分,也是责任,父
母含辛茹苦把你养大,他
们现在老了,羔羊跪乳,
乌鸦反哺,做儿女的孝敬
父母是一份义务,是义不
容辞的责任。
⑥ 人生三不孝是什么
1、若不懂得顺从父母的意思,违背父母的心意,陷害父母于不义,是为一不孝内。
2、当父母容亲年老,为人子,若因家里没钱,无法侍奉父母亲,使其三餐无法温饱、生病无钱看医,或者无功名,不能考秀才进士求得一官半职,为家扬名吐气,是为二不孝。
3、孟子以为,为人子,若不娶媳妇,传宗接代,沿袭家火,过年过节,无后代为祖先扫墓、祭拜是为三不孝。
出自《孟子离娄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赵岐注:“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6)孝敬父母是本分不孝子扩展阅读
三不孝,旧谓三种不孝顺父母的行为。
(1)指陷亲不义,不求仕宦,无子绝祀。《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汉 赵岐 注:“於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2)指“生不能事,死不能葬,葬不能祭。”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张大公扫墓遇使》:“他生不能事,死不能葬,葬不能祭,这三不孝逆天大罪,空打醮枉修斋。
⑦ 为啥说百善孝为先不孝有三请解释一下。
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三字经>里不是有个叫什么,哎!!我忘了,就是那个小孩在冬天自己把被窝温暖后让父母进去睡.我只记得被后人称为'江夏黄童'.注明:知道的朋友请帮忙回复一下.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听着父母那无私的声音学会了叫第一声:爸爸,妈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费去父母多少心血;立业
成家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 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如果让我用爱去排名的话,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
现在城市里的大多数老人,虽然儿孙满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钱花,但是孩子因为工作的缘故几乎都不在身边,平时恐怕很少见面,所以,在他们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与所有的亲人团聚。就象陈红首中<常回家看看>.不但要很好父母应尽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耐心安慰。因为是父母养育了我们;是父母让我们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是父母让我们懂得了:爸爸,妈妈的含义.
所以将来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着爸爸、妈妈;而且更要趁现在在他们身边的时候,多孝敬他们。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篇。
虽然孟子没有明示,但是汉朝的经学家赵岐在注释这一篇的时候,给出了起码是他自己认为合理的答案:
“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赵岐,东汉经学家。字邠卿,初名嘉,字壹卿。京兆长陵人。曾任并州刺史,因党锢被免职。后任议郎、太常等职。著有《孟子章句》。
虽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时代的儒家思想,已经较孔子时代的有一些进步了。从不孝的第一条“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就可以看出:在孔子时代,孝和忠的表现,就是表面上的顺从、唯唯诺诺,哪怕明知道长辈有错,也要认可,不能指出。孔子《孝经》上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而到了孟子时代,儒家思想已经开始反思,对于这种情况,孟子的儒家思想认为这就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即不孝。
对于第二条,也是与孔子时代的思想相背道。孔子的思想是认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如此看来,“无后”反而排在第三位,并不是什么真正的“为大”。我们可以通过孔、孟儒家思想的发展,看出“不孝”定义的发展。当然,孟子的《离娄上》也好,孔子的《孝经》也好,其所宣扬的孝道,是中国历来所宣扬的崇高思想品德之一
⑧ 孝顺是做人之本吗
百善孝为先,孝为人之本!人一生下来除了父母长辈什么都没有了。天降大任于人的第一件事,也是由始至终的大事,就是行孝道。若不学孝德就做不好孝道,也不可能练就与人为善的德行能力。
⑨ 不孝有三是哪三件事
不孝的三件事是: 一是不能侍亲(孝敬父母,爱护家人),二是不能事君(恪守本分,行忠义之事),三是不能立身行道,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这句话出自孟子对于舜的婚姻评价,《孟子》里记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这句话解释为,不孝的事情有很多种,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是最大的一种。舜娶了妻子没有告知父母,是没有尽到做儿子的本分。君子认为舜虽然尽了忠,但还是要告知父母。
出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传说中,舜帝的父母不贤,导致舜帝一直没能娶妻,舜帝最后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
孟子评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对于该段文字的解释,目前有两种观点:第一,东汉赵岐在《十三经注疏》中将“后”解释为后代的意思。第二,后代学者对该文有不同看法和译法,倾向于将“后”理解为“尽后代的责任”。尚无具体的学术性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