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古代两三个的感恩故事,不要孝顺的。
●投桃报李
出自《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木桃”到“琼瑶”,只是一枚感谢的种子而已——缘于爱与被爱。这之间连接的不过是一份心意罢了。或许,木桃对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报之以琼瑶,也未必就是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声由衷的“感谢”吧。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原文是“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书面记载最早为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原为民间俗语,后清代朱用纯编辑收录,为教子醒世用。
●慈母之恩
唐代诗人孟郊曾写下《游子吟》一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出自明朝《增广贤文》一书,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衔环结草,以报恩德
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出自《左传》。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明朝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
●漂母的一饭之恩
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知遇之恩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二人因此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可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士为知己者死
这是春秋末期晋国著名刺客豫让说的,强调感恩报恩。因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者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认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决心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第一次攻击失败以后,他用漆疮烂身体,吞炭弄哑声音,残身苦形,使妻子不识,然后寻找接近赵襄子的时机。第二次行刺仍以失败告终,但是被捕的豫让说:“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义。”他请求赵襄子借衣服让他砍一刀。赵襄子脱下了贵族的华服,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然后伏剑自杀。
B. 忠义孝悌礼仪廉耻哪个最重要
这个都很重要,没有那个最重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也是人生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孝:是孝顺。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往大了说,可以是对国家尽忠,这也是大“孝”。
悌:是悌敬。是兄弟姊妹之间的,就是兄弟友爱,相互帮助。扩而充之,对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这样人和人之间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谦让。
忠:是尽忠。尽忠国家,这是作国民的责任,就是要忠于祖国和人民。“忠”也是要忠于组织和自己的工作职责。
信:是信用。信用朋友,对朋友言而有信,不可失信用。将来到社会服务时,“言必忠信,行必笃敬”,说出的话,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欺骗他人。所做的事,必须要有恭恭敬敬的态度,认真去做,绝对不敷衍了事。
礼:是礼节。见到人要有礼貌,应该遵守各种规定,遵纪守法(也包括礼貌)。学生见到师长要敬礼,见到父母要敬礼,见到客人要敬礼。不但表面上要敬礼,心里上更要恭敬,这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体现。
义:是义气。是说应该有正义感,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无论谁有困难,要尽力去帮助,解决问题。对朋友要有道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绝无企图之心。(当然这不是那种狭隘的“哥们义气”,那不是义,那是愚昧而已。)
廉:是廉洁。有廉洁的人,无论见到什么,不起贪求之心,没有想占便宜的心,而养成大公无私的精神。
耻:是羞耻。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人若无耻,等于禽兽一样。“耻”也是自尊自重。孔子曰:“知耻近乎勇”,知道错误就去改过,为当所为,不也是勇的表现吗!
C. 史上最讲义气的刺客豫让,为什么没人吹
曹沫曹沫,春秋早期人,鲁国刺客。一说曹沫和曹刿论战的曹刿是同一个人。此人出身卑贱但足智多谋。《史记·刺客列传》记载,鲁与齐战,三战皆北,被迫在柯地签订不平等条约。在庄严的仪式上,曹沫突然间用匕首顶住齐桓公,逼他退还鲁国的土地。在死亡的威胁下,齐桓公被迫答应。
专诸专诸,春秋中晚期人,吴国刺客。堂邑人。屠户出身,英武有力,对母亲非常孝顺,是当地有名的孝子、义士。是个重诺轻死的亡命徒,类似侠客。公子光善遇专诸,答应死后为他赡养老母弱子,目的很明确,就是派他搞刺杀。刺杀了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侍卫杀死。
要离要离,春秋晚期人,也是吴王的刺客,吴王要他刺杀另一个吴公子——庆忌。要离是个枯黄干瘦的弱者,庆忌是个武艺非凡膂力过人的壮汉。要离断臂刺庆忌,在战国时期是惊天动地的事。经过策谋,要离采用苦肉计杀死庆忌。
豫让豫让,战国早期人,是晋国的刺客。他受智伯的大恩,非常忠诚。他立誓要为智伯报仇。为此,不惜残身毁容,隐姓埋名,两次刺杀都不成功。襄子感其诚,解衣令其刺,然后伏剑自杀。这是快意恩仇的个人行为,不是由政治家导演,也够不上“主义”。
聂政聂政,战国中期人,韩国刺客。聂政刺韩累,也属于快意恩仇。他的故事之所以出名,是刺客背后还有烈女,即聂政的姐姐聂荣。郭沫若曾据此写历史剧《棠棣之花》,歌颂聂政的侠义精神。在河南禹州市市区西北有纪念他的聂政台。
荆轲荆轲,战国末期人,燕国刺客。也称庆卿、庆轲。原为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称为“荆卿”,被燕太子丹拜为上卿。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荆轲受太子丹之托入刺秦王,失败被杀。荆轲刺秦是历史上最赫赫有名的行刺事件。
D. 有谁知道关于感恩的名人故事或者成语故事
古代报恩故事:
1,投桃报李出自《诗经》: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木桃”到“琼瑶”,只是一枚感谢的种子而已——缘于爱与被爱。这之间连接的不过是一份心意罢了。或许,木桃对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报之以琼瑶,也未必就是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声由衷的“感谢”吧。
2,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原文是“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书面记载最早为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原为民间俗语,后清代朱用纯编辑收录,为教子醒世用。
3,慈母之恩唐代诗人孟郊曾写下《游子吟》一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出自明朝《增广贤文》一书,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5,衔环结草,以报恩德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
出自《左传》。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明朝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
6,漂母的一饭之恩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
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7,知遇之恩: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二人因此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可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8,士为知己者死:
这是春秋末期晋国著名刺客豫让说的,强调感恩报恩。因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者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认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决心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第一次攻击失败以后,他用漆疮烂身体,吞炭弄哑声音,残身苦形,使妻子不识,然后寻找接近赵襄子的时机。第二次行刺仍以失败告终,但是被捕的豫让说:“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义。”他请求赵襄子借衣服让他砍一刀。赵襄子脱下了贵族的华服,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然后伏剑自杀。在感恩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小故事。古有小黄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体温暖了席子,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今有伟人毛主席,邀请他的老师参加开国大典;朱总司令蹲下身,亲自为妈妈洗脚。还有居里夫人,寄去机票,让她的小学老师欧班老师来参加镭研究所的落成典礼,居里夫人还亲自把老师送上主席台。伟人之所以伟大,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拥有美好的心理品质——感恩。
E. 曹沫,专诸,要离,豫让,聂政,荆轲都是那个朝的分别刺杀了谁
曹沫没有刺杀齐桓公拉
只是拿匕首威逼桓公还给鲁国被侵占的土地而已..(这样的话)
其他的5个楼上说的都没错了...
PS:
贴一个我自己以前看<东周列国志>的记录:
1.钽麑: 昏君晋灵公与手下佞臣屠岸贾嫉恨相国赵盾(治国打战都很行,就是做人有点狠有点直).就
派钽麑去刺杀赵盾.钽麑在赵盾家门外埋伏想要乘赵盾5更赴朝时刺杀.当看到赵盾"朝衣朝冠,
垂绅正笏,端然正坐,因欲早朝,天色尚早,坐以待旦." 钽麑大惊---"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我宁违君命.不杀忠臣!" 于是就自己头撞大槐树自杀了~ --!
PS:赵盾就是那个<赵氏孤儿>里的那个孤儿的老爸~ 结果还是被晋灵公与佞臣屠岸贾抄了
全族.只留下赵氏孤儿.
2.专诸刺王僚:
公子光(即后来吴王阖闾)要刺杀当时的吴王王僚.就叫伍子胥找个猛的人.就找到了专诸.专诸想
啊要杀王僚啊.就得先接近他吧.就去太湖那带学烤鱼学了三月(因为公子光说王僚爱吃鱼~ ).后
来时机到了.专诸说家有老母,得先禀报母亲,就先回家报告母亲,他妈说公子对我们家很好呀.
现在他需要你帮忙. 怎么能不帮忙呢?忠孝岂能两全?诡要专诸去打水给她喝,然后就自杀了.
专诸得公子光给的鱼肠剑(很有名的哦 就是在这时候出场地!).藏在自己做的鱼里面.然后要献
鱼给王僚品尝.乘次机会就把王僚给做了,但当然.他自己也被王僚的护卫剁成了肉酱--!
3.要离杀庆忌.
阖闾杀了王僚自立为王后不放心啊.因为王僚还有几个手下出逃在外.尤其一个万夫莫敌的庆忌
逃奔在外,招衲死士.结连临国.就又叫伍子胥找人做掉庆忌.伍子胥就找到了要离.要离受命.说
要杀庆忌,就得先接近他(废话).但现在一般人很难得到庆忌的信任,就叫阖闾杀了他的妻子,砍
了他了一只手.他就逃到庆忌身边.说阖闾如何如何的对自己不仁.要跟庆忌一起杀了阖闾.庆忌\
果然信了他,后来在庆忌要攻打吴国的时候.要离就给了庆忌一矛.庆忌倒提要离(PS:庆忌是个猛
将啊,人高马大.而要离身材弱小来着.).溺其头于水中.如此三次.乃抱要离置于膝上(看,高大
矮小的对比够强烈了八?).笑曰:"天下有如此勇士?敢加刃于我?"命手下:"此天下之勇士也,不可
一日而杀二勇士,勿杀要离,纵其还吴,以成其忠." 但要离杀了庆忌.说自己杀妻而事与君,不仁.
为新君而杀故君之子,不义.成吴王之事而使自己家破人亡,不智.所以也就自杀了 .
4.豫让击衣:
晋末,晋候无能,下四大家族(韩赵魏呀再加一个智)互相攻击,智氏挟韩魏二氏攻赵。不料反被那三
家族咬掉了。(从此晋只剩三大家族,后就有韩赵魏三分晋) 当时智手下有个叫豫让的要给主子报仇杀
掉赵无恤(赵当时的当家)。第一次失败。赵说他忠心,就把他放了。那家伙竟然还不死心。想着,现
在很难再接近老赵了呀,就把自己的胡须眉毛什么的都剃了,还甚至吞火炭把自己的声音弄沙哑了,化
身为乞丐以等待机会接近赵无恤。一天赵正好出门,豫让就躺在他要经过的路上装死,想要在他路过的
时候刺杀。没想到那时候赵无恤的马竟然“悲嘶却步”。他手下一个就怀疑路上有奸人欲行不轨。果然
还是被他们抓到了豫让。这回没办法了呀。再放掉他也是不可能的了。豫让也知道自己必死了。就请求
赵无恤把他的衣服送给自己刺几刺。好歹也要给地下的主子一个交代啊?赵就脱下外套给豫让。豫让很
生气的砍了三下那衣服后就被赵手下给做了。无恤拿起自己的外套看了看。竟然发现被豫让刺过的地方
竟然有血迹出现。吓的过了几天也死了~~~~ --! 真神了~~~~
5.聂政毁身
韩国相国侠累有个叫严遂的把兄弟。以前自己没前的时候曾受他大恩。后来严遂看侠累在韩发达
了。就也想到韩国捞一点。结果侠累不但不接待严遂,还在韩候那边说严遂的坏话。严遂受不了了。“
你爷爷的,你爷当年待你不薄,你他娘现在怎么对我?” 就去找个刺客要刺杀侠累。于是就找到了
杀牛的聂政(看书上说聂政还有庖丁解牛的本事呢!)。然后这个聂政也很孝顺啊。说有老母亲在家。
不能以身事人。严遂也不急,就认定聂政了。然后待聂政家很好。给钱给吃的呀。后来不久聂政母亲死
了。聂政就说现在我可以了无牵挂的替你办事了。于是就跑去把侠累给做了(前面过程其实都没什么的
,主要是后面)聂政知道自己逃不出侠累手下的围攻。就用匕首把自己的脸给刮花了,把自己的眼睛给
挑了出来,使人认不出自己,然后就自杀了。韩候想知道是谁杀他相国啊。就昭板问有认识这刺客的人
。聂政他姐听说了,就想到一定是自己的弟弟。就跑去了,哭着说这是我弟聂政。他身在市井,为了给
人报仇,竟然敢刺杀一国之相。又怕连累家人与主谋,就把自己的脸给毁了。“多么伟大的一个刺客啊
!!”(PS:这句是我说的--!)我怎么能让我弟弟埋名于人世呢? 后来韩王问她知道主谋是谁
?她就说,我来这边是不想埋没我弟之名。若我说出主谋就是我自己埋没的我弟的义气了。然后就撞柱
子死掉了 --!
F. 你如何理解孝顺:社会上弘扬的孝顺及感恩例子
●投桃报李出自《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从“木桃”到“琼瑶”,只是一枚感谢的种子而已——缘于爱与被爱。这之间连接的不过是一份心意罢了。或许,木桃对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报之以琼瑶,也未必就是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声由衷的“感谢”吧。●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原文是“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书面记载最早为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原为民间俗语,后清代朱用纯编辑收录,为教子醒世用。●慈母之恩唐代诗人孟郊曾写下《游子吟》一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出自明朝《增广贤文》一书,意思是: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衔环结草,以报恩德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出自《左传》。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明朝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大恩未报,刻刻于怀。衔环结草,生死不负。●漂母的一饭之恩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知遇之恩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遇暴雨滞留岩下,寂寞之余,拿出古琴弹了起来。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后,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随后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二人因此结为知音,并约好来年再相会论琴。可第二年伯牙来会子期时,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伯牙痛惜伤感,摔破了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士为知己者死这是春秋末期晋国著名刺客豫让说的,强调感恩报恩。因为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者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认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决心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第一次攻击失败以后,他用漆疮烂身体,吞炭弄哑声音,残身苦形,使妻子不识,然后寻找接近赵襄子的时机。第二次行刺仍以失败告终,但是被捕的豫让说:“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义。”他请求赵襄子借衣服让他砍一刀。赵襄子脱下了贵族的华服,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然后伏剑自杀。
G. 感恩的名人事例
1、孙中山患肝癌不忘感恩
有一天,孙中山先生病了,住院治疗。当时,孙中山已是大总统、大元帅了,对医务人员仍很尊重,讲话很谦逊。平时,无论是早晨或是晚间,每当接到护士送来的药品,他总是微笑着说声:“谢谢您。”敬诚之意溢于言辞。
1925年,孙中山患肝癌,弥留之际,当一位护理人员为他搬掉炕桌时,他安详地望着她,慈祥地说:“谢谢您,您的工作太辛苦了,过后您应该好好休息休息,这阵子您太辛苦了。”听了这番话,在场的人都泣不成声。
2、子路负米
仲由是周朝春秋时候鲁国人,字子路。非常孝敬父母。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暖暖,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所吃的饭菜很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的感叹。因为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经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3、华罗庚成名不忘师恩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师栽培。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立刻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老师。
他在金坛作数学报告时,特地把王老师请上主席台就座,进会场时让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
4、鲁迅尊敬老师
鲁迅对启蒙老师寿镜吾一向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看望寿先生。
1902年至1909年,在东渡日本留学的8年间,他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状况。一次,他奉母命从日本回绍兴办婚事,仅在家中停留了四天,但他仍在百忙中抽时间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先生。
鲁迅在日本还拜章太炎先生为师学文字学。章太炎先生逝世后,他连续撰文两篇纪念。
5、居里夫人尊敬老师
1903年,居里夫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镭。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从而,她享有盛誉,博得了人们的敬仰。可她对她过去的老师仍然十分尊敬。
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国北部的第厄普。但是,她付不起由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回乡的期望总是那么渺茫。居里夫人当时正好住在法国,她十分理解老师的情绪,不但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里做客。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使老师感到像回到了自己家里一样。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落成典礼。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典礼将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了主席台。这位老年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
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烈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居里夫人就是这样,当她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后,仍旧没有忘记以前传授给她知识的老师。
H. 中国古代的四大刺客都有哪些什么样的人才被称为刺客
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盛产刺客,刺客是出于政治或者私怨等原因对目标人物进行刺杀的人。中国古代的四大剑客——专诸、豫让、荆轲、聂政就是其中的代表。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刺客往往是抱着“士为知已者死”的豪情去实施刺杀任务的。是一些有气节有风度的仁士。
一、鱼腹藏剑的专诸。
专诸是屠户出身,十分孝顺母亲尊敬妻子,被伍子胥赏识推荐给了当时吴国公子姬光,也就是后来的吴王阖闾,公子姬光是吴王诸樊的儿子,吴王诸樊本意是将王位传给自己的三个弟弟,三个依次继承王位,但是二弟死后,二弟的儿子僚继承了王位,公子姬光不服,于是暗中寻找能人异士帮助其夺位。
四、图穷匕首见的荆轲
荆轲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刺客了,接受燕国太子的请求去刺杀即将灭六国的秦国。他带着大将樊於期的头颅,将匕首藏在进献给秦王的六国的地图,地图完全展开时就漏出了匕首,荆轲抓起匕首刺向秦王,不过被秦王躲避过去了,最终荆轲失败,倚着柱子大骂秦王,被魏氏击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