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关于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诗歌或文言文有哪些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2、挟泰山以超北海回,此不能也,非不为也答;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庄子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两人,更相为命。——李密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5、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黄遵宪
6、子孝父心宽。——陈元靓
7、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
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9、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康熙
10、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11、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劝报亲恩篇》
12、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13、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14、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15、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劝报亲恩篇》
『贰』 800字文言文关于尽孝的
李密尽孝原文;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翻译: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李密)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一讲学就忘记疲劳,并且以谯周为老师,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相比。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于是上疏说:“臣以险衅……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皇帝看了以后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图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他的祖母)刘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当时司空张华问他说:“(你认为)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而称霸
『叁』 关於孝顺的文言文或古文及解释 (有分加喔!)
东汉陆绩,字公纪。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版,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权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卧冰求鲤
原文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译文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东汉陆绩,字公纪。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到跪拜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跪着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肆』 关于孝顺父母的 非主流句子 不要文言文中的
你们是我爱的人,是我最珍惜的人,是我最在乎的人,是我最不想放弃的人。 我爱你们
『伍』 关于孝顺的文言文
孝经里多的是
『陆』 讲究孝顺的古文
《陈情表》是典型的讲孝道的古文,前人说过,“读了《陈情表》没有不孝的,读了《祭十二郎文》没有不慈的,读了《出师表》没有不忠的。” 可见这三篇文章的影响力有多么大。不过《陈情表》孝的是祖母,而不是父母,当然含义还是一样的。
『柒』 用一句古文来形容心地善良孝顺的人
、首孝弟,次谨信。——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注释: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版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权用。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出自《大学》
注释: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
『捌』 古代 形容 孝顺 或 不孝 的词语 有那些 文言文中的
忤逆不孝,乌鸦反哺
『玖』 孝老的文言文
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
『拾』 《陈某孝顺》文言文解释
白话释义:
吴郡人陈某,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某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
后来正值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主簿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锅巴)随军出征。
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主薄靠锅巴活了下来。
原文:
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陈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
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此文出自西汉干宝所写的《搜神记》。
写作背景:
干宝(约282年―351年)字令升,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人,后迁居海宁盐官之灵泉乡(今属浙江)。东晋文学家、史学家。
干宝自小博览群书,晋元帝时担任佐著作郎的史官职务,奉命领修国史。后经王导提拔为司徒右长史,升任散骑常侍。
除精通史学,干宝还好易学,这为他后来撰写《搜神记》奠定基础。《搜神记》是部志怪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
所谓志怪小说,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六朝人之志怪,却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在当时并非有意做小说。”它记录了一大批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奇闻异事,内容生动丰富,情节曲折离奇,艺术价值很高。
干宝出身于官宦之家,他的祖父干统是三国时期东吴官员,官至奋武将军,封都亭侯;父亲干莹亦是东吴官员,官至丹阳县丞。
干宝从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凭借才气受到朝廷的征召授职,担任佐著作郎。建兴三年(315年),干宝因参与平定杜弢之乱有功,朝廷赏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
据史料记载,自西晋永嘉元年(307年),干宝初仕盐官州别驾(刺史的从吏官),后因刘聪、石勒之乱,西晋亡,东晋立,南北对峙,干宝举家迁至海宁盐官灵泉乡(今浙江海宁黄湾五丰村与海盐澉浦六忠村的交界处)。
永嘉四年(310年),父卒,葬澉浦青山之阳,干宝为父守孝。至三世时,迁至梅园(今浙江海盐通元)。
建武元年(317年),当时是东晋建立初期,没有设置史官,中书监王导上书说:“大凡帝王的事迹,必定要记载下来,写成典籍,永远流传后世。
宣皇帝平定四海,武皇帝顺应天命,接受曹魏的禅让,大功大德,足以同古代圣君贤王相比,但他们的传纪不见于朝廷府库,他们的恩德未被谱写成乐歌。
陛下圣明,为一代中兴之君,应着手建立国史,撰写帝王本纪,上陈祖宗的伟绩,下记将相辅佐之功,务必照实记述,为后代树立准则,满足举国的愿望,使人神欢愉,这无疑是天下长治久安的根本。因此应设置史官,诏令佐著作郎干宝等逐步撰写集录。”
晋元帝司马睿采纳此建议。于是,干宝开始负责国史的撰写。当时干宝因家庭贫困,请求出任山阴(今浙江绍兴)县令,后改任始安(今广西桂林)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