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李倓的史籍评价
承天皇帝倓,肃宗第三子也。天宝中,封建宁郡王,授太常卿同正员。英毅有才略,善射。禄山之乱,玄宗幸蜀,倓兄弟典亲兵扈从。车驾渡渭,百姓遮道乞留太子,太子谕之曰:“至尊奔播,吾不忍违离左右,俟吾见上奏闻。”倓于行宫谓太子曰:“逆胡犯顺,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兴复?夫有国家者,大孝莫若存社稷。今从至尊入蜀,则散关已东,非皇家所有,何以维属人情?殿下宜购募豪杰,暂往河西,收拾戎马,点集防边将卒,不下十万人,光弼、子仪,全军河朔,谋为兴复,计之上也。”广平王亦赞成之,于是令李辅国奏闻。玄宗欣然听纳,乃分从官、士卒以遣之。时败卒胆破,兵仗不完,太子既北上,渡渭,一日百战。倓自选骁骑数百卫从,每苍黄颠沛之际,血战在前。太子或过时不得食,倓涕泗不自胜,上尤怜之,军士属目归于倓。至灵武,太子即帝位。广平既为元子,欲以倓为天下兵马元帅。侍臣曰:“广平王冢嗣,有君人之量。”上曰:“广平地当储贰,何假更为元帅?”左右曰:“广平今未册立,艰难时人尤属望于元帅。况太子从曰抚军,守曰监国。今之元帅,抚军也,广平为宜。”遂以广平为元帅,倓典亲军,李辅国为元帅府司马。
时张良娣有宠,倓性忠謇,因侍上屡言良娣颇自恣,辅国连结内外,欲倾动皇嗣。自是,日为良娣、辅国所构,云“建宁恨不得兵权,颇畜异志。”肃宗怒,赐倓死。既而省悟,悔之。
明年冬,广平王收复两京,遣判官李泌入朝献捷。泌与上有东宫之旧,从容语及建宁事,肃宗改容谓泌曰:“倓于艰难时实得气力,无故为下人之所间,欲图害其兄,朕以社稷大计,割爱而为之所也。”泌对曰:“尔时臣在河西,岂不知其故。广平兄弟,天伦笃睦,至今广平言及建宁,则呜咽不已。陛下之言,出于谗口也。”帝因泣下曰:“事已及此,无如之何!”泌因奏曰:“臣幼稚时念《黄台瓜辞》,陛下尝闻其说乎?高宗大帝有八子,睿宗最幼。天后所生四子,自为行第,故睿宗第四。长曰孝敬皇帝,为太子监国,而仁明孝悌。天后方图临朝,乃鸩杀孝敬,立雍王贤为太子。贤每日忧惕,知必不保全,与二弟同侍于父母之侧,无由敢言。乃作《黄台瓜辞》,令乐工歌之,冀天后闻之省悟,即生哀愍。辞云:‘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而太子贤终为天后所逐,死于黔中。陛下有今日运祚,已一摘矣,慎无再摘。”上愕然曰:
“公安得有是言!”时广平王立大功,亦为张皇后所忌,潜构流言,泌因事讽动之。
及代宗即位,深思建宁之冤,追赠齐王。大历三年五月,诏曰:“故齐王倓,承天祚之庆,保鸿名之光。降志尊贤,高才好学,艺文博洽,智略宏通。断必知来,谋皆先事,识无不达,理至逾精。乃者寇盗横流,銮舆南幸。先圣以宸扆之恋,将侍君亲;惟王以宗庙之重,誓宁家国。克协朕志,载符天时,立辨群议之非,同献五原之计。中兴之盛,实藉奇功。景命不融,早从厚穸,天伦之爱,震惕良深。流涕追封,胙于东海,顷加表饰,未极哀荣。夫以参旧邦再造之勤,成天下一家之业,而存未峻其等,殁未尊其称,非所以旌徽烈,明至公也。朕以眇身,缵膺大宝,不及让王之礼,莫申太弟之嗣,所怀靡殚,邈想逾切,非常之命,宠锡攸宜。敬用追谥曰承天皇帝,与兴信公主第十四女张氏冥婚,谥曰恭顺皇后。有司准式,择日册命,改葬于顺陵,仍祔于奉天皇帝庙,同殿异室焉。”
B. 有没有<<黄台瓜辞>>的赏析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
《旧内唐书》高宗容大帝有八子,睿宗最幼。天后所生四子,自为行第,故睿宗第四。长曰孝敬皇帝,为太子监国,而仁明孝悌。天后方图临朝,乃鸩杀孝敬,立雍李贤为「章怀太子」。贤每日忧惕,知必不保全,与二弟同侍於父母之侧,无由敢言。乃作《黄台瓜辞》,令乐工歌之,冀天后闻之省悟,即生哀愍。辞云:『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而太子贤终为天后所逐,不幸死於黔中。
诗中用瓜比喻武后所生的几个儿子,规劝母后如果把儿子都一一处死,最后只会收获一些瓜籐而已。哀婉的歌词谱以哀婉的曲调,唱得宫墙内外一片低沉与惶然。
C. 武则天到底有没有毒死自己的儿子李弘啊
671年(咸亨二年),高宗巡幸东都,让太子李弘留守京师。当时遇上大旱,关中闹起饥荒,于是李弘巡视士兵的粮食,发现有吃榆皮、蓬实的,就私下命家令寺给他们米粮。李弘身体不好,而辅佐他的人是戴至德、张文瓘、萧德昭等人,因此有些小事都是取决于他们。 当时李弘有两个异母姊姊,即义阳公主与宣城公主,她们的母亲萧淑妃因为以前得罪武则天的关系,使她们一直被幽禁在宫中,直到都年过二十还没有结婚。李弘发现此事后,感到震惊又同情,便请求让两位姊姊能够结婚。这件事触怒了 武后,武后便随便将她们许配给侍卫。李弘从此渐渐不得母亲喜爱。李弘又上书希望将沙苑之地分借给贫穷之人,高宗准许。后来李弘也被召到东都去,纳裴居道之女为妃,相关单位表示要用白雁来进行婚礼,竟然刚好就在苑子里捕获了,这让高宗很高兴;而裴妃也是个相当有妇德的贤淑女子,高宗因此常和侍臣说:“东宫的事,应该是不用朕担心了。” 675年 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太子李弘来到东都,住在合璧宫,病情猛然开始恶化。四月二十五日,死在倚云殿。李弘暴卒,时人多认为是武后毒杀他,但有说法是他因本来就病弱而早夭。 高宗对此悲痛欲绝,大病了一场,破例追赠李弘为“孝敬皇帝”,从而使李弘成为唐代第一位死后追封为皇帝的太子。高宗悲痛万分,将他葬于恭陵,而且使用皇帝之礼举办后事。 武后时期 武后时期,因为李弘与裴妃之间没有生子,于是便命令楚王李隆基做他的嗣子,继承香火。唐中宗复位后,将他祔于太庙,号为义宗,并追封裴妃为哀皇后。710年,姚崇与宋璟进言表示义宗并不曾即位,不应该与先帝们同列太庙,于是唐睿宗将李弘移到东都祭拜。718年,相关单位表示不该再称他为义宗,于是从此只用孝敬称之。 [1] 孝敬皇帝之死 传统观点 依据《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等历史文献记载,认为李弘是 被母后武则天鸩杀 的。其理由是:一,李弘深得父皇高宗的钟爱,立为太子后,仁孝谦谨,礼接士大夫,中外属心。时高宗出幸东都,尝命李弘留京师监国。咸亨四年(673)八月,高宗因病还令李弘受诸司启事,实习朝政。这一切表明,高宗虑及自己身体不支,有禅让太子之意。而武则天眼见儿子长大成人,又很能干,有碍自己夺取王位,故派人把李弘鸩杀了。《旧唐书》卷—一六《承天皇帝倓传》曰:“天后方图临朝,乃鸩杀孝敬。”是有道理的。二,李弘与武则天之间的确有矛盾,主要反映在两件事上:第一件事发生在咸亨二年(671),时李弘留在长安监国,发现宫中幽闭着他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姐姐义阳、宣城公主,她俩为武则天情敌萧淑妃所生,此时已是三十多岁的老姑娘了。李弘怀着恻隐之心,奏请父皇恩准她们出嫁,岂料这事违背了母后的旨意,武则天非常气愤,马上把两位公主许配给了卫士。由于太子奏请数迕旨,最终失爱于母后。第二件事是太子选妃未能如愿。原来,太子妃初选的是司卫少卿杨思俭的女儿,望族出身,书、香门第,又有殊色。可是,就在定下婚期后,姑娘竟被武则天外甥、韩国夫人子贺兰敏之“逼而淫焉”,婚事被荒暴地破坏了。这就造成李弘同母后娘家人的宿怨,加深了母子感情的裂痕。李弘对抗武氏家族,武则天当然不会容忍。 现代观点 然而,现世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李弘并不是武则天杀害的,而是 死于肺结核病(古代称痨瘵) 。其根据是:一,有关鸩杀李弘的记载,以《唐会要》和《新唐书》最肯定,但两书晚出,所据或为后世的传说,或为间接的史料,并不能作为武则天鸩杀李弘的直接佐证。宋朝史学名家司马光称:“《实录》、《旧传》皆不言弘遇鸩。”显见“鸩杀说”值得怀疑。二,李弘奏请出降萧淑妃之女,尽管不合母意,但这一举动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威胁武则天当政的地步。实际上,武则天闻讯只是“即以当上卫士配之”了事,根本没有结怨杀子的理由。况且,李弘奏请事在高宗咸亨二年,距离他的死期上元二年,隔四个年头,武则天不会记恨四年才想到杀子。三,武则天自高宗显庆五年(660)就已参预百司奏事,大权在握,时称“二圣”。太子李弘即使监国,也难以构成对武则天的威胁。四,早在咸亨二年,李弘就因痨瘵缠身,不能胜任监国重任。时隔四年,当他死后,高宗在《皇太子溢孝敬皇帝制》中说,李弘自立为太子后就染上痨瘵,又接受父君之命,带病理政,以致操劳过度,使旧病加剧,最终病卒。很清楚,李弘是痨瘵恶化而死。五,对于武则天来说,她虽不一定精通医术,但痨瘵是不治之症应是了然于心的,没有必要去加害一个将要死去的亲生儿子。事实上,李弘死后,武则天曾用写经造功德的形式为他祈福,表达了内心的哀伤。
求采纳
D. ‘子离离’在哪句诗中
《黄台瓜辞》来
种瓜黄台下,瓜熟源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
唐 章怀太子 李贤 作。《旧唐书·承天皇帝倓传》:“ 泌 因奏曰:‘臣幼稚时念《黄台瓜辞》,陛下尝闻其说乎? 高宗大帝 有八子, 睿宗 最幼。 天后 所生四子,自为行第,故 睿宗 第四。长曰 孝敬皇帝 ,为太子监国,而仁明孝悌。 天后 方图临朝,乃鸩杀 孝敬 ,立 雍王 贤 为太子。 贤 每日忧惕,知必不保全,与二弟同侍於父母之侧,无由敢言。乃作《黄台瓜辞》,令乐工歌之,冀 天后 闻之省悟,即生哀愍。辞云:“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而太子 贤 终为 天后 所逐,死于 黔 中。’”
E. 求解‘谢瓜了,那豆是’是什么意思
全唐诗卷6_1【黄台瓜辞】李贤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全唐诗中收录的李贤的诗作只有这一首。。《旧唐书·承天皇帝倓传》:“ 泌 因奏曰:‘臣幼稚时念《黄台瓜辞》,陛下尝闻其说乎? 高宗大帝 有八子, 睿宗 最幼。 天后 所生四子,自为行第,故 睿宗 第四。长曰 孝敬皇帝 ,为太子监国,而仁明孝悌。 天后 方图临朝,乃鸩杀 孝敬 ,立 雍王 贤 为太子。 贤 每日忧惕,知必不保全,与二弟同侍於父母之侧,无由敢言。乃作《黄台瓜辞》,令乐工歌之,冀 天后 闻之省悟,即生哀愍。辞云:“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而太子 贤 终为 天后 所逐,死于 黔 中。’”武则天派人全面搜查太子府,搜出了数百付甲胄,于是就扬言太子谋反,并决定“大义灭亲”,杀掉太子。但在高宗的反对下,饶过李贤一死,将他幽禁在宫中;第二年,又将他迁往巴州;而高宗死后,武则天重新掌了权力,马上就派酷吏丘神勣逼李贤自杀而死。李贤的尸体一直被停放在巴州,直到中宗神龙复辟、武则天被迫退位后才迎还长安,陪葬乾陵。李贤的这首诗,就是作于在巴州的时候。这首诗在格调上比较类似于曹植的那首“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曹植用豆和豆萁比喻兄弟相煎的情形,而李贤这首诗却是用藤和瓜比喻母子相煎。所以,相比于曹诗“相煎何太急”这样激烈的言辞来,李贤的这首《黄台瓜辞》更多的是一种哀惋。他在诗句中也没有办法进行指责,因为敌人是自己的母亲。清代贺裳在《载酒园诗话》中说:“《黄台瓜辞》不惟音节似古乐府,‘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言外有身不足恤,忧在宗社意。”是的,李贤的诗中,并没有太抱怨自己的厄运,而是奉劝母后“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不要对亲生的儿女们赶尽杀绝。《黄台瓜辞》这首诗,虽然现在知名度不高,但当时在李唐宗族中却影响极大。后来的唐朝皇族们一提起此诗,都不禁唏嘘感慨不已。唐代宗李豫当年当太子时也是惶惶不安,因为其父唐肃宗李亨受宠妃张良娣及奸臣李辅国的离间,就杀过儿子建宁王李谈,当时大臣李泌为了保全太子,就对唐肃宗背诵了一回这首《黄台瓜辞》,唐肃宗当场泪下,悔恨不已,从此再也没有起过废李豫的意思。说来唐室宗族间,互相仇杀,父子母子相残的事例实在不少,这首《黄台瓜辞》正是李唐皇室血泪的写照,看来生于帝王家,未必就是幸事。
F. 李弘是怎么死的
李弘随帝后出行洛阳,猝死于合璧宫绮云殿。
李弘(652年—675年) ,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版,系高宗时期所立的第二位太子,薨逝于太子位,是唐朝第一位被追封为皇帝的太子。
李弘于永徽三年(652年)出生于皇宫,永徽六年(655年)进封代王,显庆元年(656年)被立为皇太子,自幼孝顺仁德,为太子后体恤民情,曾上书高宗修正不合理的法律,并为两个获罪的姐姐求情,深得高宗宠爱。
神龙初年(705年),权唐中宗李显为孝敬皇帝上庙号为义宗。开元六年(718年),唐玄宗李隆基依照旧礼撤销义宗庙号,复用孝敬皇帝谥号祭祀。
(6)乃鸩杀孝敬扩展阅读:
李弘的神位迁移:
长寿初年(692年),因李弘无子嗣,武则天命楚王李隆基做其嗣子,承继香火。神龙初年(705年),唐中宗为李弘上庙号为唐义宗,神位祔于太庙祭祀。
景云年间(710年),姚元之和宋璟上书唐睿宗,称李弘未登帝位而与先皇同祔太庙不合礼仪,睿宗遂令迁出义宗神位,另行建庙祭祀。
开元六年(718年),礼官上书唐玄宗建议停用义宗庙号,玄宗准许,令撤销义宗庙号,复以孝敬谥号祭祀。
G. 武则天有没有害死自己的儿子李弘
没有,至于为什么呢,有别的答友的意见,我觉得说的很完美了:671年(咸亨二年),高宗巡幸东都,让太子李弘留守京师。当时遇上大旱,关中闹起饥荒,于是李弘巡视士兵的粮食,发现有吃榆皮、蓬实的,就私下命家令寺给他们米粮。李弘身体不好,而辅佐他的人是戴至德、张文瓘、萧德昭等人,因此有些小事都是取决于他们。 当时李弘有两个异母姊姊,即义阳公主与宣城公主,她们的母亲萧淑妃因为以前得罪武则天的关系,使她们一直被幽禁在宫中,直到都年过二十还没有结婚。李弘发现此事后,感到震惊又同情,便请求让两位姊姊能够结婚。这件事触怒了 武后,武后便随便将她们许配给侍卫。李弘从此渐渐不得母亲喜爱。李弘又上书希望将沙苑之地分借给贫穷之人,高宗准许。后来李弘也被召到东都去,纳裴居道之女为妃,相关单位表示要用白雁来进行婚礼,竟然刚好就在苑子里捕获了,这让高宗很高兴;而裴妃也是个相当有妇德的贤淑女子,高宗因此常和侍臣说:“东宫的事,应该是不用朕担心了。” 675年 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太子李弘来到东都,住在合璧宫,病情猛然开始恶化。四月二十五日,死在倚云殿。李弘暴卒,时人多认为是武后毒杀他,但有说法是他因本来就病弱而早夭。 高宗对此悲痛欲绝,大病了一场,破例追赠李弘为“孝敬皇帝”,从而使李弘成为唐代第一位死后追封为皇帝的太子。高宗悲痛万分,将他葬于恭陵,而且使用皇帝之礼举办后事。 武后时期 武后时期,因为李弘与裴妃之间没有生子,于是便命令楚王李隆基做他的嗣子,继承香火。唐中宗复位后,将他祔于太庙,号为义宗,并追封裴妃为哀皇后。710年,姚崇与宋璟进言表示义宗并不曾即位,不应该与先帝们同列太庙,于是唐睿宗将李弘移到东都祭拜。718年,相关单位表示不该再称他为义宗,于是从此只用孝敬称之。 [1] 孝敬皇帝之死 传统观点 依据《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等历史文献记载,认为李弘是 被母后武则天鸩杀 的。其理由是:一,李弘深得父皇高宗的钟爱,立为太子后,仁孝谦谨,礼接士大夫,中外属心。时高宗出幸东都,尝命李弘留京师监国。咸亨四年(673)八月,高宗因病还令李弘受诸司启事,实习朝政。这一切表明,高宗虑及自己身体不支,有禅让太子之意。而武则天眼见儿子长大成人,又很能干,有碍自己夺取王位,故派人把李弘鸩杀了。《旧唐书》卷—一六《承天皇帝倓传》曰:“天后方图临朝,乃鸩杀孝敬。”是有道理的。二,李弘与武则天之间的确有矛盾,主要反映在两件事上:第一件事发生在咸亨二年(671),时李弘留在长安监国,发现宫中幽闭着他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姐姐义阳、宣城公主,她俩为武则天情敌萧淑妃所生,此时已是三十多岁的老姑娘了。李弘怀着恻隐之心,奏请父皇恩准她们出嫁,岂料这事违背了母后的旨意,武则天非常气愤,马上把两位公主许配给了卫士。由于太子奏请数迕旨,最终失爱于母后。第二件事是太子选妃未能如愿。原来,太子妃初选的是司卫少卿杨思俭的女儿,望族出身,书、香门第,又有殊色。可是,就在定下婚期后,姑娘竟被武则天外甥、韩国夫人子贺兰敏之“逼而淫焉”,婚事被荒暴地破坏了。这就造成李弘同母后娘家人的宿怨,加深了母子感情的裂痕。李弘对抗武氏家族,武则天当然不会容忍。 现代观点 然而,现世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李弘并不是武则天杀害的,而是 死于肺结核病(古代称痨瘵) 。其根据是:一,有关鸩杀李弘的记载,以《唐会要》和《新唐书》最肯定,但两书晚出,所据或为后世的传说,或为间接的史料,并不能作为武则天鸩杀李弘的直接佐证。宋朝史学名家司马光称:“《实录》、《旧传》皆不言弘遇鸩。”显见“鸩杀说”值得怀疑。二,李弘奏请出降萧淑妃之女,尽管不合母意,但这一举动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威胁武则天当政的地步。实际上,武则天闻讯只是“即以当上卫士配之”了事,根本没有结怨杀子的理由。况且,李弘奏请事在高宗咸亨二年,距离他的死期上元二年,隔四个年头,武则天不会记恨四年才想到杀子。三,武则天自高宗显庆五年(660)就已参预百司奏事,大权在握,时称“二圣”。太子李弘即使监国,也难以构成对武则天的威胁。四,早在咸亨二年,李弘就因痨瘵缠身,不能胜任监国重任。时隔四年,当他死后,高宗在《皇太子溢孝敬皇帝制》中说,李弘自立为太子后就染上痨瘵,又接受父君之命,带病理政,以致操劳过度,使旧病加剧,最终病卒。很清楚,李弘是痨瘵恶化而死。五,对于武则天来说,她虽不一定精通医术,但痨瘵是不治之症应是了然于心的,没有必要去加害一个将要死去的亲生儿子。事实上,李弘死后,武则天曾用写经造功德的形式为他祈福,表达了内心的哀伤。
H. 谁知道李弘是怎么死的
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太子李弘来到东都,住在合璧宫,病情猛然开始恶化。四月二十五日,死在倚云殿。李弘暴卒,时人多认为是武后毒杀他,但有说法是他因本来就病弱而早夭。 高宗对此悲痛欲绝,大病了一场,破例追赠李弘为“孝敬皇帝”,从而使李弘成为唐代第一位死后追封为皇帝的太子。高宗悲痛万分,将他葬于恭陵,而且使用皇帝之礼举办后事。
传统观点依据《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等历史文献记载,认为李弘是被母后武则天鸩杀的。其理由是:一,李弘深得父皇高宗的钟爱,立为太子后,仁孝谦谨,礼接士大夫,中外属心。时高宗出幸东都,尝命李弘留京师监国。咸亨四年(673)八月,高宗因病还令李弘受诸司启事,实习朝政。这一切表明,高宗虑及自己身体不支,有禅让太子之意。而武则天眼见儿子长大成人,又很能干,有碍自己夺取王位,故派人把李弘鸩杀了。《旧唐书》卷—一六《承天皇帝倓传》曰:“天后方图临朝,乃鸩杀孝敬。”是有道理的。二,李弘与武则天之间的确有矛盾,主要反映在两件事上:第一件事发生在咸亨二年(671),时李弘留在长安监国,发现宫中幽闭着他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姐姐义阳、宣城公主,她俩为武则天情敌萧淑妃所生,此时已是三十多岁的老姑娘了。李弘怀着恻隐之心,奏请父皇恩准她们出嫁,岂料这事违背了母后的旨意,武则天非常气愤,马上把两位公主许配给了卫士。由于太子奏请数迕旨,最终失爱于母后。第二件事是太子选妃未能如愿。原来,太子妃初选的是司卫少卿杨思俭的女儿,望族出身,书、香门第,又有殊色。可是,就在定下婚期后,姑娘竟被武则天外甥、韩国夫人子贺兰敏之“逼而淫焉”,婚事被荒暴地破坏了。这就造成李弘同母后娘家人的宿怨,加深了母子感情的裂痕。李弘对抗武氏家族,武则天当然不会容忍。
现代观点然而,现世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李弘并不是武则天杀害的,而是死于肺结核病(古代称痨瘵)。其根据是:一,有关鸩杀李弘的记载,以《唐会要》和《新唐书》最肯定,但两书晚出,所据或为后世的传说,或为间接的史料,并不能作为武则天鸩杀李弘的直接佐证。宋朝史学名家司马光称:“《实录》、《旧传》皆不言弘遇鸩。”显见“鸩杀说”值得怀疑。二,李弘奏请出降萧淑妃之女,尽管不合母意,但这一举动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威胁武则天当政的地步。实际上,武则天闻讯只是“即以当上卫士配之”了事,根本没有结怨杀子的理由。况且,李弘奏请事在高宗咸亨二年,距离他的死期上元二年,隔四个年头,武则天不会记恨四年才想到杀子。三,武则天自高宗显庆五年(660)就已参预百司奏事,大权在握,时称“二圣”。太子李弘即使监国,也难以构成对武则天的威胁。四,早在咸亨二年,李弘就因痨瘵缠身,不能胜任监国重任。时隔四年,当他死后,高宗在《皇太子溢孝敬皇帝制》中说,李弘自立为太子后就染上痨瘵,又接受父君之命,带病理政,以致操劳过度,使旧病加剧,最终病卒。很清楚,李弘是痨瘵恶化而死。五,对于武则天来说,她虽不一定精通医术,但痨瘵是不治之症应是了然于心的,没有必要去加害一个将要死去的亲生儿子。事实上,李弘死后,武则天曾用写经造功德的形式为他祈福,表达了内心的哀伤。 [2]
I. 武则天害死亲生儿子祥细过程
关于武则天长子孝敬皇帝李弘的死亡原因始终是唐代史研究的一大谜题,千百年来关于孝敬皇帝李弘的死亡原因的看法始终分成两派观点,一派认为李弘是天后所毒杀,另一派认为李弘是自然病死。
上元二年(675年)四月,年仅24岁的皇太子李弘,即唐高宗第五子、武则天所生长子,在随父皇、母后游幸东都苑内最西端的合璧宫时,突然死于宫中绮云殿。关于他的死,史籍记载不一。
本人先把支持李弘是天后所杀的史料按时间顺序列出来。
1.现存关于李弘死于非命的材料,最早是唐肃宗时出的。一是柳芳,他在《唐历》中写道:“弘仁孝英果,深为上所钟爱。自升为太子,敬礼大臣鸿儒之士,未尝居有过之地。以请嫁二公主,失爱于天后,不以寿终。”所谓“不以寿终”,既可说是遇鸩被害,也可解释为夭折早逝。
2.第二个提出来是唐德宗时的宰相李泌,他对唐肃宗说:“高宗大帝有八子,睿宗最幼。天后所生四子,自为行第,故睿宗第四。长曰孝敬皇帝,为太子监国,而仁明孝悌。天后方图临朝,乃鸩杀孝敬,立雍王贤为太子。”所谓“不以寿终”,李泌的说法则很明确,他这段话还被《唐会要》卷2《追谥皇帝》和《资治通鉴》卷220至德二载所采录。此外,《新唐书》的《高宗纪》、《则天皇后传》、《孝敬皇帝弘传》也都据以记明李弘是被鸩杀的。细审材料,疑问不少。
细审这些史料,疑问不少。如下:
《资治通鉴》卷202上元二年的记法尽管稍留有余地,推说:“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但从《资治通鉴》这一节的叙事逻辑,在议使武则天摄知国政不成,武则天用北门学士之后到记太子忽然在合璧宫死去,分明是要给人造成一种武则天鸩杀太子弘的印象。《资治通鉴》的撰修人之一范祖禹即说:“李泌以为武后欲谋篡国,鸩太子洪(弘),盖高宗不之知而后复加之尊名以掩其迹。”但使他们感到为难的是他们当时还能见到的《实录》并不言弘遇鸩。本于《实录》的《册府元龟》卷261《储宫部-追谥门》也只记一个“薨”字。《旧唐书》的《高宗纪》和《孝敬皇帝弘传》同样不提遇鸩。因为刘等修这部分时将吴兢的《国史》“用为蓝本”,而吴兢本人即参与过《实录》的编修,所以从这一系统来的材料本无李弘被鸩杀之说。《资治通鉴》有意把前后多年的许多材料堆到上元二年四月李弘薨于合璧宫时,如系在当年三月的议使天后摄知国政被郝处俊谏止一事应是以后上元三年的事,引北门学士始自十年前乾封年间,系在四月的请嫁二公主是咸亨二年之事。司马光他们就是要凑成一点武则天杀太子的背景材料,但又怕玷污了信史的美名,在《考异》里留了几句老实话:“按弘之死,其事难明,今但云时人以为天后鸩之,疑以传疑。”
因此要特别研究一下李泌那段话。李弘死后八九十年,突然从李泌嘴里冒出那么一段“天后方图临朝,乃鸩杀孝敬”,他是根据什么说的,我们毫无所知,但是我想他说这段话是想以古喻今,当时李泌担心肃宗在张皇后的挟制下再杀长子李,便以武则天的往事为殷鉴,拿李弘比附当年被张良娣、李辅国进谗言害死的肃宗第三子,于是把李弘说成是被鸩杀的。李泌怀有具体政治目的的这种说法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信就是个问题了。
职在记言记行的史官们当时照录不误,于是李泌的话载入《肃宗实录》,经过于休烈、令狐等人陆续修成的《唐书》,辗转成为王溥撰《唐会要》等书的根据。他们对李弘到底是不是被鸩杀的事实是用不着详加考核的。所以今天我们从这些书中能见到天后鸩杀孝敬的记载。不过这一部分材料可信程度恐怕远不如《旧唐书》前半部分的本纪和李弘传了。
武后生有四个儿子。次子李贤与长子相差两岁,李弘死了,李贤自然会接班,而且在合璧宫下手更不可能毫无顾忌,高宗皇帝就在宫里,在眼皮底下做手脚很难使他不知道,万一鸩杀了太子,事情传扬出去,武则天将丧失夫君的信赖,很难设想一个精明过人的政治家会鲁莽地去冒这么大的风险。
所以太子李弘很可能他就是死于病,痨病的突发。
本人把支持李弘是自然病死的史料列出来。
1.李弘原是多病的。咸亨二年监国时,即因“太子多疾病,庶政皆决于(戴)至德等”。娶裴氏以后一年半中未能有子胤,大概也和他的病有关。
2.在他死后接连下的《皇太子谥孝敬皇帝制》和《册谥孝敬皇帝文》中都提到他有“旧疾”、“沉疴”。五月五日的制文:“庶其痊复,以禅鸿名,及腠理微和,将逊于位。而弘天资仁厚,孝心纯确,既承朕命,掩欷不言,因兹感结,旧疾增甚——永诀于千古。”八月五日的册文:“顷炎氛戒节,属尔沉疴,实冀微痊,释余重负。粤因瘳降,告以斯怀,尔忠恳特深,孝情天至,闻言哽咽,感绝移时,因此弥留,奄然长逝。”都详细记叙了李弘临终时的情况。《旧唐书-孝敬皇帝弘传》所录制文与《唐大诏令集》所载略有差异,多“自琰圭在手,沉瘵婴身”几个字,这就具体说明是肺痨病了。
3.当年八月十九日李弘安葬于恭陵时唐高宗写的《孝敬皇帝睿德记》,也说李弘听到父皇将推大位,闻言哽泗,“伏枕流欷,哽绝移时,重致绵留,遂成沉痼。西山之药,不救东岱之魂;吹汤之医,莫返逝川之命。”还提到了抢救医治的事。《金石萃编》卷五十八收录了这篇碑记,王昶在跋文中并说:“太子之薨,由于多病,而又闻禅位之语,盖致不起也!”他反问:“即使太子受禅,天后自度亦不难制其子,何至以请嫁二主激怒,遽萌杀子之心!”他是不同意欧阳修、司马光的说法的。汤用彤先生赞同王昶的看法。他考证敦煌卷子中的御制《一切道经序》是按武则天口气写的,甚至是武后自己撰的。分析序文中略赞孝敬皇帝之德,并有“拂虚怅(帐)而摧心,俯空而咽泪,兴言鞠育,感痛难胜”等语,他说:“李弘本多病,闻高宗欲让位给他,因兹感结旧疾增甚,医治不愈终致死亡。而观《序》文,武后自言感痛难胜,为写《一切道经》,与高宗在《纪》《(孝敬皇帝睿德记》)中说:‘天后心缠积悼,痛结深慈’亦相吻合。这些都完全否定他书关于武后杀子之传说”。
分析至此,我们是否可以作如下判断:尽管李弘和母后确有权力之争为背景的种种矛盾冲突,但他毕竟已患了多年的肺痨,由父皇发布的多个制诏文书可以作证他是病亡的,不是母后害死的。但事情真是一波三折。1995年西安新出一方李弘的太子家令阎庄墓志铭,阎庄死于李弘去世的当年,“积俄侵,缠床而遘祸;浮晖溘尽,随鹤版而俱逝”。铭文虽晦涩,显然他也是遭风霜相逼,飞来横祸而死。且阎庄作为名臣阎立德的次子,《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不载,似有被除籍之疑。由此联想李弘之死又是扑溯迷离。难为撰写志文的李俨,与他们同在东宫任太子率更令,当时虽不能公开仗义直言,还是借这方埋入地下不为时人所知的墓志,闪烁其辞,故意留下两人一前一后枉死的蛛丝马迹供后人揣摩呢。
J. 求李贤写的《黄台瓜辞》
黄台瓜辞:huáng tái guā cí
杂曲谣辞名。 唐 章怀太子 李贤 作。
《
旧唐书·承天皇版帝倓传》权:
“ 泌 因奏曰:
‘臣幼稚时念《黄台瓜辞》,陛下尝闻其说乎?
高宗大帝 有八子, 睿宗 最幼。
天后 所生四子,自为行第,故 睿宗 第四。
长曰 孝敬皇帝 ,为太子监国,而仁明孝悌。
天后 方图临朝,乃鸩杀 孝敬 ,立 雍王 贤 为太子。
贤 每日忧惕,知必不保全,与二弟同侍於父母之侧,无由敢言。乃作《黄台瓜辞》,令乐歌 之,冀 天后 闻之省悟,即生哀愍。
辞云:“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
而太子 贤 终为 天后 所逐,死于 黔 中。’”